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黑科技(校对)第28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85/1215


第0377章
先干他一意大利炮
  西工大旁边的一个小咖啡馆里,老板正对着一屋子的人满脸懵逼。
  这间咖啡馆开业三年了,从来就特么没爆满过。今天也不知道抽了什么邪风,噗嗤一下莫名其妙的挤进了一大票人,把七十多平方的屋子塞了个满满当当。
  最过分的是一人点了一杯三块钱的柠檬水是什么鬼啊魂淡!
  老板打量了半天,才终于恍悟——这些人,根本就是来开群聊的。
  没错,李凡愚和薛耀国此刻已经被学生们团团围住,问着各种问题。
  都是一群学生,对李凡愚这种年少成名的人或多或少都带着点儿崇拜心理。于是问的问题也跟追星似得,千奇百怪无所不包。
  李凡愚笑哈哈的应付了一阵,才跟薛耀国一同问起了学生们找工作的事儿。
  有了这一问,追星大会立刻就变成诉苦大会;几乎人人都在说,找个对口的工作太难了。
  这些学生里边,有的是多次面试被拒的,有的根本就是没找着跟自己专业相关的岗位的,甚至还有的是通过了面试,但是到了用人单位后几天之后就被刷掉了的。
  说一千道一万,都是各种各样的不如意。
  从他们的诉苦之中,李凡愚抓到了几个敏感的信息;一个是这些学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对口的工作。二是到了用人单位之后,发现自己所学到的,与企业之中具体操作的根本就不是一个东西。几乎什么都要从头学起,而企业显然不想浪费时间和经历去从头培养,所以过不了试用期的。三就是一些对口岗位的工资,根本无法满足学生们的心理底线。
  可以说,找不到工作,并不是简简单单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而是各方原因都纠缠到了一起,才形成的现象。
  聊了整整两个多小时,李凡愚才和学生们互加了微博散了场。
  出了咖啡馆,李凡愚便问身边的薛耀国道:“薛董,你怎么看?”
  “难办。从刚才的谈话,首先可以确定的一点是,学校的教学跟定是与社会存在一定的脱节。教育出来的学生只具备了应付考试的能力,距社会工作岗位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其次就是企业招人的定位问题,你看这两天的招聘现场,企业招的大部分都是什么岗位?除去那些假招聘的企业给出的岗位比较诱人外,都是类似于文员,秘书这类的岗位。这样的岗位能用得上西工大的毕业生?随便找个什么人不能干?当然,也有某些学生眼高手低,对毕业后自己第一份工作的报酬估计的过高了。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企业是不可能给出高工资的。而失去这样提升自己的机会,这些学生也没办法真正的成长起来。最后,就是落得现在这样或找不到工作,或直接找个不对口工作的结果。”
  李凡愚点了点头,虽然说的很笼统,但确实把方才学生们的吐槽归结了很全面。
  薛耀国是那种特别沉稳的性子,凡事讲究个谋而后定。现在通过这一次的招聘会,他已经初步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于是,在回到住处后便拿出笔记本,将这两天的所见所闻连同之前调查来的一些东西汇总并加以理顺。
  一个下午的时间,一份关于工信部直属院校某些问题的报告便出炉了。
  但是为了确保准确客观,这份报告还需要与有关的一些部门和人员进行深度调研,这可就是个大工程。
  李凡愚自然是没有耐性继续陪他玩耍,于是便定了回天城的机票,准备开溜。
  将酒店退掉,正在前往机场的路上,他便接到了陈楠打来的电话。
  打过招呼,电话那边的陈楠就进入正题,吞吞吐吐的问李凡愚能不能给他个机会,让他到进入正信。
  对于这个请求,李凡愚倒是不意外。
  说实话,工大学生还是有骨气的。虽然在咖啡馆里各种求眼熟,但是还真没一个张嘴提什么过分的要求。
  在与薛耀国分别之后,他倒是想了很多。针对公司现在基础技术人员缺口,和高校毕业生难就业的问题,他心里有个不太成熟的想法。
  跟薛耀国不一样,这个货可从来没什么谋而后动,举一反三的好耐性。面前遇见什么事儿,首先的想法就是“先干他一意大利炮,再说。”
  感受着李凡愚的沉吟,那边的陈楠以为他要拒绝,急道:“李总,我可以不要工资!”
  听他这么说,李凡愚笑了,“正信倒不差你这点儿工资。这样吧,你在还没找到工作的毕业生里挑出一批能力过得去的,到天城找我。但是话我得先说在头前,要是来的话,你们得做好重新学习,做好吃苦头的准备。”
  能进入正信,对陈楠这样连工作都找不到的毕业生来讲,已经是天上掉馅饼了。重新学习?吃苦头?这两点对于他,根本不是问题。
  在陈楠用激动的语气连连道谢之下,李凡愚挂断电话,登上了回程的飞机。
  仅仅在他回到天城的一天之后,陈楠便带着二十多个学生来到了正信。
  产业园区的办公室。
  在这些一脸忐忑夹杂着兴奋的学生中,李凡愚意外的看到了任重。
  看着想打招呼却又不好意思的“瓶底眼镜兄”,李凡愚亲切的走了过去,在他肩膀上锤了一拳,“怎么,才两天就不认识我了?”
