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扫把星(校对)第263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630/3565

  “大唐如今……陛下,尖底船已经出来了。”
  大唐有十余个造船基地,尖底船早就出来了,贾平安却一直没能去看看,甚是遗憾。
  “不能太多。”
  李治觉得这个臣子不靠谱,为了他的一番话让水军去冒险很不值当,“若是真有金山银山,无需朕多言,那些臣子们都会蹦出来高喊渡海远征倭国……朕想拦都拦不住。”
  若是真的发现了金山银山,那些臣子真的会发狂……谁?倭国?那个贱狗奴的地方,打!就算是吐蕃也没问题……那些老流氓会毫不犹豫的寻个借口开战。保证连李义府都会叫嚣着吐蕃无耻,当征伐!
  不过大唐之后就变了,什么?金山银山在倭国?这个……还是守着篱笆墙老老实实地做天朝上国的美梦吧,咱们不出门。
  贾平安觉得自己来到了一个最好的时代,精神一振,“不多,就是带些人,军士必然要的,否则怎么抓劳工?就是抓劳力。”
  李治想到了些什么,“上次你在辽东也弄了不少劳力,如今那些劳力正在修建辽东到中原的大道,建好之后,不管是调派大军还是什么都方便。”
  果然是一脉相承的手段。
  “陛下……”
  贾平安眼巴巴的,“还得请陛下来份敕令,好歹臣拿着去弄些尖底船,弄些工匠军士……”
  李治颔首,“不能超过二十艘船。”
  足够了!
  但哭穷是必须的。
  贾平安一脸唏嘘,“少了,太少了。”
  武媚挑眉,贾平安拱手,“如此臣告退。”
  十多艘船真心不少了……又不是去征伐,只是寻矿罢了。军队去的目的就是抓捕倭人来开山寻矿,要不了多少。
  拿了敕令后,贾平安第一件事就是寻工匠。
  “去寻了擅长找矿,特别是银矿的工匠来,多多益善。”
  老子……不,大唐要发财了啊!
  想到石见银山曾经占据了世界白银产量的三成,贾平安就觉得这是大唐的一次战略机遇。
  “发财了!”
  ……
第900章
那狂喜的脸瞬间就变成了铁青
  兵部去寻找擅长寻银矿的匠人失败。
  “此事要去工部,不过工部这等匠人几乎是被供奉着,别说是外借,就算是工部自己用都很是谨慎,若是不小心开山时被大石头砸死了,阎立本能和人拼命。”
  任雅相觉得阎立本这人太过孤傲了些,“你若是去借他定然不肯。”
  “总得试试。”
  贾平安去了工部。
  “阎公!”
  阎立本听到这个声音就想跑路,“是小贾?哎!老夫还欠他一幅画,要老命了。”
  他在工部事儿不少,作画只是个爱好。可人太出名没办法,寻他求画的人多如牛毛。答应吧自己遭罪,不答应吧别人觉得你装比。
  老夫命好苦。
  阎立本板着脸,“老夫很忙。”
  “阎公看着……竟然年轻了许多?”
  贾平安的声音中带着欢喜。
  怎地?难道老夫最近和李半仙请教的修炼法子起作用了?
  工部尚书需要爬上爬下,阎立本年岁大了,腿脚渐渐不方便,就请了医官来看,医官说这等是人力不可挽回的毛病,一句话就是老了,要想好就只能求助于方外。
  李半仙传授了他一套养生的法子,配着呼吸每日早上来一遍,做完后浑身暖洋洋的,舒坦。
  “小贾可是有事?”
  老阎笑的格外的真诚。
  赞美别人,你将会收获真诚。
  果然,无稽之谈和见机行事的差别太大了。
  贾平安目光扫过室内,阎立本觉得来了一头狼……这分明就是想看看是否有书画,若是有,这厮定然会一卷而空。
  “阎公啊!”贾平安笑眯眯的道:“如今大唐铜钱短缺,不但把布匹当做是钱币,连那些香料也是如此,阎公,长此以往,不妥啊!”
  阎立本唏嘘道:“谁都知道不妥,可又能如何?”
  贾平安干咳一声,“大唐的金银呢?”
  “用金银为钱币的美梦做了数百年,可太少了,若是铺开,一家子就能分到一丁点,物价如何算计?把金银弄成一点一点的……”
  阎立本摇头,“太少了,若是当做货币流通,那些世家门阀和权贵收到了金银就会囤积起来,朝中出多少他们就能囤积多少……其实铜钱少了为何?铜矿匮乏是一个缘故,要紧的是那些人囤积铜钱,只进不出。”
  “他们宁可把铜钱放怀了也不用,毛病!”
  贾平安想到了后世的考古,挖开之后,发现里面的铜钱堆积如山……这大概就是想带到地底下去用的。
  实体铜钱难道还能变成虚体?
  最终后世子孙拿着那些氧化的铜钱毫无办法……
  全浪费了。
  “好了,老夫还忙着呢!”
  阎立本下逐客令了。
  “阎公。”贾平安一番试探知晓了阎立本的态度,马上把说服他的方案从A换成了B。
  “若是有大批金银进入大唐会如何?”
  “大批……多大?”阎立本有些茫然。
  贾平安平静的道:“每年百万两。”
  那里曾经占据世界白银产量的三成,你说有多大?
  而且寻找……实际上石见银山最终的发现很有戏剧性。一个商人坐船从附近经过,看了一眼岸上,只看到那座山银光闪闪……
  商人是做贵金属生意的,只是看了一眼就心潮澎湃,随即就上岸寻找,发现了石见银山。
  不复杂的过程,带来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后果……靠着每年出口到大明的百万两白银,当时的幕府发达了。
  早期是倭国白银,晚期是南美白银,这两大白银产地源源不断生产出来的白银都被大明这个庞然大物吞了,吞了还不见大明打个饱嗝,可见大明当时的商业发达到了何等的地步。
  可惜商业发达后率先富裕起来的那群人却私心作祟……这群人不是士大夫就是和士大夫关系密切,发财后他们的第一个念头不是家国天下,而是双目通红的盯着这个世界,谁特娘的给老子钱财,谁就是老子的爹娘!
  后来这群人就毫不犹豫的把大明给掏空了,哪怕是资敌也毫不犹豫。
  在那个士大夫和商人携手分肥的时代,大背景却是可笑的仁义道德。
  彼时儒学经过多年的演化,已经从一门学说摇身一变,变成了宗教……儒教!
  儒道释:儒教、道教、佛教。
  儒教统治世俗界,道教和佛教也得弯下腰和儒教交好。
  但吃相太难看难免浑身血淋淋的,他们随后就给自己蒙上了一层叫做道德的皮毛……我们教导和学习的学问里都是仁义道德,但凡进了我儒教的门,每个人都是道德君子……。
  这群道德君子随后上演了一出出闹剧,哪怕是弄垮了大明,他们依旧梗着脖子说:我们是君子,大明……大明倒台和我们有半毛钱的关系吗?
  没有!
  他们斩钉截铁的说:“都是皇帝昏聩无能,俺们这些道德君子尽力了,可惜……哎!”
  你要说他们不是道德君子,这群君子就会引经据典的批驳你。
  ——知晓俺们的一副楹联不?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630/356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