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帝成长计划(校对)第34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43/530

  也就是说,在人数相等的情况之下,关中百姓所占据的土地,是关东的两倍。
  两倍的人均土地分配面积,五倍的人口密度,再加上将关中一小半土地吞下的长安城、上林苑,以及各式皇帝行宫、皇家园林,使得关中的闲置土地,远低于关东,以及北方边墙、南方沼池。
  可以说,关中但凡是能耕作的土地,都在汉初,被刘邦分给了百姓。
  对于不需要精耕细作,只需要灌溉、日照,以及佛系除草的粟米而言,‘能耕作的土地’,往往就意味着地势平坦的平原、盆地。
  这就意味着:整个关中,几乎所有可用于军事操演的区域,都已经是农田。
  这也是往年的冬训,放在冬天的原因——不是因为冬天适合锻炼,也不是因为百姓冬天才有空,而是因为只有冬天,占据关中所有平原的田亩才能暂时被用于训练。
  可今年,即便到了冬天,关中的田亩也没有闲下来。
  ——在少府‘宿麦石七十五钱’的承诺之下,几乎每一个不觉得钱多到没处花的农户,都在自家的田亩种上了宿麦。
  就连‘土地肥力不足’的顾虑,也因为今年春、夏两季,粟米耕种工作的缺失,而变得不再需要考虑。
  这样一来,关中粮食短缺的问题是解决了;原本只能保障生存的大多数百姓,也即将借着冬小麦发一笔小财。
  但冬训,却成为了难题——田里都种着宿麦,上哪儿训练?
  为了这件事,新任大将军柴武可谓是茶饭不思月余,甚至一度怀疑当今刘弘,是在刻意刁难自己!
  最终,为了洗脱自己‘苛待功臣’的嫌疑,刘弘只能将原定于几年后实施的一个计划,提前拿来解决柴武的困局。
  ——经过三十年的冷遇之后,蓝田县,再度成为了军事重镇!
  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柴武就在少府田叔、丞相审食其,以及暂代少府事务的张苍配合下,完成了‘汉蓝田大营’的大致建造工作。
  原本居住于蓝田县方圆三十里的百姓,都被迁往了渭北一代——对于这种类似‘天津搬北京’的拆迁项目,蓝田百姓并没有表现出多大抗拒。
  为了安置这批‘拆迁户’,刘弘甚至忍痛,从少府名下的‘皇田’,也就是属于刘弘所有的田亩之中,拨出了上千顷良田,以补偿蓝田百姓失去田亩的损失。
  至于这批‘拆迁户’原本在蓝田一代所拥有的田地,也就成为了此刻,刘弘眼里所见的模样。
  ——四座长宽各二十里,位于蓝田县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巨大军营!
  就刘弘此时所见,距离长安最近的蓝田北营,此时根本没有什么‘军营’的样子——只是原本的土地被平为校场,校场边沿多了几片简易的帐篷而已。
  名为‘军营’的蓝田北营,此刻却连围住军营的篱笆都没有,只是一片巨大的空地!
  北营如此,其余三营自然也好不到哪里。
  但刘弘却丝毫没有因此而感到不喜,只饶有兴致的命令陈濞减缓车速,旋即打量起‘营’内,青壮们操演的状况。
  在蓝田一带设立军营,自是早就被刘弘列入到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当中。
  历史上,同一时期的文帝刘恒,就曾下令:车骑将军令勉屯兵飞狐、将军苏意于雁门一代屯兵句注,将军张武屯兵北地。
  与此同时,汉室另外三支精锐部队,也被刘恒一纸诏书立起框架:河内守周亚夫屯兵细柳,祝兹侯徐悍屯兵棘门,宗正刘礼驻军霸上!
  这六支部队,便是汉室除南北两军之外,最为精锐,也最为人所熟知的常备野战军。
  飞狐军自不用说,自汉室立,便一直驻扎飞狐道,充当‘长城救火队员’。
  句注军,说是苏意所立,实际上,就是代北雁门一代,原本散乱的戍边部队被统合在了一起。
  北地那更不多多提——在汉律之中,‘北地骑士’这个群体的待遇,可是‘比山东复’的!
  所以严格意义上,这三支部队,都不是被文帝刘恒从无到有所创立,而是把原本就存在,却没有整合在一起的武装力量整编为一军,正式设为了常备边防野战部队。
  而细柳、棘门、霸上三军,就可以说是文帝刘恒所建立了。
  从马后炮的角度而言,文帝以飞狐军、句注军、北地军三支野战军,在汉室北墙东北、北、西北三个方向立起战略支点,这个总体思想没有问题。
  但在长安附近设立细柳、棘门、霸上三郡,却是有一些考虑欠妥了。
  这三支军队的建议,是文帝为了保证长安的安危;但实际上,真正应该保证的,是作为关中门户的萧关、函谷关、武关的安危才是。
  如果北方匈奴,或关东诸侯攻入关中,那继续保卫长安,就没有多大的意义了。
  ——在景帝一朝的吴楚七国之乱中,叛军刚打到睢阳,连函谷关的影子都没见到,关中就已经人心大乱了!
