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才不要做太子(校对)第13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9/566

  所以在中秋大宴上,当秘书丞把这份万民书公布出来的时候,李承乾立刻就成了瞩目的焦点。
  “太子,今年蝗灾起,朝廷的官员们虽然为此奔波,劳苦功高,但最大的功劳还是你们东宫的。说说吧,想要朕怎么赏赐你?”
  喝着葡萄酒的李承乾苦笑不已,我倒是眼馋你的私房钱呢,关键你也得给啊。
  起身持酒,李承乾对皇帝躬身一礼,随即走到中央,面向众官员道:“蝗灾起,万民受灾。虽说东宫在这次赈灾的时候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但真正疲于奔命的,还是我大唐的各位干吏。长孙冲曾言,其回家请安的时候,长孙尚书虽四更天犹在处理公文。
  房遗爱说过,房公每到饭时,都少食半碗,就怕因为一时的口腹之欲,短少了灾民的一口粮食。我大唐爱民之臣何其多也,所以这杯酒,孤当为诸位贺。”
  听到太子这么说,本来愁眉苦脸的文臣们,立刻来了精神,争先恐后的起来迎酒。房玄龄和长孙无忌虽然疑惑,也只能把酒斟的满满的。
  自家孩子自打跑到渭水后,就跟丢了一样,根本就不愿意回家,什么时候回来请安过?
  不过既然太子都在大庭广众之下这么说了,得了吧,就当有这么回事好了!
  一杯酒喝完,宴会才步入了佳境。
  文臣们对太子的一番说辞很是欣赏,所以不时有官员出来赞叹万民书之珍贵,太子之仁厚。
  所以中秋的宴会,堪称喜气洋洋。
  喝着葡萄酒,李承乾微笑不已。
  还是拿那个倒霉站长说事儿,作为上位者,是不需要所谓功绩的,就算有,也是手下人的功绩。作为太子,他不可能把镇压蝗灾的功劳揽到自己身上,真正需要它的,是官员。
  至于东宫的收获,应该是官员们的夸赞,百姓们的万民书。
  “有这两样东西,你的太子之位,就是铁打的了!”
  说了这么一句话后,李纲微笑着继续闭目养神。
  自从元年中秋宴会上何畅宗被太子打脸后,就不再有人企图通过拍马屁获得幸进的机会了,所以一直到宴会结束,都没有人出来吟吟诗什么的。
  贞观前期,文采风流还没有盛行,都在勒紧裤腰带努力工作,哪有人闲着没事儿作诗。
  可是没人作诗也不成,因为喝多了的皇帝觉得中秋佳节没有诗句应和,就没意思,还把作诗的重担扔到了刚刚获得万民书的太子身上。
  今天虽只是中秋佳节,可蝗灾的过去,再加上大功劳被太子又踹回了文官集团,所以很多人都喝醉了。如果是平时,只到皇帝感慨今年没诗的时候,就有自负风流的人站出来作诗了。
  李纲睁开眼睛,很是担忧的看着自己的徒弟。
  散养的时间长了,他这才发现竟然没有教导弟子作诗。
  李承乾也愁眉苦脸的站了起来,作诗没难度,反正唐诗宋词几百几百首,一般都是贞观时期以后的,他可以放心大胆的进行剽窃。可是,中秋的诗,不外乎思乡,自己倒是挺怀念自己的小电驴、银行卡的。可是住在长安的太子,有个锤子的思乡情感啊!
