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才不要做太子(校对)第12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0/566

  虽然祭天礼仪中面无表情,但是回到后宫后,李世民就吐的昏天黑地。惨白着脸批阅奏章,结果又看到了言官弹劾太子的奏折,如何能不让人来气?
  太子出宫怎么了?在李世民看来,这次蝗灾东宫做的很好,朝廷除了照顾一些孤寡老弱以外,但凡是有手有脚的,就都选择了抓捕蝗虫兑换粮食。说起来是百姓们自食其力,但是只要太子的车驾出现在街道上,就会迎来百姓们的称颂。
  这是大好事,太子怎么说也是皇族的一员。大唐建立到现在不过十一年,百姓们还没有对这个朝代形成归属感。历史上无数的实例证明,得人心者得天下。只要能够获得百姓的拥戴,大唐就不会走上隋朝的老路。
  百姓们很感恩。
  对于太子给他们安了一个台阶的问题,只要不是傻子,就都能看出来。平白无故领取救济粮,到底是欠了官家,可通过劳作换取,他们就没这个忧虑了。
  东宫的兑换点一共有两处,养殖场和长安城外。有精明者发现用干蝗虫兑换粮食和肉,总能得到县令赞扬和额外奖赏后,就不再急着兑换,而是淹死、晒干了再送过去。
  这样一来,养殖场也不用在晒蝗虫这件事上分配人手,两处兑换点虽然人山人海,但是依旧勉强能够支撑。
  不过这个平衡,却在外地游民的加入下,被打破了。
  关中人很奇怪,尽管发生了蔓延整个关中的灾难,可他们就是不愿意往别的地方去。明知道长安也在蝗虫的袭击下损失惨重,可他们还是不由自主的朝长安聚集,渴望着能找点活计,不至于饿死。
  长安、万年县接收了游民,并且给他们指名了换粮食的方法。
  就算蝗虫满坑满谷,也禁不住这么多人漫山遍野的追寻啊。
  所以当外地的游民也加入捕捉蝗虫的大军后,一时间,长安城周边再也见不到成群起飞的蝗虫了。
  “太子殿下,您以粮食换蝗虫,确实是个应对灾难的好办法。可蝗虫就这么多,下官今天已经听过很多人抱怨,说捉蝗虫的人都快比蝗虫多了。再这么下去,咱们的粮食还怎么发?”
  余秋生不愧是一个亲民官,六月的炎炎烈日把他从一个白脸书生晒成了黑炭头,一身官服沾满了汗渍,鞋子也布满了补丁。
  轻便马车上,李承乾和李纲并排而坐,听着余秋生的诉苦,不由得也发了愁。
  蝗虫换粮食,对这场蝗灾而言,是最直接的处理手段了。可是,外地的游民刚一过来,这交换就要结束,别的还有什么办法?
  “让本地已经存够粮食的百姓,先收手吧,济着外地的百姓先来。现在蝗虫远远没有抓完,应该还能顶一阵子。另外,游民的住处,你也得给安排好了,孤觉得,今年不会继续干旱,会有大雨。同样的吩咐,你也告诉何寿一声,让万年县那边也照例施为。”
  问清楚太子的吩咐后,余秋生就一路小跑着下去吩咐了。
  这次的蝗灾,规模这么大,他从未想过会是这么小的影响。
  百姓们都很安分,听说朝堂里也没有因为这件事吵起来。这就好,这就好。
  只要不生乱,再大的灾难都会过去的。
  所谓轻便马车,其实跟后世人力二轮车差不多,最多只有一个折叠起来的顶棚。
  这样的车子,用来在长安内代步可以,但是出城就不行了。
  于泰死死的拦在车前,死活不肯让太子出去,要出去也行,必须乘坐将作监制作的那辆内衬铁板的马车。就算是这轻便马车,也必须在侍卫的团团包围中,才能出去。
  出不了城门,简直无趣至极。
  所以在李纲的建议下,李承乾便去了李府。
  李纲的孙子李安仁,已经从祖地返回,继续自己的教书之旅。
  茅草棚子下,是一群守着小土堆写字的孩子。
  作为小商人和平民的孩子,他们享受不起专门制作的沙盘,更不要说纸张了。每写完一次,还要自己用木棍把沙土推平,然后重复使用。
  马车停在草棚外,侍卫都被赶到了车后,免得吓到孩子们。
  看着孩子们写字时认真的神情,李纲叹息道:“都说千年文华,可是传承下来的又能有多少?咱们大唐就算是已经安定了十多年,可识字的人,还是少数啊!小子,你猜猜,咱们大唐识字的人,能占到多少?”
  李承乾想了想,才试探性的问道:“百中二三?”
  李纲摇了摇头:“千之一二!”
  “这么少?”
  李承乾差点压制不住自己的声音,千之一二?岂不是说整个东宫都没几个认字的?
  “你还以为是怎样,这还是长安附近的样子,越是偏远的地方,就越是不堪,甚至有些贫瘠的地方,县令没准都是半瓶子水。读书难啊!你以为五姓七望凭什么能傲视王侯?就是因为他们的家学渊源,族中子弟基本都是识字的,做学问的更是数不胜数。把控着读书人的这几家,哪怕是在世家里面也占据了半壁江山。不然,你以为为何总会有五姓七望的官员被举荐上来?实在是因为寒门读书人少,想招收都招收不了多少。而寒门士子,没有别人的举荐,也很难进入官场啊!”
  李承乾震惊了,想不到单单识字这一点,在大唐就分出了阶级。
  科举考试,看似是皇帝老爹给平民开的一个通途,不过一估计,应该是对付五姓七望的一个手段。想要清楚五姓对朝堂的影响,就要减少举荐的力度,争取从平民中找出不带着家族势力标记的人做官。
  可是,这么做的力度也不够啊!寒门士子本来就少,就算开了科举,能有多少选择?
