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才不要做太子(校对)第51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18/566

  除了军州以外的州府,废除都督职权,军州都督,不再由文臣皇子担任,改为军方将领。闲时,士兵只需要训练,就可以领取俸禄。但是遇到各地遇到灾难之际,士兵需要负责帮助运送物资,或者抗灾抢险。而到了战争的时候,军队直接参军,不再另行募兵。
  大的方面,孤只说这么多,至于具体的章程,孤已经准备了一本说明,待会儿印书坊就会将装订好的说明带来,你们可以分发下去,自行研究。年后朝会,谁有看法,可以当堂讨论。”
  见太子这么说,众人才放下心来。只要不是直接实施就好。太子的意思很明显,就是要集思广益。确实,府兵制废除、变更这样的大事,确实要好好讨论一下,再实施。
  这件事就这么定下来了,房玄龄再次拱手道:“启奏殿下,中书省得到了陛下的命令,要微臣拟旨,命将作监建造凌烟阁、阎立本参与作画,用来缅怀建国以来的功臣。可是其中,侯君集赫然在表,微臣觉得不妥。”
  “凌烟阁?”
  御座之上,李承乾听到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搜肠刮肚许久,才想出了它是什么。
  本来是贞观十七年出现的建筑,没想到因为腿伤的缘故,让皇帝十六年就动了念头。至于侯君集……
  叹息一声,李承乾起身道:“侯君集谋反,罪不可恕,但是,他伴随父皇征战四方,任劳任怨,而贞观以后,又参与灭亡东突厥、大破吐谷浑、大败高昌,这些功绩是没办法抹掉的。所以,就让他上凌烟阁吧。
  但是,造反的罪名仍在,拟定人物传志的时候,记得记上,也算警示后人。”
  房玄龄领命,重新退回了队伍中。
  见房玄龄回去了,李承乾又问道:“诸卿可还有本奏?”
  话音才落,杜如晦就站了出来。
  拱手行礼后,杜如晦道:“老臣杜如晦,有本启奏。殿下,微臣以为,是时候更改马政了。当初天下刚定,大唐极度缺马,曾有人言:‘鸠括残烬,仅得牝牡三千,从赤岸泽徙之陇右。’
  正因如此,武德年间,高祖皇帝设太仆寺统全国厮牧车马之政,由乘黄、典厩、典牧、车府四署组成,辖各地国有牧监多至六十余所,还有驾部掌全国驿马及官、私马的簿籍。
  然而现在,伴随着东突厥草原纳入大唐版图、吐谷浑、西突厥、薛延陀等大量草原并入,大唐已经不缺战马了。如此,再持续先前的马政,无异于斗量海水,毫无意义,因此,微臣请奏,修订马政。”
  杜如晦之言,堪称满堂皆惊。
  马政的重要程度,不比府兵制弱多少,岂能因为这一句话就更改?
  尤其是太仆寺寺卿,立刻跳了出来说:“杜如晦你个老匹夫,马政持续多年,岂是你一句话就能废掉的?”
  杜如晦之言,毫无疑问直接就是砸了太仆寺的饭碗。
  杜如晦转身道:“老夫只是说修改,又没说废掉,你急个什么?”
  闻言,太仆寺寺卿才松了一口气,拱手道:“太子殿下,当今战马对于大唐军队而言,依旧重要无比,还请太子殿下三思。”
  李承乾想了一下,出言道:“马政确实要修改了,至少牧监不必维持六十之数。况且,给天下马匹注册成籍,也不现实,既如此,杜相跟房相一起合计一下,递上来个折子吧。”
第五百二十八章
徐惠
  对于马政的变化,李承乾早就想提议一下了,但是奈何府兵制度改革在前,再提马政的话,不太合适。而如今既然是杜如晦提出来的,那就没关系了。三省六部的制度需要变革,先从太仆寺开始,也不错。
  见太子心意已决,太仆寺卿也只能退下。
  看了一眼六部尚书里,正襟危坐的长孙无忌,李承乾开口询问道:“赵公,各地出征将士的封赏,如何了?”