  不能乱作诗,如果心境跟本人不符,可就闹大笑话了。
  情急之下就口无遮拦,他的一句“我有个锤子的思乡情感”一出,李世民乐不可支,大臣们也瞠目结舌。
  见太子站起来后先是一言不发,随即口出惊人之言,房玄龄虽然也喝醉了,但还能勉强站起来,劝道:“殿下莫急,您如今年幼,做什么诗都可以,就算不合辙押韵也好。”
  好在自己脑子里的豆腐脑还有一点能力,也有了醉意的李承乾没多久就找到了合适的诗句。
  就在皇帝大笑中准备结束儿子尴尬的时候,李承乾却开口了:
  “中庭地白树银桠,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念完,李承乾就一屁股坐了回去,太难了,搜肠刮肚之下才找到了一首在记忆角落里的诗,还脑筋急转弯般的把“中庭地白树栖鸦”这一句给改了。
  皇宫里就没有乌鸦,因为乌鸦不详的原因,虽然长安周边不缺这玩意儿,可经过侍卫的猎杀,根本没有敢往皇宫这边飞的。
  把乌鸦换成银色的枝桠就成了,月色如霜嘛,这么改谁也说不出不是来。
  朝中酒量好的不是一个两个,听清楚太子的诗词后,一个个的摇头晃脑,本想硬着头皮夸赞几句,可是脑海中整首诗成型后,反而觉得出人意料的好。
  “中庭地白树银桠”,“地白”和“银桠”,都说明了今晚月色的皎洁,“冷露无声湿桂花”。不仅给人一种静谧的感觉,还加入了桂花,让念到这一句的人不由自主的回想起桂花的香气。
  至于“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一句,正应和了太子的那一句“我有个锤子的思乡情感”,没错,太子确实没有,可这佳节之际,太子没有不代表别人没有啊。虽然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可思乡之情也切切实实的在诗句中表达出来了。
  国子博士,也就是国子监的扛把子孔颖达站了出来,大声叫好后说:“太子这一首诗,有见有感有嗅,读起来令人身临其境,更难的的是没有借鉴,完全是凭借自己想法所写。就老臣看来,无论是从遣词酌句还是从纪实的角度来看,太子此诗都是绝顶的好诗。今日中秋得此妙诗,老臣真是如饮琼浆啊!”
  有孔颖达打头,官员们自然一片恭维太子的声音。就算一些不懂诗句的武将,都不再吝啬自己的喝彩声。
  孔颖达堪称又臭又硬,连这家伙都站出来赞叹太子的诗了,那就是真的很好。
  御座上的李世民也很惊讶,挥挥手示意张赟把酒送到太子面前,好诗出世,天子赐酒是惯例。
  只是他自认文采风流,搜肠刮肚之下也没能凑出好诗装……咳咳,来庆祝佳节,没成想太子竟然吟咏出绝佳的诗篇了。
  接过张赟送来的酒,李承乾更愁眉苦脸了。他就不喜欢喝白酒,只有葡萄酒能享受一下,这么一大杯下去,他明天早晨就别想着能起来练武了。
  可是不喝也不成,天子赐酒,不喝就是不敬,就是打脸,上次惹了他都差点被打板子,这次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还是在中秋大宴上,下场堪虞啊!
  咬着牙把酒灌进嘴里,强忍着从嘴到胃里的一路火烧,总算是没有出丑。
  现在他已经后悔早早的把高度酒弄出来了。
  也不知道宴会之后是什么情况,醉倒的李承乾,是被抬着回东宫的。
  蝗灾已经过去,梁师都也在大唐铁骑下化为飞灰。
  草原的颉利和突利还在打架,高丽虽有异动,可是被张俭一顿猛揍后,老老实实的缩了回去。
  吐蕃人听说也在内战,暂时没有对大唐动手的欲望。
  贞观二年秋,天下一片祥和。
  老先生想要文院开学的想法到底放弃了,虽然急切的希望看到教化天下迈出第一步的情景,可是学院的取暖问题,还是大问题。
  入秋天气渐凉,关中各地汇聚到长安的游民,在工地上最后一次结算工钱后,恋恋不舍的离开了长安,在各自州府官员的带领下,开始回家。
  各安本寨,这就是户部下的命令。
  灾年留在本地没吃的,百姓离开家园四处求生这没什么,但灾难过去后还留在长安,就不行了。
  茫茫的大地上,人类的足迹还没有征服自然。只有把百姓分散开,才能更好的垦荒。只有把百姓分散开,才能让均田制更好的实施。
第一百八十章
地皮
  均田制和府兵制,是初唐的两种制度。
  官府明确规定,妇女一般情况下不授田,奴婢及丁牛不再受田。因授田面积不足,在需要依耕的狭乡地区也不再加倍授田。
