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才不要做太子(校对)第11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7/566

  魏征刻意提高了的声音,吸引了百官的注意力,从殿门处的小官开始,纷纷躬身施礼。
  如果是太子带着上朝自然不需要如此多礼,可既然太子是中途入朝,就不能失了礼数。
  五姓七望的大佬们没想到太子会突然出现,虽然不甘,但也只能暂时放弃追问,纷纷行礼。
  各家的家主和老祖虽然地位崇高,但怎么也是平民,所以椅子上坐着的几个老头,也伸出手按在扶手上,假惺惺的要站起来施礼。
  以往,他们的手还没落到扶手上的时候,就会被拦下来,听到“不敢当”之类的话。本以为太子也是一样,可是令他们尴尬的是,太子根本看都没看他们一眼,直接走到了房玄龄的身边。
  伸出去的手按在扶手上,连上半身都下沉,做足了要起来的样子。可,太子的骚操作,让他们站起来不是,坐下去也不是。站起来,已经晚了,亡羊补牢未必都是及时的。可坐下,却是失礼的,素以礼仪家族闻名的他们,怎能容忍这个。
  站不是,坐不是,七位老祖级的人物,就这么僵住了。
  老腰传来一阵呻吟声,还伴随着一些笑点低的官员的笑声,几位老人家直接羞红了脸,恨不得就势把脑袋砸进地板,丢死人了!
  李承乾才不知道自己一时紧张,会导致这一系列的事情。
  走到房玄龄身边,李承乾对皇帝拱手施礼后道:“启禀父皇,蝗灾已然肆虐,东宫已经开始全面救济周边百姓。只是,东宫囤粮虽多,最多也只能让长安、万年、蓝田和三原一半的百姓,撑过这段旱季。”
  儿子出来解了围,李世民才偷偷松了一口气,点头道:“很好,朕知道了。”
  连续的讲话,已经让崔焙的嘴唇干裂,但是仍不能阻止他的问诘。
  走到李承乾身边,崔焙继续追问道:“陛下,草民请陛下先回答草民的问题!不要……”
  话没说完,李承乾就伸手把他推的连连后退。
  指指已经自觉后退两步的房玄龄,李承乾转过身,不耐烦道:“都说你们崔家是累世大族,怎么一点都不懂礼数。孤在跟父皇讲话的时候,你插什么话。再看看你站的地方,你以为你是什么人,敢跟孤站在一条线上?亏你还是个家主呢,家主都这德行,孤很怀疑你们家有没有懂礼数的!”
  亲眼目睹儿子连续两次给了五姓七望下马威,御座上的李世民顿时就笑了。受了这群败类一上午的气,如今可算是扳回一点儿了。
  崔焙还要说什么,却不防身后传来自家老祖的怒喝声:“清廷,退下,还不够丢人吗!”
  愤愤的看了李承乾一眼,崔焙只能拱拱手后后退。
  看这些人的样子,很明显用太子当拖延之计,只能奏效一时。
  所以在房玄龄、杜如晦等人都东问西问,问无可问后,李世民开口了:
  “太子,朕问你,刚刚清河崔氏家主崔焙说,蝗灾的出现,是朕作为君主德行不修之故,你怎么看?”
  听到皇帝把这个难题抛给了太子,房玄龄等人冷汗直流,五姓七望的族人们冷笑连连。
  崔家既然已经搬出了《洪范》之言作为证据,太子这个小娃娃又能如何抵抗?
  先贤的典籍,也是一个几岁大的小孩儿能够指指点点的?
  不管他怎么说,都不可能推翻先贤的话!
  见老爹把这个棘手的问题推给了自己,李承乾一时间也是心乱如麻。
  如果是吵架,他断然不会怕这些老头子的,如果有一个键盘作为助手,他更是不介意以一敌百。
  可,学问上的较量,怎么搞?
  眼见儿子额头的冷汗都出来了,李世民温言劝道:“不要急,慢慢来。”
  如果思考这个问题的是别人,崔焙绝对不会给他时间。可,太子年幼,他再催促就太不合君子之风了。
  年龄小,往往是最合适的借口。
  老爹的话,李承乾没有听见,此时的他正在脑海里疯狂的过滤自己看过的典籍。
  在东宫读书读了这么久,李承乾此时竟悲哀的发现,不管多么别扭、多么古老的文句,此时竟然没有一条能帮到自己的。
  面对搬出《洪范》作为武器的崔焙,怎么才能一击必胜?
  用袖子擦擦汗,麻线的刮蹭感顿时让李承乾一激灵。
  嘴角上扬中,李承乾拱了拱手:“父皇,儿臣想起,近两日不曾问安,不知道父皇龙体如何?”
  看到儿子嘴角的上扬,李世民就知道他有了打算,回答道:“用不着挂念,朕自然是能吃能睡。”
  李承乾点点头,一百八十度转身,又对房玄龄拱了拱手:“房相,孤也出宫很多次了,见识了不少民间的事。孤发现,人们有一句话常常挂在嘴边,就是‘上天有好生之德’,不知道这句话有没有道理?”
