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帝成长计划(校对)第46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66/530

  自高皇帝鼎立汉室至今凡二十余载,少府的生产、运作,几乎从来都不会被皇帝过问。
  绝大多数情况下,刘汉皇帝只会在每年年初的大朝仪当中,借着朝臣百官分别汇报过去一年的工作内容是,让少府大体汇报一下少府的状况。
  这里的‘大体汇报’,那真的是要多大,就有多大。
  ——在刘弘任命田叔为少府,在少府强力推行财务报表,严格记录、核查财务状况之前,汉室的少府卿,从来都未曾有过‘少府大概有多少钱’的认知。
  刘弘还记得前世,从一本野史读物里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景帝登基后,匈奴遣使敲诈,景帝顿时大怒,起了提兵北上,和匈奴一决死战的心。
  这时,作为帝师的晁错自然是百般劝解,万般阻拦,却也没能让气在头上的景帝刘启回心转意。
  在脑海中敷衍的拟定‘决战庙算’之后,景帝刘启大手一挥,让将军们开始准备北上战斗。
  在这期间,景帝随口向当时的少府卿桃侯刘舍问了一嘴:少府有多少粮食、军械?够大军用多久?
  恰恰就是这一问,让景帝刘启彻底放弃有生之年提兵北上的打算。
  倒也不是说,当时的汉室穷到根本打不起任何一场仗——要知道当时的汉室,已经经历了文景之治的整个前半段,正处于上升期。
  真正让刘启放弃决战的,是少府那低到令人咂舌的效率。
  在刘启提问之后,桃侯刘舍当场一拜:陛下别急,臣这就去查一下。
  这一查,刘舍便从景帝刘启登基的公元前157年,查到了吴楚之乱爆发的公元前154年。
  ——景帝刘启放弃硬刚,决定送女和亲,刘舍在查少府有多少粮食;
  ——公主到了匈奴,刘启开始和晁错盘算起削藩策,刘舍在算少府有多少粮食;
  甚至于,都到了吴王刘濞伙同楚王刘戊扯旗造反的那一天,刘舍还没弄清楚:少府究竟有多少存粮,充作军粮够用多久!
  因为少府的产业,实在是太庞大、太分散了……
  历史上的文帝一朝,宠臣邓通得刘恒信任,主持少府铸钱之事,到了景帝刘启登基,杀猪过年的时候,邓通的铸钱作坊都开到了蜀地!
  没错,就是那个和关中隔着山川峻岭,让李太白发出‘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感叹的蜀地!
  邓通倒后,这些作坊根本就无法被少府查明,最终平白便宜了蜀地豪商卓王孙、程郑婴二人。
  粮食也一样——少府掌控下的粮仓,几乎是遍布整个关中!
  若非如此,刘弘也不可能如此顺利地将‘售粮铺’开到关中各地,还不用花费什么成本。
  
第0386章
精密武器
  在后世,就连房子大一点,主人家都经常会出现丢三落四,找不着东西的状况,就更别提产业遍布关中各地,牵扯到各行各业的少府了。
  就拿如今来说,对于少府究竟有多少粮食,刘弘也并没有太具体的了解。
  ——在粮食保护价推行之后,少府部署在关中各地的中、小型粮仓,基本已经转变为了类似‘货仓’的性质。
  这些‘货仓’的粮食吞吐量,几乎是按每天数千上万石来计算的。
  就好比刘弘早上得知:蓝田粮仓有粮米五十万石,结果到下午,可能就已经卖出去几万石了。
  晚上得知剩下粮米四十万石,可能第二天一大早购入一批粮食,又变成了六十万石。
  如此高频率、大幅度的仓储流通,使得少府精确统计各地粮仓存粮,变得毫无可操作性。
  再者,各地粮仓的‘货仓’性质,也使得计算这些货仓的粮食储存量,变得毫无意义。
  ——算出来又如何?
