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帝成长计划(校对)第36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65/530

  只可惜,将地方豪强逼成韭菜的陵邑制度,最终还是倒在了不屑子孙之手……
  再加上连续数代‘主少国疑’,使得汉室最终在王莽的新时代,正式画上句号。
  如今,刘弘有幸成为汉室的掌舵人,并身处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处在华夏文明所遇到的最大一个十字路口。
  为了完成自己的理想,让华夏大地走向自己理想中的康庄大道,刘弘需要做的努力,还有许多。
  如此远大的志向,使得刘弘时刻都不敢松懈,恨不得将每分钟都掰成三瓣,以解决更多的问题。
  而任何一个事务的改造,都需要循序渐进;尤其是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引导,更是需要小心翼翼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这种情况下,刘弘完全没必要为了解决土地兼并、地方势力尾大不掉这两个问题,放着历史上的成功经验不用,转而费心费力,去想一个成败未知的新方法。
  自然,陵邑制度,也被刘弘满怀敬畏保留了下来。
  如果有可能,刘弘还打算在将来编写一本小册,记录汉室之后的皇帝所必须要遵守的条令。
  陵邑制度的长期坚持,就是其中之一。
  听闻刘弘问起此事,三人面上顿时一肃,望向刘弘地目光中,也不由带上了更深的敬畏。
  ——古往今来,没有哪个君王,能平淡的面对生老病死的人生真谛!
  回想十六年前,高皇帝驾崩,太子刘盈登基为帝,第二年春天,朝堂便提出了关于帝陵的建造计划。
  而对于此事,孝惠刘盈竟勃然大怒,虽然没有当中发火,却也有不少‘天子怒摔杯盏碗碟’的流言从宫中传出。
  若非丞相平阳侯曹参强力推行,汉室的陵邑制度,很可能在第二位天子驾崩的时候,轮为笑柄。
  ——要知道孝惠刘盈,满共在位不过七年而已!
  去掉刚登基却没改元的第一年,惠帝安陵的建造时间,满共只有六年的时间。
  如果当初,曹丞相没有强行通过陵邑建造计划,而是正的遵从了惠帝‘待加冠再起陵’的意见,那等惠帝在二十二岁的年纪驾崩之时,安陵很可能还停留在建造阶段的初期!
  而眼前这位,却还没等河冰解冻,便自己主动提出了陵邑之事……
  光此一点,就让三位重臣下意识的安下心来,暗地里,也不由带上了一丝激动。
  ——能做到这个如今地步,刘弘已经证明,自己的最低成就,也是个明君!
  如果能在位三十年以上,甚至冲击一下‘圣君’的成就,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而圣君临朝,就意味着贤臣辅佐,河出图,洛出书,凤鸟来仪……
  “禀陛下,帝陵候选之所,臣同内史同僚已大致定下,还请陛下定夺。”
  随着申屠嘉瓮声瓮气的禀告声响起,审食其和田叔二人也赶忙敛回心神,将注意力放在了正事之上。
  就见申屠嘉稍一拜,随后从怀中取出一卷竹简,双手奉上前。
  “灞河东岸,渭河以北,马泉以西……”
  只略扫了一眼,刘弘便反应过来,申屠嘉提出的备选地,基本都是历史上历代汉天子的帝陵。
  灞河东岸的,显然是文帝霸陵,泾渭三角洲之上的,是景帝阳陵,马泉县以西,自是武帝茂陵无疑。
  稍一思虑,刘弘便抬起头,淡然一笑。
  “莫如,三位随朕同至内史所举帝陵候选之所,再行相商?”
  
第0316章
定陵霸东
  对于自己将来死后的长眠之所,刘弘的心态十分坦然。
  ——毕竟是后世人,对于生老病死,刘弘看得十分透彻。
  对于帝陵的建造地点,刘弘自然也没有什么‘风水’‘寓意’之类的要求。
  刘弘之所以来要拉着丞相、内史、少府这三个主要负责帝陵建造的重臣,前往帝陵候选地点进行现场巡查,主要还是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以及一点‘私心’。
  ——刘弘,已经很长时间没出长安城了……
  虽然登基之后,刘弘总是有意无意的找机会出去散心,更曾在去年年中,过了一把‘御驾亲征’的瘾,但作为汉室天子,刘弘还是觉得未央宫,已经隐隐成为了自己的囚笼。
  做皇帝也有一年多了,刘弘对历史上酷爱游山玩水的武帝猪爷,也是愈发的理解起来。
  趁此机会正大光明的走出长安,去呼吸呼吸新鲜空气,对刘弘而言,也是难得的休闲手段。
  至于‘经济方面的考虑’,则是因为:陵邑制度的主要组成部分,从来都不是帝陵,而是陵山脚下的陵邑。
  汉室的陵邑制度,基本都可以理解为:朝廷选个小山丘,将其凿空以做帝陵,并在山丘脚下兴建一座城池,以作为陵邑。
  想想就知道:能被选座帝陵的山丘,必然是相对偏远,且人迹罕至的地方。
  而陵邑的建造,由于带有‘广迁天下豪杰’的特性,又具有了在原本荒凉的地方,强制建立一处经济热点的功能。
  很简单的道理——整座陵邑的迁入人,几乎都是曾经富甲一方的豪强,无论是消费能力、价值创造能力,亦或是金融流通能力,都足以撑起陵邑,成为关中又一个‘繁华昌邑’。
  而汉室历代天子的帝陵及陵邑,也大都带有明显的皇帝个人特色。
  如高皇帝刘邦的长陵,其选址就在秦咸阳宫旧址之上,高足有十三丈,长宽各百二十步,与未央宫隔渭水相望,山峰兀立,气势雄伟。
  而惠帝刘盈的安陵,虽然也勉强撑起了不小的规模,但无论是那慌乱填充的土石,还是那刻意垒高,却依旧不足七丈高的陵顶,都无一不在告诉后世人:这个陵墓的主人,活的并不久,死的很突然……
  在历史上,作为惠帝皇后的张嫣,虽然依旧得以按制葬入安陵,却因诸吕之事而失去了‘起坟’的待遇。
  即:历史上的张嫣,死后确实被埋进了安陵,却并没有起墓碑,只是被草草埋葬在了一块长宽各二十丈,高五丈余的低配版‘后陵’中。
  或许在后世人看来,长宽二十丈,高五丈的陵墓,怎么都与‘低配’搭不上干系,但看看历史上西汉时期的其余几处后陵,就不难发现差异。
  长陵作为高皇帝刘邦与高后吕雉的合葬之处,被极其均匀的分为了东西两部分——吕雉的后陵,其大小规模几乎与刘邦的帝陵相差无多!
