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才不要做太子(校对)第44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48/566

  御座之上的李世民捂了捂脑袋,当初平定天下的时候,他从未想过自己竟然会碰上这样的难题。
  不是烦恼,而是幸福的烦恼。且不说中原还有大量的土地需要开发,就是东突厥的领地,接收到现在也只是勉强挂着。至于薛延陀和吐谷浑的领地,至今仍然采取羁縻的策略,想要真的占领,还不知道要耗费多少时光。
  试问,有多少皇帝,遇到过这样的难题?
  叹了一口气,李世民道:“暂时不可行,目前东征高丽是最重要的。两湖的开发,必然需要大量的投入,很有可能会占据朝廷的大量精力。现阶段既然司农寺还只是有想法,朕觉得,不妨效仿一下东宫铺设铁路的做法,先勘探,制定出详细的计划以后,再实行。
  平定高丽,一年足矣。所以相里玄奖,朕给你三年半的时间,你明白了?”
  相里玄奖点点头,拱手领命。
  “另外,河南道的棉花种植,应当继续推广一下。既然玉米推广在即、占城稻也收获颇丰,占用一些土地,种植棉花不是问题。这种御寒的好材料,怎么也应该进入千万家才是。所谓太平盛世,不外乎外无强敌,内无忧患,百姓安居乐业。
  对于百姓而言,所谓的安居乐业,就是吃得饱、穿得暖,不缺地方住。眼看着‘吃得饱’这一项,很快就要被咱们实现,也该试试穿得暖了。”
  相里玄奖跪地道:“在我大唐盛世为官,是微臣的福分!微臣知晓了,待年节过去,就亲自走一趟河南道!”
  李世民点点头:“也好,那你就亲自走一趟吧。”
  确定了这件事以后,李世民才看向长孙无忌说:“辅机,高丽的备战依旧要尽快,三年期满,就是咱们挥兵东进之时。库莫奚一族和契丹,之前投降大唐,并不是真心实意的。现如今,他们已经抛弃了自己的领土,将部族转移到了高丽的长城以后。咱们虽然小心翼翼的准备着,但是他们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啊。高丽虽小,但是跟室韦靺鞨等族团结一心,咱们大唐未必能占多少便宜。”
  长孙无忌凝重的答应下来。
  再者……就是募兵的事情了。
  不用叫,侯君集自己就站了出来禀报道:“启禀陛下,河东道、河北道、河南道,共计募兵五万八千余,再加上三道本身的府兵,待到陛下挥师东进之际,将有十万大军供陛下驱驰。再加上关内、山南等道的兵力,凑齐二十万并不难。”
  “哦?二十万啊,河东道这一次,挺给朕面子嘛。”
第四百七十二章
十之八九
  李世民无论如何也没想到河东道这一次这么给面子,按理说,河东道虽然地域宽广,但是人口还是主要集中居住在太原地区,哪怕是太原周遭,一般也受到王家的控制。这一次河东道募兵如此的顺利,或许,王家在其中反而起到了积极作用。
  这,这也太意外了,这些家伙,什么时候变得这么体贴了?
  事出反常即为妖,对于河东道的兵力,李世民几乎是第一时间,就想好了对他们的安排。
  “也好,二十万大军啊。当初隋炀帝东征高丽,号称百万大军,其实也就二十多万,朕带领二十万大军,再加上火药武器,绝对是攻无不克。侯君集,你这个兵部尚书做了也有几年的时间了,怎么样,这一次,要不要随朕一起出征?”
  侯君集当即单膝跪地,斩钉截铁道:“回禀陛下,臣这些年,手握着笔杆子,总觉得难受,总想着能有一天跟随陛下再上沙场。陛下要东征高丽,请准许微臣随驾所有。如果,陛下能委微臣以一路大军亲上战场,臣,感激涕零!”
