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帝成长计划(校对)第8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1/530

  未央宫前殿,约一百五十米宽,四百米长;南半段是寝殿,北半段,则是由清凉殿、宣室殿以及温室殿组成的工作场所。
  清凉殿和温室殿,顾名思义,是皇帝夏天避暑、冬天避寒时居住的场所;而两者之间的宣室殿,便是日常朝会、廷议的场所。
  时值腊月寒冬,刘弘本应该早在冬十月初,便搬入温室殿工作、生活,但当时刘弘连未央宫都出不去,就更枉论和前郎中令曹岩提要求了。
  直到现在,宫廷禁卫被虫达掌控,并掺杂了飞狐军卒进去之后,刘弘才顺理成章的搬入温室殿之中。
  诚然,作为封建王朝的主宰者,老刘家的皇帝,普遍属于封建史上少有的节俭之君;除了武帝爷稍有些挥霍无度外,其他皇帝都算不上穷奢极欲。
  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即便是以简约质朴著称的汉未央,也不是寻常建筑可比拟的。
  就如同此时刘弘身处的温室殿,除了表面看上去有些陈旧外,其宏伟程度丝毫不亚于秦皇宫咸阳!
  暗自感叹着,刘弘放下手中啃食一半的糕点,毫不顾忌形象的拍了拍手上的残渣,再灌下一口茶汤,舒坦的长出口气,才略带些自嘲的笑道:“上将军见笑。”
  不能怪刘弘如此不顾天子体面,实在是从昨晚开始,直到现在这将近八个时辰,刘弘几乎滴水未进……
  吃了那只口感糟糕的烤雏鸡后,刘弘便跑到安门跟陈平下了大半晚上的棋,半夜又跑到南营面见柴武,天刚亮,又直接从南营回宫,参与常朝。
  常朝到一半,朝会地点又改成了高庙外,时长也被无限延长,拖到了刚才。
  柴武倒没有因为刘弘如此不顾形象的胡吃海塞,而感到哪里不对或者不愉快;相反,这种场景对柴武而言非常熟悉。
  ——在飞狐迳,军心低迷的时候,柴武就是通过跟底层士卒同食共寝,提振士气的!
  刘弘此举,非但没有让柴武感到被羞辱,反而让柴武从中品味到一丝亲密的味道——哪怕是刘弘刻意为之,那也意味着刘弘没拿柴武当外人。
  淡然一笑,柴武同样举起茶碗润了润嗓,轻声道:“陛下言重。”
  看着柴武脸上,那酷似王陵的姨母笑,刘弘不自在的调整了一下坐姿,方又道:“不知将军此番入宫,可是有紧急之事?”
  倒也不是刘弘刻意转移话题,而是柴武入宫陛见的时间点,实在是有些奇怪。
  昨夜,刘弘已经隐晦的告诉了柴武,将在今日午后前往南营犒军;这个前提下,哪怕有什么紧急事务,柴武也应该在南营等候,等刘弘到南营,再当面报告即可。
  柴武却依旧提前入宫,在高庙刚出事的敏感时间点入宫陛见……
  这着实有些打破刘弘对柴武‘老辣稳重’的印象。
  见刘弘略带些复杂的面色,柴武心下暗道一声‘糟糕’,赶忙拜道:“禀陛下,臣此番入宫,确有急事。”
  言罢,柴武便在刘弘孤疑的目光中,从怀里取出一卷竹简,双手呈到刘弘面前。
  “午时前后,内史便遣人至城外,质询臣因何窃居南营。”
  “此卷,乃内史下发之公文。”
  闻言,刘弘悠然的面色顿时一沉,将竹简摊开,略一扫,便面带愠怒的将其拍在案几之上。
  “吃里扒外的东西!”
  看看这公文上写的什么?
  ——飞狐军之调动,太尉、丞相皆未曾知晓,请将军亲至内史,以言明所奉者,乃何人之军令!
  明面上看,这封公文一点毛病都没有,完全符合规则:丞相和太尉都不知道飞狐军的调动,飞狐军却出现在了长安城外,请将军来内史解释一下,这是怎么回事。
  但刘揭,真就不知道飞狐军的出现,是什么情况?
  哪怕刘弘不是穿越者,不知道刘揭乃陈平一党;那作为一个‘中立’的内史,光是从早上常朝时那封诏书,刘揭应该也能猜到,刘弘跟陈平因为某事达成了妥协吧?
  更别提早朝之上,刘弘刚下旨,说要给刘揭封侯的!
  结果封侯的地方都没选,刘揭就在背后插了刘弘一刀!
  听听这语气:亲至内史,言奉何人之令。
  话里意思,就差没指着柴武鼻子说:‘别以为我不知道你背后的是陛下’了!
  亏刘弘还想通过恩封,拉拢刘揭回心转意,使其接受自己的橄榄枝呢。
  简直狗改不了吃食!
  满怀着愤恨,刘弘自案几一侧取出一张洁白的绢布,丝毫不在意自己的字写得有多烂,洋洋洒洒写下数百字,便将其交到身旁的近侍郎官手中。
  “将此交于奉常润色,抄录三份。”
  “速去速回!”
  言罢,刘弘便面无表情的抬起头,目光淡然的看向柴武:“将军此至长安,乃奉朕之命!”
