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才不要做太子(校对)第22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7/566

  将信函撕碎,丢进垃圾桶,李承乾拿出一张纸写道:“冯公如晤,今建设海港、造船厂一事虽已确定,然东宫所选之人才,仍在历练。好事多磨,公于岭南,不妨为此准备之,而建设所需之资财,不日就将运往岭南……”
  写完信,用了火漆,李承乾才将信函送出。虽然明知道这份火漆会被百骑司的人动手脚,可他并不在乎。皇帝了解这些事情,比勋贵们知道要好得多。毕竟有德行的勋贵还是少数派,余下的勋贵更像是吸血的蚂蝗。
  “殿下,已经是晚上了,厨娘托奴婢问您,晚饭想要吃什么。”
  抬起头就看到了秀秀,如果说苏媛是正妻、阿史那雪是小妾,那她就是小小妾了,如果不给名分,就是跟情人差不多。
  在东宫生活的这一段时间,到底让小丫头发育了好多,只是性子还是那么的懦弱。
  “晚饭用不着吃太好,有碗凉面就行,配菜还是野菜吧。你啊,干嘛还总做这些宫女做的事情?不是跟你说了,虽然你还没有名分,但是完全可以住到孤的隔壁的。”
  秀秀笑了笑说:“奴婢当宫女习惯了,突然间让奴婢端起架子来,奴婢不习惯。一个宫女跟太子住的这么近,您会被人指责的。”
  李承乾不满意道:“谁敢弹劾?说到底这是东宫的家务事,关他们屁事。”
  一边的张赟,还是忍不住说:“殿下,宫内没有家务事的说法,就是陛下哪天临幸哪个妃子,都是要有记录在案的。至于您的东宫,今后也会如此。”
  “睡个觉还有人监视?”
  这就怒了,李承乾下定决心,谁要是敢出现在他屋子里,他绝对把这个人踹到长乐门去。
  面对“监视”的词语,张赟想要说点什么,却又不知道怎么说。监视这个词,怎么看怎么是过了,可是细想想,好像还没差。都觉得当皇帝有意思,殊不知,只有在这个位子上,才知道有多么的煎熬。
  “秀秀,今晚你就住到隔壁,丽正殿虽然大,可是孤一个人住着还是浪费,不止是你,张赟,另外一边的房间也收拾出来,于泰你们俩轮换着住,大晚上的在门外苦熬,你们不觉得苦,孤都看不过去!”
  眼见太子的二杆子脾气上来了,张赟只能点头领命。
  睡觉以前,李承乾想了很久,还是写了一封信,让人送到李恪、李泰、皇帝和长孙无忌那里。
  已经应承下来的事情,就不能反悔,哪怕觉得长孙无忌入股有很大的后患。
  组建船队说起来轻巧,真的施行起来的时候,才会知道会有多么艰难。初期的入不敷出是一定的,有家大业大的长孙家参股一份,到时候东宫也能少赔点。
  至于皇帝老爹那里,还是要邀请的,让内务府出钱出力不得利,这才是真正的坑爹。
  信晚上连夜送了出去,第二天,皇帝的回复就到了。
  二成份子,这是皇帝一口咬定的份额。
  既然有五个投资人,自然是一人两成最为合适。
  练剑、跑步、练拳、练箭,持续了几年的锻炼,要说没有效果才是骗人的。张赟的身手绝对堪称超绝,虽然有畏手畏脚的嫌疑,可是能跟他对战一柱香的时间,李承乾就知道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
  飞檐走壁的武侠梦既然实现不了,那么以一敌二这样的,还是能够实现的。
  “呵呵呵,殿下的身手,就算放到武将堆里,也是拔尖的了。”
  李承乾循声望去,只见一身常服的长孙无忌就站在演武场边。只是“殿下”的称谓,又和他的这身装束格格不入。见鬼了,这混蛋要我拿什么礼节应对?
  长孙无忌也觉得自己的称呼出错了,立刻改口说:“昨日户部忙碌,不得以就住在了官署,直到今天早晨,才得到信件,心急之下,就没穿官服。”
  既然是谈船队的事情的,那就好说了。
  放下手里的长剑,李承乾拱拱手说:“劳烦舅舅今日赶来东宫了,这里实在不是说话的场所,不如我们回书房详谈如何?”
