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谱下的大明(校对)第16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68/801

  支支吾吾了半天,看了眼嘉靖帝的脸色,钱渊两眼一闭,一副听天由命的任性模样,“已经得罪了华亭,总不能再惹人吧,明年不中还好,万一侥幸,鬼知道会被发配到哪儿去……”
  嘉靖帝忍不住笑着伸手指指钱渊,“你个滑头!”
  看着这一幕的黄锦啧啧称奇,他服侍这位皇帝已经四十多年了,还没见过这般情形,嘉靖帝少年老成,心思缜密,很少与人亲善,有如此待遇的也只有陆炳一人。
  呃,在人际交往这方面,杨文对钱渊有过如此评价。
  上至高官,下至黔首,钱渊无所不交,士林、军中都人脉甚广,被狼兵抓住能反手施恩,被倭寇掳去都能融入其中……就算以后下了黄泉,估计还能和阎王爷勾肩搭背!
  “陛下,要不学生换个话题?”钱渊试探问:“那股倭寇……其实有些古怪。”
  “古怪?”嘉靖帝眉头一皱,“说说。”
  钱渊整理了下思路,缓缓道:“自去年设立浙直总督后,东南沿海驻扎重兵,又有田洲狼兵,倭寇虽然频频上岸侵袭,但很少有深入内地之举,即使去年倭寇在苏州城下分兵,也只袭通州、常州,并没有袭扬州。
  但这股倭寇却巧妙的绕过了东南防线,从侧面凿穿寻找到突破口,直取南京,其行迹颇有诡异之处。”
  嘉靖帝眉头越皱越紧,“说仔细了。”
  钱渊打点精神,细细讲述,“因为东南驻有重兵,所以从沿海至南京,有两条路,其一是从松江登陆,沿吴淞河西进,或直接沿长江西进。
  但这条路要途径松江、苏州、通州、常州、扬州、镇江,这几地都驻守重兵,应天巡抚曹邦辅、吴淞总兵俞大猷、吴淞副总兵董邦政、苏松兵备道王崇古均是名将,倭寇想连续破阵直抵南京,难度很大。”
  顿了顿,钱渊喘了口气接着说:“另一条路从嘉兴府登陆,袭杭州府,沿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抵徽州府,再一路北上,这条路虽然曲折漫长,但所经之处,除了杭州、嘉兴之外,军备松弛,兵无战意。”
  嘉靖帝的脸色阴沉下来了,从牙缝里崩出:“也就是说,这股倭寇压根就是冲着南京去的。”
  钱渊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如此说:“这股倭寇不过百人,滑而有谋,猛而善斗,历七府,转战千里,了然地形,绝非狼奔豕突之辈,不杀人,不掠财,不奸妇女,其志难测。”
  嘉靖帝起身来回踱步,步子越走越快,猛地停留在钱渊面前,“还有什么,一并说了。”
  “倘若倭寇袭南都,甚至攻入南京城中,必定天下大震,东南诸官必然问罪,为首者前浙直总督杨宜、浙江巡抚胡宗宪。”钱渊没有将最后的结果直接拿出来,只一点点的去引导嘉靖帝的思路。
  “杨宜……胡宗宪……”嘉靖帝哼了声。
  “学生自徽州府被倭寇裹挟,亲眼目睹,倭寇行走迅捷,遇官兵、乡勇破阵杀戮,一旦乡勇龟缩村寨,倭寇往往绕行而遁。”
  钱渊滔滔不绝道:“旌德、泾县等城被破,大都因军无战心,守城不力,除非官兵、乡勇堵截,倭寇并不会主动袭击,南陵县丞陈一道于南陵、芜湖两地必经之处堵截,倭寇才会主动冲阵。”
  嘉靖帝挥手打断钱渊,“你到底想说什么?”