  房玄龄虽然还是有点摸不清太子的意思,但还是回答道:“这话自然没错。”
  李承乾点了点头,又转向喘粗气中的崔焙,问道:“不知崔先生以为如何?”
  崔焙毫不犹豫的说:“此句出自《论语·颜渊》。上天有好生之德,大地有载物之厚,君子有成人之美。既然是夫子说过的话,那自然是有道理的。”
  崔焙不得不这么回答,不管他愿不愿意,夫子的话,是必定不能推翻的。
  这对他们世家子而言,是铁则。
第一百五十九章
行刺
  李承乾虽然不动声色,但是被崔焙的反应速度吓了一跳。
  论语他也读过,但是一时间竟然没想起来“上天有好生之德”这句话竟然是《论语》里的。
  看样子五姓七望的族人们真的不一般啊,他们的大脑早就被多年的攻读改造成了搜索器,听到一句话就能找到出处,都不用思索多久的。
  说完,崔焙又对李承乾拱拱手:“太子殿下,不知您询问这个是什么意思?”
  看太子刚刚满头汗水的思索模样,再仔细斟酌这两个问题,他没看出太子的意图是什么。
  李承乾清了清嗓子,咳嗽一声让底下窸窸窣窣的议论声消停。
  “诸位,孤刚刚问过房相和崔家家主了,上天有好生之德这句话,肯定是有道理的。可是,你们看看孤的衣服,孤并非躲避在东宫,而是在长安县和万年县的交界处,为百姓谋生。这场灾难太大了,大到很容易饿死人的程度。如果朝廷坐视不理,估计会出现易子相食的惨剧。
  说这些我只想问问,若是这场灾难确实是上天降下来的,夫子说的话,岂不是成了笑话?”
  听到太子对夫子发出了质疑,几个家族的老祖就像屁股挨扎一般跳了起来,看他们动作的速度,谁还相信他们都是八十岁以上的年纪?
  卢家老祖丝毫不在意这是在朝堂上,几步走到李承乾身边,怒道:“太子,就算你是储君,也不可对夫子口出狂言!老夫倒要问问陛下,太子此言该当何罪?”
  博陵崔氏老祖则悲怆的走到立政殿的柱子前,大叫道:“谬哉!堂堂太子,竟然在朝堂上口出狂言。先贤在上,老朽无能,耳听悖圣之言,却没法对抗。老夫这就撞死在这大殿上,借以掩羞!”
  见博陵崔氏老祖要撞死,周边的官员赶紧死死的围住柱子。
  可围住了一个,别的地方还有。
  余下的几个老祖大笑一声,就朝着别的柱子走去了。
  今天只要撞死一个,李家也要百口莫辩。
  就在满朝文武都忙着拦人,围柱子的时候,朝堂里却响起了一个不和谐的声音。
  “闪开,就让他们撞!”
  众人惊骇的看向声音的来源。
  居然是,太子。
  就在众人,包括五姓老祖都僵住身形的时候,李承乾满不在乎的说:“既然《洪范》说了,君主德行不修就会降下灾祸,夫子又说,上天有好生之德。可见,若是君主德行不修,就算出现灾祸,也只是针对君主一人,而不是黎民百姓。父皇既然能吃能睡,而蝗灾又波及到了整个关中,可见,这并非是上天降祸。而是别的原因,引起了这场灾难。
  七位老人家,你们若撞就撞吧。反正你们坚信此次蝗灾是君主德行不修,跟圣人的言论相悖。自家家族坚信了多年的信条都能反对,真是笑死个人,就算撞死在这大殿上,也不过徒增笑料而已!”
  终于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的文武百官,立刻就把柱子让了出来。而御座之上的皇帝,此时也放声大笑。
  五姓的七位家主,脸色顿时变成了铁青色。
  完美的计划,完美的准备,谁曾想,竟然在实施的时候功亏一篑!
  几位老祖,都心怀为家族奉献、青史留名的大义,可,就算撞死在大殿上,也只会被朝廷传播,说是羞愧致死。
  白死了啊!
  李世民大笑中,还不忘记对自己身后的贴身宦官打了一个手势,宦官张赟领意,也顾不得这是在朝堂上,翻身就从后殿窜了出去。
  崔焙的脸上满是悲哀,他知道,皇帝绝对是派人出宫散播这条消息去了。
  堂堂五姓七望、世家大族,竟然被自己家的石头砸了脚,世人不知会如何嘲笑啊!
  殿门处,离开许久的长孙无忌终于回来。看他得意洋洋的样子,明显不是单纯的把肚子里的东西排出去了。
  反正,李承乾是打死都不相信这家伙便秘。
  果然,长孙无忌站定后,就禀报道:“启禀陛下,自陇右道运来的粮食,如今已经运到长安,马上开始发放。除济民外,官家还会整顿市场,断不会让粮价上涨太多。”
  只听汇报,就知道朝廷此刻才终于公布出了自己对蝗灾的预防手段。
  免费救济的粮食,会让一些贫寒之家不愁饥饿。投入市场的粮食则会平缓粮价,囤粮意欲囤货居奇的,就会直接破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7/56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