  看着那些趴在地上写字的孩子们,李承乾的心里充满了酸楚。
  当初他生活的孤儿院就是一个小县城级别的,虽然自己高考考的很不错,但是没能达到减免学费的程度,在高昂的学费面前,他也只能选择了退却。如果可能,他还是很希望进大学学习的。
  如今穿越到大唐,不用为学习担忧,可看到这些跟自己,命运类似的孩子们,也不由得心生感慨。
  脑海中掠过余秋生的牢骚,李承乾忽然有了一个想法,忍不住握住老先生枯瘦的手说:“李师,您觉得,弟子开一家学院,专门教授寒门学子如何?学院的花费,弟子的东宫一力承担,不管是前来学习的学子,还是任教的先生,都不用为钱财发愁。”
  李纲微微一笑:“就算你开了一家书院又能如何?咱们大唐有多大,你应该是清楚的,书院的先生指教一生,在有生之年能把长安附近的人都教的识了字,就很不错了。”
  李承乾默不作声,而是跳到地上,跟一个侍卫要来了横刀。
  拔出横刀,在地上画了一个竖线,李承乾笑着说:“李师,这是一个教书的先生。”
  李纲点了点头,鉴于这个徒弟给过自己太多的惊喜,干脆等着他给自己讲解完。
  “一个人,教授十个人应该不是问题吧。在招生的过程中,只要咱们挑选出四个人留下,教导下一批。这样一来,就变成了五个先生,教授五十名弟子。”
  没办法画那么多线,李承乾只能费劲的在地上写字。
  “当这一届结束后,会有二十五个先生留下来,这二十五个先生,就能教授二百五十个学生了。而这二百五十人学完后……嘿嘿嘿。”
  李纲根本无暇顾及李承乾的坏笑,因为用不着别人帮他算,他已经明白了李承乾的意思。
  一个人,拼了命教也就能教出那么多人。可要是留下学会的人担任先生,那么这个扩张的速度只会越来越快。他有生之年或许见不到了,但是在李承乾的有生之年,把大唐所有新一代出生的孩子收进学堂,并不是梦想!
  深吸一口气,才说:“既然你有这个想法,就起草奏折试一试吧。学院建立的问题,还是要朝廷的首肯才行。如果真如你所说,当发展起来后,这个学院的规模,就是朝堂都必须重视。只要你能得到朝廷的认可,先生的事儿,老夫就能招来,用不着你操心!”
  教化天下啊!
  李纲咂了咂嘴,充满了期待。人的一生,都堪称活在后悔里。少年时意气风发,总觉得自己可当大任。中年时性烈如火,总想着青史留名。如今老了,才发现自己这一辈子进入朝堂,都是在干没用的事儿。
  八十多年过去了,天下还是没有多少改变,唯独变化的就是朝代、帝王和朝廷。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尽管教化天下现在看起来还是那么遥不可及,但只要去做,就一定能行。
  急不可耐的老先生,当即催促侍卫和李承乾回到东宫。这一次,他也准备起草一份奏折。
  自从流民事件之后,李承乾就获得了上奏的权力。刚公布这条消息的时候,好多的官员都奉劝皇帝收回成命,是李世民一意孤行压制了下来。
  一个小孩子得到了打火机,虽然按的动,但是也不能到处点火玩。李承乾有这个自知之明。所以自从流民事件后,他一直也没有上奏。官员们对太子的沉默赞许不已,也就忘记了这回事。
  回到东宫书房,一老一少也不说话,各自提笔写了起来。
  李纲不愧是朝堂里混出来的老油条,一篇宏文,只是半个时辰就写了出来,随即开始查错纠正。
  而在他抬头看对面的时候,发现李承乾居然写完了奏折,此时正在用大白话写着什么,好奇之下,便直接发问。
  “嘿嘿,这是弟子给父皇写的私信。虽然咱们师徒一起上奏,朝廷官员会赞同,但为了增加成功率,还是把父皇拉拢过来比较好。”
  李纲只是想了一下,不用看内容,就知道李承乾写的是什么了。
  无可奈何的指指太子,李纲也就不管不顾,继续修改起自己的文章来。
  修改完、誊抄到本章上,已经是晚上了。
  师徒俩的奏折,交给宦官送往中书省,而李承乾写的信,则由方胜直接送到后宫去。
第一百六十三章
找靠山
  “如果识字的人都愿意当先生,那就好了。老夫有一个好友,曾经也干过教书先生的营生,其志愿也是希望把知识散播出去。可结果呢?教出来的学生,要么进了大家族,成了走狗一般的人物,要么成为商人的助手或者幕僚,总之很少有能安下心来继续执教的。”
  奏折送上去也就送上去了,李承乾并没有上朝的打算。
  上过两次朝,就知道这些朝臣的素质堪忧啊。
  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听起来热血沸腾,但是翻译成大白话就是跟一大群老头吵架,并且吵赢了。
  见识了长孙无忌的倒霉样子后,李承乾就对上朝失去了兴趣。年纪小,虽然身在太子之位,可上了年纪的啐自己,还真不怕什么。
  贞观的朝堂,皇帝从来不会阻止臣子畅所欲言,只要你觉得你有理,就能随便说。说的过别人,就获得胜利,只有两房势均力敌的时候,皇帝才会作为仲裁下决定。
  众口难调,不管哪一个朝代都会如此。作为仲裁者的皇帝,只能下维护多数人利益,或者维护自己人利益的决定。
  不去上朝,也用不着出宫,所以只能到崇文馆来。
  两个兑换点如今已经扩张成了四个,何寿和余秋生还是很能干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0/56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