  “陛下,这股倭寇的目标其实有两个。”钱渊说出了第一个答案,“其一,南京,其二,龙川。”
  “龙川?”嘉靖帝茫然问:“这是哪儿?”
  “徽州府绩溪县龙川村,胡宗宪乡梓。”钱渊轻声解释道:“倭寇绕行绩溪县城,猛攻龙川村,连连遇挫也不退走,也正是在这儿,狼兵、护卫赶至……”
  嘉靖帝点点头:“朕记起来了,官兵先胜后败,倭寇先败后胜。”
  “不错,狼兵突袭,倭寇败走,但在转弯处田地设伏……”钱渊叹息道:“那一战,田洲狼兵战死百人,倭寇从容遁去。”
  嘉靖帝来回走了几步,琢磨了下又问:“倭寇袭龙川,为何?”
  钱渊眼中透出丝丝寒光,“胡汝贞,其父其母均已过世,但其祖母尚在人世。”
  这次不仅嘉靖帝,就连一旁的黄锦也听懂了。
  胡宗宪祖母一旦过世,他必须回乡守孝,不然天下人唾沫星子能淹死他。
  虽然军中有夺情一说,但实际上很难被允许,后来的谭纶也遇上类似的事,父母连接病故,嘉靖夺情起复,但士林多有贬低之语,逼的升任福建巡抚的谭纶不得不弃职归乡。
  嘉靖帝用屁股也想得出来,一旦龙川被破,胡宗宪试图夺情,朝中弹劾的奏折能将胡宗宪埋起来。
  “也就是说,倭寇袭龙川,又试图袭南京,目标就是胡宗宪?”
  面对嘉靖帝这句看似提问,实则确定的话,钱渊默然无语。
第227章
真实想法
  水实在是有点浑。
  嘉靖帝可不是什么生于深宫,养于妇人之手的君主,心机深沉、权谋老道、坚韧不拔才是他真实的写照。
  但即使嘉靖帝经历了长达十八年的大礼仪之争,曾经一手玩弄人心让夏言、严嵩、徐阶这些天下最顶级的人物相互撕咬,也不得不承认,如今东南这趟水实在有点浑。
  从嘉靖二十六年到现在已经将近九年了,第一任浙江巡抚朱纨开始,还设立了统领六省兵马便宜行事的浙直总督,陆陆续续有王忬、彭黯、屠大山、李天宠、张经、杨宜,无不是朝中重臣,无不是背后有朝中诸公撑腰,但如今倭寇愈发猖獗,都快打到南京了。
  小股倭寇横行数千里,沿途破城焚村,砍杀官兵、百姓愈五千人,这是给了嘉靖帝一个大耳光,让他心中对东南诸官的不满达至顶点。
  其实不管是曹邦辅还是胡宗宪,都不是嘉靖帝心中最满意的人选,但眼前这位松江少年郎的这番话让嘉靖帝开始重新考虑。
  最关键的地方在于,嘉靖帝想起了一个人,第一任浙江巡抚朱纨。
  朱纨于嘉靖二十六年以右副都御使巡抚浙江,提督浙闽海防军务,任上厉行保甲连坐,绞杀海商,扑杀李光头、许栋,但招致闽人之恨,嘉靖帝下旨召其回京,没想到朱纨性情刚烈,愤而自杀。
  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浙江巡抚一职罢设,海防废弛,倭寇荼毒东南沿海。
  几乎一模一样的事情又发生了。
  当年朝中大量福建、浙江的官员上书弹劾朱纨擅杀,这一次更狠,直接派出小股倭寇,先袭龙川,后袭南京,目的只有一个,赶走胡宗宪。
  这让嘉靖帝不得不慎重考虑,但同时他也心中疑虑重重。
  强自抑制住心中的怒意,嘉靖帝拾起茶盏抿了口茶,眉头一皱,旁边听傻了的黄锦抽了自己一个小嘴巴子,赶紧换上热茶。
  “胡宗宪于浙江擅杀?”嘉靖帝不由自主的降低了声音。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钱渊微垂眼帘,“胡汝贞虽性情坚毅,腹有韬略,但颇通权谋。”
