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谱下的大明(校对)第50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08/801

  其实这句俗语并没有流传开,历史上直到清朝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提及,才渐渐传播开来。
  胡应嘉虽然没读过《老学庵笔记》,但也听得懂,不过脸上颇有迷茫之色。
  “克柔兄是心学门人,投入华亭门下。”钱渊嘿嘿笑道:“不过似乎不太受重视啊?”
  胡应嘉起身追问:“展才,到底何意?”
  “三年前,吏部天官李时言进位太子太保,兼翰林学士,陛下赐御书褒以‘忠好’二字,特许其骑马出入宫门,甚至令其入直西苑,轮班直庐,可谓风光无二。”
  突然提到李默,胡应嘉更纳闷了,但知道钱渊不会无缘无故,紧紧抿着嘴侧耳细听。
  “严嵩久恨李时言,两人本为死敌,于是才有了严党构陷李时言使其罢官归乡?”钱渊眼中满是鄙夷之色,“李默得宠于陛下,恨之入骨的那个人实则华亭。”
  “什么?”
  “李默,正德十六年进士,入翰林院选为庶吉士,但次年嘉靖元年调户部主事。”钱渊轻声漫语,“嘉靖三十四年末,陛下令李默兼翰林学士。”
  胡应嘉浑身上下一个激灵,他是官宦世家子弟,如何不知晓其中奥秘?
  虽然只待了一年,但李默的的确确算是翰林出身,只不过没有走储相这条路。
  六部尚书,一般来说只有礼部尚书才会兼翰林学士,甚至掌翰林院事,如现在的礼部尚书吴山,而其他五部尚书没有这个资格。
  区别就在于,礼部尚书入阁的可能性非常高。
  李默身为吏部尚书,加翰林学士,嘉靖帝当时很有可能将其在礼部或户部、刑部走个过场后径直入阁。
  “华亭欲倒严,但在倒严之前,他要确认一件事。”钱渊轻笑道:“严嵩去位,留下的那个位置会是谁的?”
  胡应嘉脸色灰败,他想到了很多很多,再联想起刚才那句“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语,嘴唇轻启,却说不出话来。
  “那时候你已经选官离京,的确,分宜、华亭联手,才斥退李时言。”
  “抵镇海月余,从不上门,而临行前夜,贸然来访,让钱某猜猜,克柔兄此来,只怕不止是斥钱某勾结严党吧?”
  胡应嘉有捂脸的冲动,两个月前在杭州,自己不过随口说了句“奇技淫巧”而已,结果被钱渊以祖父胡琏为由,将自己骂得抬不起头来。
  几乎一模一样的事情再次发生了,自己费尽苦心,奇思妙想,揣测钱渊与严党同流合污,结果人家一锤子砸回来,徐阶也干过同样的事。
  钱渊打量着胡应嘉,突然笑了,“难不成克柔兄此来,是劝钱某人摒弃前嫌,入华亭门下?”
  胡应嘉神色微动,如此见微知著,真是个人物。
  “不论招抚汪直是否妥当,只看设市通商,税银输中枢,又有红薯、洋芋可活万民,展才于国实有大功。”胡应嘉长长作揖,“但严嵩明年已满八十,致仕之日不远,他日师相身登首辅之位,为何不重归师相门下,齐心协力,共扶社稷?”
  钱渊眼神复杂的看着面前的同年,或许是因为入仕不久,又或许是因为没有可能攀爬至顶峰,如今的胡应嘉有着一份赤子之心。
  胡应嘉又补充道:“胡某知晓,知晓通商一事在展才心中的分量,但如今此事已然抵定无疑。”
  钱渊伸手做了个请的手势,再次落座,缓缓道:“华亭欲以胡汝贞或招抚汪直,或勾结倭寇,或贪污军饷之名以倒严,而钱某开海禁通商却需要胡汝贞助力,如此,方才与华亭生隙。”
  “克柔兄是如此想的吧?”
  “嘿嘿,嘿嘿……”
  钱渊不自觉的笑了起来,笑声中夹杂着冷意,“重归华亭门下……重归华亭门下,自钱某以下,随园从未与徐府建交,倒是钱某的拳头和他们打过交道。”
  似乎知道胡应嘉要问什么,钱渊侧身道:“如若要攀附华亭,何以不娶其女,却娶其孙女为妻?”
  “何人不知钱某和徐璠之间……难道愿意认其为长辈?”
  “自嘉靖三十五年五月南下,钱某从未想过借华亭之力。”
  “当然了,这些理由似乎不够。”
  钱渊微垂眼帘,脑海中又浮现出那个雨夜,那位老人摁在自己肩上的双手,还有“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的期盼……
  那个夜晚发生的一切,长久的深藏在钱渊脑海的最深处,每每听见徐阶的这个名字,那些画面就会突然跳出来。
  如今知晓实情的人,除却徐阶、严嵩、严世蕃、赵文华之外,只有钱铮和高拱知晓,钱渊并不打算在徐阶未败落前再对其他人透露,于是他另找了个理由。
  看了眼正出神的胡应嘉,钱渊轻声道:“今年二月二,浙江巡抚赵大洲搜捕汪直入狱,钱某急行赶赴杭州,兵围巡抚衙门,克柔兄可知晓此事?”