  文帝太后薄氏、皇后窦氏的后陵,虽然没有达到吕后这么‘恐怖如斯’的地步,却也都规模宏伟,气势恢宏。
  反观安陵的孝惠皇后陵,无论是大小规模,还是陪葬物品,都无法与正常的汉室后陵相媲美。
  要知道安陵墓群内,就连鲁元公主的陵墓规格,都远大于张嫣!
  再往后,就是历史上‘勤俭质朴’的带盐人,文帝刘恒了。
  相传刘恒弥留之际,曾留有遗诏,交代其身死之后,由太子刘启承继大统,丧葬之事一切从简,坚决不允许大肆操办、宣扬,且不允许陪葬金、铜等贵金属制品。
  虽然最终,景帝刘启顾忌孝道,还是将文帝的丧葬后事大肆操办,但随葬物什,却也遵从了刘恒的遗训。
  西汉末年农民起义军打入关中,包括刘邦长陵、孝惠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在内的帝陵都遭到了盗掘、破坏,唯有文帝刘恒的霸陵,让起义军不敢动起丝毫。
  更有传言:起义军来到霸陵,看见文帝刘恒的衣冠迎风飘扬时,竟不敢再前进一步,只再三跪拜,掩面而退……
  而与刘邦对帝陵‘气势宏伟’,孝惠刘盈‘仓促而掘’,文帝刘恒‘勤俭质朴’的个人风格相比,刘弘对自己帝陵的要求,主要还是集中在了陵邑之上。
  毕竟刘弘无论再怎么提倡节约,待刘弘死后,儿子还是得出于孝道,大肆操办丧葬之事,汉室‘厚葬之风’的改变也非一朝一夕,亦或是一封‘先帝遗诏’就可改变。
  而陵邑就不同了——将陵邑建成什么样,完全有刘弘自己做主!
  在历史上,‘陵邑经济’并没有被汉室历代皇帝所重视,反倒是要修至皇帝死去的帝陵,让国家经济承受了巨大的负担。
  可作为后世人,刘弘实在太清楚,类似‘陵邑’这种人工制造的经济热点,究竟能产生多大的经济效用了。
  就拿后世的北上广深来说,除了北京,有哪一个在明清时期,就属于繁华大都?
  算起来,估计也就是临海的上海要好一些;明清时期的广州、深圳,和‘经济中心’几乎挨不上边。
  即便不考虑这些,后世北京的房价,也足以让刘弘对陵邑提起足够的重视。
  作为天子与皇后在死后长眠之所,汉帝陵的位置普遍不会距离长安太远。
  高皇帝长陵,北距长安三十五里;惠帝安陵,则位于长陵以西数里,距长安同样不过三十余里。
  文帝霸陵,位于长安城以东四十里处的霸水以东;景帝阳陵,位于长安城东北方向四十里处,泾水、渭水交汇组成的三角洲之上。
  历史上直到武帝一朝,猪爷将自己的帝陵选在了茂陵,才使得汉室帝陵与长安城的距离,第一次超过一百里。
  帝陵距离长安普遍不超过五十里,换算成后世的度量衡,也就是二十公里,完全在‘长安郊区’的范畴之内。
  而陵邑的存在,就类似于长安城的卫星城池,可以理解为后世的‘开发区’。
  距离长安够近,居民组成质量够高,经济实力雄厚,又有政策支持——这样的地方,简直是最好的人造经济热点了!
  所以刘弘计划在长安城附近,形成以‘陵邑’为卫星,长安城为中心的经济圈,以促进汉室的经济发展。
  至于能用的方式,那简直多了去了——学区房、特供房,乃至于廉租房之类的手段,都能让汉室‘陵邑经济’在很短的时间内发展起来。
  而‘陵邑包围都城’的建设思想,也将使得长安城的压力得到缓解。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65/5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