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谱下的大明(校对)第45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50/801

  如赵贞吉这等来了半年不到的新人,如何能知晓钱渊在这两府的底气。
  清晨启程,顺江而下,黄昏时分赵贞吉一行已抵镇海城外。
  “真如传闻所言,如飞来一城!”黄师爷看着车水马龙的岸上,不禁赞道:“虽然略小,但不让临清!”
  这个评价不可谓不高,临清在后世没什么名气,但在明清时代,依仗运河而兴旺,是天下数的出来的繁华之地。
  赵贞吉面无表情的扫了眼码头,不意外的没有看见钱渊,倒是宁波知府赵贞吉,同知宋继祖,镇海知县孙丕扬并大小吏员出迎。
  “荆川公,一别经年,久违了。”
  唐顺之枯瘦的脸上挤出个笑容,“孟静,上次相见还是嘉靖二十年,适时孟静出使兰州持节册封后回京,恰逢那时在下离京返乡。”
  “一别十七年,如今再见,均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赵贞吉顾盼左右,感慨道:“见如此繁华,可见荆川公之能,当入京襄助诸公,定社稷大业。”
  唐顺之淡淡一笑,伸手道:“石路四月初方完工,来往商贾不断,此次就不清水扑街,夹道相迎了。”
  赵贞吉脸上笑意也淡了下来,一言不发举步下了码头。
  一旁的孙丕扬眼观鼻鼻观心,心里却颇为不屑,他是唐顺之、钱渊在镇海最得力的助手,对两个月发生的那件事非常清楚。
  赵贞吉明摆着是挖墙脚,而且拿出了提拔入京的筹码,但他本人却对通商一事漠不关心,什么都不懂。
  四月份,镇海一地送入太仓库、内承运库共计三十七万余两纹银,并米两万五千石。
  这是什么概念?
  嘉靖三十六年,户部共计入库两百万两纹银,而镇海一地只花了半年不到,就占了两成还多。
  钱渊私下明言,从宁波知府到同知、推官,再到镇海知县……这些位置,没有陛下的吩咐,谁都不敢抢,也抢不走!
  想将唐荆川提拔入京,徐阶真的没那份能耐!
  孙丕扬跟在唐顺之、赵贞吉后面下了码头,正要上马车的时候,突然听见赵贞吉咦了一声。
  “那是军寨?何人驻守?”
  虽然距离不近,隔江相望,但依旧能隐隐看得见黑压压的人群,能看得见夕阳发射在兵刃上的寒光,还有船只正在来回穿梭,船上多有跨刀持枪的大汉。
  唐顺之神色淡然却没有回答,顿了顿孙丕扬开口道:“那是金鸡山,山脚处是招宝村,去年设市通商后,海商聚银所建。”
  “持刀拿枪,客商敢赴镇海?”
  孙丕扬笑容可掬道:“今日大人巡视镇海,自然要小心警惕。”
  赵贞吉打量了孙丕扬一眼,一声不吭的上了马车。
  已经说得够清楚了,平日里自然是风平浪静,是你赵贞吉突然驾临镇海,人家汪直才武装戒备……怕再被你阴了!
  唐顺之在心里叹息一声,十七年后重逢,你我皆再非旧观。
第601章
拦路喊冤
  才刚刚下了码头,不过略略聊了几句,赵贞吉已经深深感觉到无处不在的束缚,他开始考虑自己径直来镇海是不是太过孟浪。
  就在这时候,外间传来一阵喧哗声。
  “什么人?!”
  “拦住他!”
  孙丕扬的高呼声传来,“小心其他方向,诸卒听令,举刀!”
  钱渊不在乎赵贞吉,但不能不在乎赵贞吉的生死……死在镇海,那真是大发了,如果是被刺身亡,好吧,钱渊也得倒大霉!
  所以,今日出迎,虽然钱渊没有露面,但钱家护卫来了一队人。
  马车已经停下,赵贞吉猛地掀开车帘看去,一个穿的破破烂烂的老者正被护卫拉扯在地上。
  “住手!”
  黄师爷探头出来,看见了地上一块白布,一旁的随从拿起来展开,上面是血红的一个“冤”字。
  孙丕扬咬着牙看向身侧的彭峰,“管不管?”
  这种事按例来说理应是当地知县接手,赵贞吉虽身为巡抚也不能强行插手,倒是巡按御史能抢过来。
  彭峰干脆利索的回到:“少爷吩咐了,不管,让他折腾去!”
