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帝成长计划(校对)第1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6/530

  王陵这番话语,惹得刘弘这个两世加一起,年纪也不到四十的老男孩眼睛一酸,眼角微微刺痒起来。
  王陵笑着垂头叹息,刘弘暗自压抑泪意,二人谁也不再言语,殿内就这般沉寂下来。
  过了许久,王陵从怀中取出一卷竹简,呵笑着将其摊在案几上:“还记得五年前,老臣授教,陛下亦甚是不耐……”
  回忆着,王陵抬起头,看向刘弘地眼神重新带上了毫不掩饰的赞赏。
  “如今看来,却是老臣愚钝了……”
  “陛下高祖皇帝亲孙,生而神圣,自是用不上老臣所授之凡学。”
  听着王陵自贬的话语,还没从伤感中走出的刘弘赶忙摇头道:“若非老师教导,学生只怕早已是冢中枯骨……”
  虽然刘弘这次转危为安靠的全是自己,但好歹是原主的老师,也是如今朝堂难得的忠直之臣,刘弘对王陵的赞可自是由衷而发。
  王陵却是呵笑着微点了点头,将案几上的竹简轻推向刘弘面前,示意刘弘看看。
  诧异着低下头,只略扫了一眼竹简上的文字,刘弘便陡然瞪大眼睛,匪夷所思的望向面前,正满脸姨母笑看着自己的王陵!
  ——老臣陵昧死百拜,谨奏陛下:
  今江山困顿,生民艰难;又逢外戚作乱,朝野动荡。
  更有乱臣贼子二三人,以家国大义之名,行弑君篡位之实,实江山之不幸也。
  幸今陛下得胜兵逾万,然亦不敌贼子之十一;陛下万不可因怒而兴师,以绝孝惠皇帝之嗣脉。
  唯今之要,陛下当广施仁义,以安军心;赐给官爵,以安朝臣;虚与委蛇,以安贼首。方可使吾汉家江山社稷,免遭贼子窃夺之灾祸……
  陛下亦不可忍辱过甚;贼从之骄妄者,陛下当施以雷霆之怒,万不可叫贼子猖獗视低,以轻天家威严。
  臣年老智昏,不知所云;唯顿首顿首,昧死百拜而已……
  看着面前案几上静卧着的竹简,刘弘心中,不由涌现出后世那篇举世闻名的《出师表》。
  同样在汉朝,同样的两位老人,为年幼的君王殚精竭虑,死而后己;哪怕到了即将老死的时候,心心念念放心不下的,也还是先主亡故前百般托付的少主,以及江山社稷……
  啪嗒。
  一声轻响,原本整洁净爽的竹简上多出了一滴水滴。
  两滴,三滴……
  刘弘再也止不住泪水,不由在案几前无声流起了泪。
  案几另一侧的王陵也已是湿了眼眶,只自顾自颤声感叹:“陛下壮矣老臣纵亡于今,亦当瞑目……”
  听着二人的对话,就连侍立一旁的王忠都是低着头,暗自抹起了眼泪。
  过了许久,刘弘才将情绪勉强控制住,不着痕迹的抹了把脸上的泪,郑重道:“老师勿忧,学生自当忍常人所不能忍,以卫祖宗之基业!”
  王陵却是用衣袖小心擦了擦泪水,微一拱手道:“臣失仪,万望陛下赎罪……”
  见王陵这般模样,刘弘好不容易拧上的泪腺再度骚动起来,险些又一次攻破刘弘地严防死守。
  即便贵为帝师,也时刻不忘君臣尊卑……
  刘弘心疼之余,不由期盼起王陵这样的臣子,要是多一些该多好?
  不用太多,哪怕再有一个,刘弘也不至于如此狼狈,甚至不惜向自己的臣子低头,才暂保皇位不失……
  只见王陵思虑片刻,便犹如知道刘弘地想法般,开口道:“老臣今日陛见,乃欲举荐一人,以供陛下驱使。”
  “此人学博识广,才不输老臣之年壮,实乃治国之才,谋国之臣!”
  刘弘强忍着泪水点点头,却下意识将王陵的后一句话无视了。
  治国之才,谋国之臣?
  汉开国到现在,有几个人敢自称其为治国之才,具谋国只能?
  开国丞相酂(zàn)侯萧何,在刘邦打天下时,始终保证大军后勤补给不断,粮草供应不缺;而后又兴建长安城,为汉室底定律法基础,为后代子孙留下了无穷无尽的遗泽,当的上一句‘治国之才,谋国之臣’。
  留候张良都不用说别的,光是刘邦一句‘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评价,就足够说明问题——没有张良,刘邦连鸿门宴都躲不过去,就更别提位登九五,号令天下了。
  丞相平阳侯曹参,虽然并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能萧规曹随,完全遵循萧何生前制定的策略方针,为战乱后的天下赢得了足够的喘息时间,勉强算半个。
  还有么?
  在刘弘看来,老王陵不过是想将资质尚可,还看得过去的后辈子孙塞到刘弘身边,以搭上刘弘地战车罢了。
  但饶是如此,王陵在刘弘心中的形象也丝毫不受损——这样一位老者,有资格提出这样的要求,享受‘山川永固,与国同休’的待遇!
  如是想着,刘弘便笑着开口道:“不知是何人,竟得老师如此赞许,学生都有些妒恨了呢……”
  王陵却是面色一正,严肃道:“荀子门徒,前秦御史;故御史大夫,北平侯,张苍!”
