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帝成长计划(校对)第32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25/530

  温室殿四面的墙都是‘墙暖’不说,殿内还有巨大的青铜暖炉,充当暖气包的角色。
  似乎所有人都在担心:万一凉了一点,陛下就要冻坏了……
  就连刘弘想到殿外透个气,都会有宫女寺人把刘弘包的一层又一层,还要在刘弘手里塞个小暖炉……
  在这遥远的西元前,刘弘再一次体会到前世,被老母亲支配的恐惧——有一种冷,叫你娘觉得你冷!
  蒸包子似的在宣室殿蒸了一个多月,好不容易感受一下清凉的感觉,刘弘感觉十分舒爽。
  带着愉悦的心情,刘弘终是得以暂时放下厚重的面具,将轻松的目光,撒向初冬的田野之间。
  同往年的冬季明显不同,几年冬天,长安左近几乎所有的田亩,都被种上了宿麦。
  只是刚种下去不到一个月,田亩间连麦苗的影子都看不见。
  但光是守在田埂,不时行走在田野之间的老小,就足以证明:地里种着的,是他们一家人寄予厚望的作物。
  作为如今汉室最普遍的食用作物,粟米的生长期在一百五十天左右;但种植粟米,其所需要花费的精力,要远小于冬小麦。
  通常情况下,百姓种植粟米时,也就播种是要忙一些:松土、播种、引水灌溉等等。
  播种工作完成之后,其实粟米就不太需要进行照料了——让家里的小孩偶尔去抓抓害虫,除一除杂草,就可以等收获了。
  对播种密度,粟米也没有太大的要求;只要不是抓一把种子随便撒,有意识的稍微留一点间隔,就可以了。
  就连灌溉,粟米都不要百姓多操心——多下两场雨,粟米生长所需的水分就能得到满足。
  而相较于种下去就不用怎么管的粟米,冬小麦的种植,那就算得上是‘精耕细作’的范畴了。
  由于播种期在初冬,所以冬小麦种下去之后,要第一时间进行少量灌溉——水不能太多,以免水结成冰,冻死还未发芽的麦种。
  播种工作完成之后,还要翻土把麦种盖住,以免麦种在凛冬寒冷中冻死,土又不能盖得太厚,免得麦种得不到氧气而‘憋死’,或无法突破土壤层生长出来。
  等冬季末,冬小麦就会开始发芽,长出小麦苗,百姓就又将是一次忙碌——在根茎处补土保暖,适量的进行灌溉。
  为了保证灌溉量不大不小,大多数百姓只能选择提着水桶,挨个在每一株麦苗递补倒水。
  如此忙碌下来,到来年开春,冬小麦才能接近成熟;但耕种工作,还是没有结束。
  ——为了让冬小麦正常产出果实,三月初春,还有进行一次大水量的灌溉,以支撑冬小麦在之后的一个月之内,迅速到达成熟期。
  而冬末春初,冰封的河面都才刚开始解冻,水资源本就匮乏;若真的如此灌溉宿麦,那到四月,该播种粟米时,水资源就必然会出现短缺。
  再加上冬小麦在生长期的最后一个月猛然增长,必然会使土地肥力有所下降,导致种植粟米的时候,土地肥力不足以支撑其丰收。
  如果冬小麦产出的粮食,口感能和粟米相差不多,那倒也没什么;可偏偏麦饭口感极其糟糕,就连喂牲口,牲口都不一定吃……
  自然而然的,百姓就本能的排斥种植冬小麦了。
  ——费事儿、费水,还消耗土地肥力不说,居然还不好吃?
  对我大吃货帝国的百姓而言,光是‘不好吃’这一点,就足以宣判这个物种的淘汰!
  所以在过去,百姓宁愿在农闲时,在田中种下一些豆类,也不愿意去种冬小麦。
  诚然,豆类也同样只能做牲畜的饲料,但起码对水的依赖不大,也不需要照料,更不会消耗土地肥力——反而还能让土地肥力提高一些。
  对于冬小麦的种种缺点,刘弘都有比较不错的解决方式。
  ——对水的依赖比粟米大,可以通过修建水利来解决;
  ——需要百姓精耕细作,在将来必定会暴涨的价格面前也不值一提;
  ——对土地肥力的消耗,也能通过施肥,乃至于提前推行代田法来解决。
  但无论是兴修水利,还是发明肥料、推行代田法,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促成。
  所以刘弘现在的目标,也就很明确了:先把冬小麦最致命的一个弱点——口感糟糕的问题解决。
  对于穿越者而言,这个问题,算是最好解决的一个了。
  ——把石磨弄出来就好。
  冬小麦口感糟糕最直接的原因,是百姓根本不知道将麦粒碾成粉末,再去食用,反而是把冬小麦当成米类,整粒去蒸煮,才有了‘麦饭’这种破坏冬小麦名誉的东西。
  只要能想办法,造出一个可以批量加工麦粒,将麦粒辇为面粉的东西,这个问题就可以得到完美解决。
  ——在后世,面食或许会被减肥一族嗤之以鼻,称其为‘碳水’;但在这物质匮乏的时代,碳水,绝对算得上营养价值相当高的东西。
  碳水为什么会加速肥胖?
