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帝成长计划(校对)第38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84/530

  至于将冬小麦纳入粮食保护价政策,张苍则只当刘弘太年轻,从粟米上吃到了甜头,就想当然的将冬小麦,放到了和粟米同样的重要地位。
  可现在,张苍不这么想了。
  在研磨成粉,变成‘面食’之后,冬小麦对汉室而言,已经足以成为和粟米一样的‘通行口粮’。
  既然是通行口粮,那冬小麦和粟米一样,也同样具备对社会秩序的影响,以及‘国家战略储备’的影响。
  所以在张苍看来,全面推广冬小麦的意义,就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致力于在短时间内,让汉室的粮食产量翻倍!
  更重要的是,这么做非但不会让国家受到损失,反而还可以通过粮食保护价政策,大幅改善中央的财政状况!
  何乐而不为呢?
  至于张苍最后,以麦面的价格提出询问,则是张苍的最后一点忧虑:刘弘究竟是和自己一样,把冬小麦当成了‘强大汉室国力’的利器,还是只当成了敛财的工具?
  不能怪张苍想象力丰富,实在是过去的历史上,稍有些成就,就开始沉迷享受的掌权者,太多太多了……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励精图治,得以灭越;但越灭亡之后的不过几年时间,夫差就已经堕落到了‘不问朝政’的地步!
  最终结果,自然是大快人心的‘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就拿距离汉室最近的说:始皇帝嬴政。
  ——嬴政是怎么从励精图治的明君,沦落为沉迷享受、整日追求长生不老的‘暴君’,张苍可是在咸阳宫亲眼目睹过的!
  只不过相比起其他‘前辈’,始皇帝享受归享受,没太丢下正事儿罢了。
  即便如此,秦也终是躲不过二世而亡,天下奋起而反秦的下场。
  有这样的‘前车之鉴’,再加上刘弘不过十六岁的年纪,张苍有这样的疑虑,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但很显然,这一次,刘弘也同样没有让张苍失望!
  ——麦面一斤一钱,即‘一石宿麦加工后的售价为百钱’。
  这样的利润率,和七十五钱收购、九十钱出售的粟米一样,都属于‘以稳定粮价、照顾百姓’为主要目的,并让国家适当获得利润的程度。
  与中央只需要储存的粟米相比,需要再加工的冬小麦,价格比粟米贵上十石,也完全在合理范围内。
  起码从这个定价之上,张苍还没有从刘弘身上,看出哪怕丝毫‘牟取暴利’的意图。
  最大的担忧消失,张苍的顾虑,也就只剩下对实际层面,即金融角度的顾虑了。
  “陛下,臣尚有一言,或需陛下思虑?”
  得到刘弘默许之后,张苍稍作沉吟,便将自己最后的顾虑,摆在了刘弘面前。
  “陛下既以粮价保护之策,安天下百姓之心,或亦知:有价无市、有市无价者,所指者何?”
  见张苍要继续解释,刘弘淡笑着摆了摆手,示意张苍不必再说。
  张苍话里的意思,刘弘自然是懂得:供需关系嘛!
  供不应求,会导致物价暴涨;供大于求,就会让物价暴跌。
  而从国家层面,供大于求,就会导致物资剩余,无处消耗。
  对此,刘弘自然也是早就有安排了。
  “北平侯之虑,同朕想到了一处啊……”
  毫不吝啬的赞赏一番,刘弘便将自己应对‘粮食产量过剩’的方法,大致告诉了张苍。
  “今天下民二千二百万余,以人年粮二十四石,需粮五万万三千余万石。”
  “往日,关中产量近四万万石,关东不足万万;天下米粮堪足民食。”
  “今岁,关中得粟米三万万石、宿麦四万万石,便足天下百姓民之用;若加以关东所产之粮,余粮或至三万万石之巨!”