  胡应嘉微微点头,“此事在东南知晓的人不少,都言展才与五峰交情甚笃,也正是从那之后,虽朝中未有迹象,但通商一事已然旺盛,每月税银也节节攀升。”
  钱渊轻描淡写的将事情剖析开,将血淋淋的实情一点点吐露,对面的胡应嘉的脸色也一点点的苍白下去。
  “最恨党争,便为此。”钱渊面若寒霜,冷然道:“只为党争,欲乱浙江一省。”
  “严分宜,奸相,以钱某所视,华亭尚不如分宜。”
  看着胡应嘉丧魂落魄的离去,钱渊眼神闪烁不定,此人是心学门人,在科道言官中名望不低,又是同年……
  第二日清晨,唐顺之、宋继祖、吴成器等人均未现身,如今是最忙碌的时刻,钱渊和临时赶来的孙铤将黄懋官一行人送至客船码头。
  “此番南下,大开眼界。”黄懋官笑道:“展才开本朝先例,设市通商……既然因展才而起,那就要负起重任。”
  孙铤笑道:“霖原公,展才如今已经被荆川公的鞭子抽得没一刻停歇了。”
  “哈哈,展才乃将将之才,只看叔孝、文和两任镇海知县即知。”
  陈有年、陆一鹏上前珍重离别,他们倒是没什么离别情绪,都是随园自家人,知道钱渊要不了几个月就要回京,倒是孙铤要在镇海至少待上一两年。
  胡应嘉形单影只的站在一旁,只拱了拱手,径直上船,只不过一夜,似乎身材更是消瘦。
  陈有年对钱渊点点头,“试试吧。”
  “嗯,未必要怎么样,正好你们三缺一嘛。”
  陆一鹏瞪了眼孙铤,“要不是你将他鼻梁骨都踹断了……”
  “那你怎么不说是文长兄先给了他一拳!”
  “好了,好了。”钱渊拱手道:“数月之后,必然京中重逢,到时再叙。”
第679章
路遇
  黄昏将近,落日在起复的山峦间半隐半现,将最后一丝阳光投射而下,古田溪水平静的由南而北,与建水汇集成闽江东去。
  一艘不大的船只在古田溪上缓缓向南,船头上一位青年文士叹道:“得戚门双杰,实是闽地大幸。”
  一旁服侍的书童知道自家少爷虽然年轻,却见识不凡,奉承道:“能得少爷一赞……”
  “好了!”青年文士一挥袖袍,“戚门双杰,其兄击倭,其弟败贼,保闽地不失,若无戚继美于此败敌,这个年……闽县算上过不下去了。”
  转头望向岸边,视线越过稀稀拉拉的森林,古田县城隐隐可见,青年文士似乎看到了奋勇进击的官兵,或溃散四逃或跪地求饶。
  八月那一战,让戚继美名声扶摇而上,加上屡屡败倭的戚继光,“戚”这个姓氏至少在福州、延平两府极为响亮。
  青年文士还在那感慨,后头船夫惊慌失措的喊声传来,“漏水了,漏水了!”
  虽是大族,官宦世家,但却向来清廉如水,这艘船还是借来的,青年文士有点头大,最大的问题是,母亲还在船上。
  船只勉强靠岸,众人手忙脚乱的将行李卸下,青年文士亲自背着母亲涉水上岸。
  “母亲,不打紧。”青年文士安慰道:“距离古田县城不远,孩儿背母亲过去就是。”
  没有听到母亲的答声,青年文士诧异的转头,只看见母亲惊恐的眼神,顺着视线看去,一直庞大的老虎缓缓从林间缓步而出,虎尾缓缓摇摆,绿油油的虎眼中透出慑人的寒光。
  “少爷,是大虫……”书童往后退了几步,一个踉跄跌在水中。
  青年文士喉头微动,口干舌燥,低声道:“上船,背着母亲上船。”
  老虎不紧不慢的踱步过来,似乎想挑选哪一位先下嘴,低沉的吼声响起,这七八人似乎反应过来了,手忙脚乱的往船上爬去,就算是艘破船,但至少能挡一挡……更何况,闽地多水,闽人大都会游泳。
  只有三个人没逃,一个是跌落水中的书童,一个是青年文士,另一个是老迈的母亲。
  青年文士有些绝望,盯着做势欲扑的老虎,低低道:“背上船,许你一家脱籍,你儿可拜兄长为师。”
  “少爷。”
  书童还在哆嗦,眼角余光见人影窜出,青年文士已经朝着东面狂奔而去。
  “我儿……”
  老妇人的喊声刚刚响起,青年文士停下脚步,猛地挥手,一块石头正正砸在虎头上。
  被激怒的老虎放弃了到嘴边的美食,咆哮着猛扑而来,青年文士跌跌撞撞的在河滩上狂奔,几乎只在瞬息间,老虎已然扑到身后,他似乎都已经闻到虎嘴里的腥臭味。
  少有才名,未弱冠之年被大宗师点为院试案首,如锦前程,似乎就要埋葬在这片河滩上。
  就在这时候,一声尖锐的异响在耳旁响起,随着而来的是老虎凄厉的咆哮声。
  青年文士知道自己不应该回头,但还是忍不住回头看去,一支长箭正插在虎身上,江面上停靠着两艘乌篷船,船头大汉手持长弓,搭箭再射,可惜长箭擦着虎头偏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08/80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