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才不要做太子(校对)第12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8/566

  难以想象单人操作八牛弩是什么样子,如果真的可行,那八牛弩这顶级的军械,估计要上升到“神器”的范畴了!
  有这样的武器在,就算它在军器监的仓库吃灰,对周边国家都是一种威慑力。
第一百七十二章
未达目标
  滑轮组是不会让人失望的,当李承乾完成了最终的调整后,新的八牛弩,李世民真的一个人就拉动了。
  虽然边拉八牛弩边上箭有点慢,可是跟以前三四十人才能开动的笨重比,这结果,足够令人癫狂了。
  “推出去,朕要试试威力!”
  力道减小是减小了,可是八牛弩的威力到底随之减小了多少,还是一个重要问题。
  军器监的工匠们,立刻出去准备场地,还搬出去了一个圆木的靶子。
  军器监的院内,上好弩箭的八牛弩,射出了一根粗壮的箭矢。
  咚!
  在皇帝的掌控下,箭矢一丝不差的射到了圆木靶子上,没入小半。
  看到这一幕,李承乾不由得的咋舌,这威力,已经赶上小型枪械了。如果拿它对付人,恐怕就要被这恐怖的弩箭分尸了。
  欧阳烁是八牛弩方面的行家,亲自上前检查了弩箭击中圆木的深度后,才回来禀报说:“陛下,殿下,八牛弩的威力大约降低了四成,如果说以前能牢牢钉在城墙上的话,现在只能用稳字形容。”
  工匠们发出惋惜的声音,虽然操作难度降低了,但是威力也随之降低了。
  李承乾自然明白是怎么回事儿,本来八牛弩是弩臂和弦双方供能,加上滑轮组后,弦能提供的动能自然会降低。这个问题,不是换弩弦能够解决的。
  “世上哪有十全十美的事儿,大道五十,上天还只衍四十九呢。降低了三四十倍的操作难度,所需的代价却只是威力降低四成,在朕看来,这买卖很合算!”
  作为曾经无敌统帅的李世民,如何看不出八牛弩今日堪称脱胎换骨。原本的它虽然身负凶名,可是因为操作难度的原因,只能被划归到攻城器械的行列。如今得到了如此巨大的改善,如果能够应用到对阵上,大唐军队就如虎添翼了!
  目光灼灼的看着太子,李世民道:“承乾,朕没想到你一个月里鼓捣出来的东西,竟然有如此巨大的作用。不过,这东西的制作方法你还是要教给别人的。不如,你留在军器监一段时间,把这个学问教给欧阳卿家他们,如何?”
  作为皇帝,李世民如何不清楚这个滑轮组的价值。草原人擅骑射,中原人擅步战。可若是所有的弓都装上这东西,就算是双臂力量不够的军士,也能够联系射箭了。更何况,因为它,八牛弩才得以脱胎换骨,如果流传出去,绝对是灾祸之源。
  见老爹果然想到了这里,李承乾拍着滑轮组的箱子说道:“父皇,儿臣自然知道这一点,所以在箱子里设计了机关,贸然打开它,只会让里面变成一团糟。至于滑轮组的知识,儿臣打算在学院设立课堂,同时传授给工部和军器监,您以为如何?”
  “传授给工部干什么?”
