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帝成长计划(校对)第20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01/530

  即便比不上自小学习战斗,学习骑马的勇士,但每人发下去一根木棍,也同样能充当部族保卫者的角色——刀能杀人,木棍也能!
  在部族面临生死抉择的危难时刻,武装奴隶也同样能充当断后部队的作用,保证部族能够平安的逃到安全的地方。
  而在过去一个月,韩王部的奴隶,损失了将近八成!
  每一天,都会有数十上百具衣衫破旧,蓬头垢面,饶是没了气息,手中却仍旧不忘紧紧攥着木棍乃至于石块的奴隶,被抬回韩王部所在的驻扎地,并被集中焚烧。
  到现在,整个韩王部,已经彻底停止了放牧——因为负责放牧的奴隶,已经在部族保卫战中死去大半;仅存的部分,也已经被韩王整编为两个‘万骑’,分发了武器甚至是战马。
  不出意外的话,即便韩王部侥幸度过这次危机,也将永远失去那仅存的九千余奴隶。
  某种意义上,在失去部族大部分奴隶之后,韩王部,已经提前彻底宣告了灭亡。
  这场战争之后,韩王部大概率会被其余大部族收纳,成为该部族的奴隶;只有这样,韩王部幸存的部众,才有生存下去的可能。
  而部族中的贵族,则毫无生存下去的可能——为了能顺利吃下韩王部的部众,胜利者必定会通过杀死贵族的方式,在韩王部部众的心中埋下恐惧,从而更好地统治、奴役他们。
  这样的结局,是韩昭绝对无法接受的!
  饶是出生于胡地,生长于胡地,从未曾目睹过神州大地的美景,韩昭也是在面临空前绝境的现在,为父亲当年的抉择感到万分不忿。
  如果父亲没有判汉,如果韩王一脉仍旧在汉地,那即便是做一个卑微的农民,也比草原上朝不保夕,日夜难眠的日子安心许多……
  ——起码在家中田亩被人抢夺的时候,官府会站出来,将一卷名为‘汉律’的竹简,拽到那个恶邻居脸上!
  在过去这个月,一个极具诱惑的声音反复出现在韩昭脑海中:回家!
  只要诚心悔改过错,仁慈的圣天子必然会原谅父亲当年的背叛。
  即便不原谅,也可能会出于‘存亡续断’,而允许韩昭活下去,让韩昭的血脉传承下去。
  最坏的状况,韩昭也可以通过献出自己的生命,换得部族的生存——不是被奴役,而是有尊严的活下去!
  但最终,理智终究是战胜了理想:韩王部的所在地,距离汉匈边墙实在太远了……
  即便撇开沿途可能遭遇的阻拦不说,光是这战员稀缺,人数却几近于万的庞大部族,在失去草场,以及大部分奴隶、畜牧的情况下,跨越近千里的路途抵达汉匈边墙,可能性就几近于零。
  无奈之下,韩昭只能将最后的希望,寄托在受命出使汉地的表亲韩彰身上,期待他顺利完成了自己交代的任务,将那块可能改变韩王部命运的‘神药’带回。
  在韩昭期待而又有些紧张的等待中,一到萎靡的人影,在两个随从的陪伴下策马驶来;还没到营门外,就跌下马去。
  “兄长!”
  突然发生的意外,让韩昭心底一沉。
  半带着侥幸疾步上前,就发现韩彰卧倒在地,背后插着几根剑羽。
  至于那两个一同回来的随从,则是在看到韩昭的一瞬间勒马止步,不紧不慢的回过身,消失在暮色之中。
  “大黄,被正使抢了去……”
  用尽所有的力气说出这句韩昭万般不愿听到的话后,韩彰便缓缓闭上了本就重若千钧的眼皮,将最后一口气吐出。
  嗷唔……
  不远处的丘陵之上,几十对绿色的圆点杂乱移动着,不时发出令人胆寒的嚎叫声。
  
第0217章
反向包围
  经过近半个月长途跋涉,刘弘亲自率领的中央大军,抵达了距离箫关以南三十里外的一处荒野。
  汉萧关位于后世宁夏固原东南,建立在六盘山山口,以为关中西北屏障。
  要想自陇右进入地势更低的关中,有且只有一条路:从渭河、泾河穿切成的河谷低地通过。
  而渭河在此时还汹涌无比,水流湍急险恶,相比较而言,泾河方向地形更为平缓,水流相对缓慢,更容易通过。
  萧关,便依托六盘山山口据险而立——从六盘山山脉步入关中,仅此一条谷壑通往山口;出了山口,便是泾河!
  从某种程度上,萧关的结构与函谷关高度相似,但其险峻程度却远低于函谷关。
  究其原因,便是因为萧关的结构,与函谷关几乎是完全相反。
  要想自关东进入涉函谷而入关中,首先需要面对的,是函谷关外百余步汹涌的大河!
