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才不要做太子(校对)第18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89/566

  看着老黎的报告,李承乾哈哈大笑。
  “王家,你们不是家大业大吗?孤用不着以本伤人,只要把你们的货品价格逼低,就是胜利!”
  拍拍手,方胜从外面走了进来,躬身等候太子的吩咐。
  “你回东宫,清点一下东宫现在的资产,然后派几个人查看一下从长安到夏州,运输大宗货物是否方便运输。如果不方便的话,就去信工部。就说,孤准备在夏州和长安之间铺设道路,工部只需要出力修建出平整宽阔的官路,铺水泥,孤一力承担,用不着他们掏钱!”
  听清楚后,方胜立刻就转身回东宫。他有预感,东宫才积蓄的财货,恐怕又要清空了。
  等方胜离开后,李承乾才伸了一个懒腰,把草原商队的路线,拨到了夏州来,让它跟夏州到长安的路线重合。
  夏州其实就是后世的榆林市,拥有着“全国第一煤田”的称号。既然是第一煤田,产量没道理干不过王家的煤矿。
  王家世居太原,自然把控着大唐最大宗的煤炭生意。如今将作监下辖铁匠铺制作出来的煤炉子,在长安颇受欢迎。有煤炉子,谁还愿意在屋子里生火盆?
  得益于煤炉子的售卖,王家这一次可谓是赚的盆满钵满。
  作为煤炉子行业的受益人,不知道感谢,反而恩将仇报,这就过分了。
  你们并州附近确实是你王家说了算,别的小商人就算不姓王,也要看你们的脸色行事。煤炭的价格被你们一手把控,别人不敢挑衅,可这不代表孤就不敢!
  居住在学院,想要上朝的话,就得起得更早才行。
  作为一个旁观者经历朝堂,还是有些收获的。
  比如,李承乾发现,三省六部的主官虽然有很大的权力,但是却做不到一手遮天。三省里只有尚书令和左右仆射的位置稳如泰山,六部尚书的位置却总是轮换来轮换去的。
  兵部尚书本来是李靖,可是草原归来后,李靖要养伤,所以兵部尚书又落到了杜如晦头上。这位本来会在去年就病死的杜断,现在看不出一丝病态。以往冬天的时候都要不停告假,现在却没有一点咳嗽或者喘不上气的样子。
  受益于孙思邈的不止他一个,秦琼本来病重,已经隐退很少上朝,现如今虽说不再如当年一般勇猛,但是上朝已经不是问题。
  地方的奏折如果只是小事情一般都会由房玄龄进行第一遍批注,皇帝看一眼就完事儿。若是大一点儿的事,需要宰相特意批注,再交给皇帝定夺。至于东突厥新土设置官衙管理这样的特大事件,则需要在朝堂上大家一起讨论。
  “草原自古以来就是中原的心腹大患,想要让他们对中原产生归属心,太难了!因此老臣以为,应当以羁糜州的制度管理。草原牧民生性彪悍,畏威而不怀德,当用重典约束,免得生出祸端。”
  长孙无忌刚一说完,孔颖达就跳了出来:
  “赵公所言过于偏颇了吧!草原人之所以没有归属心,不外乎文化差异。如此偌大的疆域,却用羁糜州的制度管理,难道不怕再生祸患嘛?要想让关中北面安定,就必须把国土牢牢的抓在手心!
  因此,老夫觉得,与其因其俗以为治,不如把中原的典籍传到草原,令其着汉服、讲汉语,用汉文,这样一来,才能真的融合起来。”
  听着孔颖达的话,坐在文官队伍守卫的李承乾,虽面无表情,但是在心里给这个老头点了一个赞。这个办法能不能实行暂且不论,只是这文化入侵的想法,就值得称赞。
  房玄龄站了出来说:“如何管理草原,可不是嘴上说说就能奏效的。夏州以北,皆是新土,不乏牧民。不如选一州府,暂且实验诸位的方法,看看成效再决定,如何?”
