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才不要做太子(校对)第52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20/566

  李治皱眉道:“这有什么好避嫌的?难道还有人怀疑咱们会跟徐惠有染不成?”
  别人怀不怀疑哥哥不知道,但是你小子在原本历史上,可是真不够老实。
  见皇兄似笑非笑的看着自己,李治一脸的疑惑。
  从凝云阁到两仪殿,还是很远的,不过,尽管李泰一阵抱怨,还是被李承乾硬拖着全程走过去的。
  太阳初升,群臣都在皇宫门口彼此拜会,上朝以后,他们对于皇帝依旧没有出现,已经有了预料,并没有多惊讶。只是,魏王和晋王也出现在朝堂上,还是让他们很意外的。
  元日大朝会,其实本意就是一场群臣对皇帝的新年朝拜活动,走个过场就结束了。但是,一番朝拜完毕,令群臣惊讶的是,魏王却站了出来。
  “启奏皇兄,臣弟有本奏!”
  对于李泰的目的,李承乾也猜到了,笑着说:“讲!”
  李泰转过身,面向长孙无忌道:“赵公,本王要求给科研院调更多的研究资金过去。今年,将会有一种很重要的材料,进入科研院,科研院研究的火车,预估有一两年就能投入使用。”
  长孙无忌出班,疑惑道:“年前大朝会过后,户部已经给科研院批了大笔的资金啊,为何殿下今日还要讨要?”
  李泰无语道:“你批的那点儿钱,塞牙缝都不够啊!皇兄曾经三令五申,要多给科研院批款,结果你就比前年多批了五万贯铜币?这点钱够干什么的?”
  听到这句话,不少朝臣都冒出了冷汗。五万贯啊,换成铜币就是五千万,这都不够?今天魏王是专门闹的吧。五万贯,都够满足一路军队单次补给的了。
  长孙无忌哭笑不得道:“殿下,五万贯还不够,您准备要多少?今年大唐各处停工的工程,即将重新启动,户部可是很吃紧的啊。”
  李泰伸出了一根手指。
  一……
  一什么?一万贯?不可能吧!
  看着李泰的手指,长孙无忌都不知道怎么应了。
  拱拱手,长孙无忌疑惑道:“殿下这是何意?一万贯?”
  “一百万贯!”
  听到这四个字,朝臣们都倒吸一口凉气,一百万贯?这特娘的都够打一场不大不小的战争了,为了带着工匠研究一个车,就要一百万贯?这不是胡闹是什么?
  长孙无忌顿时就怒了:“魏王殿下,您这是胡搅蛮缠了,一百万贯,官路维修工程,都用不了这么多啊!您是要拿钱扔着玩是不是?”
  李泰也怒了:“你以为火车是什么?装孩子的婴儿车?一百万贯都说少了,加上你去年批的,不过是一百二十万贯而已,算上本王的俸禄,都不够,本王都准备到皇兄父皇那里厚着脸皮赖钱了,要本王说,如果正常要,怎么也得两百万贯才行,只要一百万贯,已经很体谅户部了。”
  眼见李泰和长孙无忌吵起来了,魏征出班道:“魏王殿下,莫要多言了,怎么可能要两百万贯?国库的钱粮都是有固定用处的,怎么能全部倾斜到科研院呢?就算陛下太子殿下都宠溺于你,也不应该如此,还不收手。”
  对魏征这般的说法,李泰并不意外,跟这些人说科研院的事情,就像中原人跟夜郎人说中土多辽阔一样,根本没法讲明白啊!
