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谱下的大明(校对)第38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82/801

  众人又是一阵大笑,唯有冼烔苦着脸……今年才十八,放在后世才高三呢,实在是听不懂。
  其实冼烔自小以聪慧闻名,在六科中名气也不小,但每次来随园……或多或少总会听不懂。
  好心的孙鑨一边笑一边给冼烔解释,十日前,上虞大捷传入京中,兵部立即送至内阁,递到了嘉靖帝面前。
  西苑的详情其他人不知道,毕竟除了内阁重臣,这些年少有朝臣能觐见嘉靖帝,但为陛下撰写青词的宠臣……徐渭当日就在场。
  击溃近万倭寇,斩杀六千……突闻大捷,嘉靖帝第一时间就心里生疑,这些年东南抗倭,仅有的几次胜战,多的如钱渊山阴大捷斩杀倭寇千余,少的如谭纶在台州杀倭数百,一下子斩杀六千?
  随后,嘉靖帝的视线落到了徐渭身上。
  意思很明显,钱渊那厮来信了没有?
  在得知钱渊无信送入京后,嘉靖帝沉思良久,将奏折留中不发,显然,这是准备和钱渊送来的消息印证。
  但兵部那边就有点难受了,好不容易来了个大捷,讨不得陛下欢心也就算了,居然还被留中……要知道大捷后,上至将官升迁,下至抚恤伤亡,补充将校、新兵、军械,虽然有浙直总督挡着,但兵部也是能插得上手的……里面是有油水可捞的。
  偏偏兵部如今情况最为复杂,杨博以总领宣大边事的名义遥领兵部尚书,兵部右侍郎空缺,左侍郎江东暂领兵部……心里苦啊。
  原本消息还算隐秘,也不知道是怎么流传出来,满朝上下都知道了……上虞大捷至今尚未定论,是因为浙江巡按钱展才至今尚未有奏折入京。
  恰巧在兵部任职的吴兑这十日就被烦得不行,谁都知道他是随园士子一员,别说同在兵部任职的同僚,好些户部、吏部的官员都来打听消息,就连暂领兵部的江东都问了两次。
  冼烔目瞪口呆愣了好会儿,才支支吾吾的说:“这消息我也听说了……那就是说,如果展才兄送来的信和捷报不符……”
  徐渭笑道:“陛下就能按照展才信中所叙,看清捷报可有虚报。”
  孙鑨收起折扇敲了敲冼烔的脑袋,“今日可知展才之重?”
  一阵闲聊后,徐渭索性就让人在大树下摆开桌子吃饭,天色渐暗,才放衙的钱铮踱步过来。
  “叔父。”
  “叔父。”
  众人纷纷起身行礼,钱铮在今年三月升迁通政使,这个位置说重要不重要,但说重要也重要……怎么着也算是大九卿之一呢。
  今日弹劾钱渊的奏折一出现,钱铮立即派人送至内阁,顺便将消息告知孙铤。
  “展才绝非杀良冒功之人。”徐渭笑着斟了杯茶,“展才那人……粘上毛比猴还精,叔父不必担忧。”
  但钱铮依旧眉头紧锁,“萧曜,嘉靖三十二年进士,江西人,先入行人司,次年调南京户部主事,年初迁南京都察院御史。”
  说到这,钱铮顿了顿,众人都安静的等着,这几句还听不出什么。
  “嘉靖二十年,双江公丁忧居家,萧曜步行百余里求学,双江公怜其家贫,收其为徒。”
  徐渭大为诧异,抬头和钱铮对视一眼,眼中都有难解之意,他们是钱渊最信任的人,都知道钱渊和聂豹的关系……其余几人虽然不知,但也知道聂豹当年南下督战,召钱渊随军。
  捕风捉影的弹劾,最重要的就是弹劾者的背景。
  徐渭接过钱铮递来的萧曜的履历,一条条看下去,好一会儿之后视线落在了其中一条上。
  “嘉靖二十三年,萧曜被选入国子监……”
  “怎么了?”冼烔忍不住问。
  “嘉靖二十三年……国子监祭酒何人?”
  孙铤是国子监出身,皱眉想了想摇头道:“找人问问?”
  “不用问了。”钱铮冷然道:“嘉靖二十三年,赵大洲升右春坊右司允,掌国子监事。”
  “赵大洲?”
  冼烔的问话没有得到任何回应,众人都被这个消息震住了。
  徐渭咬着牙低声道:“嘉靖三十三年,萧曜转南京户部主事,当时赵大洲也在南京户部……”
  有的信息是没办法查证的,但有的信息是不需要查证的,自由心证就够了。
  众人在沉默中互相对着眼神……谁都知道赵贞吉是徐阶的死党,这意味着什么?
  是不是意味着徐阶准备和钱渊,或者说随园一方彻底决裂,开战?
