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才不要做太子(校对)第15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4/566

  就如同李承乾说的那样,药石不管怎么配伍,都只能减缓病情,却没办法根治。天气彻底变冷以前,里面还有八百多人苟延残喘,到了现在,不过剩下四百多人了。一半的死亡数,让孙思邈痛不欲生。
  再一次体会到了人在面对瘟疫时的无力,让他痛苦万分。
  不过好在剩下的四百多人病情已经逐渐稳定下来,有几个强壮的,已经恢复了力气,能够照顾身边的人了。
  只要天气彻底的寒冷下来,这些幸存者,经过什么“消毒”的程序后,就能出来了。
  见薛万均挠着头过来讨教,老道的脸上才露出一点笑容,悄声的在薛万均的耳边说了一些什么。
  听到这些,薛万均露出了略带一点为难的贱笑。
  九月上旬的时候,李靖就抵达了朔方,跟程咬金不同,他就带了一队家将,几乎是用玩命的速度赶了过来。
  身在长安的时候,他就对东突厥边境的局势做出了全面分析,所以被任命后,干脆抛下了本该携带的五万兵马,直接窜到了朔方。
  “并州都督、英国公李绩为通漠道行军总管由东路率主力直接进攻东突厥腹地,其主力的推进,势必会引起颉利的反弹,可一战失败后,本就国力衰弱的颉利,也一定会选择暂避锋芒。
  霍国公、金河道行军总管柴绍,我会命令他在西路顺黄河前进,与李绩我俩遥相呼应,颉利西逃不成,只能北上。
  大同道行军总管李道宗,副将张宝相,从灵州往西北挺进,既帮着陇右的程咬金等人牵制西突厥的注意力,同时也能提防颉利逃到西突厥。为恒安道行军总管卫孝杰,应当镇守燕云地区防止突厥军队东逃。
  突利可汗虽然与我大唐有密约,可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不可不防。就算这一次是他假意归附,设下的圈套,老夫也要带队往里钻。突厥虽然有几十万的军队,可都是牧民组成。如今正值寒冬,老夫不信他们还能集结起来。十几万军队,撑死他也啃不下去!
  所以灵州都督、畅武道行军总管薛万淑,应该借道东北出击突厥后方,监视突利可汗。虽然兵力不及突利,可他有所异动,牵制也是足够了。哪怕薛万淑边战边退,等突利转过身的时候,老夫也已经把颉利拿下了!”
  每说一句话,李靖都会在地图上画上相应的路线和标记。沉稳的手,没有一点颤抖,所画线条没有一点褶皱的痕迹。这就是自信,十几万军队,多方的协调,再加上对敌人的心理判断,李靖在设立好这个计划的时候,就已经把胜利握在了手里。
  整个中军大帐里,只有他和李承乾两个人,连张赟等人,都被赶了出去。太子亲率的士兵包围了中军大帐,靠近的会被驱逐,硬闯的不管谁都会被砍死。
  如果不是要教导李承乾,这些话语,李靖会烂在肚子里,哪怕自己的家将,都不会告知。
  看着凌乱线条中美观的口袋阵型,李承乾感慨万分。
  这样的战术,恐怕也只有李靖能制定出来了。别的将领,也只能带着一路兵马硬碰硬,至于多方协调、甚至考虑好敌人的心理,就是皇帝,恐怕都没有这么细致。
  一番话说完,李靖就把地图扔进了火盆,连灰烬都用火钩捣的粉碎。
  “说说,你对老夫的安排有什么看法?”
  李承乾想了很久才试探的问道:“卫公,您考虑了东西南,为何没有考虑到北?北方虽然严寒,但颉利走投无路之下,未必就不会往北走啊。连我都不怕往北走,估计这家伙就更不怕了。”
  李靖没好气道:“你以为老夫会忘记北方?东突厥以北是铁勒诸部的骨利干,虽然臣服于东突厥,可是颉利暴虐,已经让他们心生埋怨。之前骨利干的使节往长安送上贡马的时候,就曾明示反意。咱们大唐对东突厥动手,他们铁定会对颉利落井下石。骨利干被东突厥侵蚀的领土,就是咱们大唐许给骨利干的酬劳!”
