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帝成长计划(校对)第30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02/530

  说着,审食其善意的一笑:“陛下莫不以为,天下民三百余万户,户缴农税二十石,便当的六千万石?”
  只见审食其笑着摇了摇头:“陛下既问,臣不敢不答:今汉天下,确得民二千二百万,户三百万余;然其田亩,却非为家家户户得百亩。”
  “关中民今百万户,多得高皇帝授百亩田;然关东,则尽行小亩,若以关中之大亩论,关东之民,多户田五十亩而已……”
  “如此,汉家一岁之税,便当为四千万石。”
  说着,审食其稍一清嗓:“然天下之民,彻侯勋臣的其一、关东诸侯得其二;朝堂得其七。”
  “如此,农税便当为岁二千八百万石。”
  言罢,审食其又看了看一旁的张苍,方耐心道出其中关键。
  “然郡县所收之税,非尽送长安。”
  “地方郡县之俸禄,自有丞相府分之;然郡县之用度、道路之修缮、驿道、驿馆等用,则于秋收之后,郡县自所收之农税截留,复修奏一封,同农税送至国库。”
  “如此,方得今天下农税,岁二千万石余;其余八百万石余,则由郡县截留,以为政用之费也……”
  听到这里,刘弘脑海中,才浮现出一段尘封的记忆。
  那还是刘弘刚上大学,在课堂上听教授讲到‘汉室的农税都收粟米’时,刘弘疑惑地问了一句:那地方官府要用钱怎么办?
  等上头拨款……
  拨米吗?
  当时,阶梯教室内哄堂大笑,还是教授耐心的解释了一句:秋收之后,地方官府会截留一部分农税,作为政府运作经费。
  “嗨,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
  自嘲一笑,刘弘自然地一拜:“谢丞相解朕之惑。”
  言罢,刘弘却是话头一转:“去岁,国库得税十六万万钱;那丞相可知今岁,国库当得农税几许?”
  听到‘今年农税多少’的时候,审食其面上笑容陡然一滞。
  等刘弘隐晦提出‘正在考虑今年农税减半’时,审食其的脸彻底黑了下去。
  ——不说关东,光是基本没受战火影响的关中,今年的粮食产出就缩短为了去年的三分之二!
  要是在减半……
  “陛,陛下!”
  就见审食其面色一急:“陛下仁义爱民,自乃社稷之福;然今岁本谷不丰登,若陛下再行减税之策,臣恐今岁,丞相府将无以为继啊……”
  说着,审食其满是焦急地一拜,面色满是委屈。
  却见刘弘嘴角顿时一扬,摆了摆手,淡笑道:“丞相莫忧……”
  “得主爵都尉在,便是国库空虚,亦有少府可暂为倚仗嘛……”
  
第0276章
宿麦补种
  借着今年全天下粮食歉收,农税下降,国库空虚,将丞相的权力进行一定程度的削弱,算是刘弘预谋已久的计划了。
  一开始推行粮食保护价政策,刘弘倒也没想太多——实在是关中粮价起起伏伏,朝局又不太安稳,粮价的起伏对民心的安抚工作,造成了很大的阻力……
  当时刘弘只想着:以官府出面,将粮食市场彻底垄断,在稳定粮价、稳定人心的同时,趁机捞一笔小钱钱。
  但之后,事情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秋收之后,各地粮食产量报至长安,朝堂为之一振!
  紧接着,便是刘弘提出将敖仓之粮搬出,以‘新米换陈粮’的名义,缓解关中可能出现的粮食短缺。
  关中民九十余万户,田亩百万余顷,年粮食产量,大概在四万万五千万石左右。
  而这九十余万户,共八百多万百姓,一年的粮食消耗量,也有将近二万万石。
  看上去,是不是觉得关中的粮食很富裕,一年种出来的粮食,够吃两年多?
