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谱下的大明(校对)第42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21/801

  “的确如此,胡汝贞也不容易。”唐顺之点点头。
  “东南俞龙戚虎一时名将,更有钱砍头坐镇。”钱渊平静的说:“虽我恨其贪功,责其量窄,但不得不说,浙直倭乱平息,胡汝贞首当其功。
  唐顺之用崭新的目光打量着面前这个青年,这么多年了,自己似乎从来没看清楚过。
  不同于孙丕扬只是揣测,唐顺之是很清楚钱渊和胡宗宪之间曾经存在多大的间隙……但钱渊却如此推崇,胡汝贞首当其功。
  “自开国以来,东南从无这番乱局,胡汝贞挺身而出,立此奇功……”钱渊长叹一声,“但如此大功,只怕难赏。”
  唐顺之一个激灵,抬头试探问:“京中有变?”
  “非为今日,而为明朝。”钱渊摇头道:“刚不可久,严党今日权势滔天,明朝项上人头都难保。”
  这次唐顺之听懂了,“徐阁老?”
  “华亭此人最擅隐忍,一朝得势……”钱渊面无表情的哼了哼,“都说严东楼狠毒,嘿,哪里比得上徐华亭啊!
  若无大变,分宜致仕,当是华亭接位,为拨乱反正……嘿嘿,拨乱反正,徐华亭必然清洗严党,严世蕃是第一个,第二个必是胡宗宪。”
  看了眼呆若木鸡的唐顺之,钱渊继续道:“无非朝中科道言官弹劾……熬死了严嵩,满朝还有徐华亭的敌手?更别说他必然招诸多致仕官员回朝,荆川公觉得呢?”
  唐顺之颓然垂头,严嵩父子这些年将多少官员赶出朝堂,贬谪出京……这些人回朝,不用说,必然是有仇报仇,有怨报怨,胡宗宪身为严党在外最得力的封疆大吏,那些人会用无数脏水泼得胡宗宪满头满脸。
  “所以,通商一事,绝不能让胡宗宪插手。”钱渊轻声道:“荆川公当知,钱某有多重视通商一事,哪怕只有一丝丝风险,也绝不可以!”
  这是理所应当的,也是钱渊一力将通商一事揽入怀中的原因。
  沉默很长时间,唐顺之喃喃道:“胡汝贞日后……”
  “只怕难得善终。”钱渊用窥探的目光打量着唐顺之,“今日万里长城,明朝一缕英魂。”
  胡宗宪身为浙直总督,大权在握,风光无限,但在钱渊一番入骨三分的分析下,已是岌岌可危,身前身后尽是无底悬崖。
  唐顺之好似片刻间老了几岁,扶着桌沿艰难起身,“展才,听闻你和裕王、高新郑交好……”
  钱渊赶紧上前扶住,“放心,放心……晚辈年幼,不过胡乱揣测而已,尚不至于此,不至于此……好好好,晚辈应下,定然保胡汝贞一个好下场!”
  不是钱渊要胡乱保证,实在是怕唐顺之出事……这老头多年来过的是苦行僧的日子,住茅舍,睡门板,冬不生火取暖,夏不摇扇乘凉,出入不坐轿,一个月只吃一次肉。
  好吧,人家唐顺之是希望用自苦的办法来摆脱物质欲望的诱惑,但在钱渊看来,扯淡,只能让自己身体一日日垮下去。
  事实上,唐顺之在原时空就在四年后在通州病逝。
  “好了,老夫没事。”唐顺之强打精神,犹豫了下说:“只请展才放在心上,若有机缘……”
  钱渊正色应下,长鞠一礼。
  这一礼心甘情愿,因为唐顺之和胡宗宪之间从无往来。
  钱渊也不想看到胡宗宪再次在绝望中写下“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他也的确准备做出一些努力,当然了,护住胡宗宪只是顺带的。
  事实上,徐渭来信提到过这一点,招抚汪直和通商看似是两件事,但实则是一件事。
  日后科道言官要弹劾胡宗宪,招抚汪直必然是一项罪状,这不可避免的会攀到钱渊身上……虽然钱渊跟汪直保证,自己是徐阶的孙女婿,但到时候徐阶不落井下石已经是厚道的了。
  所以,科道言官弹劾,这颗炸弹需要提前引爆。
  钱渊一直在为此努力,他希望的是,引爆这颗炸弹的地点不在胡宗宪的屁股下,而是在自己的屁股下。
  如果能顺利解决这颗炸弹,或者说在引爆炸弹后,钱渊能安然无恙渡上金身,那胡宗宪很可能会逃过一劫。
  不过,虽然有后手,但钱渊也没什么把握……虽然他善于借势,但无论是嘉靖帝、严嵩严世蕃还是裕王、高拱,都不会深层次参与其中。
  再等等吧,钱渊脑中思绪万千,脸上百态呈现,时而肃穆,时而狰狞,却没看见唐顺之递来的一张纸。
  “嗯?”唐顺之提醒道:“展才?”
  “噢噢……”钱渊接过纸看了几眼,拿起一旁的鹅毛笔蘸蘸墨汁圈了几个名字。
  唐顺之皱眉道:“又是这几家不许出海?”
  “有点太明目张胆?”钱渊笑了笑,提笔又圈了几个。
  唐顺之狐疑的看了钱渊两眼,“他们得罪你了?”
