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谱下的大明(校对)第71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11/801

  侯汝谅思索片刻没什么头绪,狐疑问道:“候某愚钝,克柔何以此举?”
  胡应嘉苦笑道:“入京税银锐减,接下来若不能有所起色,别说户部了,陛下都要龙颜大怒,师相也难以回护。
  无奈之下,下官先放宽出海文书,再于宁波、绍兴、杭州三府设海市,以便海商采买大宗货物。”
  看侯汝谅依旧迟疑,胡应嘉补充道:“下官执掌通商事时日尚短,但也知中丞所盼。”
  “嗯?”
  胡应嘉笑道:“中丞怕是忘了,前年末中丞入京,与国子监司业张叔大一席长谈,后来张叔大也和下官提起此事。”
  什么事?
  当然是侯汝谅念念不忘的海运。
  想起张居正,侯汝谅长叹一声,在徐阶门下,有意促成海运的只有张居正一人,侯汝谅入浙后,在京中隐隐以张居正为援。
  不料去年先帝驾崩,一日夜的功夫,徐阶、张居正反目成仇,后者投入高拱门下,侯汝谅满怀失落。
  胡应嘉很清楚徐阶对张居正的重视,也清楚张居正对徐阶的攀附,虽然他不知晓内情,但能肯定和随园,和钱渊有关。
  打量着侯汝谅的神色,胡应嘉笑道:“高新郑虽然跋扈,但师相仍是元辅,唐荆川过世,胡某执掌通商事……还望中丞襄助。”
  侯汝谅当然听得懂这句话,你帮我这个忙,日后海运我就替你说话。
  略一思索,侯汝谅长身而起,抓住胡应嘉的胳膊,“不过些许小事,一封信足矣,克柔事务繁多还特地跑到杭州来,太客套了。”
  “理当来拜……”
  “既然来了,今夜就住在这儿,待会儿点评点评候某从宁波府聘来的厨子的手艺!”
  设置海市只是小事,顺手帮忙而已,如果能得到胡应嘉助力,或许日后行海运事还有可能……这样的算盘,侯汝谅自然会打。
  夜间,吃的肚肥肠满的胡应嘉躺在客舍床榻上,心里琢磨钱渊这厮对东南的局势实在是了如指掌,不过这厮不逼就不肯出手帮忙,这种事以后可以多做做。
  赴任宁波知府后,胡应嘉按兵不动,凡事萧规曹随,第一时间写了两封信入京。
  一封信是给徐阶的,字字泣血,声称自己一时大意,自告奋勇,被坑的太惨。
  另一封信是给钱渊的,破口大骂,声称钱渊若不帮忙,他就辞官归乡……到时候看你怎么收拾这烂摊子!
  最终钱渊回信,指点胡应嘉在杭州府设置海市,促使海商在海市采买大宗货物。
  胡应嘉收到信,反复考虑半个月,才决定赴杭来找侯汝谅。
第977章
拜门
  虽然胡应嘉不懂东南大户走私导致货源不足的道理,但经过个把月的时日,他敏锐的发现,原本应该繁华的遍布镇海县城内外的商铺并不足以满意海商的胃口。
  很多客商手中的货物都是为了出海贩货准备的,但往往在杭州府甚至嘉兴、苏州就已经出手了,这也导致相当部分的海商只能沿水路往西寻找货源。
  但这个时代,货物买卖的渠道相对都是固定的,新人很难插手,即使你提高价格,也未必能买得到东西,而且还会被同行排斥。
  仔细思索后,胡应嘉才发现钱渊这个建议的关键之处在于南北运河。
  东南虽然水路纵横,但大量的货物是通过南北运河沿着苏州、嘉兴抵达杭州府,再向东通过绍兴府入宁波府,再入镇海。
  问题就在这儿,宁波府有甬江、鄞江、慈溪,绍兴府的上虞县、余姚县有姚江直通慈溪,但杭州府入绍兴府的是一条运河,西兴运河。
  这条运河不大,虽然绍兴府年年修缮,但运力有限,大量在南北运河上航行的货船不愿意转入西兴运河,再加上杭州府繁华不弱镇海,客商云集,货物在杭州府就能出手,没必要再转去镇海。
  当然了,胡应嘉不知道的是,这里面很有董家,以及和董家联手的东南大户的功劳。
  胡应嘉只是希望通过在杭州府设置海市,来达到出海税银增长的目的,而钱渊是希望杭州府能成为货物集散中心。
  “说起来,最适合出海的还是杭州府。”胡应嘉喃喃念叨了几句。
  这一点很多人都看得到,杭州府是南北运河南方的起点,又濒临海疆,而且位处杭州湾,松江府、宁波府两边若有得力水师护卫,实在是最合适的地点,可惜杭州府是东南重镇,一旦出事,这个责任……钱渊也背不起。
  辗转反侧半夜,胡应嘉才沉沉睡去,心里还在狐疑,钱渊那厮会不会又在给自己下套……没办法,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啊。
  第二日,胡应嘉拜别而去,临行前侯汝谅将杭州知府、钱塘县令都叫来,公然交代设置海市一事。
  “子民兄一直未至镇海,至今尚未见面。”胡应嘉早就从叔父那知晓一个多月前的事件,低声说:“还望中丞叮嘱一二,勿坏大事,使师相进退维谷。”
  侯汝谅苦笑着随意点头,他很清楚王本固的性子……现在恨钱渊恨得牙关痒痒,只是如今暂时蛰伏而已。
  不肯去镇海,无非是王本固觉得自己夺权最终被逼退,胡应嘉从容赴任执掌镇海事……徐阶一党内部,也是要争权夺利的。