  李承乾迷茫的点了点头。铁勒?骨利干?这都是什么玩意儿?还有刚刚地图上写着的通古斯、驱度寐国,这都是啥啊。唐代的历史,自己也算是挺清楚的了,可是对这些家伙一无所知。
  “有话就快问,明日老夫就要带兵一万,先去前线了。说实话,老夫很不看好你这次出来,幸好陛下知道老夫的难处,命令你必须呆在朔方,否则只因为你一人,老夫就要多废好多的心力。”
  “我也要去丰府”的话,李承乾可不敢说出来,所以只能拿出太子亲率的印鉴,递给李靖。
  伸手接过印鉴,李靖没有一点拒绝的意思。
  其实他之所以跟李承乾说这么多,说的这么细,就是看中了李承乾手里的太子亲率。
  有这样一支战力强大的军队,奇袭、破阵,用处多多。事实上这次的安排看似繁杂,最重要的还是他的中军主力,而太子亲率,就是中军里的一把尖刀!
  李承乾自然明白李靖的意思,太子亲率,事实上本来也是要交到李靖手里的。强大的军队,只有在睿智的统帅手里,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战力!
  “太子亲率,孤就交给卫公了,怎么使用,卫公自行决断,至于两千禁军,那就不是孤能擅自决断的了。”
  李靖点点头,还躬身给李承乾施了一礼。这是正式的交接,不是论师生情谊的时候。
  走出中军大帐,张赟就像影子一样,悄无声息的到了李承乾的身后。
  两千禁军,个个都是高手,但是他们的指挥权却不在李承乾手里,也不在于泰手里,而是在张赟手里!
  皇后大概也猜测到了李靖可能会有的想法,所以毫不犹豫的又一次犯了禁,把军权交到了宦官手里。只要张赟掌控着禁军,李靖就算有十个胆子,十张脸皮,也不敢开这个口。
  胡天八月没有飞雪,九月也没有,但是呼啸的北风,已经开始吹得人脸疼。
  张赟不愧是皇帝的贴身宦官,很是自觉的走到了迎风面。
  在中军大帐外站定,李承乾回过头,张赟立刻笑脸以待。
  “张赟啊,孤想着……”
  “不行,皇后娘娘有命,两千禁军擅离殿下者死!殿下若是离开朔方北上,奴婢拼了这条命,也一定会请出李氏家法。”
  没法说了……
  话都没说完就被回怼了。
  闭上嘴,自讨没趣的李承乾路过孙思邈的住处,见老道已经悄咪咪的离开了,才松了一口气。
第一百九十四章
急病
  丰府无论如何也是要去的。
  如果说来之前李承乾还想着老实待在朔方什么的,当看到伤兵营的情况后,那点胆怯就不知道飞到哪去了。
  冰冷的屋子、医疗的匮乏,人手的短缺,造就了伤兵营高居不下的死亡率。伤兵进了伤兵营,就算不会因为自身伤势的恶化死掉,也很容易被别人传染,最终一发不可收拾。也正因为如此,好多掉了手指头脚趾头的士兵,宁可忍着,也绝不进伤兵营。
  这不行啊,将士们在战场上舍生忘死的,没有死在战场上,却死在冰凉的伤兵营里,这是不人道的。
  也没多么复杂,抓几个劳力供暖,没有木头,那就一直烧干草呗!没法搭炕,有个小灶台也能让室温升起来!没有感冒药,孙思邈发汗的药物加上厚重的皮毛被子,效果不比感冒药差多少。除了失血过多还没办法处理外,哪怕是断肢,只要没死在路上,之后再护理得当,也是能有五成以上存活率的。
  朔方现在虽然比较靠近前线,可是等李靖的战线彻底拉开后,靠近南侧的东突厥牧民只要不想起冲突,只有赶着牛羊北上。土地不断的收纳后,朔方,就快变成大后方了。
  伤兵营和战场之间的距离,对伤兵,特别是重伤兵而言,几乎是生与死的距离。
  虽说皇后老娘和皇帝老爹有命令不允许自己靠近战场,但是缩在大部队后面,想来也不会有事。可若是一直留在朔方,等战争真正开始后,跟到草原来旅游的有什么区别!
