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帝成长计划(校对)第11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0/530

  看着刘襄满是冷漠的目光,刘章几欲开口,都是没能说出什么来。
  “即无他事,朱虚侯便退下吧。”
  “王前失礼之事,寡人便不计较了……”
  有气无力的说出这两句话,刘襄便再度躺会妃子的怀中:“王相,送送朱虚侯。”
  看着刘襄身上散发出的颓然,刘章只苦涩的一声长叹,便一把推开上前,欲要送自己出宫的驷钧。
  刘襄却只撇了眼刘章愤然离去的背影,便重新举起酒樽,猛地一灌。
  “敢泄今日事者,族!”
  一声冷斥,殿内匍匐着的舞姬们顿时瑟瑟发抖起来,丝毫不敢抬头。
  ……
  长安,未央宫内。
  刚送走几位老将军,刘弘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宫门处便传来消息:汉中守叔,奉旨入长安,请见陛下!
  对此早有安排的刘弘,旋即下令:着田叔即刻往丞相府,接任少府卿一职;明日再入宫陛见。
  倒也不是不愿意见田叔,而是刘弘担心,田叔这个死脑筋一进宫,就会说出什么惊世骇俗的话,让刘弘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比如:恢复张敖之子张偃的鲁王王位之类的……
  所以,刘弘安排了与田叔私交甚笃,同为‘捡到中人’的虫达前去,算是探探田叔的口风,也有交代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的意思。
  刘弘相信,作为从张敖门下走出的人杰,田叔应当能明确意会刘弘想要表达的意思。
  剩下的,就将在明日常朝见分晓。
  现在刘弘需要考虑的,无疑是即将到来的匈奴使团的问题。
  ——随边地军报一同传回的,还有匈奴使团携带之国书的简要内容。
  与刘弘地猜测几乎没有太大的出入:敲诈!
  出于本心,身为在后世经历过家国耻辱的刘弘,实际上非常厌恶这种屈辱的‘外交’,对于匈奴人的敲诈,刘弘恨不能亲自披挂上阵,在长城一线和匈奴人来过!
  但是,情况并不像刘弘预想的那么乐观。
  方才,还在长安的老将军们,如俪商、虫达等一同入宫,按照刘弘地设想,为刘弘推演了一番。
  即:在秋收之前,匈奴人出于战略目的,攻打汉室长城一线,会造成怎样的结局。
  刘弘此时都还记得,在刚开口说出假象之后,曲周侯俪商想都没想,直接扔出一句话:秋收前开战,整个北方今年都将绝收!
  为了将足够的士兵,以及一应武器装备,粮食辎重运往长城一线,黄河以北的所有百姓,都要被充为民夫。
  光是这一点,就足以刘弘放弃硬刚的打算,另寻他法了——半个版图颗粒无收,所带来的影响根本不是明年收上来的农税减半那么简单!
  首先,北方绝收,百姓没有粮食吃,朝堂就要从南方运粮到北方,并以救济粮的形式,将其发放给北方陷入饥荒的灾民——只要北方完全绝收,每一个没放人都是灾民!
  也就是说,如果在五月到七月之间,匈奴人入侵了北方边墙,那明年,汉室非但无法从北方收上来一粒米的农税,反而还要倾尽全力,将国库翻个底朝天,来应对北方必将面临的饥荒。
  这样巨大的代价,根本不是现在的汉室可以承担的——国库从汉初的一无所有,到现在的勉强收支平衡,足足花了二十多年!
  如果国库再一次陷入能饿死老鼠的境地,那刘弘至少要花一半的皇帝生涯,让国库恢复到现在这种程度。
  这还只是战后,会对政权财政带来的影响。
  从战略目的上来看,于夏秋之际爆发大战,对于汉室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根据推演,匈奴人如果呈集团是攻击长城一线,汉室所能做的应对,便只有动员大半个国家的军队、民夫,以及粮食辎重,才能勉强保证城池不会被夺去;除此之外,汉室什么都得不到。
  至于刘弘预想中,给匈奴人造成一定打击,以汉室目前的军队状况而言,根本无从说起。
  ——即便不考虑后勤状况,光论即时战力,汉室也处于明显下风。
  当刘弘问及详情时,早已离开军队的俪商,再一次刷新了刘弘对此时,汉室军队的认知。
  ——即便是在俪商扔领兵的八年前,孝惠皇帝在时,汉室军队装备的甲盔、刀剑,弓弩等一应军械,都已经到了必须更换的地步。
  如今八年过去了,刘弘却根本找不到任何一份,关于长城守卫部队更换武器装备的文档!
  也就是说,在汉室成立将近三十年的今天,刘弘心中精锐彪悍的长城军团,手上拿着的都是几十年前,先辈们拿来砍黥布、砍韩王信,砍项羽,甚至于砍先秦武卒的武器……
  刘弘亲眼所见,俪商从宫门外等候的亲卫手中,取来了一柄长弓,给刘弘看;那把弓上面,除了少府几次三番清理纂刻的编号外,几乎没有任何一块地方,能看出那把弓居然是以木制作的了……
  若非上面有一根紧绷的弓弦,刘弘都要以为那是用泥捏出来的工艺品了!