  反正这些粮食都不能动,要留在当地等百姓上门买。
  所以刘弘目前准确的知道,且能随时动用的,是少府在关中五处‘非商用’粮仓里囤积的粟米约五百万石,以及宿麦超两千万石。
  这还要归功于今年年初,关中全方位的冬小麦补种,以及冬小麦在汉室依旧‘稳定’的糟糕口碑。
  除此之外,此次马邑战役所需要的粮草,也早就送到了函谷关外的荥阳-敖仓。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第一批后勤辎重,已经早于大军抵达代北。
  对于少府在粮食方面的工作精度,刘弘对现状还算是满意的。
  ——能精确掌握的尽量精确掌握,不能精确掌握的大概有个数,并留下出入记录,待以后审查,这已经是封建时代能做到的极限了。
  粮食和钱,几乎就是少府最重要的两项产业了。
  而粮食基本没问题,钱又没多少(粮食保护价政策流通成本),刘弘所能关注的点,实际上也就剩下军械了。
  实际上,刘弘此次到少府作室‘微服私访’,确实是为了军械的事。
  此时此刻,马邑之战的参战部队几乎都已经抵达了战场附近,率部将领也即将从梁都睢阳城开拔。
  根据东胡王卢他之在将近半个多月前传回的消息,‘御驾亲征’的匈奴单于冒顿,应该也已经离代北雁门一代不远了。
  汉匈马邑战役,可谓是一触即发。
  在这种时候,要说刘弘不紧张,那显然就是在装x了。
  再怎么说,这也是刘弘掌权以来,第一次做出关乎汉室国运的决定——要是刘弘不想打,这场马邑战役根本不可能打得起来。
  如果想求稳,刘弘大可以让韩王部再多吹几年寒风,等汉室富裕、强大起来,再挺直腰杆去和匈奴人叫板。
  既然做出允许韩王部南归,甚至主动接洽、迎接韩王部南归的举动,就已经说明,刘弘做好了最坏的准备。
  但准备归准备,战争的气息越近,刘弘便越觉得有些心烦意燥,茶饭不思,就连张嫣交代的硬性指标,都有些无心去完成。
  ——现在的刘弘,还是太年轻了……
  这不关乎是否掌权、是否加冠、是否亲政,也无关乎政治手腕是否成熟,而是单纯的政治威望积累不足。
  举个非常浅显的例子:同样是马邑战役,但历史上的马邑战役,是武帝猪爷登基八年之后,才在时任大行(典客)王恢的提议下实施。
  彼时的马邑之围,是纯粹的‘吸引匈奴单于陷入包围圈’,从而对匈奴造成一定打击。
  这其中,没有‘汉室迎接匈奴部族降汉’的内由,也没有‘匈奴单于愤怒的提兵南下’的状况,就只是单纯的以商贸利益,吸引匈奴单于带小股部队来马邑。
  再者,彼时的汉室,已经经历了一整个文景之治的物质积累,基本上达到了封建政权所能达到的天花板。
  国库里的老鼠不是被撑死,就是被一袋袋挤进粮仓的粮食给压死;即便如此,国库里还是有数之不尽的粮食过期变质、发黑,被倒入河流之中。
  串钱的绳子都腐烂断裂,散落的钱却依旧没处去花,只能再搓根麻绳串起来。
  百姓民安居乐业,家家户户都是米仓溢裕,就连帮人种地的佃农,都有余钱给家里置办新衣裳。
  军队将士嗷嗷待哺,人人向战;野战军整体完成武器军械铁器化,部分精锐部队完成武器钢器化!
  在那样一个摧璀璨的时代,别说猪爷把匈奴单于骗到马邑围一圈了,就算是跑到匈奴龙城围一圈,那胜算也得在九成以上。
  历史上之所以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并非是猪爷觉得打不过,而是单纯的害怕军队横扫草原之后,找不到回来的路……
  ——毕竟不是谁都能跟霍骠骑那般,天生配备生物学gps。
  即便如此,历史上的马邑之战,也是以匈奴单于挛鞮军臣提前嗅到危险,紧急逃离包围圈为句号。
  这里,就能体现出两种情况的差别了。
  ——历史上的武帝猪爷费尽人力物力财力,几乎是大张旗鼓的谋划了马邑之谋,最终失败了,猪爷出了心里骂娘之外,那是屁事儿没有。
  反观如今的刘弘,面对一场比原本历史更高烈度的‘马邑战役’,所要面临的压力,却远比历史上的猪爷要大得多。
  原因很简单:武帝猪爷主持马邑之谋,那是汉室羽翼丰满,国力强盛之后,景帝刘启临死前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弄匈奴人’,猪爷才‘继承先祖遗志’,以马邑之谋作为了汉匈全面战争的开端。
  可在刘弘这里,就不是这么一个情况了。
  猪爷他爹、他爷爷省吃俭用,就是为了让猪爷梭哈爽一把,但刘弘的爷爷刘邦,老爹刘盈,可是什么都没给刘弘留下。
  高皇帝刘邦一个三铢钱,汉室经济瞬间被原地禁锢近十年;孝惠皇帝刘盈二十二岁英年早逝,又使得汉室经历了一次堪称‘江山变色’的动乱。
  若非是刘弘突破时空,此时坐在皇位的,恐怕就是历史上继承‘自己’皇位的文帝刘恒了。
  非要说爷爷刘邦、老爹刘盈给刘弘留下了些什么,那也绝非是什么好东西。
  ——刘邦用一场平城战役,给刘弘留下了这样一句话:我跟匈奴干了一仗,结果在白登山被围了,灌婴带大军才把我救出,你是觉得你比我能打?
  而之后的老爹刘盈,又用短短七年皇帝生涯中的三次和亲,同样给刘弘留下了一句话:你爷说的对……
  可别看刘弘一提干仗,朝中的将军功侯们面红耳赤,一副打鸡血的模样——现在的汉室,依旧是主和派占据更大话语权的。
  只不过政权刚平稳下来没多久,固定的政治派系还没有成行,刘弘又基本完成了对朝堂的掌控、制衡,势头正盛。
  再加上刘弘‘中烈度战役,不会出问题’的描绘太过诱人,才使得此次马邑战役,在朝堂没有遇到太大阻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66/5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