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谱下的大明(校对)第34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46/801

  “终于开始了。”钱渊在心里喃喃自语,虽然只是一次试探,徐海只是想借此窥探官军布局,但终究这场大战拉开了序幕。
  但钱渊怎么也没想到,大战的序幕是以如此令人难以置信的方式拉开。
  总督府内外都是乱哄哄的一片,门口几匹没有系上缰绳的军马嘶鸣着扬起前蹄,又有三骑急速奔来,用力勒住缰绳翻身下马,将腰牌掷给门房,急匆匆的三两步赶进去。
  “绍兴军报。”
  高声禀报声打断了众人的讨论声,浑身上下湿漉漉的信使单膝跪地高声道:“昨日六百倭寇袭海宁,为俞总兵麾下击退,今日黄昏前突然在萧山登陆,围攻萧山县城,不克后向东退去。”
  “无碍。”茅坤立即看向地图,“刘显麾下两军,一军驻扎余姚,一军驻扎绍兴。”
  钱渊示意护卫递了块抹布过去,信使擦了把脸并没有起身,继续道:“刘参将送出军报,五百倭寇从沥海所登陆,杀散官兵数百,正在攻打三山所。”
  三山所和沥海所都是庇护山阴县的重要据点,从去年大战开始,已经数度沦陷,沥海所还好,但三山所不能有失,此地距离山阴只有数十里路。
  胡宗宪和郑若曾第一时间转头看向钱渊,意思很明显,情报不会有错吧?
  一下子就是一千多倭寇来袭,这可不是小数目。
  钱渊摇摇头,“再等等,不急。”
  要判断倭寇是四处侵袭,窥探官军弱点,还是第一时间就集中主力大举入侵,关键还是要看受侵袭的地点多少,毕竟徐海麾下主力尽出,也不过四五千倭寇,而且其中不少裹挟青壮,徐海是不敢贸然分兵的。
  “午后诸将才出发,刘显应该到山阴了,”胡宗宪转头吩咐,“令刘显坚守城池,多派斥候打探,保住三山所。”
  “另外派出探马询问余姚、宁波、台州动态。”钱渊补充了句。
  茅坤点点头,持笔一会儿就,王寅盖上大印,装入油纸包,信使立即出发。
  胡宗宪抿着嘴唇,突然转头道:“惟锡,做好准备,随时领兵援绍兴,另外志辅,你明日一早回嘉兴府主持大局。”
  钱渊瞥了眼俞大猷,感觉有点古怪……今日议事后,刘显、汤克宽、戚继光、谭纶等人都已经赶赴回驻地,只有最靠近杭州府的俞大猷没有走。
  记得历史上倭寇窜入福建,朝中御史弹劾,胡宗宪将罪责都推到俞大猷身上,这一世胡宗宪倒是对俞大猷挺亲近的。
  就在总督府略微吃了些点心充饥,钱渊在心里琢磨也不知道绍兴府守不守得住……因为他并不知道刘显也是历史上的抗倭名将,所以对其颇为担忧。
  一直等了好久好久,如茅坤、郑若曾都忍不住打瞌睡,胡宗宪正让下人收拾几间客房出来……平日里幕僚都是住在以前的巡抚衙门的。
  就在这时候,急促的马蹄声让所有人心头一紧。
  “什么?!”
  “湖州?!”
  众人大惊失色,倭寇居然能在湖州起兵,甚至能攻破南浔镇,简直不可思议。
  胡宗宪一屁股坐倒在椅子上,两眼无神……这对他的打击太大了,倭寇居然悄无声息的在湖州聚集数千人攻城略地,这意味着什么?
  要么东南各处沿海的大军被倭寇视若无物,要么去年徐海就已经在湖州留下后手……不管是哪一种情况,都意味着胡宗宪计划的全盘失败,他难以想象自己会有怎么样的下场。
  胡宗宪的视线落在了俞大猷的身上,湖州是没有重兵把守的,而最靠近湖州的就是驻扎嘉兴府的俞大猷。
  虽然胡宗宪长于谋略,通晓军略,但本质上也是个官僚,碰到这种事……内心深处的畏惧开始起主导作用。
第464章
背锅
  胡宗宪的失神让厅内众人神情紧张起来,但也有镇定自若从容淡定判断局势的人。
  郑若曾和钱渊对视一眼,都觉得其中应该有些问题。
  “志辅兄率军驻守嘉兴府,平湖、海盐、海宁均有重兵把守,绝不可能有数千倭寇能在湖州起兵。”钱渊摇摇头,“未必是倭寇。”
  好像回到了四年前的嘉定,郑若曾补充道:“徐海又不是神仙,难道会撒豆成兵?绝不可能是去年留在湖州的残部。”
  钱渊解下腰间苗刀,示意护卫举着烛台跟着,倒拿苗刀点在地图上,“军报中说到,贼众由云雾山中出,先攻乌程,不克后转而东行,黄昏后攻克南浔镇。
  如若是倭寇,必南下攻桐乡,可令浙西参将汤克宽率军北上护住桐乡县。
  如若不是倭寇,很可能不会攻桐乡,转而继续往东攻嘉兴县、秀水县。”
  在胡宗宪的点头下,又有信使匆匆离去,汤克宽率军驻守严州府和杭州府的西部,沿河北上坚守桐乡问题不大。
  “再等等吧,天亮后应该有军报送来。”钱渊放下苗刀,“有些古怪……不像是倭寇。”
  “展才,为什么?”一直没说话的何心隐沉声问。
  “如果是倭寇,绝不会选在这时候动手。”钱渊淡然道:“等徐海率主力即将大举入侵之前,突然动手将官军的注意力吸引在嘉兴、湖州,其余地方将成倭寇口中食。”
  “那你怎么知道,徐海是不是即将入寇?”
