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帝成长计划(校对)第31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15/530

  “于有功之士行如此重赏……”
  心中思虑者,柴武心中便逐渐涌起一抹遗憾。
  先前与刘弘地接触,在柴武心中留下的印象并不多。
  在曾经的柴武看来,当今刘弘,是个年少老成,手腕颇为狠辣的天子。
  再多的,就没有了——自这位登基以来,君臣二人就见过两回面。
  第二回,也正是柴武此次早先一步入长安。
  但现在看来,眼前这位,可丝毫没有继承孝惠皇帝的‘仁弱之风’。
  ——动辄裂土封侯,此举,明显是在表明自己的尚武之心!
  “可惜啊……”
  对于一个武将而言,最遗憾的,必然是圣君临朝,而我已老朽。
  汉室对于君王的要求,可以说是历朝历代最低的了。
  ——不用举止有度,不用谦卑有序,甚至不用仁义爱民。
  汉室天子,只需要将一点做到极致,就能得到绝大多数臣民的效忠。
  ——尚武!
  只要天子尚武,且其他方面没有坏到商纣那个程度,就已经能让天下人满意。
  而一个三十岁的皇帝尚武,和一个年仅十六,却已然全掌朝政的皇帝尚武,所带来的影响也全然不同。
  此时的百姓,大多十几岁就结婚生子,二十多岁的女子,就已经能被叫‘老阿姨了’。
  到了三十往上,那更是到了要抱孙子的老年。
  ——没办法:匮乏的物质条件,使得这个时代的人均寿命,基本在三十到四十岁之间。
  而作为天下共主的天子,虽然得以养尊处优,寿命能比劳苦百姓长一些,但也十分有限。
  ——太祖高皇帝,四十七岁时都还年富力壮,还能上马征战,一举鼎立汉室国祚!
  可在项王兵败生死,天下一统之后,短短五年,英明神武的高皇帝便快速衰老,在太子尚未成年之时撒手人寰。
  孝惠皇帝十五而登基,也在短短七年后抑郁而终。
  先帝,即孝怀皇帝,那更是在仅仅十二岁的年纪,死在了皇位之上。
  汉家三代皇帝‘在位数年而亡’的先例,将一个十分现实的结论摆在了汉家朝臣面前:皇位,就是那种能在短短几年内,快速将年富力强的人所有生命力吸走的高危职业!
  即便不考虑汉室的特殊状况,过去千百年的故事也证明:只要是勤政的帝王,大都很难长寿。
  原本的历史上,汉室后来的君王,也确实大都如此——文帝刘恒年二十四而得位,在位堪堪二十三年,死于四十七岁那年。
  甚至在生命最后的几年中,汉室已经被文帝一点点交到了监国太子,即后来的景帝刘启手中。
  刘启年三十一而登基,在位十六年;但早在登基后的第七年,四十岁的景帝刘启便曾病危,一度连遗嘱都已经写好:以太子刘荣继位为帝,母粟氏为太后。
  即便那声‘老狗’让景帝强咬着牙挺了过来,但之后的七年,唯一支撑景帝继续活下去的,就只有年少未壮的太子刘彻。
  从这些例子就不难看出:一位三十岁的帝王尚武,意味着他大概还有五年大展宏图。
  剩下的五年,则该准备后事,一点点完成政权的交割。
  而一个年十五的皇帝尚武,且已经具备足够成熟的政治手腕,就大不相同了!
  撇来刚成年就死去的孝惠皇帝,和‘非正常死亡’的孝怀皇帝不论,倘若这个君王能活到三十岁,那就还有十五年的时间!
  即便把最后五年留着培养接班人,进行权力交接,也还有十年以上的时间,能大展胸中志向!
  想到这里,柴武便满带着自艾,望向御阶上的刘弘。
  “生不逢时?”