  任重挠着后脑勺,嘿嘿笑道:“李总,前天是真没认出你来,让你见笑了。”
  李凡愚本想跟他说笑几句,但是见众学生都眼巴巴的看着自己,便摆了摆手,将众人招到自己的身前。
  “把各位叫到这儿来,源于我心里的一个想法。不瞒各位,之前我去西安,是陪着前广旗董事长,现任职于工信部的薛耀国去做调研的。我相信你们也都感受到了求职的不易,但是你们不知道的是,真正有发展需求的企业,却也正在面临人才短缺的困境,就比如正信。”
  听到这里,众人俱是一脸的兴奋。
  他们还以为李凡愚这是要直接录用他们了,本来就想着来碰碰运气,没成想,真的捞到了直接进入正信这个牛企的机会!
  可是李凡愚接下来却话锋一转,“不过以你们现在的能力,却还没达到正信的用人标准。所以把各位叫来,我想试试一个办法。一个既能解决各位就业,又能解决我们人才缺口的办法。”
  李凡愚的办法,说起也简单。
  在汽车历史未改变前的那个时空,他有段时间特别喜欢逛论坛。曾经在天涯的一个帖子里,看到过一篇分析德国工业为何强盛的分析贴。
  在那个帖子中,楼主将德国的教育体制很详细的列举了出来。
  德国的教育体制分为两个大类;即综合类学校和技术类学校。前者就和国内的大学差不多,培养偏研究型人才。后者则是招收那些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并直接与企业挂钩,培养中基层的技术人才。
  但是和中华不一样的是,这种技术类的高校在其国内的地位也是相当的高,跟什么蓝翔青鸟那种给人感觉“只有差生才会去的学校”,完全不一样。
  在这类学校毕业的学生,深受企业的欢迎和社会的认可。
  得益于这种机制,德国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类型非常均衡,可以高度的满足社会需求和工业发展需求。
  当时李凡愚就对这样的机制很是赞叹。
  但是以中华的国情,这样的机制很明显是行不通的;没有经历过欧洲工业革命的那种洗礼,没有历史的沉淀和对工业技术人员的重视,想搞这一套明显是作死。
  所以综合现实情况和德国教育体制的启发,在西工大一行之后,他便产生了一个想法;既然拥有良好理论知识的高校毕业生很难找到适合自己专业的工作,而正信目前的中基层技术人员综合素质不高且缺口巨大。
  那么,为什么不能将这些拥有高学历的学生培养一下,充实到生产线上去呢?
第0378章
幸福短暂的小白鼠们
  学生们一听要下车间去跟技术工人学习,脸上都有些尴尬、但是饱受过求职之苦,面前有可以进入正信工作的机会,他们自然是不想放弃。
  但是,在听到学习期内按正信最低工资标准发放工资,并提供食宿的待遇,学习期后表现优异者直接录用,并下派到生产线上担任管理或生产职能后,众人心动了。
  不说别的,正信的最低工资标准,那也是三千五一个月啊、有不错的工资,在学习期内表现的足够优秀还能直接入职。
  这待遇,貌似也不错?
  如此,再加上有斗志满满的陈楠给众人鼓劲儿,一群年轻人倒也欣欣然接受了李凡愚的安排。
  送走了众人,李凡愚将张教授和孙国义请到了办公室。
  对于他想把这些应届毕业生“回炉锻造”的想法,老张倒是表现的很赞同。
  若论大学教育,整个正信里再也没有人比老张更有发言权了;现在大部分的高校教育,说得好听点儿叫“专业理论性偏多”,用老张愤世嫉俗的话便是“虚无缥缈,脱离实际。”
  什么事儿只要与培养人才挂上钩,老张就特别上心。于是在他思索一番后,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为这些学生单独建立一个进修班,由工厂内的骨干技师对他们进行授课,然后再带着他们到生产线上熟悉操作。再根据他们的表现,为他们划分之后的工作内容。
  这一套流程,主要还是想摸索出一个流程——一个可以让自由理论,但是脱离实际的高校毕业生们迅速成熟,成为生产技术人才的流程。
  见老张如此看重这件事情,李凡愚便将这件事情全权交给了他,并让孙国义从中配合,负责技术骨干的配合工作。
  ……
  正信动力的生产车间。
  年过四旬的老技师王新革看着面前一帮穿着崭新工服的大学生,心中感慨万千。
  听孙总说,这些可都是名牌大学毕业的!
  连高中都没上过就进了厂子的老王,做梦都没想到自己有朝一日还能给大学生当师傅。
  虽说现在的大学生不值钱了,可是这些可都是重点大学出来的。能考上985,211的,哪个拎出来不是人尖子?
  就说自己家那不成器的小子,从小拿擀面杖打皮带抽,到了也就考了个二本。
  所以,给这些学生讲技术,老王心里还真有点儿忐忑。
  好在这些学生还不错,自己讲课的时候都听得很认真。而且有理论基础,东西学得也快,比起厂子里那些新来的技术工人可强多了。
  学生们此时的心情,可没有老王那么舒畅。在正信呆了一个星期的时间,让他们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深深的质疑。
  西工大的校风比较淳朴,学风也不错,专业水平一直是学生们引以为傲的东西。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85/121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