孤才不要做太子(校对)第10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7/566

  李纲被李承乾带的学会了吃饭的时候聊天说话,而严肃方正的虞世南,则被老先生给带的也脱离了古训。
  年纪大,过往就丰富,所以碰到冯智戴后,俩人总要询问一下张三啦,李四啦,在岭南过得怎么样。
  作为中原流放犯官的地方,岭南不知道被送去了多少中原人士。都以为岭南是烟瘴之地,去了必死,可事实上,还是有那么几个命硬的能活下来。
  中原的犯官,只要不被气候蚊虫什么的搞死,在岭南,很容易就成为各个世家的座上客,其中就包括冯家。
  在得知自己一个前朝因为直言上奏被流放岭南的好友,现在还活的好好的,虞世南欢喜的喝了一大口稀粥当作庆祝了。
  李承乾对这样的谈话很有意思,但是,历史知识的匮乏,让他根本不知道两位老先生念出的人名,究竟是哪一位。
  勉强吃完了早饭,见秦怀道等人已经结束了晨练,并洗漱完毕过来吃饭,李承乾就要离开。
  这些混蛋,晨练完毕弄了一身大汗,也不去洗洗,随便咕噜两把脸就过来,浓郁的汗臭味能把人熏个跟头。
  见到混小子们入场,李纲和虞世南也赶紧结束用餐,落荒而逃。
  出了食堂,李纲紧转轮椅两圈,追上了李承乾,说:“老夫给你请了假,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你不必在崇文馆上课了。至于要你去做什么事,你自己应该清楚。”
  虞世南跟上来,也给了李承乾一个坚定的眼神。如果太子所学不精的话,他是断然不会同意放任太子做自己的事儿的。让他改变主意的是李纲拿给他看的读书笔记。
  太子看书后写下的感想,有些看似天马行空,实则细细研究之下却格外的有道理。眼下崇文馆的进度很慢,继续上课是在耽误太子的时间。
  李承乾感激的看了老先生一眼,拱手施礼后迈着轻快的步伐,走出了崇文馆。
  现在已经是草长莺飞的季节了,令人无语的是,从新年直到现在,还是一场雪没下,本该令人气恼的杏花雨,也只是在关中大地随便打了个转儿,就悄然离去。
  今年的大蝗灾,无法避免了。
  就在朝廷举行亲耕大典的时候,好多粮商聚到一起喝酒,兴奋之下甚至还喝死了一两个。他们默默的看着百姓们欢天喜地的耕种,心里却在盘算最残忍的事情。
  既然经商就是辱没祖宗,他们干脆也抛下了面皮,回归了商人的本质——冷血。
  送到皇宫的书信,有了回信。
  皇帝老爹允许他出宫,但是除了身边必须带足五百以上的侍卫外,还要拉上一个人——魏征。
  早晨锻炼的时候,就从李靖口中得知了魏征这段时间的所作所为。
  朝堂之上,魏征公然指责一些高官大家族囤积粮食,意欲囤货居奇。不过好在他还知道利害,并没有直接说出蝗灾的事情。毕竟,现在有了预测的,还是少数人。
  如今把魏征支离朝堂,实在是皇帝的无奈之举。蝗灾发生的事情虽然已经可以确定了,但是,他宁愿真的发生的时候去面对,也不想提前公布,招来恐慌。总在朝堂上蹦哒的魏征,就像是一根不稳定的导火索。与其让他惹出事儿来,不如塞他一个出京的活儿,远远的撵走。
  魏征的家不难找,只要知道是在兴化坊就够了。
  只要找到门前是“魏府”,而且跟周边对比显得有点破败的就成了。
  魏征是个表里如一的人,在朝堂上是什么样的,现实生活里就是什么样的。不像有些官员,上朝的时候穿着缝补过的补丁,进了府门,特别是进了后院后,就恢复了大碗酒大口肉的富贵生活。
  破旧的府门,上面的铜钉甚至还有掉落的。门口的两个石狮子,那就不是狮子,就剩下一个身体四个爪子的,能叫狮子?
  带着太子的拜帖入门,进入侧门的时候,侧门活动了一下,于泰只是用手一推,就传出了令人牙酸的吱呀声。魏征家里不是没有仆役,只是没有刻意安排看门的。
  作为皇帝痛恨、百官提防、群邪退散的人物,反正魏征也不认为会有几个人到自己家来拜访。
  太子拜访,就算是魏征,也必须依足礼仪,带着仪仗,打开正门迎接。
  一段时间不见,魏征又瘦了一些,淡淡的黑眼圈,表明他最近几天晚上睡眠质量可不怎么好。
  “太子殿下,不知到微臣府上所为何事?”