  见太子提到自己,长孙无忌赶紧出班启奏道:“回禀殿下,目前,第一批次的封赏,已经尽数下放,回执已经回到了户部,核查完毕以后,并没有纰漏。按照您的安排,户部专门派遣官员下地方抽调询问。并没有出现将士出生入死,回来以后却没有获得应有赏赐,或者赏赐被截流的情况出现。
  至于高昌第二批的军队,因为殿下提前分发了一些赏赐,使得需要核对以后,才能发放下去,很是麻烦。所以,多半要年后,才能核对完毕了。”
  李承乾尴尬道:“孤当时也是为了士兵着想,没想到增加了户部的工作量。既如此,年节期间,户部官员的加班,孤另有赏赐。”
  长孙无忌笑道:“这本就是微臣等人分内之事,不敢居功,但微臣还是代替户部,感谢殿下的赏赐。”
  李承乾点点头,挥手示意长孙无忌退下,看向兵部尚书赵子安说:“赵兵部,大唐各地的边境,情况如何?”
  问完,他又看向工部尚书李大亮:“李工部,地标天枢的建造如何了?”
  赵子安出班道:“回禀殿下,如今除却北路大军,正等待寒冬结束,给予薛延陀最后一击,并攻打骨利干以外,边疆没有战事。新罗百济很是守约,派来了十万劳力,帮助大唐开凿长城,并修建道路。
  至于倭国,第一批黄金白银,已经运到了苏州,户部的安排是就地冶炼以后,再运送到长安。南方耿国公冯盎派遣的船队,终究是打的大食人苦不堪言,从他们今年不远万里的上贡来看,多少还有一点点服气的。
  吐蕃所有兵力回撤到了高原,没有再下山的迹象。吐谷浑、于阗等国,现在持续镇压中。西域安抚使王玄策,恩威并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至于离开祖地的各国消息,还没有送回长安。
  至于突厥,如约放弃了两湖以东的土地,各个部族都收缩到了两湖以西方。虽然跟大唐边境的将士,共用两湖,却没有进犯的意思。”
  见赵子安说完了,李大亮也禀报道:“启禀殿下,除了勃律没有回信以外,突厥、吐蕃、交州等地,都开始了地标天枢的建造。这个工程太大了,再加上多线进行,以至于修建的很是缓慢,还请殿下多写耐心。”
  “孤倒是不急,就是想知道各国是什么态度罢了。也罢,勃律的回信,送回的时候直接送到东宫去就好。工部的官员,不得懈怠,地标天枢的建造,不得马虎,要是没有建造好或者没几年就倒了坏了的,孤要追究他们的责任。”
  李大亮答应一声,重新回到了队伍里。
  至此,事情就差不多商量完了,李承乾问了三次,都没人出班启奏的情况下,朝会也就结束了。
  年前大朝会结束,接下来,就该是准备过年了。
  事实上,年味变得稀薄的原因,时代的不同并不是主要的,过年的人年纪的增长,也是其中之一。
  李承乾现在对过年就没有多少的感触,特别是年宴上,各路王爷公主,其中不乏自己的叔叔姑姑,但是他们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对他卑躬屈膝。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太子继承皇位,只是时间的问题了。历史上好多新旧皇帝更替的时候,最先倒霉的就是他们这些人。所以,对于板上钉钉的皇位继承人,他们除了讨好,也就剩下讨好了。
  当初跟太上皇的约定,李承乾还记得,就算忘记了,他也没有拿宗室开刀的意思。亲族相残是个坏习惯,有皇帝开的恶劣先头,自己这一代如果不做出改变的话,那才是真的给后世子孙留下不好的印象了。
  主持年宴的是李承乾,为了能早点回家陪老婆们,宴会很早就结束了。
  因为喝的是低度数的葡萄酒,所以李承乾虽然是一身酒气,却也没醉得太厉害。
  因为各自都带着孩子,所以苏媛秀秀和阿史那雪早就睡觉了。一直等候的,只有武媚一个而已。
  单纯论身材长相,事实上苏媛已经满足了他的所有标准。但是武媚,却硬生生在这个基础上,又提高了一截。
  被搀扶着往丽正殿走,过程中总少不了挨挨碰碰的。虽然明知道扶着自己的,是已经完成了周公之礼的老婆之一,但李承乾还是忍不住的想入非非。嗯,偷偷非礼一样的快感。
  回到丽正殿,宫女已经准备好了温热的洗澡水。
  武媚没有跟着进来,这让李承乾很是恼火,但是偏偏,他还没有对周围宫女动腰的想法,哪怕这些宫女长得也很漂亮,哪怕他现在有点快要憋不住了。
