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才不要做太子(校对)第14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9/566

  过不去,两个负责看管滑轮组的士兵,果断拒绝了李大亮要看一看的要求。滑轮组是机密,工匠们使用一下没什么大不了的,可是外人想靠近,门都没有!
  李大亮这才想起来,之前学院曾经跟工部要过工匠,说是要建立一个匠人分院,同时传授滑轮组的知识。
  想到这里,他不由得对段纶更加怨恨起来。虽然这家伙如今被贬成平民,被流放三千里,可他还是想要撕碎这个蠢货。就是为了自己的私利,结果把对工部而言的大好事,生生给搅黄了!
  远远的能看到一个华服少年,推着一个坐着轮椅的老人在散步,两边满是全副武装的士兵。
  想必这就是太子了吧!
  深吸一口气,压下心里的怒火,整理衣冠,回头看了一眼抬着礼物的小吏,李大亮挤出笑脸,迎了上去。
  “工部尚书,武阳县公李大亮,见过李太师,见过太子殿下!”
  只是这一句,就让李承乾对他好感大增。因为这家伙没有狗血的把太子放在前面,而是给了老先生足够的尊重。换个溜须拍马的过来,一定会把顺序颠倒过来。
  李纲点了点头,就算是应了。
  李承乾手也没离开轮椅的推手,笑着问:“工部尚书,你不在你的工部任职,来我学院干什么?还抬着礼物?怎么,莫非你想拍一拍李师或者孤的马屁?”
  李大亮惨笑了一下,他知道,这都是段纶事件带来的影响,如果不把之前的影响消除,工部想要获得学院的原谅,难如登天!
  “太子殿下这就是玩笑话了,下官家中清贫,恐怕献出全部家产,您也不会看在眼里。箱子里的是凉州的特产,之前下官在凉州为刺史,凉州的葡萄酒和葡萄干都是绝品。寻常人吃也就解决一时口腹之欲,若是李太师享用,倒是有些滋补的效果。”
  说完,李大亮努力的挤出了一个笑容。
  不调戏了,一个将军人物,能够这样低三下四,已经是尽了最大的努力,就差背着荆条玩老一套了。
  前进几步扶起李大亮,李承乾笑道:“好了好了,孤的怨气也就发泄到这里。您是开国功臣,孤不敢不敬。只是,之前工部做事实在是糊涂,不止是段纶,连那些工匠都不识抬举。今天既然您过来了,不妨就先逛逛学院,看看孤的提议,到底有没有效果。”
  终于守得云开见日明,李大亮也是兴奋不已,起身后,很自然的就要去推老先生的轮椅。
  结果,被一拐杖吓退了。
  李承乾干笑着继续推,并跟李大亮解释道:“老先生讨厌别人推轮椅,最多就是累了后,让孤推一段儿。”
  李大亮干笑两声,跟在轮椅后面,与李承乾一起去印书坊。
  这几天,阎立本已经带人把印书机都做了出来,现在印书坊里正在印制《说文解字》,过两天还要印制《论语》。
  亲眼看到一张张纸被印上字,再被装订成册,再想想工部的雕版印刷,李大亮这才明白为何太子说那些工匠不识抬举了。掌握着雕版印刷技术的那几个雕工,甚至有时候连他这个工部尚书都阳奉阴违。再看看这新式印书法的神奇,呵,老版的速度,给新版提鞋都不配。
  “太子殿下,朝廷每年都要往各地发放大量的公告,雕版印刷虽然比手抄省事,但积压公告也不是一次两次了。为朝廷的效率考虑,不如让工部学学这新式印刷技术如何?”
  李承乾嘿嘿一笑:“想学也不是不能,先把那几个雕版印刷的工匠给孤赶出工部。敢对李师无礼,反了他们了!”
  李大亮连连点头答应,对李太师不敬,这些人砍了都活该。
  一直闭目养神的李纲,忽然睁开了眼睛:“李尚书,工部学活字印刷也不是什么大事,老夫也不是不讲情理的人。只是,活字印刷将会成为学院的一项产业,你学去后可以使用,但是不能用来谋利,可否?”