  这让刘弘对长城一线,守卫汉室边墙的部队战斗力忧心忡忡——装备着这些几十年前的爸爸刀,爷爷剑,乃至太爷弓的边防将士,根本不可能在面对来去如风的匈奴骑兵集团时,讨得任何便宜。
  除了装备问题,以及兵种克制问题之外,刘弘再度面临一个让他深感无力的难题:粮食。
  去年,北地郡、云中郡、右北平郡在内的北方,基本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粮食歉收;因此,这几个郡的农税,今年已经被减免了一部分。
  光从那至少一半以上的减免幅度,刘弘就可以大致估算出,去年北方郡国的粮食收成,受到了多大的影响——最乐观的情况,也已经到了地方县衙无法确认在缴齐农税的情况下,保证治下不断粮了!
  因此,汉室在北方所有粮仓囤积的粮食,没有一粒粮食可以拿出来用于作战——在北方普遍歉收,百姓心中隐隐有不安的情况下,那一个个粮仓,就是百姓安全感的保证。
  算起来,这已经是刘弘第三次,因为粮食的问题而陷入困局之中了。
  第一次,长安粮价飞涨,迫使刘弘将少府之粮尽数搬出,之后更是不惜‘抢’来一批粮食,以避免关中人心惶惶。
  第二次,也同样是长城守卫部队的军粮欠缺问题。
  这次同样是因为粮食,让刘弘只能无奈的盘算着:究竟如何应对匈奴人的敲诈,才能在不引发战争的前提下,保留一些尊严和体面……
  粮食!
  刘弘清晰地认识到,无论是想发展国家,提升百姓生活质量,还是想要在对外战争中,从匈奴人手中逃到便宜,刘弘始终逃避不了的问题,就是粮食!
  只要粮食的问题解决,刘弘能做的事就会很多;否则,刘弘就将永远陷入现在这样,瞻前顾后,左右为难的境遇之中。
  确定了第一个大目标,刘弘便只好将其放在一旁。
  ——无论是要发展农业,还是改变国家现状,刘弘都需要先掌握大权。
  而此时摆在刘弘和国家大权之间的,就只剩下陈平,极其党羽!
  
第0142章
首次会议
  是日夜,长安尚冠里。
  在陈平、周勃等人聚集在曲逆侯府,盘算着如何从即将到来的匈奴使团一事上,捞取好处,改变局势的同时,冷清了将近十年的北平侯府,今夜也同样灯火通明。
  作为主宾,北平侯张苍以御史大夫的身份,坦然坐在上首;左席首位,则是现任卫尉卿——虫达。
  从虫达开始,奉常领宗正事刘不疑,郎中令令勉,卫尉丞秦牧,以及谒者仆射,准奉常丞汲忡以此落座。
  右席,则只有两张案几——今日才走完程序,走马上任,新鲜出炉的少府:田叔,以及廷尉吴公。
  看着客堂目光灼灼望向自己的众人,张苍稍扶了扶略有些外凸的肚腹,不由感叹起来。
  ——两个多月之前,张苍陪同恩师王陵,与会丞相陈平的家宴时,朝中巨头几乎尽为陈平党羽!
  三公九卿中,当日与会曲逆侯府的,便足有六人——至于其余六个九卿之位,当时根本就没人!
  当日,看着陈平淡然的目光,周勃信心满满的面色,张苍心中都有些绝望——如此势力,陛下怎还能有一丝胜算?
  两个多月后的今天,张苍已经为自己当初的无知感到一丝脸红了。
  时至今日,张苍亲自宴请,三公九卿中未与会的,只有丞相陈平,太尉周勃,内史刘揭三人而已!
  就连一直没什么存在感的典客,也是派了家中子侄来送上礼物,隐晦的表达了友好。
  至于博阳侯陈濞,也同样是以年老目花,不便出行为由,派了家中嫡子代为出席。
  与两个月前,朝堂尽掌与陈平手中时相比,如今的局势,几乎是‘皇党’占据压倒性的优势——要不是丞相、太尉两个至关紧要的位置,还掌握在陈平一党手中,此时双方就根本没有继续博弈的必要了。
  至于今天的家宴,则是张苍以‘庶子满月’为由,而发起的一次‘皇党’商讨会。
  在官复原职,回到御史大夫之位后,刘弘对张苍给与了完全的信任——包括但不限于不定时抽查官员政绩,以及个人作风等权利,都被刘弘主动提出,赋予张苍的御史大夫属衙。
  更让张苍感到诧异的是,当张苍试探性的提出:通过年末上计,根据田亩、人口、户数增长,来评定地方官员行政是否得当的意见时,刘弘完全没有迟疑的表示:朕允了,但时机未到!
  随后,刘弘更是隐晦的表达出:此事,非丞相府领衔不能成行……
  对于刘弘赤裸裸的表示,要在短时间内任命自己为丞相,张苍只能是以目瞪口呆来形容自己的心情。
  ——这还什么都没做成,陛下就已经如此信任我了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0/5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