  “当然没有。”
  钱渊脸上突然堆砌上温和的笑容,但对他还算熟悉的唐顺之却能从这笑容中察觉到丝丝寒意。
第565章
中门出迎
  侯涛山、金鸡山隔江相对,这两座山向来名声不响,既没名人古迹,亦无华美景色,但在这几个月内名传东南。
  普通的商贩大都只知晓侯涛山,但那些倭乱之前就是海商的家伙,沿着甬江来到镇海县外,会用警惕而畏惧的目光打量着金鸡山。
  因为,汪直就在金鸡山,而且还招来数百旧部,两三个月在山脚修建起一座规模不算太小的村落。
  当然了,这座被毛海峰这憨货命名为“招宝村”的村落里,除了汪直的卫队之外,并没有太多海盗出身,大都是海商的子女家眷,毕竟心念故土,不愿漂泊海上。
  沿着细碎石子铺的路一直走到江边,汪直兴致盎然的说:“那宁波同知还真不错,修路修的好!”
  “也费银子啊,那厮最早修的就是这条路,逼着我买了七八百铁锤,然后……就带走了!”毛海峰抱怨道:“那厮不是个爽快人,光是这条路至少贪了好几百两银子。”
  “少扯淡了。”徐碧溪吐槽道:“方先生看过账本,都没说贪了银子。”
  “不能说贪了银子,但也的确吃了亏。”钱锐笑吟吟道:“宋继祖此人倒是机灵的很,毛兄弟只管大事,手下兄弟也毛躁……八百民夫,那些日子供的是一千两百人的饭菜。”
  汪直回头训斥道:“好了,不就百八两银子嘛,今儿可别提这件事!”
  徐碧溪看看前头已经装的满满当当的船舱,“义父,没必要送这么多礼吧?”
  钱鸿忍笑道:“就是,中秋那厮就提了两盒月饼来,去扛了三个箱子走!”
  “那月饼据说是钱展才亲手所制,宁波全府也没几人能收到。”钱锐今天心情不错,笑容满面道:“不过,钱家子贪财,此事不说东南,至少镇海上下皆知。”
  “你们懂什么!”汪直叹道:“南洋那边来了消息,的确有奇物,耐旱易活,亩产数倍于稻谷,可代五谷……也不知道钱展才从哪儿打听来的消息,此事颇为隐秘。”
  当然隐秘,南洋吕宋岛等地如今的确移植红薯,但时日不久,直到隆庆年间才大面积铺开,万历年间才有人引入内地。
  “两拨人了,都没能得手。”钱锐解释道:“此事一时半会儿只怕难成,老船主才多送些礼……钱展才为此事急着呢。”
  “有什么好急的?”毛海峰大大咧咧道。
  汪直怒道:“今日你不准开口!”
  徐碧溪在一旁笑的直打跌,钱鸿解释道:“此事早有定论,通商一事日久,东南必然多有农户弃谷就桑,风调雨顺还好,一个不好就要粮价直升,钱展才这是怕日后粮荒。”
  一行人渡江进了镇海县,一个月前还算通畅的道路如今拥挤不堪,虽已深秋,但海贸不断,来往的客商川流不息,各种嘈杂声让人说话都要放开嗓子。
  “就这条路,从侯涛山东面一直到镇海县,已经是烂如泥了。”徐碧溪指着不远处的民夫,“宋继祖还真被钱展才使唤的够呛,修完了库房、码头、威远城,铺好了码头到商市、库房的路,现在又开始修这条路……都小半年了,还没歇着。”
  “刚刚征调来的民夫。”钱锐解释道:“之前陆续的万余民夫都已经回去了,毕竟要秋收。”
  汪直站在人群中感慨万分,这半年来他一直奔波于舟山、镇海、倭国之间,几乎每次来到镇海,都会发现很多很多变化。
  而这些变化大都是让汪直欣喜的,码头扩建,道路平整,甚至还疏通航道。
  就像神笔马良,似乎有一支笔,在这东南一偶,绘出如画美景。
  进了镇海县,县城并不大,拥挤的让初次来此的外地人瞠目结舌,两条主干道中,你想脚步快点都做不到,人挤人,人推人,两边琳琅满目各种大大小小的商铺。
  为饱口腹之欲经常来晃悠的毛海峰主动带路走进一条侧路,摇头道:“人越来越多,县衙已经出了文书,三天后开始,临江的南城门不许过人,只许通车。”
  “还不仅如此。”钱鸿补充道:“据说城内要重新布局,拓宽街道,在东面另开一个城门,甚至据说西面城墙推倒,往外扩建数百步。”
  汪直一边点头一边顾盼四周,即使是辅路,也颇多商铺,还有走街串巷的货郎。
  “钱家葫芦嘞……三文钱一串,五文钱两串!”
  毛海峰忍不住丢出十几个铜板,拿着几串糖葫芦回来,“这玩意是钱家那个酒楼传出来的,这倒好,个个都自称是钱家葫芦。”
  徐碧溪接过一串咬了口,“噢噢,是山楂。”
  “酸酸甜甜,好吃!”钱鸿一扭头一甩嘴,眨眼间就干掉一串。
  毛海峰腮帮子鼓鼓的还在献殷勤,“义父,吃串呗,味道不错……”
  “吃个屁!”汪直后悔将这个憨货带出来,“都到了地方了,成何体统!”
  毛海峰转头看见钱家护卫头领梁生和彭峰正在府门外等候……好吧,这憨货居然举着糖葫芦塞过去!
  彭峰为人精细谨慎,笑了笑侧身避开,梁生这厮居然接过来,一口咬下两个,吃的津津有味。
  “咳咳,咳咳!”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21/80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