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扫把星(校对)第121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14/3565

  “年轻人,得意忘形了。”
  柳奭的目光平静。
  “这天看着要下雨的模样,柳相这一路可要走好。”
  柳奭的面色微冷,“老夫走的稳当,可你……老夫看着你的路已经到头了。”
  皇后和武媚之间已经成了不死不休的对头,那么相应的柳奭和贾平安也是如此。
  既然是死对头,那么说话自然不会在顾忌什么。
  贾平安目光越过他,对路过的崔建微微颔首,然后轻声道:“我的路还很长。而你……却要小心些,我看你……”,他仔细看着柳奭的眉心,“你眉心发黑,这是要倒霉的征兆。”
  “贱人!”
  柳奭突然喝骂。
  既然都成了对头,那还忍什么。
  你要说该彬彬有礼,得了吧,这是大唐。
  众人不禁愕然。
  “柳相竟然骂了武阳伯贱人?”
  “看来两边没法收场了。”
  “贾平安憋屈啊!”
  贾平安抬头,微笑道:“畜生!”
  贱人还是人,畜生却成了猪狗。
  柳奭的面色微青,贾平安哈哈一笑,“我等着看你的下场。”
  柳奭突然也笑了,“你一个农户之子也配与老夫相提并论?”
  这是阶层降维打击:世家出身的柳奭蔑视了农民出身的贾平安。
  你这是自找祸端啊!
  贾平安没说话。
  但周围的官吏却面色变了。
  世家门阀有多少人?更多的官吏都是普通出身。你柳奭看不起贾平安,那便是看不起我等。
  这就是阶层对立。
  柳奭一时口爽,顿时就成了众矢之的。
  柳奭想解释,可话都出口了,难道还能收回去?
  “贾某出身不高,祖辈都是农户。”贾平安很认真的道:“但贾家世代努力耕种,缴纳赋税。大唐的官吏,大唐的将士们吃的粮食就有贾家的一份子,贾某从未觉着农家子出身是耻辱……”
  他很认真的道:“相反,贾某以此为荣!”
  是啊!
  我们努力耕种,还得缴纳各种赋税,去服役,听从官府安排。
  “我们认真的活着,努力的活着,我们创造财富,而你!”贾平安不屑的道:“你除去造粪之外,你还能做些什么?”
  啪!
  这话就像是一巴掌,打的柳奭发蒙。
  外围那些官吏没说话,但目光炯炯,竟然渐渐往贾平安这边靠拢。
  世家门阀是很牛笔,但天下更多的百姓!
  当你们不给百姓活路时,百姓自然会用脚来投票!
  ——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柳奭旋即进宫求见。
  皇帝对中书省不满,他这个中书令自然要来请罪。
  一路上内侍都没和他说话,这和往日一样:自从王皇后失宠后,柳奭进宫再也没了优待。
  李治在看书,见他进来也只是抬眼看了看。
  “陛下,臣无能。”
  这是标准的请罪姿态。
  按理皇帝该抚慰一番。但李治看了他许久,然后摆摆手。
  皇帝对你已经是无话可说了。
  据说柳奭出宫时面色惨白,脚下踉跄。
  “陛下赏赐武阳伯一头羊。”
  柳奭被皇帝收拾了,而贾平安却得了赏赐,只是这个赏赐却有些让人不解,竟然是一头羊。
  人渣藤来了。
  “好肥的羊。”李元婴有些馋,“要不……烤来吃?”
  “不不不!”尉迟循毓一脸专家模样,“滕王此言大谬,这等肥羊当水煮。”
  二人开始争执。
  “这是我的羊。”
  二人讪讪的,贾平安淡淡的道:“有话就说,寻什么借口?”
  李元婴看着贾平安,见他神色平静,压根看不出半点得意,不禁暗赞。
  “先生那话却有失偏颇。”
  “什么话?”贾平安露出了狰狞的面孔,“若是诽谤,回头就让你二人抄写经文百篇。”
  李元婴干笑了一下,“先生,农户种地,商人行商,工匠做工,官员治理天下,帝王统御天下……这是天道。”
  尉迟循毓一改傻大黑粗的蠢样,很认真的道:“先生,若是没有世家门阀,这个天下将会大乱。”
  贾平安的那番话已经开始发酵了。
  这两个还算是不错,至少知晓来劝诫。
  “我知道。”
  黄巢起义为何惨淡收场?
  李自成起义为何惨淡收场?
  就是因为麾下没有人才。
  看看那些成事的……
  李渊有世家门阀作为后盾,人才多如繁星。
  赵匡胤陈桥兵变,完整的接收了一整套班子。
  到了大明开国,太祖皇帝从底层爬起来,一步步的逆袭,少不得他对人才的重视,以及不断修改造反的主旨,用以吸引人才来投。
  李自成造反失败,和他的口号是息息相关的。
  ——吃特娘,穿特娘,闯王来了不纳粮。
  这不是要重建新王朝的模样,更像是流寇的作风。吃了一处去另一处,就和蝗虫般的,所过之处一片荒芜。这样的势力谁会去投奔?谁会真心实意的为他出谋划策?
  但要说没有世家门阀天下会大乱,至少目前为止这话没错。
  世家门阀出人才,因为他们拥有天下最好的教育环境,家学渊博。而此刻科举式微,不能源源不断的为大唐提供人才。
  所以这一切的根源就在于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上。
  人才培养的路子多了,这个大唐才会更加稳健。
  而科举就是完成这一逆袭的关键因素。
  李治对科举重视不够,但武媚掌权后,却对科举分外的看重,目的就是想拓宽人才的来源,削弱世家门阀的影响力。
  贾平安心中明悟,对历史上李治和武媚的那些举措多了理解。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14/356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