  “乐意之至!”
  让张赟带着长孙无忌去书房,李承乾则是沐浴之后,才穿着一身普通的衣物进了书房。
  书房里,就摆着一张冯盎送来的地形图,海港的选址,是他决定的,按照冯盎的说法,岭南多风暴,在这个港口停船,就不会发生船毁人亡的事情。
  冯盎的眼光是不会错的,珠江入海口,也是凭借着自己的地理位置优越,才在后世的时候成了顶级口岸之一。
  “地方既然已经选好了,是不是就要开始建设了?”
  李承乾送上一杯茶才说:“哪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海港既然要建造,就不能敷衍,水泥这种优越的建筑材料,是必然要用上的。不过,工部现在对水泥的管控十分严格,仅有的几个火窑,都实行了军事化管理。就是学院用,都有专门管控的司马,不允许遗漏一斤一两。所以啊,海港建设所需的水泥,还要从长安送到岭南,这一来一往的开销,再加上中途必定会出现的损坏,就是一笔天文数字。而这,还没考虑到造船厂的建造呢。”
  长孙无忌点了点头,做生意有赚有赔,投入不对血本无归的,也不是一个两个,他很清楚这里面的门道。之所以要入股东宫,其实他并不看重船队的收益会是如何,他更希望的是名正言顺的将家族的力量延伸到南方。
  自古以来,中原战乱的时候,南方虽然也有动乱,却不会很严重。长孙家想要将血脉一路延续下去,就需要开枝散叶。南方的势力,将会是他留给小儿子的家产。
  “做生意有赚有赔,这件事老夫还是知道的,只是承乾,你准备给舅舅几成的份子?”
  李承乾伸出两根手指:“两成,不管是您还是父皇、青雀、李恪,都是两成。咱们五个人均摊一下,东宫的压力就不会太大。粗略估计,等到船队建成,开始有收益的时候,投入怎么也需要三四十万贯!”
  一共三四十万,一人就要六到八万贯,这不是一笔小钱,对一些低级勋贵来说,就算爵位能卖,都未必能凑出这么多钱来。
  不过,长孙无忌自然不能跟那些人相提并论。
  “两成已经很不错了,明日老夫就让人把钱送到东宫来。就是数额有点大,不可能全是铜钱。”
  李承乾点点头,如今大唐还是很缺铜钱的,涉及到大宗的货物交易,一般都会是银子甚至是金子。甚至于,好多百姓,还在以绢帛当作货币,以物易物的,也不在少数。
  “舅舅就是大气,至于份子的契约,改日外甥会派人送到您府上去。”
  长孙无忌答应一声,喝干杯子里的茶水,就起身告辞了。
  商贾或许用得到契约,但是对上位者而言,一句话就足够了,越是上位者,就越是在乎自己的信誉。
  送走了长孙无忌,李承乾才兴奋的挥了一下手。
  八万贯到手!
  其实这些钱,哪怕慢慢给也是一样,不过内务府魏王府和赵国公府没必要撒胡椒面一样的投入。只有李恪这个穷鬼才会选择“分期”。
  有了钱,就可以进行准备了。除了水泥,别的东西一般在岭南当地就能买到,虽然从长安运水泥到岭南实在是傻的冒泡,可是在国朝的规定面前,也只能如此了。
  该死的邱海清,你小子还没毕业呢,孤就给你准备了这么大的平台,你要是不努力,可真是说不过去。
  关于款项的处理,李承乾自然不会傻到直接找船运钱。如今南北缺少沟通,道路的艰难就是最大的问题。也正因为如此,南北的货物,在本地什么都不是,但是南北对调,就变得金贵了。
  运一堆金银铜到岭南,哪有运一船船的货物过去省事?到了岭南当地,就算是以物易物,也会是血赚。
  “回家收拾收拾,要是觉得会寂寞,就把老婆孩子带上。你父亲给孤推荐了你,本来孤是不愿意用的,毕竟让你们一家都为孤卖命,孤还是难以接受。但是,考虑到你的能力,孤还是愿意给你这个机会。只要你能将海港的事宜处置妥当,莫说孤会嘉奖,赵国公府,两位王爷,甚至是父皇,都会高看你一眼!”