  “子民去了台州。”侯汝谅略略交代一句就转身离开。
  后面的张师爷凑上前,“一个多月前,台州黄岩县附近有倭寇侵袭沿海,杀戮渔民,王御史心忧战局,赶去查实。”
  “一个多月前?”胡应嘉瞳孔微缩,也就是说,王本固离开镇海后,很快就去了台州。
  胡应嘉也了解王本固的性子,这是个心胸狭窄的人,如此受辱,必要复仇……再加上台州知府是方逢时,这不能不让胡应嘉浮想联翩。
  外人不知,但胡应嘉是徐阶心腹,很清楚方逢时的背景,嘉靖二十年三甲同进士出身,历任户部主事、工部郎中,两次外放,始终在知县、知府位置上打转,一直到嘉靖三十八年严嵩病逝,终投入徐阶门下。
  胡应嘉叹了口气,算算看王本固都在台州熬了一个多月了,也不知道到底想干什么……毕竟宁绍台三府,总的来说,台州才是钱渊根基最深的一个府洲,毕竟长时间驻守,毕竟前后有谭纶、宋仪望两任知府。
  .离开杭州,胡应嘉没有直接回镇海,而是在绍兴府萧山县落脚,因为浙江总兵官董一奎如今就驻守萧山县。
  选择萧山县是董一奎刻意的选择,他虽然和胡应嘉一样并不懂货物有限导致税银锐减的道理,但他很清楚卡住西兴运河的重要性。
  董一奎麾下对这条运河的把控相当到位,很有一部分客商之所以选择在杭州出手货物就是不想过这一关,因为这儿是浙江一省唯一设卡收银的水路关卡。
  明朝的卫所制度对这个国家的军事建设的影响涉及到太多的方方面面,但有一点是以往朝代都难以企及的,卫所制度在迅速腐化后,短短不到百年时光就培养出了一大批名声不显,但实力遍布西北的将门。
  若不是明朝文官地位太高,武将地位太低,而京城距离西北太近,改朝换代都有可能。
  其他朝代也有类似的例子,比如北宋时期的西军,杨家将死的干干净净,但折家、种家一直到二帝被掳还是西军翘楚,类似的还有吴家、刘家,南宋初年中兴四将,除了岳飞之外的三人都出身西军将门。
  但折家、种家可不是北宋养出来的,早在五代十国,诸侯林立的时期,他们已经盘踞西北,是出了名的硬骨头。
  董家是西北将门之一,最初董一奎并不想南下,在西北已经是副总兵了,去东南作甚?
  但如今,董一奎已经不想再回西北了,虽然是卫所出身,但有的是办法改换门庭,甚至脱籍都有可能,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科举。
  张居正、胡宗宪、诸大绶,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都是军籍出身,甚至是锦衣卫军籍出身,但考中进士,立即改换门庭,为书香门第。
  所以,在拼命赚银子之外,董一奎做的最多的一件事就是请先生,长子二十岁留在西北,剩下的四个儿子最大的也不过十五岁,还来得及。
  “董大人未免太过心急。”一个山羊胡的中年人笑道:“即使是两浙童生,自幼苦读,衣食无忧,不得分心,二十岁前能取中秀才也少之又少。”
  董一奎不由联想起让自己头疼的随园,嘀咕道:“钱展才、诸端甫、徐文长他们……”
  中年人一时哑然,心里吐槽,你真是找不到人比了,随园中多为东南年轻俊杰,即使年岁最长的徐渭当年也是神童,就你家里那几个小兔崽子想和他们比?
  董一奎咳嗽两声,“以先生看,若是在西北应试……”
  中年人掐指一算,“再过两年,二公子可以下场一试。”
  董一奎点点头,“每月束脩再加十两银子,还请先生尽心。”
  “多谢大人,必不负所托……”
  话还未说完,外间亲随咳嗽一声,董一奎打发走中年人,“何事?”
  “老爷,宁波知府拜门。”
  片刻后,董宅中门大开,董一奎亲自出迎。
第978章
不能做主
  一方面虽均是徐阶门下,但文贵武贱,另一方面董一奎大肆走私,也要探听这位新任宁波知府的态度。
  董一奎大开中门出迎,给足了胡应嘉面子。
  “天宿兄。”胡应嘉笑着说:“京城一别,已近三年了。”
  董一奎南下入浙之前曾经拜访过徐阶,就是在书房外和胡应嘉寒暄几句,拱手笑道:“犹记得克柔兄当日风采,董某不敢或忘。”
  “哈哈,天宿兄称一句克柔即可。”胡应嘉饶有兴致的打量着这位中年壮汉,便是这个人以蛮力破巧,让钱渊在东南布下的大网有破漏之忧。
  南下之前与钱渊密议时,胡应嘉听其不下三次提到董一奎这个名字,显然对其极为重视。
  “不敢不敢,如此时局,克柔兄毅然南下,担负重任,令人钦佩。”董一奎言语间有试探之意,他是知晓王本固是如何被逼退的。
  胡应嘉顺着杆子往上爬,“税银锐减,朝中大震,陛下、元辅均心忧东南,胡某也是勉力支撑,今日来访便是上门求助,还望天宿兄助一臂之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11/80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