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谱下的大明(校对)第49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93/801

  钱渊无语的看着毛海峰,“都是送他们的?”
  “不够还有……”
  “也就是没有我的?”钱渊吐槽道:“到现在,除了老船主送了一柄倭刀,一盒走盘珠,你们从无贿赂!”
  毛海峰不干了,“去年中秋后,大箱小巷……”
  “难道钱某收下了?”
  汪直咧咧嘴,的确,临走时候钱渊将礼物全都退还了。
  钱渊伸手做了个请的手势,“就那盒走盘珠……啧啧,全都被陛下抢了去!”
  汪直眼睛一亮,“陛下喜走盘珠……”
  “算了吧,物以稀为贵。”钱渊随口说:“但今年初,钱某将老船主从杭州抢出来,不料老船主径直去了舟山,又去了倭国……老船主什么表示都没有?”
  “如此索贿,本官回京必要弹劾!”
  前面传来如此严声斥责,汪直和毛海峰脚步一顿,钱渊笑骂道:“子直兄,令妹去年末出阁,十里红妆,摆在首位的红珊瑚就是五峰船主所赠。”
  “噢噢,原来是陆大人。”汪直立即知道对面人是陆一鹏,笑着说:“些许小事,不值一提。”
  “还要多谢五峰船主。”陆一鹏笑道:“妹子出嫁后来信,那对红珊瑚可为传家宝了。”
  “他库房里多着呢,回头带你去挑。”钱渊一边走一边说:“送其他人无甚要紧,倒是钱某一意开海禁通商,还真不敢收取贿赂,省的日后麻烦。”
  陈有年赞道:“文长曾言,镇海通商,为防他人以此相攻,展才一文不取,以示清廉。”
  毛海峰嗤之以鼻,“一道松子玉米在镇海酒楼卖……”
  “闭嘴!”汪直狠狠瞪了义子一眼,“还请钱大人引见。”
  “余姚陈有年,嘉靖三十五年进士,钱某至交好友。”钱渊介绍道:“如今任户部主事,颇得大司农赞誉,筹备宁波清吏司,即登之兄一力承当。”
  汪直也是聪明人,一听就懂,知道这位肯定是随园士子,恭恭敬敬行了一礼。
  陈有年回了半礼,笑道:“输红薯、洋芋入大明,五峰船主可名传后世。”
  “这位是嘉靖十七年进士霖原公,以少司农之位南下巡视。”
  汪直在官场上的消息不算灵通,但也知道这位就是南下一行人中的首脑,户部侍郎黄懋官,又是恭恭敬敬行了一礼。
  黄懋官还了一礼,在他人诧异的目光中拱手道:“本官乡梓福建兴化府。”
  陈有年点头道:“五峰船主以船队运粮米输闽,使戚元敬无后顾之忧,此举于国有功。”
  戚继光南下入闽抗倭已有大半年了,虽屡屡大败倭寇但始终无法剿灭,福州府附近倒是清理干净,倭寇盘桓于两处,一处是福州府与福宁州的交界处,一处是福州府与兴化府的交界处,都在海边密密麻麻的小岛上。
  钱渊这一年多来打制战船,都归属葛浩麾下,不能随意越境,也怕倭寇群起攻之,倒是汪直麾下船队能随意出入,五峰之名威震海上,倭寇也不敢来犯。
  “这位是淮安胡应嘉,吏科给事中。”
  钱渊随意介绍了句,转头道:“都收拾干净,回去吧。”
  汪直有些诧异的看着胡应嘉,一方面钱渊对此人的介绍太过潦草,太过随意,另一方面……这人看过来的眼神有点奇怪。
  呃,的确如此,胡应嘉忿忿于汪直这么老实,这么乖巧!
  拜托啊,你是在朝中和徐海齐名的倭寇头目,现在被钱渊训的跟看家狗似的!
  要是真的攻打彭溪镇多好,自己能弹劾汪直复叛……也不想想,如果真的攻打,他会是最不可能逃掉的那个。
第659章
贼船
  论官员的工资,可能明朝是封建时代最奇特的一个朝代,这一切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明太祖朱元璋。
  不说浙直总督、浙江巡抚这样的封疆大吏,即使钱渊这样的巡按御史……朝廷发下来的那些玩意儿,勉强养活家人,想顿顿吃肉都够呛。
  更别说钱家那些仆人、丫鬟以及大名鼎鼎的钱家护卫……都说钱家护卫精锐甲于东南,但谁知道维持这样一支不到三百人的护卫队,钱渊每年要耗费至少两千两银子,这还是非战时的耗用。
  所以,贪污从来不是明朝官员的灰色收入,而是正当收入……只要别闹得太过分,科道言官不会弹劾你,同僚不会苛责你,甚至嘉靖帝都觉得理所应当。
  所以,钱渊眼睁睁的看着,看着毛海峰指挥人手将一箱箱的好玩意搬出来,在小吏的指点下一一分类……陈有年喜画,陆一鹏喜书法,黄懋官喜古董,其余户部小吏各有喜好。
  虽然理解,但钱渊好不爽啊,冷哼一声转身走入正厅,黄懋官等人正在询汪直红薯之事。
  虽然大半年都在倭国、舟山一带盘桓,但汪直也没歇着,从南洋连续弄来好几批红薯、藤蔓以及洋芋,还掳来几十个老农。
  “舟山亦有种植,红薯约莫五十亩,洋芋四十亩。”汪直仔细解说道:“比彭溪镇这边要迟一个月种植,红薯亩产十二石到十三石,洋芋亩产十一石到十二石。”
  “红薯和洋芋虽然都是埋在土里,但种植之法不同,一个以藤蔓种植,一个切块发芽,这些……汪某从舟山带来二十多个老农。”
  黄懋官缓缓点头,又细细问起作物与灌水量、气候、温度、季节的关系,汪直从商前也是耕读人家,在舟山对红薯、洋芋也很是关注,一一作答。
  陆一鹏插嘴道:“推广到他处,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不说农户,就是大户人家也不肯随意用良田种植……展才,宁波、台州好几处试种?”