  “父皇不知,此滑轮组只要放大化、再加以调整,能让普通的民夫轻松举起千斤重物。既如此,工部自然能用得上。”
  看了一眼滑轮组,李世民点了点头。不知如此,既然这东西能把人的力气放大,那么不管在什么地方都能用得上。
  “既然你知道这东西的利害,朕就不管你怎么传授了。不过,既然你要在学院传授这个知识,朕就要派遣百骑司的人进学院监督。”
  李承乾点了点头,这么重要的东西,皇帝派几个特务监督还是很正常的。
  挥挥手让工匠们把八牛弩推回仓库,心满意足的李世民背着手,朝后宫的方向走去。
  想想自己的想法,李承乾只能跟在后面,准备找个清静的地方,再说出来试试。李纲的担忧,他一样也有。毕竟给工匠发声,算是对封建制度的根本发出了挑战。站在危楼下面拆基石,砸死,可是几乎百分百的概率。
  知道李承乾有话要说,李世民并没有回后宫,而是右转弯,从广远门进入了东宫。
  一直走到演武场上,李世民才停下脚步,转过头来对李承乾说:“既然朕今天准备偷懒了,就偷懒到底,教教你射箭吧。你若是有话跟朕说,就赶紧,朕最多空出一个上午的时间,下午就要回去处理政务了。灾年的折子虽然千篇一律,但是朕作为皇帝,也不能真的置之不理。”
  被点出了想法,李承乾并没有觉得尴尬,而是取下武器架上悬挂着的弓,顺坡下驴开始练习射箭来。
  “左手要稳,虽然朕跟你说射箭可以随心所欲,但那是熟识之后的事儿。你现在刚练,这些小细节不能随意。”
  “感受一下风向,朝逆风的方向移动一下,至于移动多少,你得自己慢慢积累经验。”
  “抬高点,再高一点点,好了,松手。”
  在皇帝老爹的指挥下,李承乾这一次终于把箭射到了靶子上。虽然此时他距离靶子不过二十多步,可谁特娘的刚一上手就能百发百中的?
  搭上第二支箭,李承乾不再沉默,而是先问出了自己的第一个问题:“父皇,好多人都说,将八牛弩用来直接对付敌军,弄得战场血淋淋,是不人道的。对这个,您怎么看?”
  伸手把李承乾有点偏的上半身弄的标准,李世民回答道:“要说这个,朕不以为然。横刀、马槊、弓箭,从它创造出来的时候起,就是用来杀人的。你以为横刀作战的时候,战场就能好看了?要知道,突厥人的皮甲,可挡不住横刀的锋锐。
  断胳膊断腿的都是常事,既如此,为什么八牛弩不能用来对敌?以前是因为操作复杂、缓慢,只能在大军围城的时候慢慢操作。如今你把它改造的如此简单。朕打算过两天就送一具到柴绍那里。拿梁师都的人来试试。”
  如果魏征在这里,一定会吐槽两句,却不会较真。如果孔颖达在这里,一定会扑倒在地哀求皇帝不要派出此等凶器。
  可是,就算有人阻拦,估计李世民都会固执己见。
  读圣贤书长大的皇帝,跟刀风血雨的战场上钻出来的皇帝,考虑事情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圣人之言占据心智的,只要闻到言语中的血腥味,就会下意识的反感。
  但是对李世民来说,只要这血腥味是敌人的,他肯定会享受无比。
  看到他舔嘴唇的动作后,李承乾更是认定了这一点。
  见惯了战场上生死的李世民,才是真正的武皇帝,对于杀敌的方法,他不在乎残忍不残忍。黑猫白猫,只要能抓耗子的,那就一定是好猫。
  第二箭射出,这一次箭矢射中了大约七八环的位置。
  一击得手,李承乾又搭一箭。兴奋下有点手抖,第三箭却跟箭靶擦肩而过。
  “抖什么抖,射箭的时候最忌讳心情的起伏,不管你旁边是不是有人死了,不管你要射死的人是不是在冲你拍屁股,你的手都不能发抖。射箭时的一时手抖,没准儿就会把箭送到自己人的身上。要牢记!”
  听有经验人的教训是一定没错的,深吸一口气,李承乾尽可能的平复了心情,把第四箭送到了九环的位置。
  李世民的嘴角,快速的上翘了一下。对于儿子的进步,他并不愿意夸赞。虽说自己练箭的时候也渴望父亲的赞赏,可是现在他才知道,一些需要吃苦的事情,厚积薄发才是最正确的。
  看着李承乾射箭的姿势,想起了自己的小时候,李世民不由自主的看向太极殿的方向。
  登基以来已经两年了,这两年来,他从未去请安过。好多时候,他都希望忘记那里还有一个人活着。
  老不死的,当初长安未定之前,你可是答应了朕要立朕为太子的啊!