  房玄龄既然站出来说话了,敢于反驳的终究是少数人。
  御座之上的李世民点了点头,说:“既然房卿认为应当实验一番,那就这么定吧。只是夏州以北,尚无州制,不如在胜州实验吧。那里都是突厥牧民,比起夏州附近,更有效果。”
  皇帝发话了,孔颖达、长孙无忌等人就都回到了队伍中。看样子全面铺设草原上的官衙治所一时半会儿还不会进行。如何在这片空白地域多塞点自家子弟,才是他们最关心的。
  “说起夏州,夏州刺史的奏折倒是有几分意思。太子殿下,夏州刺史周胤上书云,东宫意欲在夏州开矿,不知为何?”
  见房玄龄从袖子里拿出一个本章冲自己晃晃,李承乾只能站出来答话。
  “房相,孤现在是贞观学院的副院长,也是给学院建设掏钱的人。自然要广开财路。仅凭东宫那几样产业,如何能应付学院现在和以后的花销。”
  听了太子的话,朝臣们一时间都不知道如何应答。
  还筹备产业呢?将作监有东宫的股份,程家有东宫的股份,琉璃作坊有东宫的股份,水泥作坊里还有。听说就是工部管辖的水泥作坊,都有学院的一成干股。
  草原的商队、平康坊的拍卖场、万年县长安县之间的养殖场、学院的印书坊。
  这么多加起来,都够一个家族跻身豪族之列了,现在,还要开矿?
  “孤虽然要开矿,可是一切还是要按照朝廷章程走的,该交的赋税不会少,该给当地民工开的工钱也不会少。一项矿产的出现,势必会带动着夏州州治富裕起来。孤不觉得有什么不妥之处,房相觉得如何?”
  拿着夏州刺史的本章,房玄龄笑了:“老臣并没有指责太子的意思,正相反,老夫想要提倡这种行为。
  正如同太子所言,东宫在夏州置办产业,定会带动当地百姓富裕起来。本来夏州堪称穷困之地,如殿下这般,既自己得力,又对百姓有帮助,何乐而不为呢!”
  说完,房玄龄躬身对皇帝说:“陛下,如今勋贵家中都有些资产,都有效仿太子造福一地的能力。微臣斗胆,请陛下准许勋贵也能如此。”
  房玄龄的话,立刻就让朝堂炸了锅!
  魏征站了出来,拱手道:“陛下,不可啊!为官者不得经商,本就是历来的规矩,怎可因此而破坏?”
  魏征没找房玄龄的麻烦,因为所有人都清楚,房玄龄虽然也是勋贵之一,但是他绝对不会主动张口说这件事。如今他敢拿着夏州刺史的奏折,当堂说事,多半是受了皇帝的指示。
  相比较上窜下跳的魏征,其余官员却是面露喜色。当官这点俸禄,如何能养活全家?贞观的朝堂律法森严,没人敢贪污受贿。想要养活一大家子人,无论如何都得接受商家的依附,或者自己组织产业。
  之前还要偷偷摸摸的,如果这件事变得光明正大,也不用整天提心吊胆了。
  “魏征退下,朕自有主张!”
  斥退魏征后,李世民才说:“诸位爱卿可认同房卿的话?”
  这下,几乎所有人都迫不及待的站了出来:
  “愿为地方百姓,谋求福祉!”
  听着朝臣整齐划一的声音,李承乾有点发懵。
  大概也许,他的安排和夏州刺史的这个奏折,引起了皇帝的遐想。
  地方想要富裕,还真的需要有钱人过去投资啊!