  李大亮本来也没想过用这个谋利,所以连连答应。
  把一个知晓全程的工匠调给工部后,就算是完成了交接。
  三人从印书坊里出来,看着外面摆放着晾晒的纸张,李大亮和李纲都是心头发热。
  书籍,一直以来都是文化瑰宝。只是原本没有印刷的技术,书籍还需要手抄,费时费力。也正因为如此,好多的书籍,都是因为没有继续抄写,数量不断的减少,直至断绝。哪怕是刻在竹简上面的,岁月流转,也是要么模糊不清,要么腐烂。
  如今印书机的出现,可以说是给文化传承送了一份强大的助力。
  再出现文化传承断绝的事儿,已经几乎不可能了!
  反手拍拍李承乾,李纲不由自主的说:“老夫要感谢你啊!自从当上你的师傅以来,老夫没有一天不是快活的。陛下既然有意让你参军出战,就去,不用考虑老夫,老夫还没那么快死。”
  听到老先生的话,李承乾眼泪差一点就掉下来。
  如果说他离开长安,参与到对东突厥的战争中,还有什么是让他担忧的,也只有老先生了。
  想不到,老先生看出了这一点,今天就直接挑明说了出来。
第一百九十章
安排
  这个时代,很多时候短暂的别离,就成了永别。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年轻力壮的都要接受离别的悲苦,更不要说是跟老先生这样一位行将就木的老人分别了。
  虽说历史上老先生是在贞观五年才死去的。可是,历史上,他也不是贞观年初就当上自己的老师的啊!
  冬去春来,草原的冰雪消融,春风又吹回了北方的土地。窝了一整个冬天的颉利和突利,毫无疑问的又打了起来。兵部的意思虽然是再让他们打一年,可是军队却已经开始向北方集结,边境也开始封锁商道。
  这个时候的战争不是朝启夕战的,既然谋定了要在冬季对草原动手,那么开春,就要准备集结的事宜。
  兵部的备战令,送到了太子亲率的军营。
  三年之约就在眼前,虽然会因为战争延后,可这次对东突厥动兵,是亲率最后一次上战场的机会。
  持续的高强度训练和完善的营养补充,让亲率的士兵们各个龙精虎猛的。窜天猴的机动队虽然看起来瘦弱,可是脱掉军装就能看到他们浑身健壮的肌肉。
  拿到兵部的公文后,于泰的嘴就一直没合上过。他是将军,不曾当过一路元帅,所以皇帝登基的时候,他虽然也是心腹的人物,但是奈何没有足够的功绩,连爵位的毛儿都没捞到。当上太子少保,主要是皇帝为了安他的心。因为就算他之后再没有功绩,也能靠着这从龙的功劳,让后代好过。
  如今不用了,太子亲率虽然要上战场,兵部却并没有规定这支队伍属于谁。战功,太子是不需要的,所以,这场战争,太子亲率的战果,注定会便宜了他。
  “都把战甲准备好了!每天检查一遍,这是规矩,横刀不快的,都赶紧磨磨,虽说咱们还没确定什么时候开拔,可战前的准备工作,也不能落下。都说养兵千日,用于一时。看看太子殿下,都把你们养成猪了,还能砍得动人嘛!”
  场间顿时传来亲率士兵疯狂的怒吼声:“能!”
  这些士兵之所以这么来劲,是有原因的。别的军队、府兵,都需要自备御寒用的衣物,只有他们太子亲率的士兵,用不着自己准备,当兵部的公文下来后,立刻每人就发了两身麻衣。一次穿两件衣服御寒,什么时候大头兵享受过这种待遇?
  各自的家眷,如今已经被迁到了养殖场周围,喜欢种地的就种地,喜欢养殖的就养殖,更不要说太子殿下真的给他们的家人准备了青砖的瓦房。每次回家探亲,家人叮嘱最多的就是作战要勇猛,不要给太子殿下丢脸。
  如今终于有了回报太子的机会,磨刀的时候,他们恨不得立刻就出现在草原上,砍下贼人的脑袋。
  很奇怪,虽然各路大军已经开始集结,做准备了,却并没有公布主帅的人选。人人都以为会是柴绍,可是大主管的任命却一直都没下来。
  准备是准备着,可是皇帝却迟迟不愿意下出兵的决定。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啊,尽管颉利和突利的内战让东突厥内耗严重,可是草原人身在草原上,对擅长步战的大唐士兵而言,还是难以对付的。
  皇帝的犹豫不决,让军方的将领们心急火燎,请战的奏折,每日都能堆起三尺高。
  “看看,这就是我大唐的将军,没人觉得草原严寒,没人害怕国战,就连最胆小的,这个时候请战的话语都是如此坚定的。”
  看着皇帝在那自吹自擂,李承乾忍不住的撇了撇嘴。且不说之前的渭水之耻,就是这灭国之战,功劳都不是一个两个国公能分的。贞观刚刚开始,对战功眼馋无比的将军们,愿意放过这次的机会才怪!