  李承乾走出马车,也不下来,直接邀请道:“孤要去城外逛一逛,正好跟魏大夫的使命不谋而合,所以特意来邀请您同往。”
  太子不进府,让魏征松了一口气。因为如今的魏府与其说是住宅,倒不如说是粮仓。
  这些年下来,虽然一直周济平民,可有些赏赐是不能随意变卖的。所以,魏征不至于穷到底掉。
  今年不同,自从得知蝗灾的消息后,魏征果断拿出所有皇家的赏赐,高价售卖掉,然后跟粮商一起抢粮食。此时如果进入魏府,就能看到前院的所有建筑已经被拆掉,都改成了粮仓。
  也不换衣服,魏征就穿着常服上了马车。
  巡视乡里,还是低调一些比较好。太子的袍服穿着虽然帅气,可也是最佳的炮火吸引器。
  五百太子亲率的侍卫,换掉了铠甲,还买了几辆大车。车上麻袋里装的都是干树枝,并不沉重,还能用来隐藏横刀。横刀的样式跟一根木杖没什么区别,只有按下绷簧,抽出来,才会演变成杀人利器。
  强行伪装成一个商队的五百多人,就这样离开了长安,进入了万年县县境内。
  与以往的荒凉不同,自从流民全部出山入籍后,长安周边的土地得到了很好的分配。如果不是蝗灾,这个时候收拢流民的指示,就该下发到大唐所有土地才是。
  马车驶过一处麦田,李承乾和魏征一人掀开一侧的窗帘,打量着地里劳作的百姓。
  纯朴的农民脸上带着笑意,挥洒着汗水耕种。这本来是很好的画卷,但是因为必定到来的蝗灾,这画卷就显得有点残忍了。
  在一处没人耕种的土地边停下来,李承乾跳下马车,抽出侍卫们马车上的树枝,抽了一下草堆。
  下一刻,就有一大群小小的东西,在草丛里蹦来跳去,格外的欢实。
  阴沉着脸看着蝗虫若虫们逃离,魏征的脸上仿佛能拧出水来。
  随便挑一个地方的草丛都有这么多,别处估计也不会相差太多。
  现在,这些家伙还只能蹦哒蹦哒,但是等它们越长越大,甚至长出翅膀,那就将是一场浩劫。
  “想着积累名声的也就算了,关键是,总有一些想要趁机发财的,老夫看不惯,在朝堂上当庭斥骂了一些人,结果,第二天起老夫就再也没能收到一粒粮食。勋贵,呵呵。”
第一百四十七章
魏征的选择
  李承乾回过头,苦笑道:“涉及到铜钱银子,人的眼睛都是绿的。不过,我觉得这些打算发灾难财的,注定要血本无归了。”
  “哦?”
  魏征很奇怪,拱拱手问道:“太子此话何解?”
  李承乾笑了笑,并没有多说什么。
  贞观元年关中大旱,陇右等地可没发生灾难啊。从耿不曲送进东宫的情报来看,户部已经在偷着从陇右征粮,并运到了渭水以北。从外地调集粮食这样的事情,李承乾能想到,长孙无忌又如何想不到。
  这一次的调粮,几乎把陇右搬空,至少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唐没法对靠近陇右道的薛延陀等国动兵了。
  只要有足够的粮食流入市场,就能平缓粮价。陇右一道的粮食,跟长安近郊的粮食相比,简直是骄阳与星星的差距。那些囤长安周边粮食坐等涨价的蠢货们,当粮价一成不变的时候,他们除了上吊没有第二个选择了。
  事实证明,一群商人的小打小闹,在一国之前,很容易就会被镇压。
  这样的事儿,目前没法跟魏征说,渭水以北的朝廷粮仓,现在一直没有走漏消息。那位高高在上的皇帝,已经做足了准备,就等着迎接蝗灾的洗礼。
  回到马车上,车夫调转马头,朝着养殖场驶去。
  养殖场就在长安和万年的交界处,归长安县管辖。
  不到养殖场,就能听到道路两边公鸡的打鸣声、母鸡的嘎哒声,还有鸭子鹅子的声音。
  魏征很是惊讶,掀开车帘就看外面的场景。
  道路两边就是农田、草地,不管哪里,总能看到家禽的身影。
  这些散养着的家禽,每个身子上都画着一道红线,用来标记。
  “这是哪来的家禽,竟然有这么多!”
  马车一直在前进,可是魏征发现自己的视线里,家禽就没消失过。
  “这是李太师养殖场的家禽,数量很多。本来都是圈养起来的,自从发现有蝗虫若虫出现后,我就下令让饲养者把它们都放出来了。家禽都有归巢的习性,所以不用担心逃走。身子上画着线,也不用担心会被百姓捉走。”
  说完后,李承乾也掀开窗帘,看外面的场景。
  如果家禽身上画线放养的事情放在后世,丢掉是必然,丢一两只都是侥幸。可是在大唐,就算是讨饭的乞丐,都不会对别人散养的鸡鸭下手。
  马车继续前进,就遇到了一批正在驱赶家禽的农民。
  鸭子鹅子还好一点,鸡有一个怪癖,就是喜欢刨坑,如果是草地还没什么,可要是田地,那还了得。如今种子才种下没多长时间,有些还只是刚发苗,这要是被刨出来,岂不是白种了?
  看到这一幕,魏征忍不住对李承乾说:“太子,恕老夫直言,散养鸡鸭虽然能治理蝗虫,可是你这般散养,是不是不太合适啊。扰民可是大罪,就算你是太子,被弹劾也不好担。”
  李承乾苦笑道:“不知道这些人为什么要弹劾孤,鸡鸭吃蝗虫若虫,能够保护田地,排出来的粪便还能肥地。就算损害了庄稼又如何?等蝗虫真的起来,种什么都是无用功。”
  “理是这么个理,可是在陛下有意封锁蝗灾消息的现在,你这样的举措,就是在扰民啊。”
  知道魏征是在好言相劝,但是李承乾并不打算下令更改。
  大唐跟后世不同,后世基本就没听说过境内哪里出现了蝗灾,虽然知道养家禽是对抗蝗虫的有效办法,可是没见过,谁知道成效?
  贞观元年大旱,二年大旱,催生了这一场蝗灾。今后很有可能还会再出现,所以给后人试一试这个对抗策略的效果,还是很有必要的。
  马车到了养殖场外面,李承乾和魏征跳下马车,看着养殖场里的小鸡崽,不约而同的笑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7/56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