  如果李承乾在这,一定会评价这话说的挺有技术含量的。而李世民也很清楚,估计这家伙早就想好了这样的措辞,就等着自己开口询问呢。
  不过也是啊,别说侯君集了,就是自己也觉得笔杆子拿着不如佩剑握着爽快。行军的生活虽然艰苦,但是那份成就感,跟当皇帝产生的成就感,是截然不同的啊。
  “起来吧,兵部的事情,等到出征高丽以前,你要安排好。”
  吩咐侯君集起来以后,李世民才看向房玄龄道:“如果没什么事了,就退朝吧,房卿,留下陪朕聊聊。”
  长孙无忌等人纷纷告退,独留下房玄龄站在底下,等着皇帝走下来。
  退出朝堂,君臣二人就随意了很多,房玄龄边跟随着皇帝,边说:“陛下叫老臣留下来,是要跟老臣说说您出征高丽时候的事情吧。看样子,陛下这一次,又要把老臣留在长安喽。”
  李世民大笑,转身拍拍房玄龄的肩膀说:“如果是贞观年初,你要有出去转转的心思,朕没准儿还会带上你。至于现在嘛,还是算了。你跟辅机他们不一样,他们都是真正上过战场的,至于你,也就是抽刀砍死过几个人。特别是你现在的年纪也不小了,行军的辛苦,你受不来的。不只是你,克明,魏征,你们三个都要留下来。
  朕不在了,朝政就要全部交给太子。你别看太子坐镇尚书省,好多事情做的有模有样的,而且近些年来也知道担当大任了。但是,这小子一直都比较激进,如今朝政内政趋于平稳,他的好多决定看起来高瞻远瞩,实际也有急功近利的成分存在。做一个好皇帝他够格,但是做一个完美的皇帝,还是差了一些。
  你们都是精于世故的老人了,有你们的辅佐,朕才能放心的把朝政全部交给太子。”
  房玄龄捋捋胡须,笑道:“陛下这就是不知足了,实话说,太子殿下能成长到这种程度,已经超出了老臣的想象。当初,老臣的预计是,太子殿下能当好一个守成之君就不错了,现在看来,他很有可能超过陛下您,最不济,也能跟您并名了。”
  李世民并没有因为房玄龄的话生气,反而笑道:“朕所求就是如此啊,不说承乾,高阳那孩子,好像是怀上了吧。”
  说起这件事,房玄龄就高兴:“怀上了,只是因为是在大丧期间怀上的,微臣实在是担心会招来他人口舌啊。”
  李世民无奈道:“这有什么好怕的,房遗爱又不是你家长子,虽然朕封了他一个皇城守将的身份,但也不是实权,进入不到顶级勋贵的行列里。高阳是公主不错,但她也是你房家的儿媳妇,再说,她一个孙女,也用不着这么认真的遵守规矩。”
  经历过高阳的事情以后,李世民也觉得,完全按照公主尚驸马的规矩做,不太合适了。别的不说,他那几个姐妹,已经成了粪坑一类的人了。也是他疏于对这些公主的监控,以为女人不像兄弟那样会有野心,谁知道,竟然险些把自己的丫头给推到火坑里面。
  君臣二人从太极殿而出,并没有去两仪门,而是绕道到了通训门。
  从皇帝绕道开始,房玄龄就知道皇帝是要去看太子了。
  说实话,太子的一场病,确实有些吓人。刚开始宫内御医全部出动,几番折腾,也没能让太子的烧退下来,后来还是连夜请孙道长过来,才终于把太子给救了过来。房玄龄很难想象,要是太子这一病病倒了,会对皇位的继承产生多么恶劣的影响。要知道,因为太子实在是过于优秀,导致本来应该出现的夺嫡党争,都没有出现。一旦太子这杆大旗倒下,接下来,很有可能就是群王并起。
  过了通训门,不用招呼,就有步辇赶过来。东宫的奴仆,总是很有灵性。
  君臣也不推辞,从太极殿走到这里也挺累的了,就坐着步辇一路到了丽正殿。
  下步辇的时候,看到迎面走来的张赟,李世民轻哼一声道:“肃静点,敢去通报,朕打断他的狗腿。”
  跟在后面的房玄龄轻笑,皇帝每次到东宫来,都跟探子一样,实在是让人不知道如何评价。
  君臣和张赟都悄咪咪的摸近了太子的卧室,虽然卧室的密封性很好,但是,终究是达不到完全隔音的效果。特别是丽正殿最近全部换上了透明玻璃的窗户,还能看清里面的人影。
  ——卧室内
  已经睡醒了的孙思邈,正在努力的让自己清醒过来,最好的方式,自然就是喝一杯咖啡提提神了。
  经过他的尝试,发现咖啡这个东西虽然味苦,有些还有点发酸,但是,确实是个不亚于茶的好东西。提神醒脑不说,似乎对肠胃还有调理功能。只是,一天不能喝太多,喝多了却会令人心悸,实在是惋惜了。
  当皇帝等人凑到窗口开始偷听的时候,孙思邈也喝完了半杯的咖啡,看着桌子另一边的太子,说:“老道已经睡醒了,也清醒了,太子殿下,你的关子就不用卖了吧。”
  李承乾点点头,拿出一张白纸,放在桌子中央。自从到了大唐以后,他就养成了边画边说的习惯,唐人的幻想能力是个谜,虽然能高到“疑是银河落九天”,但是遇到这种需要跟实际结合的,又弱的不行。
  在白纸上点出一些点,李承乾开口了:“咱们对于一些疾病,总说过继过继的,可是,究竟是怎么过继的?为何一些夫妻,明明朝夕相处,其中一人得了伤寒,另一个人却并不会被过继?”
  孙思邈道:“老道我也研究过,伤寒虽然好多是受寒引起的,但是,寒冷却不是主因。医学院每年都要接收大量的伤寒病人,但是大夫学徒,却很少有人被过继的。当初在战场上,太子殿下说,照顾病人的人,最好是戴着口罩,戴着手套,现在想想,或许这就是防止被过继的主要原因吧!”