  所以,相较于把一半的力量放在边墙、一半的力量放在长安,倒不如将更多的力量集中在函谷关、萧关这样的战略重点上。
  倒也不是说长安不重要,疑惑不属于‘战略重点’,而是说,关中一但被攻破,长安再怎么坚固,都已经于事无补了。
  就像后世的网络游戏一样:两个门牙没了,基地的破碎,也就是早晚的事了。
  所以刘弘设立蓝田大营,几乎没有在此屯扎重兵,以备‘长安北围攻’时用来防御的打算——长安城北有北营,城南有南营;蓝田大营再驻扎一军,让这三支部队互相制衡,就足够了。
  至于蓝田大营的主要作用,还是用于关中的冬训。
  或许在如今的长安百姓看来,冬小麦的种植,只是一个特殊时期的特殊考量;等来年,粟米的收成恢复正常,冬小麦也就不用种了。
  但对于刘弘而言,关中今年冬天的冬小麦种植,只是个开始而已。
  等过了今年,百姓尝到种植冬小麦的甜头之后,冬小麦的推广就将事半功倍!
  而刘弘最终要达成的局面,就是整个天下的百姓,都在冬天种植冬小麦,从而变相的让中原大地的农作物‘一年两熟’。
  只有这样,才能在短时间内,改变汉室的物资匮乏、财富贫瘠的状况。
  最起码,也要达成关中‘夏种粟米,冬耕宿麦’的局面,刘弘才能满意。
  这样一来,关中百姓冬天种植冬小麦,就将成为以后的常态;关中的冬训,也就需要划出一个专门的区域了。
  思来想去,刘弘最终决定,将往后每年的冬训地点,与即将成立的‘蓝天都尉’大营放在一起,最为合适。
  一来,蓝田大营将来会有一支常驻野战军,这对青壮的军训,将有肉眼可见的积极作用——榜样的力量,总是能让人忍不住效仿的。
  这二来,就是经济角度的考量了。
  ——既然整个关中的冬训都集中在蓝田,那就意味着关中每一个地方的青壮,都要在冬天来到距离长安只七十里的蓝田大营,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冬训。
  既然都到蓝田了,那冬训开始之前、结束之后,青壮们能不去长安转一转、看一看,再给家中长亲带些礼物?
  而冬训开始之前的十二月,以及结束之后二月,都是长安最为萧瑟、贸易最为冷淡的时节。
  这种情况下,十万以上的关中各地青年才俊涌入长安,疯狂消费,无疑更能拉动长安的经济增长。
  ——至不济,也能让少府的生意好一些不是?
  要知道不远的将来,少府可是要开始售卖高品质食盐的!
  即便是现在,长安城最大的一家‘布行’,也是一个姓刘的‘商人’麾下,名为‘少府’的机构。
  
第0299章
长安三军
  在营外驻足片刻,刘弘便下令驶入蓝田县城,直奔县衙。
  准确的说,此时的蓝田县衙,已经成为了‘大将军临时事务所’。
  太尉官罢置,理论上,大将军就成为了汉室军方最高将领。
  而此时的汉室,北墙防务有车骑将军执掌,关东又遍地诸侯,兵权掌控在各地诸侯之手。
  所以实际上,大将军的职权范围,就局限在了‘统掌关中军务’,以及对北方边墙事务具有‘参赞权’的程度。
  关中有内史、丞相府掌控,长安城更是各方势力权职高度重叠——卫尉、中尉、内史等属衙,都使得长安的军事事务,绝无可能被第四方插手。
  这样一来,作为军方最高领导者的大将军,其职权就只剩下刨掉长安的关中。
  而这,便是刘弘罢设太尉官的目的。
  ——理论上统掌天下兵马,且日常掌控一只调兵虎符的太尉,兵权实在是太重了……
  即便收回太尉的‘虎符常备’权,太尉统掌天下兵马的权力,也依旧会让任何一个封建帝王无法安心。
  尤其是在周勃创造性的发明‘扛着红旗反红旗’‘以刘氏之兵杀刘氏’的新花样之后,太尉一职的罢设,就成为了历史的必然。
  在原本的历史上,文帝刘恒也在灌婴从太尉升任为丞相之后,将柴武任命为了大将军,而不再设太尉官。
  景帝一朝,也只周亚夫一人,在吴楚七国之乱期间,被景帝刘启短暂任命为太尉。
  一俟乱平,又赶忙将周亚夫任为丞相,再次罢设太尉。
  到武帝一朝,更是从来没有发生过‘某人被任为太尉’之事;即便是绝代双骄卫青、霍去病二人,也只是成为大将军、骠骑将军而已。
  而刘弘罢设太尉,却比历史上的文帝刘恒还要早了几年。
  先前‘以车骑将军统掌北墙战事’的安排,也是为此做铺垫。
  ——太尉虽然被罢设,但大将军依旧存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43/5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