  心语一声,柴武便又自嘲的摇了摇头。
  ——能生在秦末汉初,亲身经历那个时代的波澜壮阔,已足够羡煞旁人。
  “是吾贪欲不足,徒生执念啊……”
  “高举庙堂,亲睹后辈驰骋草原,扫灭胡虏,又有何不可呢?”
  柴武十分笃定:在当今刘弘一朝,汉室与匈奴的问题,必然会得到解决。
  “至不济,也当驱胡至极北,以复前秦之时,胡不敢南下牧马之况吧?”
  站在宣室殿正中央,柴武的心神却飞到了遥远的未来,憧憬起那曼妙的景象。
  
第0283章
率兽食人
  封侯的问题交给奉常,其他的,就都是少府和丞相的事了。
  功劳不足以封侯的,得依律进爵,有合适的职务的话,还得加官,都写都需要丞相去操心。
  对此,刘弘只简单交代了审食其几句,便没再多言。
  ——审食其胆子再肥,也不敢在封赏有功将士的身上下绊子!
  除了加官进爵,便是赏赐金钱、田亩、房屋等物质奖励了。
  这件事,刘弘就着重交代了田叔几句:一应赏赐,尽量以布匹、粮米等物为主,能不发钱,就尽量别发钱。
  之所以有这么一个奇怪的交代,则是因为两个方面的考虑。
  其一,自然是避免大量的钱币流入百姓手中。
  如果是家境不错的将士,得到金钱赏赐还好些,但若是贫苦老百姓家的子弟,那直接发钱,将让天下经济秩序陷入巨大的混乱。
  猛然涌入市场的大量货币,必然会导致通货膨胀。
  撇开现在的汉室,对通货膨胀这种经济状况无能为力不说,光是通货膨胀对粮食保护价政策的冲击,都足以让刘弘喝上一壶。
  ——通货膨胀,钱没以前值钱了,那粮价要不要涨?
  涨了,就是天之言而无信,朝令夕改!
  不涨,那少府刚开始的‘粮食垄断’生意,将直接因为少府破产,直接胎死腹中。
  发粮米布匹,显然就是用多了——反正发出去的钱,也都会被拿来买这些生活物资,倒不如直接发物资,也好让市场不受影响,或者少受一点影响。
  至于刘弘地第二个考虑,也同样与粮食保护价有关。
  ——少府,已经没有多少钱了……
  倒不是说少府穷,或者经济状况不好,而是单纯的没‘钱’了而已。
  秋收过,少府按照刘弘地指示,在关中新设立了十数个均匀分布的‘售粮处’,紧接着,便是今年整个关中的粮食收成,被百姓送到了各地的售粮处。
  足足数万万石粟米涌来,少府只能照单全收。
  而每石粮米七十五钱的价格,使得少府收购那数万万石粮米,竟需花费铜钱二百多万万钱!
  这么庞大的一笔‘启动资金’,放在百十年后的武帝一朝,自然是轻而易举;但对于如今的少府而言,二百万万,却是从来都未曾拥有过的海量钱财。
  为了履行刘弘许下的承诺,顺利的把那数万万石粮食吃入,少府可谓无所不用其极。
  包括以粮易物、以粮抵屋,乃至于‘打欠条’这样没品的办法,都被田叔提出在刘弘面前。
  最终,刘弘还是坚定地否决了田叔的提议。
  以粮易物,以粮抵屋?
  且先不提少府有没有价值数百万万钱的物资,百姓需不需要那么多物资,光是这种开历史倒车,让经济手段倒退回‘以某物易某物’的愚蠢举措,就足以让刘弘敬谢不敏。
  至于打欠条,更是第一个被刘弘排除。
  ——百姓带着一石粮食到少府,换回了一张‘七十五钱’的欠条;等将来去少府取粮,居然要在这个欠条之外在家十五钱?
  时间久了,难免有人会将粮食保护价政策,理解为‘以每石十五钱的价格,把粮食寄存到少府’。
  这与刘弘地初衷不符,也很容易引发许多争执。
  最终,刘弘还是决定:硬撑!
  强咬着牙,也要把这一关给过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15/5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