  眼见房玄龄也站出来和稀泥了,李泰只能把视线投向皇兄……
  看到李泰那无语到了极致的表情,李承乾就来笑,这就是领先太远的代价,跟身后人说话,他们都听不清楚。
  干咳一声,李承乾开口了:“都肃静。”
  听到太子发话了,众人立刻闭上了嘴,就是长孙无忌,也不敢再多说什么。眼下的太子,已经跟皇帝没什么区别了。
  站起身,李承乾道:“魏相说的没错,不管是父皇,还是孤,对李泰都是宠溺的。但是啊,孤对他的宠溺,却是有原则的宠溺。青雀说的没错,如果真的要,火车的研发,怎么也得两百万贯才行。
  这不是大话,孤给你们说一个数字,你们就知道了。这些年,单单洛阳到长安的火车路线铺设,东宫就花掉了一千三百万贯。仅仅路线尚且如此,就更别说火车本体了。诸位试想一下,长安洛阳之间,一辆不需要考虑路况天气、日夜不休、一日之间能往返一次的车,究竟能带来多少的收益和便利。
  且不提货运的收益,对于边关,火车一样很重要。想一想,举世攻唐一战中,咱们给高昌供应补给耗费了多少?要是长安到高昌之间,有一条铁路的话,又会是什么样的?所以啊,不要被眼下的花费给吓到了,为了成果,怎样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所以,科研院的批款,就批一百万贯吧,剩下不足的,孤来给科研院补足。今年除了北路,各个边关会放开禁制,再加上咱们是战胜国,那些出关的商人,将会创造跳跃式的收益。如此一来,今年的税入,绝对会让咱们震惊。这个时候,就不要小家子气了。”
  听到这些,朝臣们都沉默了。
  太子所言,必定非虚。如果真要是这样的话,一百万贯,真的值得啊。
  长孙无忌叹了一口气说:“既如此,那户部就批科研院一百万贯!”
  终于等到了这句话,李泰差点哭出来。
  奶奶的,如果不是为了这点破钱,他犯得着在元日大朝会的时候,在这太极殿上说出来?要不是皇兄理解,鬼知道火车的研成,需要多久。
  朝会结束,李泰跟在李承乾的身后,好一阵感谢。
  回到后殿,喝了一口茶,李承乾拍了拍李泰的肩膀说:“用不着感谢哥哥,反倒是哥哥要感谢你啊。没有你的研究,大唐的火车出现还不知道要多长时间。加油,不被朝臣们理解,也不要气馁,只要皇兄知道你的成就究竟有多厉害就行了!现在的郁闷算什么,等火车奔驰在大唐的土地上,你就算在朝堂上按个数落他们,他们也只能受着。”
  李泰点点头,恨恨道:“到火车正式启动的时候,我一定要把他们安排在第一节车厢,还不给关窗户的那种!”
第五百三十章
变动
  李承乾哑然失笑,以煤炭火车的尿性,不关窗户,里面的人,估计要变成黑色的。
  拍拍李泰,李承乾道:“待会儿吃饭的时候,记得给舅舅赔罪一下,不管怎么说,他也是咱们舅舅,闹得太僵不好。”
  李泰鄙夷道:“在科研院的经费上,一直卡我的就是这家伙。每次我往上递奏折,都被他直接扣下来了,连房相面前都到不了,更别说到您面前了。如果换个人,您觉得他敢卡着我的奏折?还舅舅呢,谁愿意认这样的舅舅。”
  李承乾苦笑道:“走个过场而已,你以为我不烦他?当初如果不是父皇重新委任给他兵权,接管云州边防,哥哥想大手大脚的给边军持续供应都做不到。再忍忍,再忍忍,过段时间,哥就把他弄到尚书省去当仆射。
  独孤博接管户部这段时间,从没出现过大错,再不升官,恐怕他没几年就要致仕了。辛苦一辈子,连个尚书都混不到,也太惨了。”
  李泰惊讶道:“皇兄啊,父皇不在,您主持朝政的时候,怎么任命都没关系,如今父皇已经回来了,虽然还是您主持朝政,但是官员调配这种事情,您还是别跟父皇抢了吧。”
  李承乾无奈道:“操心还轮不到你操心,放心吧,这段时间,我对朝局的变动,父皇都会同意的。”
  说完,看向李治,李承乾道:“雉奴,听父皇说,你想要到学院当一个先生?”