  李承乾点了点头说:“没错,这确实是防止伤寒过继给人的好办法,但是,却不是绝对的。我当初看过的那本书上有记录,伤寒之类的病症,之所以会传染人,主要原因是造成病症的,是一些类似于虫子的东西,其侵入人体,才产生了疾病。但是,跟蛔虫之类的不同,它们实在是太小了,小到人的肉眼根本看不清。”
  “这个也不行?”孙思邈从怀里拿出了一个放大镜。
  这些年玻璃作坊也一直在追求技术的突破,透明玻璃就是他们的成果之一。而放大镜,虽然控制不好倍数,但是好歹是能用了。望远镜因为还是模糊糊的,几次都被李承乾给退回了。
  点点头,李承乾道:“现在玻璃作坊还在努力研究,什么时候他们能把显微镜造出来,咱们就前进一大步了。至少,能弄清楚人的身体,究竟是什么构成的。但是,恐怕就算显微镜造出来,咱们还是看不清这些病症的元凶。虽然对于病虫的猜测,还没办法真正证实,但是从口罩手套的效果来看,这个猜测的可能性还是很高的。”
  孙思邈点了点头,并且拿出自己的小本本记了下来。
  喝一口茶润润嗓子,李承乾继续说:“伤寒过继给人,接触是一方面,主要是伤寒病人打喷嚏的时候,甚至是说话,都会把这种病虫呼出来,传递到别人的身上。伤寒如此,传尸、虏疮等都是如此。”
  孙思邈快速的记录了几笔,随即询问道:“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若是遇到这样的病人,是不是只要戴着口罩和手套,就能帮他救治,而不用担心被过继了?”
  李承乾摇摇头说:“不妥啊,现在咱们的口罩,防护效果是不够的。虽然有好多层,但是,像虏疮的病虫,不一定非得从口鼻入体啊。所以,一旦出现一个虏疮病人,只要上前帮他治疗的,估计九成九九九都会被过继。”
  孙思邈疑惑道:“可是你不是说,有办法防治的吗?”
  “这就要涉及到另一个知识了,就像我刚才说的那句话,有些人,并不会受到伤寒病人的过继。为什么呢?因为人与人的身体不一样,就像您,虽然岁数不小了,但是身体比一些青壮还好。所以,就算接诊的时候经常触碰伤寒病人,也不会被过继。比如我的护卫刘莽,强壮的跟一头牛似的,我在严寒的情况下忙碌一天,都得了伤寒,换作是他,恐怕连鼻涕都不会流出来。
  一样的道理,您难道没发现,那些得了虏疮、并且活下来的病人,终其一生,都不会再犯虏疮了?”
  孙思邈道:“是有这样的说法,不过民间人给的解释是,这人已经偿还了自己的业障,命不该绝,所以不会再被虏疮附体。当然了,老道是不相信这种无稽之谈的,病就是病,怎么能说是上天惩罚人呢?”
  “就如同您所说,这种说法就是扯淡。其实,最准确的说法是,患病的人,最终没被疾病打垮,导致他身体里产生了对这种病的抵抗力。我所说的防治,就是希望能人为的让人获得这份抵抗力。只要有了这份抵抗力,就算医生跟患者同吃同睡,也不会被过继了。”
  孙思邈疑惑道:“你的意思是主动染上虏疮?这不行吧,且不说这病轻易就会要人命,就是病好以后身体到处都是疮疤,面目全非,谁都不会接受的。”
  李承乾摇了摇头:“不是虏疮,是跟它类似的一种病,通过患上另外一种简单的病,来帮人获得对虏疮的抵抗力。虽然还没有尝试过,但是我觉得,可行性十有八九!”
  “真的?”
  孙思邈拍案而起。
  几乎是同时的,房门也被人踹开,一样的疑问声,在门外响起。
  李承乾惊讶的看向门口,只见皇帝老爹惊喜莫名,房玄龄惊讶的很,张赟一副尴尬的样子。
  这就说的通了,老混蛋又特娘的听墙角!
  站起身,把位置让出来,李承乾道:“只能说把握很大,却不是百分之百,咱们得真正实践过以后,才能说它是百分之百。”
  坐在李承乾的位置上,李世民转头问:“你觉得,咱们可以尝试?”
  “可以,但是,又有谁敢做这样的实验呢?”
  就在李承乾话音刚落,对面的孙思邈斩钉截铁的说:“老道敢!太子殿下,您说吧,这个实验怎么做?老道亲自当药人,来验证您的猜想。”
  李承乾惊讶道:“孙道长,您可听清楚了,就算是我亲自开口,也是十之八九而不是绝对,您这弄不好,可是会把自己的命都搭进去的。”
  孙思邈哈哈大笑道:“佛门有一句话说得好啊,老道虽然是道士,也得拿来用用。那就是,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作为医者,难道还有比这,更能让老道兴奋的事情吗?太子殿下尽管告知,就算老道因此实验而死,也会在九泉之下,感激太子殿下的大恩!”
  “这……”
  李承乾犯难了,虽说牛痘预防法,被证实确实有效,但是,毕竟那是网上的数据,谁也说不好究竟是不是百分百有效。要是真的除了问题,把老孙给折进去了,那……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48/56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