  回到自己的帐篷里,坐在桌子边发呆。
  张赟走了进来,在桌子上放上一条羊腿、一盘水煮的干菜,没放什么调料,就加了一点点的盐,可就是这样一盘子菜,端出去会引来哄抢。在这个青草根都会被人尝一尝的地方,干菜绝对是比金子还惹人流口水的东西。
  羊腿和干菜都能看出被啃过的痕迹,看着就让人倒胃口,可是抗议无效,这些宦官宁可挨揍,也绝对要尝过他的饭食,才会准许他吃饭。
  为了自己的肚皮考虑,李承乾也只能装作看不见,拿刀子先把残缺的羊腿片成片,掩耳盗铃的吃下去。
  军营乱哄哄的,那是李靖已经开始调配兵马。作为大总管,李靖虽然只能直接统领五万兵马,但下辖的各方总管,都要听从他的指挥。
  五万兵马还在往朔方来的路上,只有等着五万兵马全部到齐,各路兵马也整装待发,战争,才会正式的开启。
  李承乾这时候才发现拿现代战争往古代战争上套是愚蠢的,多方的互动、再加上军队的移动,动辄之间就会是十天半个月的时间。本以为自己的记忆出错了,结果不是,贞观四年年初的战斗,需要贞观三年上半年,就开始准备。
  十一月的时候,属于李靖的五万军队才珊珊来迟,而这个时候,已经下大雪了。
  早晨起来,打个哆嗦,拿出被窝里暖和的棉衣棉裤,李承乾开始穿衣。
  棉衣棉裤虽然暖和,可是在冰冷的帐篷里穿,还是很难受,只有抱在被窝里,才能在第一时间穿上。
  穿好衣服,外面套上铠甲,一个臃肿的李承乾,就诞生了。
  铠甲穿成这样,在长安会被弹劾,可是在草原这里,谁弹劾谁啊!大总管李靖,也是几身麻衣衬在铠甲里,本来消瘦的人,现在跟一头熊一样。
  走到帐篷门口,李承乾用了很大的决心,才推开门帘。
  帐篷边,衣着单薄的两个宦官守了一夜,脸都冻紫了。
  一人踹一脚,李承乾怒道:“就是两个蠢货,冻死了怎么办?帐篷里暖和就到帐篷里守着啊,干嘛戳在外边?”
  一个宦官摇摇头,见换勤的张赟等人过来了,就揉揉已经没有知觉的脸,回自己的地方休息。同时动身的,还有帐篷周围隐藏的好多人,其中一个士兵不停的在耳朵上挠,明显是冻伤了。
  “殿下,只有在帐篷外值守,才能提前察觉危机。”
  “蠢,外边这么多人,轮流进来取暖也一样啊,孤不是没说不许进来嘛。”
  “可他们来来回回的进去,殿下会睡不着的,冷气进去,让您受风寒,奴婢等人可就百死莫辞了。”
  无语的踹了张赟一脚,李承乾看都不看他那“真诚”的脸。红彤彤的两个脸颊上,就差一边写一个“蠢”,一边写一个“货”。
  今天的大营格外的安静,包围在伤兵营外围的太子亲率,竟然不知道什么时候撤走了,只有雪地上的空地,才能看出他们在这里驻扎过。
  “卫公出发了?”李承乾回头,瞪了张赟一眼。
  张赟点点头,揉了揉酸痒的鼻子。
  李靖出发的悄无声息,十一月出发,总能在年前赶到马邑,并且像一把尖刀一样,直取颉利的牙帐。因为,突厥人也要过冬,寒冷的冬天来临的时候,他们也得南迁。而襄城的位置,离大唐实在是太近了。
  即将发生在东突厥身上的事情,简直就像是武德九年渭水事件的翻版。
  必须得跟上啊,战斗很快就要打响了,而孙思邈也用各种各样的借口,把朔方囤积的物资,都转移到了丰府,无论如何,丰府都要走一趟。
  嘴刚张开,就看到了张赟怀里揣着的一根枣木短棍。看到这个棍子,李承乾立刻选择了闭嘴。离开朔方的话只要一说出口,估计就会被张赟这个混蛋敲一棍子。还不能躲,躲了比挨上的后果更恶劣。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4/56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