  闻言,柴武赶忙露出一个安心的表情,拱手一拜:“臣知矣。”
  过了好一会儿,发现刘弘没有回话,柴武疑惑地稍抬起头,就见刘弘面色郁结,似是陷入思虑之中。
  等了许久,见刘弘还是那副沉思的模样,柴武只好轻手轻脚的起身,低声试探道:“臣,告退……”
  飞散的思绪被打断,刘弘却并没有不愉,稍作调整,露出一个相对和煦的表情:“将军即来,不妨多坐片刻。”
  “朕还有许多话,要请教将军。”
  见刘弘不似客套,柴武才又孤疑的坐下来:“不知陛下欲问臣何事?”
  看着刘弘缓缓回暖的面色,柴武心有余悸的长出口气,下意识的摸了摸怀中,另外一份由衣带为纸,鲜血为笔写成的诏书。
  “伴君如伴虎啊……”
  
第0103章
君臣奏对
  将刘揭的事儿暂且搁下,刘弘微整坐姿,正色道:“朕尝观石渠阁所藏之军报,于一处颇有不解。”
  说着,刘弘脸上带上了一些困惑:“边地所呈之战况军报,皆言匈奴或以千,或以五百为一部,于秋冬之交功掠边墙。”
  “胡不逾千人,便使吾汉家将士阵亡近百余,边军却近乎毫无斩获,所记者不过人头数级?”
  言罢,刘弘生怕柴武误会自己的意思,误以为自己是在怪罪,便稍一拱手:“朕年幼,未曾视政,不甚知军务,还请将军解惑:吾汉家比之于匈奴,强弱当为几何?”
  这件事儿,刘弘憋在心里很久了。
  从石渠阁所记载的边境军事记载来看,情况似乎于刘弘原先猜测的有些不同:匈奴人对汉室边境的攻打,很少有大集团式的突然袭击。
  而是极有规律的在每年秋收后一个月,以五百至一千人为一部,绕开汉室边防重镇,以近似闪电战的模式,快速攻下暴露在关墙外,守卫力量薄弱的村庄,掠夺粮食、财物之后,毫不恋战的撤回草原。
  而且每年晚秋,攻打边墙的都是那些熟面孔——攻打云中附近的,每每都是白羊部落;攻打北地的,则永远是楼烦部落。
  至于燕、代一线,更是时常受到在匈奴,地位仅次于单于庭与左贤王三号部族——右贤王本部的光临!
  也就是说:无论是边墙哪一处受到攻击,其实都不太可能是匈奴人详细策划,有战略安排的军事行动;而是部族私底下为了抢夺过冬物资,擅自发动的攻击,其性质与其说是战争,倒不如说是抢掠!
  这就让刘弘非常不能理解了:敌方毫无战略目的,只以抢夺物资为目标的小股部队袭击,居然每每都能将驻有重兵的边墙搅个天翻地覆,边防战士死伤过百,匈奴人却只留下几具尸体?
  就算匈奴被称为马背上的游牧民族,来去如风,这夸张的战损比也非常不科学!
  ——即便现在离汉武帝时,那一汉当五胡的光辉岁月有些遥远,但边防部队的战斗力,应该也至于差到这个地步才是。
  见刘弘是真的有疑惑,而不是另有深意,柴武暗自松口气,沉吟片刻,组织了一下语言,才将此间内由娓娓道来。
  “承蒙高皇帝不弃,以臣为飞狐都尉;十数年以降,臣皆以飞狐军而镇边墙,以备胡。”
  “于陛下所言之事,臣略有浅知,若所言有不当之处,还望陛下赎罪……”
  见刘弘轻点点头,柴武才面带正色道:“依臣之愚见,此时吾汉家比之于匈奴者,当为三七之数。”
  “其一者,胡虏多自幼习马,以骑卒充军,无论攻掠吾汉家之边墙,亦或退军遁入草原,皆来去如风。”
  “而吾汉家之军,多为强弩刀盾之士;飞狐军,亦唯以战车百乘,方可试于胡虏厮杀于高墙之外。”
  闻言,刘弘面上自然地点着头,心里却满是凝重。
  ——战车,春秋战国时期,一个国家军事力量最直观的象征。
  其上一般载有武卒三人,中间的驾马,两侧的一人持长弓,一人持刀盾;车轱辘两侧,由车轴蔓延而出约五寸长的尖木,可绊人、马、牛。
  在战国时,有三百辆战车的国家,就足以称得上军事强国;有一千辆战车的‘千乘之国’,更是具备争霸中原的资本!
  如果将战国时的标准拿到现在,汉室无疑将成为一个史诗级boss——战车一乘,不过士卒三人,马两匹,两轮马车一辆!
  即便是在国家贫困的现在,刘弘都能拍着胸膛,保证在半年之内装备几万辆出来!
  但是,时代的发展,往往首先体现在战争之上;战车为王的时代,已经临近黄昏了……
  汉高祖七年,韩王信暗结匈奴,意图叛乱;太祖高皇帝刘邦大怒,御驾亲征,亲自率领大军三十二万,欲于匈奴决战!
  战役开始阶段,刘邦亲自率领的汉军从铜辊(今山西沁县)之战起连战连捷,士气愈发高涨,不过旬月,便将韩王信所率之叛军击溃;旋即高歌猛进,直逼楼烦(今山西宁武)。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1/5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