  在度过大河之后,又要面临险峻的秦岭山脉所阻隔;唯一可通过的函谷关宽不足百步,可谓易守难攻,万夫莫开。
  也就是说,要想从函谷关进入关中,就要从低地势进攻高地势,并先渡河,后攻关。
  而萧关则是彻底反了过来:要想从陇右进入关中,则需要先从高地势的六盘山走下,在面对位于山口的萧关。
  待等涉关而过之后,才会受到泾河的阻隔。
  正是萧关‘内低外高’‘内水外山’的地形,导致其防御等级无法与‘内高外低’‘内山外水’的函谷关相媲美。
  甚至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萧关对关内的防御能力,远高于对关外!
  ——若是从关中攻打萧关,那萧关就是低配版的函谷关!
  这一点,就连刘弘这样的军事白痴,都能通过简单的立体思维分析而出。
  不过萧关的防御能力,并非汉室的重要关注方向——萧关外不是诸侯割据势力,而是中央直辖的陇右郡、北地郡!
  匈奴人的进攻、入侵方向,大多数时候也不会从陇右发起。
  所以此时,也只是被刘弘稍稍记上小本本,旋即放在一旁。
  自长安出发以近半月,这一趟随军远征的经历,也让刘弘学到了许多详细、具体的军事基础知识。
  例如,刘弘原本‘每月二石’的成年男子食量标准,其实并不适用于军队——尤其是处于战时机动的军队。
  从长安出发时,刘弘带了北军中垒校尉二千人,射声校尉二千人,以及刚整编不久,还未满编的强弩都尉材官校尉一千人,以及在长安左近临时征召的兵丁一万。
  近半个月的长途机动,再加上刘氏皇帝‘御驾亲征’的金招牌,使得刘弘掌下的大军,已膨胀到了几近九万人!
  ——就这,还是刘弘下令严格遴选,甚至不得已将兵士选拔要求,提高到了汉室常规野战军的征召要求!
  若非如此,刘弘很可能要面临在离开长安十天之后,就断粮的尴尬境遇——若是来者不拒,照单全收,刘弘地大军完全有可能突破三十万!
  而现在,刘弘按照常规野战军的标准,征召到了约八万自备干粮,自备武器的优质兵卒!
  这让刘弘对汉室恐怖的战争动员能力和战争战争潜力,感到瞠目结舌,亦隐隐为之感到自豪。
  ——这,就是汉之所以强亡!
  有那么一瞬间,刘弘甚至起了‘直接将这九万人立为数支野战军’的心思。
  但最终,刘弘还是选择暂时向现实低头。
  虽然说,除了长安两军兵卒五千,以及自长安附近招募的一万兵卒之外,其余所有的士兵,都属于‘自愿参加队伍’,吃喝住行都要自行解决。
  但具体到这一次,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寻常大将领兵出战,自是要出于避讳,以及彰显自己‘清贫’,而坐视这些‘志愿部队’吃自己携带的干粮;但刘弘御驾亲征,就不能那么小气了。
  ——好歹人家也是冲着刘弘御驾亲征,冲着支持老刘家来的!
  用此时的价值观来说,就是‘不能让功臣义士寒心’。
  而战时机动状态下的士兵消耗,更是让刘弘感到骇然——每人每月两石粟米,这个没错;但除了粟米,军队还要吃肉!
  起码五日一次的肉食补充,才能让士卒有足够的体力进行高强度机动,并以水准线以上的体能状态,准备随时可能突发的战斗。
  所以,刘弘大军实际上要承担的后勤,并不是原本计划中的‘一万五千人’的份额,即每月三万石军粮,外加各式物资;而是足足十万人的份额,光是军粮,就要每月二十万石!
  除了粟米,以及各式酱、醋布、干粮等物资,每个月还需要牛百头,羊五百!
  回想起年初,通过扫除关中粮商巨头,才拉回少府府库的六十余万石粟米,以及粮食保护价耗费数个月才得到的十几万石粟米,刘弘顿感一阵心绞痛。
  ——只要大军在外滞留三个月以上,那安陵杜氏,刘弘就等于白抄了!
  刘弘率军出征,从长安到萧关这十几天,就已经消耗了足足十五万石粟米!
  后续辎重,也仍旧源源不断的自长安运送而来。
  算上其余各式后勤物资,以及在汉室颇为珍贵的牛羊牧畜,大军光是过去十几天的开销,就达到了三千万钱之巨!
  按这种情况推算,待等战争平息之时,将有至少一万万五千万钱,近五十万石粟米消失在少府账簿之中。
  就这,还只是刘弘这支军队的战时成本;灌婴大军、周灶大军、申屠嘉大军的战时消耗,以及战后的抚恤、安置成本,还没有算在其中。
  直到这些具体鲜活的数据,以及肉眼可见的物资消耗摆在眼前,刘弘才更深切的体会到了后世那句名言:大炮一响,黄金万两。
  也正是此次率军出征,让刘弘对汉匈决战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01/5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