  原本热闹的路上寂静无声,只偶尔传来马匹打响鼻的响动,赵贞吉亲自下车挽起那老泪纵横的老人,而一旁的唐顺之、宋继祖、孙丕扬个个沉默无语。
  围拢过来的人越来越多,不管什么场合,吃瓜众总是存在的,直到宁波府推官吴成器纵马疾驰而来。
  两个月前,钱渊急奔杭州后抢回了汪直,他和胡宗宪之间的间隙终于借这次的事略略弥补了一些,唐顺之才请调吴成器转任宁波府推官。
  听孙丕扬面无表情的介绍后,黄师爷凑到赵贞吉耳边,“此人原是台州府推官,但却是徽州府人氏,前些年在总督府内统帅亲兵。”
  简而言之,这家伙是胡宗宪的人。
  赵贞吉冷哼一声,自己第一次来到镇海,就有民众拦路喊冤,显然,这儿并不像传闻中那么好。
  而拦路喊冤这一件事有两方,一方是有冤屈的民众,另一方……自然是青天大老爷。
  莫名其妙得到心理满足感的赵贞吉决定接下这个案子,他觉得,这或许是个突破口。
  距离此处不远的一家货栈中,周复笑着关上了窗户,倒了杯凉茶道:“象山倭乱,屠戮百姓,钱展才看来也颇为头痛。”
  吴志点头道:“刚刚接到消息,驻扎侯涛山以东的游击杨文所部,购入大量咸肉,鱼干,午后至今,炊烟不熄。”
  显然,赵贞吉赴镇海,宁波府这边再不出兵,那是说不过去的。
  “按规矩,象山县倭乱,就应该是杨文所部出击。”周复低声道:“今日清晨,钱展才携家人入侯涛山。”
  “侯涛山?”吴志顿了顿,嘴角勾勒出一丝狰狞的笑容,“身入死地,真是浪得虚名!”
  “未必是浪得虚名。”周复摇摇头,“侯涛山顶峰有威远城,数百兵丁驻守,平日里码头人来人往,但往山内库房而去的那条路,却是有兵丁把守的。”
  “但如若杨文远行至象山,镇海空虚,纵有百余钱家护卫也无济于事。”吴志冷笑道:“更别说对岸就是金鸡山!”
  虽然金鸡山脚的招宝村那些青壮都是汪直嫡系,但也都是见过血,吃过肉的……如若对岸的库房火光大作,他们还能改行吃素,肉到嘴边都推开?
  周复透过窗户缝隙瞄了眼,“再等等吧,看看赵贞吉有何手段。”
  赵贞吉没有辜负周复、吴志的信任,入城后第一时间去了县衙,将那老头儿提了出来。
  “是,肯定是!”老头眼泪鼻涕糊了一脸,“他们就是往舟山去的!”
  一番仔细的询问后,赵贞吉算是大致弄清楚了,这老头是象山县人,去年末倭患渐息,他于城外开荒种地,不料倭寇来袭,三子皆死,他亲眼看到倭寇乘船北去,断定是盘踞在舟山上的倭寇。
  使仆役将人送下去并看管好,黄师爷轻轻摇头道:“东翁,此事不可轻忽,倭寇往北,未必就往舟山而去。”
  赵贞吉瓮声瓮气的应了声,他也心里有数,所谓盘踞舟山的倭寇,实际上就是指汪直麾下。
  汪直被招抚后,势力三分,一部分在侯涛山对岸的金鸡山,一部分在倭国老巢,最大的一部分就在舟山主岛上。
  但显然,如果要拿这件事做文章,绝不能将汪直牵扯进来……两个月前,那厮能日夜兼程杀进杭州,兵围巡抚衙门,将汪直捞出来,现在可是在镇海,钱展才的老巢!
  “象山县衙报上来死伤百姓百人,但……”
  “但刚才那老儿信誓旦旦,光是左右两个村子都被杀的一干二净,至少没了百来号人。”黄师爷摇摇头,“而且象山县衙报来袭倭寇不计其数,那老儿说的很清楚,倭寇遁去,六艘海船,约莫千人。”
  看赵贞吉闭目养神,黄师爷试探问道:“只言倭患再起,不言其他?”
  赵贞吉正要说话,外间传来脚步声,随从在门外禀报,“大人,时辰不早了,可要摆饭?”
  黄师爷摸摸肚子,笑道:“饥肠辘辘,如今宁波以菜肴精美别致闻名东南,今日可一饱口福了。”
  一个县衙的仆役拎着食盒低头垂目的进来,五菜一汤,还有一壶烫好的花雕。
  赵贞吉眯着眼打量着这个仆役,直到对方消失在门外。
  “东翁?”
  赵贞吉举手从最靠近自己的那盘松子玉米下取出一张叠得方方正正的纸,略略看了几眼后递给黄师爷,叹道:“宁波这趟水还真够浑的!”
  黄师爷仔仔细细看了一遍,苦笑摇头无语。
  “你看,这事儿几分真,几分假?”
  “影影绰绰,似有似无。”黄师爷叹道:“不过钱展才其人贪财,东南多有人知。”
  赵贞吉眯着眼想了好一会儿,低声吩咐道:“分批过来的人手明日也该到了,将人手散出去打听打听。”
  就在隔壁的侯涛山中,钱渊兴致勃勃的在做粉蒸肉,当然了,这个时代还不叫粉蒸肉,而是米粉肉。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50/80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