  黎达海的小儿子如今也在实习,今天来东宫报告的是他的三儿子黎勇树。
  黎勇树张嘴笑道:“殿下莫要说这样的话,早在黎家风光无限的时候,您能给黎家的都给了,只要您有所命,黎家全家送死都不会动一下眉头。岭南虽然传闻是烟瘴之地,不过南下的人多,有谁像草民一般是去立功的。”
  李承乾走到黎勇树身边,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能接受就好,如果带着悲壮的心情去岭南,天知道这个人会把海港建设成什么样子。
  拿出计划书交到黎勇树的手里,李承乾叮嘱道:“地方的家族要是敢无端阻挠,用不着胆怯,直接上门问罪。你虽然是海港建设的管事,但是冯家的意见,还是要听取一下。这份计划书,也只是粗略的指导,不用完全照着它的样子和速度来,如何取舍,还是要看你自己的决断。”
  黎勇树点头,躬身行礼后才走出了东宫。
  此去岭南,注定会是一路艰险,数年苦熬,但是这些都不算什么。几十万贯的巨款压在他肩上,压力大,但也有足够的动力,有这份来自太子殿下的信任,就足够了。
  走到书房门口目送黎勇树,知道他彻底离开,才转身回屋。
  强行把一份重担丢到别人的身上,还是让他很不习惯,也不知道皇帝是怎么完成那些任命的,更不知道他是怎么逼着别人答应下来的。
  “老张,去通知厨房,今天晚上吃涮锅吧,夏天吃火锅,跟冬天吃凉菜一样,都有种别样的感觉。总是吃凉面和拌菜,孤现在打嗝儿都是一股子面味。”
  支走张赟以后,李承乾才看向方胜。
  “殿下,宫内传来消息,陛下下令,准备出行的各种物事,估计,是想要出巡了。”
  听到这个消息,李承乾并不惊讶,前两天皇帝还借口生病,停了早朝不说,还下令所有的奏折送到东宫来,交给自己决断。
  三天份量的奏折,门下省没有退回一封,这让好多朝臣都认可了太子的能力。
第二百五十二章
帝王出行
  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大错,被会被人认可了,就连皇帝都不一定能面面俱到,储君如何能万无一失?
  李世民觉得这样就很好,这样,他就能把长安交到太子的手里一段时间,他好来一场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旅行。虽然这场旅行不太远,虽然连关中都没出,可是对于六年的时间里,出宫一天都能回味许久的李世民来说,实在是难得。
  巡幸岐州,顺路检验一下工部修建的第一条水泥路的选址,到底合适不合适,这就是李世民针对此次出行编制的借口。
  工部除了要在长安和洛阳之间修建水泥路外,长安到陇右也要修建。陇右道的形状,更像是安全的巢穴中伸出去的一条手臂,在东突厥已经覆灭的情况下,陇右有警,跟颉利突进高陵没什么区别。
  不过就算这条路算是交通要道,一个皇帝操工部尚书的心,也是典型的不务正业,看似完美的借口,就算是底层的小吏都骗不过去。
  魏征抗议过,如今在家里闭门思过,戴胄不过吱唔了一声,就被强令重新检查一遍大理寺的卷宗,确保武德元年以来没有冤案错案。这一次,皇帝是铁了心要出门耍一顿。
  魏征和戴胄不愿意因为这样的小事儿,就跟皇帝撕破脸皮的掰扯,所以只能眼不见为净,而别的朝臣,则是一片叫好的声音。在他们看来,皇帝能给自己的任性找个像模像样的借口,已经很不错了。
  不是月初,却举行了大朝会。大朝会之上,李世民这一次可算是把所有的朝臣安排的明明白白。
  程咬金、尉迟恭带领左武卫右武卫随驾,六部尚书只有他的“铁哥们”长孙无忌、研判路线少不了的兵部尚书杜如晦、李大亮随行,最应该跟着的礼部尚书卢宽,都不在此列。
  而中书令老房,则被留下来辅佐,太子,监国。
  “微臣接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7/56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