  持此以外,只要十八岁以上的中男和丁男,每人都能受口分田八十亩,永业田二十亩。老男、残疾受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受口分田三十亩;这些人如果为户主,每人受永业田二十亩,口分田三十亩。杂户受田如百姓。工商业者、官户受田减百姓之半。道士、和尚给田三十亩,尼姑、女冠给田二十亩。此外,一般妇女、部曲、奴婢都不受田。
  而有爵位的贵族从亲王到公侯伯子男,受永业田一百顷递降至五顷。职事官从一品到八、九品,受永业田六十顷递降至二顷。散官五品以上受永业田同职事官。勋官从上柱国到云骑、武骑尉,受永业田三十顷递降至六十亩。此外,各级官僚和官府,还分别领有多少不等的职分田和公廨田,职分田的地租作为官僚俸禄的补充,公廨田的地租作官署的费用。这两种土地的所有权归国家。
  均田制虽然能够很好的刺激荒地开辟,能够让百姓吃喝有所倚仗,可也给土地兼并留下了祸根。
  唐朝律文规定,土地不得私自买卖,只有贵族官僚的永业田和赐田,可以自由出卖。百姓迁移和无力丧葬的,准许出卖永业田。迁往人少地多的宽乡和卖充住宅、邸店的,并准许卖口分田。
  看起来很严格,但实际上也很宽松。中国人,特别是地主老财和贵族,自古以来就对土地有一股子浓浓的占有欲,没有人嫌自己的田地少,能够趁着老百姓家里揭不开锅,或者老夫老母需要用药,却掏不起钱的时候,总会有好心人过来接手他们的田地。地方县令如果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多半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过去了,毕竟土地里刨食吃的人,钱别说够花了,能吃饱饭就不错了。
  农民们手里是没有余富钱的,有钱的是那些贵族、商人,把控着百姓的软肋,他们才能肆无忌惮的对广袤的田地露出饥渴的獠牙。
  现在,黑炭头就露出自己的獠牙,狠狠的恐吓着自己面前的大胖子,因为这家伙正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跟自己的主人诉苦着。
  “好我的太子啊,您是储君,怎么能进平康坊这样的地方?要是陛下或者娘娘知道微臣把场子包给您了,虽说不至于被砍头,可一顿板子肯定是逃不了的啊!”
  安康县伯陈三,是于泰找到的场子幕后真正的主人。
  平康坊作为长安的红灯区,里面的产业自然不缺股东。陈三,就是其中之一。
  别的青楼都是在姐儿身上下手,唯有这家伙是在装饰上下手。明明是皮肉交易为先,风花雪月为后的场地,硬是被他给改成了诗词歌赋为先的要地,搞得好多自认文采风流两样都齐全的人,削尖了头的想要到这里来。
  青楼的名声怎么样,李承乾不关心,他关心的是陈三的曲艺阁内部的装修,很适合鼓捣成拍卖场。
  一边是交流诗词,随便挥墨的雅间,另外一边是剧场一般的层层阶梯设计。前者勾引了大批文采风流之士,后者得到了很多老人,比如萧瑀这样的喜爱。
  只要把格局调整一下,将单间都改成包厢,戏台子给弄成拍卖台,呵呵,不就是一个妥妥的拍卖场嘛!
  伸手把黑炭头抱起来,李承乾很自然的坐到椅子上,翘起二郎腿。
  很随意的动作,但是在很会察言观色的陈三眼中,却好像平白无故的多了一点压力感,让他接下来的话都说不出去了。
  “行了,别在这诉苦了。孤就问你,你到底给不给孤这个面子?孤不是在砸你的场子,而是看中了你的地皮,你把内部人员都迁移到另外一处,曲艺阁不还是能开下去嘛!”
  听到这句,陈三偷偷松了一口气,只要太子不是要涉足红粉买卖就好。至于看上了地皮,好说!以前就觉得这个曲艺阁地方太小了,想往大了扩展一下都费劲,这次正好做个顺水人情,便宜一下太子。
  “殿下,既然您看中了地皮,早说啊!一万贯,不,五千贯微臣就卖给您,地契什么的,都会给您交割清楚。用不着您亲自交易,只要遣一宦官跟着微臣同去就好。”
  李承乾点了点头,看样子陈三很是识趣。平康坊的地皮,一般都要两万贯以上,大的卖到五万也不是没有可能。这混蛋的地盘也不小,五千贯卖掉,纯粹是想要巴结一下太子。
  至于到长安县衙办理交接,堂堂太子亲自去不够丢人钱。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9/56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