  都说男人是用下半身思考的生物,其实这种说法还是偏颇的。至少,李承乾就自认能美女坐怀,硬而不乱。
  可是,当他回到卧室,借着烛光,看到床上横陈的玉体时,顿时把这个想法抛到了脑后。该死的女人,不知道怎么就get到了他的爽点,躺在那里薄衫半解、披头散发的样子,让人看到就想扑上去。
  而事实上,李承乾也这么做了。
  所以,别人都是守岁到子时,李承乾却是打p从贞观十六年,打到了贞观十七年。
  贞观十七年啊……
  他已经二十四岁了,有了五个孩子,马上第六个孩子,也要降世。老婆多,再加上办事儿勤快,就导致孩子出现的快。
  而到了这一年,皇帝也四十五岁了。
  戒掉了吞服丹药的恶习,再加上孙思邈的存在,皇帝本来应该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但是因为腿伤的缘故,却和房玄龄等人一样,也面临着退休的问题。
  刘邦夺得天下以后,就开始狡兔死,走狗烹,这以后历朝皇帝,一般都会采取这样的行动。李世民没有,并不是因为房玄龄等人的功劳不够,而是因为他们跟李世民之间,有不可抹除的年龄差距。作为一众老狐狸中的壮年狐狸,李世民有信心,至少在自己嗝屁以前,压制住这些开国的功臣。
  凌烟阁终究是建立起来了,并且,榜上有名的人,在原本的官职基础上,都多了检校的官职。尤其是这一次举世攻唐,好多人都获得了功劳,像长孙无忌这般还在朝中任职的,虽是虚衔,却也无比的重要。原因就是皇帝给他的虚衔,不再是什么检校尚书仆射,而是直接变成了司徒。
  三公之一的司徒啊!位列三公,是所有官员的终极梦想,但是,一般三公的名誉,却只能在一些人年老力衰,甚至是死后才能获得。像当初的老先生,就是被追封为司空的。
  而长孙无忌等人,人还没致仕,活得好好的,就获得了三公的名誉,地位自然是水涨船高。
  凌烟阁一共设立了二十四个功臣,位列榜首的自然是皇帝的大舅子长孙无忌。自长孙无忌开始,凌烟阁的排序为:
  一:司徒、赵国公长孙无忌;二:司空、凉州都督、河间郡王李孝恭;三:司空、莱国公杜如晦。
  四:司空、相州都督、太子太师、郑国公魏征;五:司空、梁国公房玄龄。
  六: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右仆射、申国公高士廉。
  七:开府仪同三司、鄂国公尉迟敬德;八:特进、卫国公李靖;九:特进、宋国公萧瑀。
  十:辅国大将军、扬州都督、褒忠壮公段志玄;十一:辅国大将军、夔国公刘弘基;十二:尚书左仆射、蒋忠公屈突通。
  十三:陕东道行台右仆射、郧节公殷开山;十四:荆州都督、谯襄公柴绍;十五:荆州都督邳襄公长孙顺德。
  十六:洛州都督、郧国公张亮;十七:曾光禄大夫、吏部尚书、潞国公,今庶民的侯君集;十八:左骁卫大将军、郯襄公张公谨。
  十九:左领军大将军、卢国公程知节;二十:礼部尚书、永兴文懿公虞世南;二十一:户部尚书、渝襄公刘政会。
  二十二:光禄大夫、户部尚书、莒国公唐俭;二十三:光禄大夫、兵部尚书、英国公李勣;二十四:徐州都督、翼国壮公秦琼。
  二十四个人,二十四个开国元勋,能够被皇帝提名上榜的,可以说是荣耀到了极致。武德没有这个,凌烟阁是贞观始立,过后必然还要追加。而他们作为第一批获得如此殊荣的大臣,载入史册那是必然的。
  凌烟阁功臣的排序,完全是皇帝安排的,就是增加的官号,也是皇帝拟定的。正因为如此,李承乾才发现了一些让他都感到意外的事情。
  长孙无忌是大舅哥,李孝恭是族兄,再加上确实有大功于社稷,排的靠前一点也没什么。杜如晦作为玄武门事变的首功,这些年来凭借断事之能,为皇帝分忧不知道多少,排在第三也是实至名归。
  但是,第四就是魏征,可就让人意外了。实话说,皇帝给他排到最后一位,连司空都不给一个,也不会令人意外。但是,魏征偏偏就出现在了第四的位置上,甚至还在房玄龄的前面。
  由此可见,皇帝对于魏征的功劳,还是看得见的,并没有因为自身的厌恶感,就影响到了正式的判断。或许,这种排位的方式,比起直接地夸赞,对魏征的肯定力度,更大一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18/56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