  “按上好水浇地亩产兑银,多了不退,少了补足。”钱渊摇摇头。
  陈有年也摇头道:“即使是展才,也不过宁波、台州两地而已。”
  这是肯定的,早在嘉靖三十二年,辣椒就出现在杭州了,但直到三四年后,辣椒才在杭州传播开,还是以“钱家椒”的名义……钱渊在线带货。
  虽然红薯、玉米、西红柿、土豆都在镇海的钱家酒楼出现过,但传播也只局限于钱渊能够掌控的宁绍台三府。
  而这些作物产量高,易于传播……但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钱渊可以肯定,在浙江大规模推广的效果会很差。
  理由很简单,通商之后,浙江大量的良田都在种植各种经济作物,大家都不傻,什么能赚银子就种什么,红薯、洋芋产量高,意味着价格低……这种道理最普通的农户也懂。
  “这是户部的事。”钱渊看了眼黄懋官,“实在不行,可以各省、各府、各县的官田试种。”
  顿了顿,钱渊补充道:“西北缺水,无秦汉时之粮仓旧貌,红薯、洋芋正合适。”
  钱渊在心里默默计算年份,历史上几十年后的小冰河时期拉开了明朝灭亡的序幕,单靠红薯、洋芋是无法拯救这个王朝的,但这两样作物在合适的人手里,或许能让历史的轨迹发生偏移。
  总的来说,红薯、洋芋是有着足够分量的资源。
  久在西北任职的黄懋官心中早有计较,微微颔首,将话题扯开,向汪直询通商、海船各类事宜。
  虽然名义上,黄懋官一行人南下巡视为红薯而来,但实际上户部尚书方钝早有交代,此行要视察通商一事。
  已近黄昏,汪直特地带来的厨师弄了一桌好菜,众人赞不绝口……这些天尽吃红薯、土豆了,不过胡应嘉没有露面。
  回到临时整理出来的书房,钱渊亲手点着油灯,笑道:“子直、登之皆是随园中人,黄侍郎与其上司方尚书也和随园交好,放心就是。”
  汪直点点头,犹豫着嘴唇微启,却没说话。
  “你我之间,还有什么话不能说的?”
  “那位胡大人……”汪直轻声问:“似乎对汪某……”
  “那厮是来挑刺的。”钱渊随口道:“几个月前,随园大闹六科,那厮被踹断了鼻梁。”
  汪直眼珠子都要凸出来了,朝中文官也打架?
  呃,只能说汪直孤陋寡闻,明朝的文官那叫一个狠,当年锦衣卫指挥使就在大殿上被文官群殴致死,李东阳抢过宫中侍卫的锤子追杀当朝国舅,杨慎更是振臂高呼险些将桂萼弄死。
  汪直咽了口唾沫,“听闻胡大人是徐阁老的门人?”
  “嗯?”钱渊皱眉转头看来,“谁告知你的?”
  汪直嗨了一声,“孙大人接任镇海知县,那日海商人心浮动,县衙里传出消息,孙大人亦是随园中人……也提到了胡大人是徐阁老的门人。”
  钱渊微微眯眼,借着灯光细细打量汪直的神色,这货不会是想改换门庭吧?
  上了贼船还想跑?
  门都没有!
  汪直也察觉到钱渊异样,解释道:“刚刚得报,送到胡大人屋中的礼都被退了回来。”
  “钱某与他虽为同年,却颇有间隙。”
  汪直不禁琢磨,胡应嘉是徐阶的门人,钱渊是徐阶的孙女婿,应该是同一阵营……这是内斗?
  钱渊有点费解,“华亭欲致你于死地,难道老船主要送上门?”
  “龙泉公何出此言?”汪直大惊失色,“汪某哪里得罪了徐阁老?”
  钱渊眨眨眼,愣了好一会儿才反应过来……好像当年在沥港招抚汪直,自己将徐阶拉出来扯大旗?
  “钱大人,徐阁老日后必是内阁首辅,得罪了他……”汪直坐立不安,“要不……汪某备一份礼,还托大人送去京城。”
  钱渊干笑两声,“此事与朝中党争相关……倒不是老船主得罪了徐华亭。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93/80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