  还不是因为碳水的能量足够多,更容易被身体吸收储存吗?
  换而言之,如果不考虑‘会不会胖’的问题,那碳水,绝对属于营养价值很高的作物。
  起码对此时,依旧以粟米为口粮的汉室百姓而言,麦面的营养价值,必然远高于粟米。
  ——要知道在后世,粟米都演变为中药了……
  而汉室的风气,虽然还没有李唐时期那么纯粹的‘以胖为美’,但对于健康的体态,也有着近似的标准。
  如形容男子体态健硕,普遍用的形容词为:虎背熊腰,身广体胖;高八尺,重三百斤(汉斤)。
  形容女子,也大都以‘体态丰盈’为形容。
  毕竟此时大多数百姓,都还没有富裕到能把精力投入到‘美容’事业的地步——百姓娶妻,也大都以‘能生养’‘有气力’为标准去选择。
  至于后世的爱豆们,如果放在如今的汉室,必然会被评价为‘无有雄姿’,甚至是‘面呈菜色’‘身弱体虚’,乃至于‘恐命不久矣’。
  民间形容某人生活条件好,也都评价其‘尽显富态’。
  何谓富态?
  用后世的话来说,就是肥头大耳,满腹赘肉,胖的流油!
  ——在此时,肥胖是富有者才能达成的‘成就’!
  而麦粉所衍生出的面食,将大大提高汉室百姓中,‘油腻大叔’的比例。
  ——在这个时代,能让百姓变胖,绝对属于皇帝的文治功绩!
  ……
  当御辇慢悠悠行驶到上林苑外围,得到消息的田叔,也已经出现在了迎接刘弘圣驾的队伍前。
  作为汉室行政单位中最臃肿,人员也最多的部门,少府的产业,可谓遍布整个关中。
  即便撇开主爵都尉于各地新设的粮仓,光是少府原本就固有的产业,也已经是一笔惊人的财富。
  少府作室和办公场所在未央宫内,但想想就知道:未央宫长宽各不过五里,划分给少府的区域,更是一块长二里,宽一里的狭小区域。
  再算上办公场所占用的面积,使得未央宫内的少府作室,能容纳的人员和机构十分有限。
  少府的行政编制,也比其他所有行政单位要庞大——少府丞一,监一,少监二,六令,六尚,十五属。
  除了这几十个千石以上的职务,少府还有数之不尽的附属单位:如粮食保护价所延伸出的主爵都尉,以及将来必定会从主爵都尉分离出的治粟都尉,以及,即将因铸钱而创立起的衡水都尉等等。
  而上林苑,便是少府庞大资产中的一处。
  与历史上绝大多数皇家园林所不同,汉上林苑,并非是完全封闭的。
  上林苑土地数万顷,其中有一半以上,都是给百姓租种。
  在汉室,当农民因为意外变故,而变卖了自己的家田,导致没有谋生手段时,就可以向地方官府提出申请,请求租种上林苑的官田。
  虽然实质上,这个破产的农民依旧沦为了佃农,但与租种地方富豪的田地相比,租种上林苑的土地,对破产农民要友好许多。
  此时,民间的田亩租税大概为三到四成,即:租种某人的田亩后,该田亩每年的产出,都要拿出来三到四成出来,交给田亩的主人,作为租税。
  但想想就知道:作为这个时代的豪强,有钱人基本不会有什么‘富长良心’的情况发生——他们要的,不是佃农每年百十来石的米粮,而是佃农本身!
  要想将一个佃农合理合法的变成自己的奴仆,在此时的操作难度也几近于无。
  ——哦……一家五口,一年要一百石粮食啊……
  ——那这样,我租给你五十亩地。
  这五十亩田,到年底产出一百五十石粟米,其中却有六十石要被交给主家,当做租税。
  仅剩九十石,但这一家人的最低需求是一百石,怎么办?
  借。
  跟主家借粮,以求安稳度过当年。
  但后世人对此却是心知肚明:提前消费的口子一旦打开,就很难关的上了……
  第一年借十石,九进十三处,第二年就要还十五石。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25/5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