  钱渊摇摇头没再回答,父亲回的密信中说的很清楚,徐海麾下光是士卒就多达数千,战船数以百计,如若要出兵,绝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预备完毕的,如果徐海率主力入寇,那父亲不会一点动作都没有。
  又熬了会儿,钱渊实在熬不住了,他原本是个夜猫子,但这段日子一直在外奔波,今天中午才从山阴赶到杭州的,也懒得回食园,索性就在总督府后院的客房睡下。
  但其他人可没这么好的心境,胡宗宪、郑若曾、茅坤等人轮流睡了会儿,正厅中始终有人在等着军报。
  “展才,展才!”
  钱渊努力睁开眼睛,感觉眼皮上吊了个铁块似的,“惟锡兄……”
  吴百朋笑着扬扬手中的军报,“果不出展才预料……”
  “呼呼呼……”
  “展才?”吴百朋哭笑不得的转头看向沈明臣,“实在是累的狠了。”
  何心隐冷笑两声,上前一手揪住棉被一角,哗一下全掀开了,这种事也就他干得出来……
  钱渊被气得一挺腰坐了起来,“姓何的,扰人清梦,该下十八层地狱!”
  “好了,好了。”沈明臣打圆场道:“展才,真的不是倭寇,贼众没有攻桐乡,而是东进王江泾。”
  “肯定不是倭寇,已经送来四五份军报了,据闻是教民叛乱。”
  “昨晚就知道肯定不是倭寇。”钱渊没好气的说:“如果是倭寇,咱们也不用打了,收拾收拾投降算了……教民?”
  吴百朋咂咂嘴,收起笑容,郑重其事的说:“白莲教。”
  “白莲教?”钱渊嘴巴都咧开了。
  白莲教在历史上名声太响亮了,唐时起,宋时兴,到了元朝居然都能改朝换代,当年最早的那些义军领袖韩山童、刘福通、徐寿辉都是白莲教徒,据说朱元璋也是……不过这在史书中没有记载,钱渊小时候喜欢看金庸小说,对《倚天屠龙记》印象深刻。
  明朝严禁白莲教,但白莲教叛乱从洪武、永乐年间到正德、嘉靖年间一直不断,最典型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唐赛儿。
  但钱渊印象中白莲教叛乱大都在北方或西北一带,那边穷嘛,都说贫困是那啥啥的最好朋友,东南这种相对富庶的地方居然也有白莲教?
  “真空家乡,无生老母?”刚起床的钱渊脑子不太清楚。
  “展才也知道?”阅历最广的郑若曾笑道:“那是罗教,这次叛乱的马祖师并非罗教中人,不过来头也不小,是李福达的门生。”
  钱渊一个骨碌爬起来,就这护卫递来的毛巾脸盆洗了把脸,顺手把牙刷塞进嘴里,支支吾吾问:“李福达?”
  “李福达,山西代州人,正德年间叛乱被判充军,后逃遁改名张寅,投靠武定侯郭勋,嘉靖年间任山西太原卫指挥使……”
  钱渊一口白沫差点喷出来,白莲教徒都能混到太原卫指挥使,这是搞笑吧?
  “嘉靖五年,张寅被仇家告发是白莲教徒李福达,朝中御史弹劾武定侯,到现在也不知道张寅到底是不是李福达……”
  一行人一边说一边往外走,遇上的茅坤听了会儿叹息道:“此事后来和大礼议事挂上,山西巡按御史马录、布政使李璋、按察使李钰或入狱,或充军,桂萼、方献夫为其平反,最终张寅官复原职。”
  钱渊这才听懂了,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张寅是不是李福达,而是当时的嘉靖帝利用这件事给大礼议事加分,桂萼、方献夫都是因议礼猝贵的阁臣,这是一次政治事件。
  毕竟钱渊前世不是专门研究历史的,事实上这件事在嘉靖一朝闹出的风波挺大,嘉靖四十五年,四川白莲教徒蔡伯贯叛乱,事败被捕供出李福达即张寅,但第二年也就是隆庆初年,内阁大学士高拱、张居正都支持当年桂萼、方献夫、张璁的判断。
  喝了碗粥,钱渊就被拉去了正厅,胡宗宪难得公开露出笑脸,在昨晚极其艰难的情况下,他选择再一次相信钱渊,没有贸然调动兵力,事实证明钱渊是对的,真的不是倭寇。
  白莲教虽然经常闹事,但战力完全不能和倭寇相提并论,胡宗宪并不将其放在眼里,天刚微微亮,他就让俞大猷回了嘉兴府主持绞杀白莲教徒。
  钱渊随手翻了翻军报,昨日午后白莲教徒马祖师……这什么破名字,在云雾山聚众起事,攻乌程不克后打下了南浔镇,之后一路东进……连去年被倭寇祸害了的乌镇都没打下来。
  最后一份军报是贼众聚集在王江泾一带,试图东进……这是找死,东边沿海俞大猷都布下了重兵。
  又翻了翻,钱渊不禁忍俊不禁,这马祖师居然宣传“末劫”来临……啧啧,不会也是穿越来的吧,世界末日都弄出来了。
  这只能说明钱渊历史知识储备不够,白莲教起事用的最多的手段就是这套。
  “还能剪纸为兵,持白巾可免死。”钱渊不再翻了,摇头笑道:“居然也有人信,还聚众数千……”
  “愚民多了。”茅坤哼了声,他就是湖州人。
  钱渊不再想这事了,心里琢磨倭寇在绍兴府不知道闹成什么样,这倒是戚继美他们练兵的好机会,要不要让人送信过去,或者自己亲自去一趟……
  但就在这时候,外面响起了侍卫的禀报声,“大人,俞总兵信使。”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46/80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