  将自己大致推算的数据摆出,以证明自己确实‘考虑到了这个问题’,刘弘便继续道:“然实况,却并非如此。”
  “北平侯当知,今吾汉家战卒几何?年须军粮几许?”
  没等张苍开口,刘弘便将已经得到的准确数据,摆在了张苍面前。
  “光北墙长城一线,汉卒便逾二十万!”
  “若加以长安、关中诸军,及地方郡县兵,吾汉家兵卒,几逾五十万之巨!”
  “年须军粮,足千二百万石!”
  说到这里,刘弘又指出了一个重点。
  “且往日,民一岁一种,田亩尚有失肥之虞;今一岁两种,田亩尚有粟米四石、宿麦三石之产?”
  说着,刘弘摇了摇头,淡笑着望向张苍。
  “朕以为,今岁春耕,关中粟米,恐亩产不过三石。”
  “待明岁,关中田亩失肥大半,恐宿麦、粟米加之,亦不过亩产五石……”
  言罢,刘弘便缓缓起身,来到同样站起的张苍身边,满是感叹着拍了拍张苍的肩膀。
  “待明岁,关中大兴水利之时,怕是吾汉家君臣,终不得一日安眠了啊……”
  稍提一嘴‘明年在关中大兴水利’的计划,刘弘便疲惫的揉了揉酸涩的脖颈。
  听闻此言,张苍终于是放下了‘谷贱害农’的忧虑,满是敬佩的一拜。
  “陛下慧眼如炬,明见万里;幸得圣君在位,臣等,大幸!”
  刘弘却是顾不上沾沾自喜,随意的摆了摆手,最后补充了一句:“另,朕意加汉官俸禄,厚养其廉。”
  “拟今之秩禄不变,然禄之粟,换为麦面。”
  “然此事尚不急迫,待出宫,北平侯可与丞相及九卿诸公商议,于明日常朝,奏明此策之利弊。”
  
第0331章
五德终始
  给官僚涨工资,也算是刘弘很早就想做的事了。
  没办法——作为封建时期的特权阶级,汉官的俸禄,实在是低的吓人。
  就拿中二千石级别的九卿来说,放到后世,怎么也算是国家重要部门的一把手了。
  但中二千石,年俸禄不过粟米二千一百六十石;折钱不过十五万!
  ——要知道历史上的文帝时期,刘恒想在修个宫里修个凉亭,都需要百金!
  九卿一年的俸禄,却不到一座凉亭造价的十分之一?
  这何止是底薪,简直就是白干!
  同样是在历史上的文帝一朝,赀官出身的廷尉张释之,甚至发出过‘久宦减仲产’的感叹。
  什么意思?
  ——张释之当官当的久了,他哥的财产都减少了大半!
  也就是说,在长安当官期间,张释之非但没赚到钱,反而花出去好大一笔钱!
  这笔钱,甚至大到了让富甲一方的亲哥哥‘产业缩水’的地步!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要推行‘廉政建设’,几乎和在西元前造出火炮一样扯淡。
  ——张释之是家底雄厚,‘亏得起’;那出身贫寒,‘亏不起’的官员该怎么办?
  除了贪,恐怕也只剩下辞官而去的选项了。
  作为一个有志向的帝王,刘弘自然不可能对这种情况坐视不管。
  而‘以麦面替粟米’发放俸禄,就是刘弘想到的办法中,最好得官员福利。
  就拿九卿来说,俸禄是二千一百六十石,现在重量不变,但粟米却被换成了麦面。
  这样一来,九卿的俸禄,就从价值十五万钱的粟米,变成了价值四十万钱以上的麦面!
  工资直接翻倍,再怎么说,也算是超高福利了。
  要是这样,以后还有官员手脚不干净,刘弘也不用在留情面了。
  ——朕都给你发双倍工资了,你还想干嘛?
  除此之外,以更优良的粮食作为官员俸禄,也能很好地体现‘中央体虚官僚’的心意。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84/5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