  这个念头在钱铮脑海中打转,但徐渭不这么看。
  在严嵩父子还没到台之前,徐阶和已经靠上裕王、高拱的随园一方开战,是很不明智的,虽然随园士子官位尚浅,但朝中势力……从来不仅仅以官位高低来衡量的。
  就在这时候,急促的脚步声响起,被提为钱家护卫副手的梁文左顾右盼的走来,身后是一脸疲惫的周济。
第515章
光芒
  南北运河沟通南北,常规意义上运河北方的终点是通州,无论一天什么时辰到达通州,第二日清晨启程,快马午后就能入京,更何况是身负送信重任的钱家护卫。
  但梁文和周济一直到夜幕初垂才入京,直到夜色深深才抵达随园……自然是有原因的。
  徐渭看着这两封信……一封是熟悉的笔迹,钱渊用鹅毛笔蘸墨速写,这笔法几度被嘉靖帝鄙夷,另一封是密信,上面只有一连串的西洋数字。
  去年钱渊入京,已经将这种密信传递的方式告知徐渭,这大半年来也用过几次,徐渭并不陌生。
  但打开密信的刹那,徐渭只觉得脑子一晕……难怪要选在夜晚入京送信,这是要给自己译信的时间啊,徐渭粗粗一算,译过来至少千字。
  这晚书房的油灯凉了很久很久,徐渭咬着牙坚持了下来,天可怜见,他可不是钱渊那种天生的夜猫子。
  “咚……咚!咚!”
  隐隐听见有一长两短的梆子声,徐渭推开门漫步而出,随之而来的是悠长的调子,“子时三更,平安无事。”
  仰头看了眼璀璨的星空和躲进云中若隐若现的弯月,徐渭不禁摇头,那位至交好友就如同这星空一般引人瞩目,别说月亮若隐若现,即使没有云彩,也难以抢走他的光芒。
  在徐渭看来,钱渊的性格、行事手段非常的两极化。
  有的时候老谋深算,擅于布局……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挖坑,在为裕王挑选日讲官一事上,徐阶就吃了钱渊的大亏,一年多了,至今张居正还没在裕王面前正式露过脸。
  但有的时候直截了当,似乎不去考虑后果……面对内阁次辅长子徐璠的挑衅,他毫不犹豫用最激烈的手段给予报复,但事实上,钱渊都心有成算。
  当然了,将徐璠揍得满脸开花这件事……钱渊也很委屈,谁想得到最后是翁婿呢?
  有的时候善于隐忍,前年钱渊入京,满朝皆知李默李时言对其的态度,但钱渊隐忍不发,几次面对李默的挑衅都无动于衷,甚至李默对随园士子选官多加干涉也不出手,直到李默轰然倒塌。
  但有的时候喜欢将主动权抢在手里,这一点在钱渊两度南下得到充分的体现。
  第一次南下,胡宗宪对其虽然优待,但在决策之时举棋不定,以至于嘉兴、湖州糜烂不堪,而钱渊亲自率军相援稳住大局,从他主动扯出崇德前往桐乡,也能看出他的行事特点。
  第二次南下,有了名义的钱渊不再隐忍,几乎是只手绘出战略大局,勾连东南诸军得其军心,援山阴以近两千倭寇首级相祭,此次在上虞城外仅仅展旗就骇退倭寇,光芒万丈的他将浙直总督胡宗宪衬得黯淡无光。
  有些事,钱渊是不肯退的,比如两年前他婉转的在嘉靖帝面前力挺胡汝贞升任浙直总督,比如这次……
  徐渭叹了口气,虽然只入幕胡宗宪幕府不到半年,其中一半以上的时间在率军千里追击倭寇,剩下的一半还大都用在科考和养病上,但他仍然对胡宗宪有着清晰的认知。
  徐渭赞同钱渊对胡宗宪的判断的一半,此人量窄,但并非好大喜功。
  正因为量窄,所以清楚自己在上虞大捷中分量的胡宗宪才会如此渴望开战,击败汪直来证明自己。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钱渊绽放的光芒让胡宗宪做出这样的选择。
  在心里来回盘算了下,徐渭不得不佩服钱渊的胆气和谋划,应该不是一朝一夕的准备。
  戚继美、卢斌实际上是钱渊一手扶持起来的,两人都对钱渊俯首帖耳,前者和钱渊在嘉定、崇德、长水镇、桐乡四度并肩作战,后者根本是钱渊的跟班,麾下将校大都是钱家护卫出身。
  而戚继光和钱渊的关系太深了,从一个外省调来的游击,无甚战功却得以编练新军,升任宁绍台参将,只有两三场小胜,去年虽然连战连胜,但毕竟台州不是主战场,居然一跃而为浙江副总兵……这一切的背后都有钱渊的影子。
  再加上亲领台州军的谭纶是钱渊的小舅……东南数的出来的诸军中,只有俞大猷、董邦政、王崇古。
  但胡宗宪虽是浙直总督,但对苏松兵力并无直接指挥权,董邦政坚守松江多年,也是钱渊故友。
  而俞大猷是出了名的谋定战,没有把握绝不出战,为此当年还曾受屠大山、张经、李天宠训斥甚至弹劾。
  徐渭不禁苦笑,钱渊几乎一手掌控大半个东南战局,将所有的主动权揽入怀中,甚至能让胡宗宪无人可用,如何不让胡宗宪气急败坏。
  你钱展才做浙直总督,胡汝贞做个浙江巡抚……倒是挺配的。
  绕着两人环抱粗的大树踱步,徐渭在心里盘算,招抚汪直是可以的,甚至是必须的,胡宗宪拦不住,也不敢和展才撕破脸,但开海禁……最好还是不要提,明日要看看情况。
  ……
  如此深夜,京城向来是要宵禁的,张居正拿着腰牌向巡视士卒出示,带着两个仆役向西而去。
  拐角处,张居正突然停下脚步,眼神复杂的转头看去,顺着那条路往前数十步,就是随园侧门。
  那个当年都没蓄须的少年郎果然像自己预料的一般大放光芒,但能在短短数年之内名声大噪,甚至被认定必然能留名青史,还是让张居正诧异……除了诧异之外,还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滋味。
  有点酸。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82/80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