  嘉靖帝微微点头,想来也是如此,有前车之鉴,胡宗宪不会那么蠢。
  “其实如今倭寇侵袭东南沿海,掠夺财物、人口,杀戮百姓,以至于商路几近断绝,东南世家并不视其为寇仇。”
  钱渊的头垂得更低了,“年初,胡汝贞于浙江境内推行提编法,以补军费不足。”
  说到银子,嘉靖帝有点头痛,按道理来说,税收制度应该是全国统一的,但实际操作却不是,各省甚至各府都有各自的算盘,各种税收制度五花八门,这是明朝财政制度的一大特色,或者说一大弊端。
  “浙江多有官宦世家,但更多的是富甲一方的豪商。”钱渊仔细解释道:“这些商人大都是海商,赚取银两盖房置地,日常豪奢。
  胡汝贞仿正德年间江西鼠尾册法,将这些富商单独编册,科以重税。”
  胡宗宪不傻,他自然不敢向那些有背景,朝中有势力撑腰的家族动手,但浙江沿海这些年因为海贸赚了大钱的家族太多了太多了,其中有功名的倒是不少,但能考中进士,甚至在朝中能攀得上关系的就少了。
  因为东南禁海,这些富商本就收入锐减,现在还要被胡宗宪割肉放血,哪里肯善罢甘休?
  他们没能力鼓动朝中御史弹劾胡宗宪,但却有着这个时代独属于海商或者倭寇的胆气。
  杀了你祖母,你要不要回乡守孝?
  一路打到南京城下,不信朝中不找你算账,虽然有个浙直总督顶在前面,但谁都知道杨宜早就被你胡宗宪架在那了。
  十一家海商联手,从日本雇百名真倭,此举只有一个目的,将胡宗宪从浙江巡抚的位置上赶下去。
  这些富商不在乎提编法,也可以短时间内容忍因为海禁而导致的收入锐减,却无法容忍胡宗宪这样钝刀子割肉,要知道他们虽然是如今明朝最早睁开眼睛看世界的那批人,但本质上没有超越这个时代,他们赚的钱一部分继续投入海贸,但大部分都在当地购买良田。
  仔仔细细听完钱渊这一番解释,嘉靖帝冷笑道:“真是胆大包天。”
  “陛下,这些人都从事海商很多年,甚至至今还有子弟漂泊海上为寇,无惧生死……”
  “你如何得知?”嘉靖帝突然打断道:“仅仅是猜的?”
  “不是,当夜俘虏一名倭寇,逼问得知。”钱渊又垂下头,“后移交南京,第二夜暴毙狱中。”
  “那就是说……无人证?”
  “是。”钱渊抬起头,眼神坚定,“陛下是君父,学生不愿欺瞒。”
  嘉靖帝微微颔首,“知道是哪些海商?”
  “不知道。”钱渊苦笑摇摇头,“那倭寇也不知,只知道是宁波海商。”
  别闹了,李福第二天就死在南京了,如果这份名单交出去,那帮人再傻也知道是钱渊透出去的,钱渊可不愿担这种风险,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胡宗宪……胡汝贞……”嘉靖帝口中喃喃念叨了几句。
  “陛下。”钱渊小声道:“学生有句话,不知当说不当说……”
  “不知当说不当说?”嘉靖帝嗤笑道:“能问这句话……自然是想说!”
  钱渊干笑了声,“学生曾听人说过这么一句话,不要做敌人想让你做的事,因为他们希望你这么做。”
  嘉靖帝眼睛一亮,重复了几遍,情不自禁的微微点头。
  在之前嘉靖帝询问关于曹邦辅、胡宗宪的时候,钱渊一直保持沉默甚至耍滑头。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68/80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