  吹了一会儿自己手下的将领,李世民便把奏折都放到了案子下面。到底要不要出兵,还要看前线和百骑司探子传回来的消息如何。这一次大唐要对付东突厥,不击则已,一击必杀。只有这样,才能在这片大地上,发出大唐的虎哮声,让周围的恶狼收起嘴角的垂涎。
  “既然今天你来宫里请安了,朕就考考你,如果你是皇帝,会任命谁出战?”
  李承乾没想到皇帝老爹会问自己这么个问题,任命谁出战?
  想了很久,李承乾才试探着说:“儿臣觉得,卫公李靖,就很合适。”
  李世民笑了笑:“何解?”
  “儿臣曾跟随卫公学习兵法,自然知晓卫公的学识渊博,用兵如神。此次大唐若是真的决定对东突厥用兵,势必要做到一击必杀。渭水之耻,需要颉利的人头才能平复,周围的敌人,也需要颉利的人头震慑。所以,挑选的人,必须能够担此重任才行。儿臣遍观大唐将领,有此能力的,大概也只有李靖一人了。”
  李世民点点头,算是认可他的说法。
  虽说李靖军功太甚,而且有站位问题在,可是这个时候能够担此重任的,也只有他一个了。
  “没事儿的话,就去后宫看你母后吧。虽说你一个太子进后宫不合适,可是朕不是没教训过你嘛,干嘛总是战战兢兢的。这一次,草原你去定了,你母后虽然同意,但还是忧心的不行,这些天,快吧皇宫都翻过来了。张赟都没能逃过她的指派,此去草原,你的宫廷侍卫就有五十多,皇宫禁军还有两千多,再加上你两千的太子亲率。呵呵,就算是上战场,也不会出问题。”
  李承乾拱拱手,也不接话,就直接往后宫走去。
  至于进后宫而没有一点规矩的行为,别的朝代可以做,唐朝,特别是贞观年间,还是算了吧。学历史的都知道“唐乌龟”、“宋鼻涕”的外号。宋鼻涕没什么可说的,一直对外称弟弟的朝代,多说几句都觉得烦。而唐乌龟这一句,说的就是大唐的君臣,很多人的帽子都是绿油油的,连李世民这位一代大帝,妃子都被儿子给弄进了被窝。
  有弟弟的后车之鉴,李承乾这辆前车怎么也不敢超速。
  至于上战场?
  看看满是茧子的双手,李承乾还是摇了摇头。
  傻子才上战场呢,十岁的年纪,气力还不到人生巅峰的一半。就算不提年纪,也不上战场,后世那么好的医疗环境,破伤风之类的病症依旧夺走了很多人的性命,更不要说唐代了。用不着致命一击,有的时候刮破点油皮,就够受的。更不要说突厥人最喜欢把病死的牛羊扔在水源里,来个两败俱伤的阴损主意。越是靠近草原,就越是危险。
  朔方多好!只要在朔方迎接李靖他们就好。反正太子上战场,这些老家伙也不敢把自己往前面调。否则一旦出现闪失,别说颉利了,天狼神被干掉抬回长安,也是大唐方面的失败。
  这么想着,不知不觉间就走到了两仪殿。
  跟以往不同,两仪殿周边的宦官宫女都显得畏畏缩缩的。
  抬头看了一眼明媚的天空,李承乾咕哝了一声:“今天的天气还真不怎么样。”
  话音刚落,门前值守的一个宫女就走了过来,对李承乾施礼:“大殿下,可要奴婢进去通禀皇后娘娘?”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9/56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