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帝成长计划(校对)第41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14/530

  既然张嫣也和历史上的‘前辈、后生’们一样,成为了黄老学的忠实支持者,那张嫣对儒家的态度,自然也就和历史上的窦太后相差不多了。
  ——我管你去死!
  所以对于今日廷议,张嫣也只是在简单了解情况之后,便向刘弘表达了坚定地支持。
  毕竟鲁地,那是从高皇帝开国之前,刘项楚汉争霸时期,就一直存在的王朝不稳定因素。
  对于如今贵为太后,对天下形式、汉室内部状况有了一定了解的张嫣而言,哪怕刘弘往鲁地扔一个‘小男孩’,张嫣也不会觉得哪里不对。
  真正刘弘猝不及防,恨不得赶紧‘遁地’的,是张嫣今日召见刘弘的真实意图!
  “皇帝大婚已有数旬,然后宫诸良人、姬嫔多受冷遇;皇帝纵政务繁忙,亦当雨露均沾,以宗庙社稷为重啊……”
  一想起张嫣那副似笑非笑,似懂非懂的隐晦提醒,刘弘就不由感到面红耳赤,耳朵根直发烫……
  但撇开个人情感不说,刘弘心里也有着清晰的认知。
  虽然自己才不过十六岁,但也是登基足有五年,掌权也有近两年的实权天子了。
  既然已经加冠涉政,那册立皇后,并尽快为汉室剩下一个继承人,也就是刘弘必须要尽快完成的‘应尽义务’了。
  “造人计划,是得提上日程了……”
  坐在放回未央宫的御辇之上,刘弘苦笑自语道。
  “嗯,等鲁儒一脉的处置之事结束,就提上日程!”
  
第0352章
代俎越庖
  确定要派人前往鲁地,同鲁儒一脉就‘《礼》学传人’之事交换意见之后,刘弘不出意外的将老智囊张苍召入了宫。
  原因也很简单:由儒家先圣孔子所著,而后又被诸子百家汲取营养的儒家六经,如今还能找到传人的,就只剩下《诗经》传人浮丘伯、《仪礼》传人陆贾、《周易》传人田何、《春秋》传人张苍。
  《乐经》传人公孙尼子,早在战国末期就不知所踪,其所得授的《乐仪》,在后世历史研究界也被公认为‘失传于秦末战火’。
  至于《书》,即《尚书》传人,荀子正常选定的继承人是韩非和李斯……
  这两人的结局众所周知,都死在了秦国。
  韩非以韩国公子的身份,于战国末期行走于咸阳,被认定为‘间谍罪’,便在咸阳狱中完成了《韩非子》一书,旋即自杀身亡。
  李斯则在二世之时,被‘小伙伴’赵高诬告谋反,最终被腰斩于咸阳市,夷三族。
  而《尚书》一脉的传承,在历史上还是在文帝刘恒传召天下,求‘治《尚书》之能士’时,济南伏生将在秦末战火当中,藏在家中墙垣之内的《尚书》取出,教授给文帝刘恒派去学习的使者:晁错。
  也正是因为《乐经》的失传,才使得‘儒家六经’的说法,在后世被广泛认同为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
  再加上孔子的徒子徒孙们总结归纳出的《论语》,曾子所做的《大学》,子思所做的《中庸》,及一本《孟子》,才组成儒家传唱千年的‘四书,五经’。
  不得不说,比起一生都在致力于改革国家制度、遏制秦的扩张,在临死前才想起留下一本著作的韩非子,以及在秦相之位上广招天下博学之士,编撰《吕氏春秋》的吕不韦,儒家的经典书籍,确实是足够多。
  也正是这点优势,让儒家能在武帝一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能凭借一门、一学之力,就将天下学术、议论界牢牢把控。
  但真要说,儒家的学说就能把舆论、学术界的各个方面所包含,显然也是不现实的。
  别的不说,光一点,就足以看出儒家士子越往后,越不要脸的‘创作精神’。
  光是儒家经典,在华夏千百年历史上的发展,就足以让人惊掉大牙!
  最开始,儒家的经典书籍,主要就是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其中‘乐’还失传了。
  仅剩下的五经,却在数千年历史发展历程当中,非但没有因失传而减少,反而是越来越多!
  先是‘春秋’部分,在儒家内部分离成为了《左传》《公羊》《谷梁》三派。
  ——甚至于已经从《春秋》分割而来的公羊学说,也同样内部分离成了董仲舒的‘春秋注我’,和胡母生的‘我注春秋’。
  《春秋》如此,其他各部分也是不逞多让。
  《诗经》按地域被封为齐诗、楚诗、韩诗等部分,发展到后来,甚至开始以人名划分为毛诗、元王诗、辕固诗等分支。
  《尚书》更不用多提——在济南伏生从墙里挖出自己藏得《今文尚书》之后,孔子的后人孔安国‘举一反三’,没过几年,也从自家墙垣当中,挖出了孔子‘埋在墙里’的《古文尚书》。
  《乐经》失传,《周易》虽然情况好些,却也没躲过以人为参考的内部分裂。
  就拿如今的《周易》嫡系传人田何来说,其所注解的《易经》,就被儒家内部尊敬的称之为《田氏易》。
  最后的《礼》,那更是将‘什么叫不要脸’,给发挥到了极致。
  《论语》《孟子》也就算了,再怎么说,也是一个圣人、一个亚圣,留个思想核心也正常。
  把《大学》《中庸》放在《论语》《孟子》旁边,还恬不知耻称其为‘四书’是什么鬼?