  这件事通过后,朝堂上顿时一片欢声笑语。好多朝臣都开始盘算自家要如何扩大产业。
  对皇帝而言看重的是勋贵“投资”,能给地方带来发展。但是勋贵们考虑的,却恰恰相反。
  但是不管怎么样,这件事都算是双赢的。
  今日见到了夏州刺史的奏折,他才发现东宫在夏州置办产业,竟然能带动着当地富裕起来。按夏州刺史言,夏州土地荒凉,只能放牧,单东宫开矿,就能解决夏州数千人的劳动。随着规模扩大,会有越来越多的百姓受益。
  更何况,商队进出夏州时间久了,夏州就能成为中原草原路程中的一个重要站点,将会有更多需要人力的岗位出现。
  其实早在太子建设养殖场、水泥作坊的时候他就发现了这一点。只是这做法实在是前无古人,真正让他下定决心的,还是夏州刺史的奏折。
  见底下的官员们弹冠相庆,李世民还是忍不住提醒道:“朕知道你们都希望看到这件事,但是,朕对勋贵的优待,是放在第二位的,第一位是能否造福百姓。若是有人借机鱼肉百姓,莫怪朕不顾情面。魏征,朕将监督勋贵产业的事情交给你,可否?”
  魏征站了出来,欣喜道:“臣领旨!”
  魏征最怕的就是勋贵们被放开禁制,引起不好的事情。如今皇帝没有放松监管,才是让他松了一口气的原因。
  见是魏征获得了监察大权,不少人的笑意都散了好些。虽然以后的日子好过了,可是魏征在,啧啧,还是得多加注意啊!
  鸿胪寺寺卿唐俭笑着站了出来,禀告道:“陛下,虽然大雪封路,但西突厥还是就和亲一事送来了回信。肆叶护可汗北征铁勒,被薛延陀打败,因此对和亲之事格外上心。当初统叶护可汗被其伯父诛杀,陛下对求亲者言,内定方可和亲。如今肆叶护虽然多疑狠毒,但是得位服众,算是西突厥的正主。微臣以为,和亲之事,大有可为!”
  听说西突厥答应了和亲,李承乾立刻忘记了多听多看少说话,赶紧出班问道:“唐寺卿,回信可曾言是他们嫁,还是我们嫁?”
  李承乾的急切引得朝臣们哈哈大笑,李世民也笑出了声。不管太子此举是为了妹妹们还是为了自己,都没关系。
  至于太子正妃,他已经有了打算。西突厥的公主想要当正妃,是断然不可能的。
  唐俭笑道:“自然是西突厥的公主嫁过来,不过肆叶护虽愿意嫁公主,却没提何时嫁过来,想必,是等着我大唐先送聘礼呢。”
  一听“聘礼”两个字,李承乾才发现自己还是忘了这一茬。
  不过,历来都是西突厥先送聘礼,中原送嫁妆的时候多加一份。如今反过来了,相信西突厥这样的大国,不会太抠门吧!
  “既然西突厥等着聘礼,那就着礼部制定聘礼种类数量,内府出资,跟西突厥接亲吧。”
  礼部尚书卢宽立刻出来领命,大唐迎娶西突厥的公主,还是正式和亲,这可就令人费脑筋了。礼部平日里遇到需要制定的礼节,只要钻故纸堆就好。
  然而这次,似乎,没有先例……
第二百二十一章
算盘
  眼看着众大臣开始研究出什么样的聘礼才合适,李承乾忽然有一种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感觉。
  其实讨一个突厥老婆也不算什么大事,关键是,关键是……
  当初跟西突厥的使节那么说,只是为难他啊,谁成想西突厥竟然真的同意了。
  工部尚书李大亮又站了出来,汇报了夏州到长安一线修建水泥官路的事情。另外,他提议在长安和洛阳之间也修建水泥官路。铺上水泥的道路维护起来要方便的多,不像泥土的官路,哪里发个山洪什么的,还要征民夫维修,很容易搞得怨声载道。
  对于这个提议,皇帝称赞了他的想法,但是却把动工的时间推到了明年。
  干掉东突厥,大唐也是竭尽全力,如今国库需要慢慢舔抵伤口,暂时还没办法发动这样的工程。
  朝会结束后,李承乾没有进后宫,也没有回学院,而是抓紧出去。
  好在唐俭正缓步的跟卢宽讨论着什么,没有走远。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89/56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