  李治没想到自己的梦想就这么被透露出去了,红着脸点点头说:“是啊皇兄,教书育人,本来也是好事儿。文院毕业以后,我实在是找不到有什么事儿可以做的。以前还想着帮青雀皇兄,但是他那些东西我根本不明白。思前想后,或许只有当学院的先生,既能排忧解闷,又能获得朝野的赞颂,好事儿啊。”
  虽然李治这么说,但李承乾还是更愿意相信他这是兴趣使然。
  “当先生没什么不好的,既然你这么想,那副院长的位置,就给你来做吧。实话说,哥哥这个副院长,挂名的时候更多。”
  李治惊讶道:“这怎么行?皇兄,我只当一个普通的先生就行啊,怎么能跟您抢位置?”
  李泰一个脑瓜崩弹在李治的脑门上:“笨啊,你成了副院长,皇兄不久成了正院长了?”
  听到这个,李治才觉得释然,拱手道:“谢谢皇兄。”
  李承乾笑着点头说:“那就这么定了,走,咱们回两仪殿吧。”
  兄弟三个结伴而行,离开了太极殿。
  接任文院正院长的事情,是皇帝特意叮嘱的。这是通过接任正院长,给外界一个模糊的信号,那就是太子离正式即位,已经不远了。如此一来,李承乾对朝中的一些变动,也不被反抗的太剧烈。
  正月十四的这一天,阿史那雪给李承乾又添了一个儿子,因为临近上元节,所以李承乾毫不犹豫的给孩子取了“李梦霄”的名字。给孩子取名字,确实是个力气活儿,尤其是孩子多了更是如此。既要好听,又要有寓意。所以当武媚也怀上孩子后,李承乾只觉得头都要秃了。
  上元节以后,朝廷恢复正常的秩序。同时,太仆寺的变动,最先确定。
  废除内地牧监,仅在草原设立一处,不再养马,只负责在草原甄选合适的马种,委任牧民放养,成战马后,再次挑选,送由兵部分配。驾部职权作废,不再登记天下马匹,仅监督是否有人大量豢养战马,有谋反的嫌疑。
  如此安排,太仆寺立刻裁了大量的官员,地位大降。
  同时,府兵制度的变革,也有了结果。
  废除卫尉寺,卫尉寺相关职权,归拢到兵部。天下军州,定为:江南越州、岭南高州、剑南嵩州和益州、陇右松州廓州和沙洲、关内丰州、河东代州、河北幽州一共十个。解除各州都督的职权,仅赋予募兵权。
  十个军州,招收常备兵力,一切训练日常所耗,皆由兵部供应,为天下将士发放俸禄。常备部队除了日常训练以外,还有抢险救灾、帮助修建道路的责任。
  同时,为了避免新制度出现问题,暂时不彻底废除府兵制,边境开战,依然征兵。而民间府兵的装备,待到新的兵制万无一失的时候,再行征缴。
  ……
  朝堂之上,房玄龄将最终整理出来的新兵制念了出来。
  待到房玄龄念完,李承乾询问道:“还有哪位卿家有补充的吗?”
  良久,兵部尚书赵子安站了出来:“启奏殿下,微臣以为,兵制变革,兵部的权力一下子多了许多,如此不妥。”
  李承乾笑道:“怎么不妥了?莫非你觉得自己贫寒出身,跟兵部尚书的职位,不匹配了?得了吧,收起你这个想法,朝堂中要不得那些嫉贤妒能的人,你有能力,那就可以升官,没什么大不了的。
  不过,兵部的权力,确实变多了很多,所以孤想了一下,兵部只有一个兵部尚书,已经不妥了。所以,兵部左侍郎、右侍郎,跟兵部尚书之间,再无统辖关系。兵部尚书仅留参与朝政之权,具体职务,由左侍郎右侍郎分担。
  同时,左右侍郎增加对政令的封驳之权,如此一来,任何政令的出台,也能稳妥许多。赵卿,你觉得如何?”
  仅剩下参与朝政的权力?这不是完全架空了吗?
  虽然惊讶,但赵子安还是立刻答应下来,他一介寒门出身,并不在乎权力被剥夺。答应的时候,他全然没有看到周围各部尚书对自己使的眼色。
  见赵子安答应,李承乾立刻敲定道:“那就这么定了,退朝!”
  说完,李承乾毫不犹豫的就离开了朝堂。
  朝会结束,赵子安立刻就被李大亮等人围住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20/56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