  随着王陵的话语,刘弘瞳孔一点点扩大,最后在听到‘张苍’这个人名的时候猛地一缩,呼吸都不由粗重起来!
  差点把他给忘了!
  ……
  PS:1.笏,其实大家在影视剧中看见过的,上朝时朝臣每人手上拿着,拜礼是双手持于胸前的木板,就是笏;长约30-35厘米,宽8-12厘米。其作用类似于现在的会议记录本,上朝前,朝臣会把自己打算提出的计划或建议或弹劾简易记录在笏板之上,避免遗漏;朝会内容也会简单摘要记录于笏板之上,毕竟早朝动轨数小时,谈论内容又属于国家大事,记录本的存在还是很必要的。笏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在秦朝时逐渐流行于宫廷之中,到东汉成为朝堂定制,一直沿用到明末,满清入关才废止。
  对这个东西,佐吏其实是有疑惑地:笏到底是一次性的,每天换个新的,还是每天都把上一天写上去的字用刀削除,继续用到不能用为止?如果每天用一个,那几百号人一天能用掉一棵树,是不是不太合理?又,如果笏属于朝堂礼制范畴的话,那削薄笏板会不会被认为是损坏礼制?还有,厚度接近一厘米的笏板里是不是可以藏暗器,比如说薄一些的刀刃,或者是毒针之类的东西靠近皇帝?那在没有金属探测装置的古代,又是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出现的?通过统一发放由皇帝下令特殊定制的笏板?
  百般查阅,却并没有找到相关文献,暂定为不可考吧。如果有哪位大佬对相关知识有涉及,佐吏恭闻教诲。
  2.耄耋,指男子年80-90岁之间,与古稀、而立、不惑等词属于一个性质。
  不知道这种科普方式大家能不能接受。在前面几章我采用了在单句评论中解释的方式,现在通过这种注解的方式,大家可以踊跃发言,看看哪一种方式可以让大家的阅读体验更愉快一些。
  ……
  仔细查过资料了,张苍的北平侯确实不是文帝封的,而是在公元前200年,即汉高祖2年,张苍在平定燕王臧(zāng)荼(tú)叛乱的战斗中立有战功,被刘邦封为北平侯候。
  汉室的官员是真的猛,个个都能打……
  张苍是荀子门徒也是真的,虽然不知道是什么级别的弟子,但起码在荀子门下听过课;前秦御史也是真的,张苍真的给秦始皇做过御史,也就是图书馆里员;凭借着超强的记忆力以及在秦朝担任御史的机会,张苍几乎将秦律完全刻在了记忆中;阿房宫被项羽付之一炬,天下仅存的书籍几乎全部失传,张苍凭借记忆将许多本已失传的书籍写了下来,可惜都带到坟墓里去了。在文帝朝成为汉丞相时,张苍根据记忆中的秦律完善修改了汉律——汉承秦制,汉法就是低配人道版秦法,这没什么好说的。
  
第0021章
刘氏家宴(一)
  礼送王陵出未央宫,并目送王陵的马车远去后,刘弘便赶忙回到寝殿,抓起案几上的糕点就狼吞虎咽起来。
  脑子里全是早朝的事,刘弘把很重要的一件事给忘了——这个时代,是只吃两顿饭的!
  在大约上午十点吃完早饭之后,下一顿饭就是要太阳下山前的晚饭了……
  而刘弘因为前世的习惯,连早饭都没吃!
  在早朝上疯狂秀演技的某一刹那,刘弘甚至都想以上厕所为由暂停朝会了!
  如果后世人有不吃早饭的毛病,把这个人扔到汉朝待几天,必然能治好。
  ——不吃?
  不吃饿死你!
  在殿内宫女宦官惊骇的注视下吃了个半饱,提醒王忠将白蛇剑送去少府点缀一番,刘弘便躺回了榻上,闭目休酣起来——昨天晚上基本没睡,早晨天还没亮,刘弘便起床洗漱,准备前往正殿了……
  一觉醒来,就见殿内已经点起了油灯,刘弘只好磨磨唧唧爬下御塌,用冷水拍打了两下脸颊,开始打扮起着装。
  宫宴,又称天子赐宴,其性质是刘氏宗亲内部家宴;比起朝会,就算不得什么重大场合了,刘弘也不需要再束旒冠、着龙袍,而是束刘氏冠、着常服出席即可。
  其实今日早朝,刘弘也可以不穿龙袍的——高祖刘邦在为七年,满共就没穿过几回龙袍,都是想穿啥穿啥。
  毕竟,战国时各国不同礼,前秦又擅改礼制……
  咳咳,这天下,早就礼乐崩坏了。
  只是刘弘不想在这种粗枝末上被朝臣节抓住把柄,所以才严格按照周礼(叔孙通说是就是吧),着天子衣冠上的朝。
  在宫女的侍奉下穿戴整齐后,刘弘坐回御塌,等待着王忠前来通传——作为大家长,刘弘自然要最后一个出场。
  等到都快坐着睡过去,也迟迟不见王忠的身影,刘弘地面色不由阴沉起来。
  宫宴定于日暮时分的宣室殿,离刘弘所在的寝宫不过几百米而已,王忠到现在都还没来通传,只能说明一个问题——有人到现在为止,依旧没有到场!
  而且,没到场之人必然地位极高,在宗亲中辈分远高于刘弘!
  只有这样的人才敢在宫宴上迟到,王忠才会不敢提前回来,直接告诉刘弘是谁没来。
  “刘恒!!!”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6/5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