  但实际上,账根本不是这么算的……
  四万万五千万石粮食的年产量,十五税一的农税比例,意味着关中每年的粮食产出有三千万石,会被用作农税,上缴国库。
  而每人每年一百二十钱的口赋,也可以等额换算为:每人每年一石半左右的粮食。
  八百多万人,这就又是一千多万石。
  除了税、赋吃下去的四千多万石,中枢还要花费大量的钱财,从百姓手中买粮,以做军粮。
  ——从过去这半年多时间,灌婴、周灶、申屠嘉等大军消耗掉的数百万石粮食,就足以看出这一点。
  实际上,除了长安的南北两军、驻扎于飞狐迳的飞军外,汉室漫长的北方防线,还有二十多万戍边战士,需要朝堂供给粮草。
  二十多万边军,加上飞狐军、长安南北两军,一年的粮食消耗,也达到了将近七百万石。
  再加上不事生产的官员、曹吏、关卒,以及军卒的郡县等,都在加大关中的粮食消耗。
  与此同时,汉室还有数万基层官吏,需要中央下发俸禄——粟米。
  即便按平均每人每年一百石算,也需要数百万石。
  再加上那些带着一家老小几百号人,窝在长安的几百家彻候勋贵,林林总总加到一起,关中每年的粮食消耗,妥妥能够上二万万五千万石。
  加上充作税、赋的四千万石,以及官府从民间收购,用作军粮的千万石,关中每年都需要起码三万万石左右的粮食,才能勉强做到自给自足。
  粮食产出有四万万五千万,需求却只有三万万,还有一万万五千万石的粮米‘容错率’,去哪儿了?
  如此庞大的‘余粮’,为什么关中一出什么风吹草动,粮价就止不住的往上涨?
  自然不全是粮商们囤货居奇——如果这个时间点,已经有粮商具备‘吃下万万石粮米’的能量,那绝对活不过第二年春天。
  ——粮米万万石,折钱近百万万啊!
  如今国库加少府一起,都不一定能有这么多钱!
  在汉室富可敌国的下场,必然就是被国家视为敌人。
  真正的原因是:关中的粮食,并不单单要供给关中,还要从箫关送往北方,以及从函谷关流如关东。
  自秦凭借关中之利豪取天下时起,关中在天下人的印象中,就是膏腴之地,天下粮仓。
  究其原因,除了关中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优势,以及郑国渠等水利设施外,便是关东、北方糟糕的农耕环境了。
  北方自不用说——陇右、北地可耕作土地太少,燕、赵多山丘,上、代二地,更是在汉室受法律认可,连秸秆税都要少收的贫困地区。
  关东也好不到哪里去——南方遍地沼池,沿海土地盐碱化,绝大多数地区都很难凭借自身,达到自给自足。
  所以每一年,关中都有将近二万万石的粟米会流如关东,以达到粮食市场的相对平衡。
  关中人口占天下人口的三分之一,却要承担天下粮食产出的一半以上!
  不严谨的说:当关中只能自给自足的时候,关东几乎必然会闹起粮荒。
  敖仓存在的意义,便在于此——只有敖仓充盈,关东百姓才会安下心。
  因为敖仓有粮,就意味着关中不缺粮!
  关中不缺粮,就必然会有粮商,将一车车粮米从函谷运出,售卖于关东各地。
  而今年,算是汉初不常见,却也不是第一次的‘意外状况’——关中的粮产,只有往年的三分之二,也就是三万万石左右。
  这点粮食产量,别说供给关东了,光维持关中人的生存和朝堂的正常运作,都显得有些吃力。
  若有无良商贾再趁机搞点事,粮价顿时就会像后世的比特币一样,蹭蹭蹭涨到天际!
  而这个状况,刘弘早就预料到;所以才有后来的粮食保护价政策,以求在这种粮食供应量,刚好接近需求量的时候,避免人心动荡。
  至于将敖仓的粮食暂时拿出来,倒也不是刘弘真的想要把这笔粮食吃掉,而是预防百姓因粮食歉收产生恐慌,从而将自家产出的粮食都囤在手里。
  ——关中一年的需求是三万万石,关中今年的产出,也堪堪达到三万万石!
  如果真的发生百姓大面积囤积粮食的状况,那到了年底,关中必然会没粮可吃。
  ——粮食的储存,是需要成本,需要技术的……
  如果老百姓能凭借自己那栋破院子,以及老婆孩子搭手,就将几吨粮食保存一年,那粮商这种群体早就灭绝了。
  事实是:百姓每年种出数百石粮米,却根本没有能力长期储存。
  久而久之,粮商这种群体应然而生,凭借庞大的财力,建立起一座座专门用来储存粮食的仓库,倒腾粮米。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02/5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