  内心的咆哮,却没有表现在脸上,迎着风揉了揉脸颊,不是因为困倦,而是在想——
  朕喜怒不形于色,已经多久了?
  李承乾并没有注意到身后老爹的表情,此时他虽然心情不再起伏,可是在射出箭后,还是会抓紧时间思考一下。
  为工匠请命,到底能不能行?
  不对,我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圣人了?
  可是……
  “父皇,关于学院,儿臣有个想法。”
  想了半天,李承乾才终于开口了。
  “学院?说说,朕听闻姚思廉都出了门,要在你学院里建设一家史学分院。呵呵,这老家伙,朕叫他入朝为官的时候,他还连连推辞,最后只挂了个太子洗马的职衔,光领俸禄不干事儿。”
  说起姚思廉,李世民也是一脸的无奈。虽然他是当初秦王府的十八学士之一,但是二者之间没有纯粹的统御关系。姚思廉要专心修史,拒绝为官,他也无可奈何。
  跟姚思廉相比,五姓等豪门表面上淡然世外,暗地里却始终不曾放松对朝堂的渗透,算是落了下成。
  李承乾点点头,继续说:“自从听了姚先生的话后,儿臣就想。既然学院开始是教化部分人,为今后的教化天下打基础,那么以后,自然是要统御下辖分院的。作为首府,它自身需要很多的内容充实。姚先生的史学院是一项,别的还要选择什么呢?儿臣思前想后,觉得工匠是很适合入驻学院的一个分类。”
  “工匠?”
  果然,听到这个消息后,就算是李世民,第一个反应都是皱眉头。
  低贱之人不得入大雅之堂,这不是法理,却是普世存在的潜规则。让工匠在一家学院里面开设分院,就像把房玄龄的女儿嫁给工匠一般,绝对会惹人嘲笑。
  见老爹眉头紧皱,李承乾赶紧追加道:“父皇,儿臣知道这话让您始料未及,但这却是儿臣深思熟虑后想出来的,您继续听如何?”
  看了看太子认真的神色,李世民还是点下了头。从这两年太子的表现来看,虽然他还年幼,可不是“少不更事”,既然要这么做,一定有充足的理由。
  “父皇,要说工匠为什么入驻学院,先要说说咱们人的发展。就拿您熟知的武器来说吧,最原始的时候,人与野兽无异,直到学会了用锋利的石头做武器、用木头制作木矛,才终于在老虎等野兽面前有了作战的底气……
  而青铜器的出现,更是将人的作战能力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人们开始建立城池山寨,在森林中拥有了自己的地盘……
  直到现在,百炼钢彻底的碾压了青铜器,八牛弩等武器更是人们不依靠自己发力,就能获取强大攻击力,神器一般的存在。如果……”
  听到这里,李世民烦躁的挥了挥手:“停,不用说了,你直接告诉朕,你说这些到底是什么意思?”
  见皇帝烦躁的样子,李承乾哑然失笑。
  在“盘古开天,女娲造人”故事里成长起来的,哪怕已经历经世事,变成了皇帝,陡然间听到武器演化史,特别是听到人从老虎的甜点变成大地主宰的过程,都会犯迷糊。
  “儿臣说了这么多,就是要讲明工匠在其中的作用。青铜器,可不是道德大儒能够发明的。八牛弩,也不是宰相能够造出来的。能够积累经验,努力探索使得现有器具升级的,只有工匠。
  儿臣不过是因为王府时的一个想法,在帐篷里鼓捣了一个月,就造出了滑轮组这种神奇的东西。我大唐工匠何其多也?为什么他们就没能发现?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他们没有知识,脑子里装着的,都是祖辈传承下来的技艺;也没有时间,肚子都吃不饱呢,哪有时间单纯的琢磨这些吃不了饭的东西?
  所以,儿臣想要据揽一批顶级的工匠,再招收一批学徒,给他们提供能够尽情展现奇思妙想的环境,看看他们能否为我大唐研究出有用的东西。”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8/56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