  要知道《大学》和《中庸》,在最开始本来就是《仪礼》的内容!
  ——《大学》原属《礼记》第四十二篇;《中庸》原属《礼记》第三十一篇!
  从已有的经典书籍摘抄出来一部分,就说这是‘一本新书’?
  这等令人作呕的作为,只怕后世某一位老爱提亡妻的网络小说作者,都轻易做不出来!
  现如今,由于刘弘的‘失控乱入’,原本应该正常传言的《仪礼》部分临将失传,刘弘为了挽救华夏文明的思想结晶,自然是要找儒家五经其他部分的嫡系传人,商讨一下‘改造方案’。
  《诗经》传人浮丘伯,因为被刘弘误会为‘鲁儒扛把子’而得罪了个不清,又没有多熟悉,自然就被刘弘所排除。
  《周易》传人田何也不用说,老大人年近九十,走路都费劲。
  《乐经》失传,《尚书》暂处于失传状态,《仪礼》又因为陆贾的原因,也‘暂时失传’。
  那刘弘能找的,自然也就只剩下《春秋》传人,御史大夫张苍了。
  当然,张苍毕竟是开国功臣,又是如今的朝中重臣,刘弘不需要和张苍就《仪礼》传承之事,给张苍太多的解释。
  今日召张苍入宫,刘弘的目的也十分明确——派谁去鲁地,面见历史上的鲁申公:申培?
  须得一提的是,作为籍贯、常住地为鲁地的儒生,申培并非是广泛意义上的‘鲁儒’。
  ——鲁儒治《礼》,而申培治《诗》!
  从这个角度上而言,刘弘派人去找《诗》一脉的大儒申培,商讨《礼》一脉的传承问题,多少有些‘逮错了人’的嫌疑。
  但很显然:同样的错误,刘弘不会犯两次。
  在先前,已经把《诗》传人浮丘伯,误认为是鲁儒一脉话事人的闹剧之后,刘弘不可能又将《诗》流派的申培,误认为是‘能影响鲁儒内部’的人选。
  如此说来,刘弘打算就《礼》学传承之事,与《诗》学大拿申培商讨,其个中意味,就非常值得玩味了……
  “陛下今日召见,可欲拟定奉诏往鲁,以商《仪礼》传人一事?”
  很显然,作为汉室政坛的常青树,兼汉室学术界仅有的几位泰斗级人物,张苍对刘弘如此安排的深意,已然是有了猜测。
  道理再简单不过:张苍官至御史大夫,身负彻侯之爵,在学术界,也有着‘荀子门徒’的金子马甲!
  这样一个人生赢家,要是对刘弘的安排有所疑惑,那光是出于‘荀子门徒’‘孔仲尼再传弟子’的身份,张苍就有提出疑惑,并劝刘弘‘三思而行’的坚实立场。
  既然张苍没有提出疑惑,而是直入正题,直接开启人选问题的话题,就意味着张苍非但没有疑惑,甚至对刘弘地安排表示支持!
  最起码,也是持一个默认态度。
  会心一笑,刘弘便轻笑着点了点头,将话题拉入正轨。
  “然。”
  “依北平侯之见,当前何人往鲁地,以见申培公?”
  说来,这个派去与申培商讨的人选,还真让刘弘头疼了一阵。
  按理来说,这一趟出差任务,并不包含历史上的文帝时期,晁错去拜访济南伏生那样的‘取经’部分,人选应该不难定才是。
  但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申培,根本就不是鲁儒一脉的话事人!
  而刘弘如此安排,要的就是让一个不是鲁儒的儒家士子,就鲁儒一脉的事务,与刘弘达成共识!
  只有这样,才能在儒家内部掀起一定程度的内部争斗,缓解儒家势力扩张,霸占天下舆论权的进程。
  可理想很美满,现实很骨感。
  作为楚元王刘交的同门师兄弟,申培对刘弘地‘险恶用心’,显然也会一目了然。
  那申培会不会束手就擒,任由自己被刘弘推下坑,与臭名昭著的鲁儒一脉结下‘代俎越庖’‘影响学说传承’的仇恨?
  这,就需要刘弘派去的那个‘说客’,对申培通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劝说。
  在必要的情况下,甚至可能需要以‘保整个儒家,还是保鲁儒一宗’威逼利诱,来强迫申培同意。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14/5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