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谱下的大明(校对)第74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40/801

  “所以,若不走这一趟,两日之内,官军必然攻舟山。”
  浙江巡抚侯汝谅的确已经抵达镇海县,而且还在杭州时候就正式发出公文,命台州指挥使葛浩率两浙水师北上。
  侯汝谅毕竟入浙快两年了,虽然长期被浙江官场排斥,但也不缺少打探消息的渠道和人手。
  在得知靖海伯逃窜出海后,侯汝谅大为恼火,他没想到王本固为几个月前受辱会干出这等事,他和台州知府方逢时同为徐阶门下,关系不远不近,所以相对来说走的比较近,大略知晓太平县之事,只是不知道谭七指而已。
  眼看着一团乱麻,侯汝谅刚开始还打定了注意不掺和,现在掺和进去,万一败了那是一身的屎,就算胜了……如果牵连到随园还好,如果不能,钱渊那是出了名的睚眦必报。
  当时的侯汝谅还不知道,在事情闹到这个地步的时候,王本固、董一奎已经下定决心把事闹大,将复叛的帽子死死扣在靖海伯汪直的头上。
  但很快侯汝谅得知,王本固没有调近在象山的两浙水师,而是秘调吴淞水师南下……这让侯汝谅坐不住了。
  侯汝谅心心念着的都是海运,战事一起,海运再无可能。
  在这种情况下,侯汝谅发出公文,调葛浩北上,驻守象山岛北侧、定海后所沿岸,自己亲赴宁波镇海。
  一直到坐在府衙侧厅里,对着浙江巡按王本固、宁波知府胡应嘉、浙江总兵董一奎的时候,侯汝谅还寄希望于不起战事,不使商路断绝。
  “只要剿灭汪直,倭寇群龙无首,当秋风扫落叶……如此大功,中丞要抬手放过?”
  面对王本固的诱惑,侯汝谅冷笑道:“子民有必胜把握?”
  王本固大笑道:“通商四年,汪直虽为海商头目,麾下势众,但齿爪已钝……”
  侯汝谅瞥了眼坐在下面的董一奎,毫不客气的说:“戚元敬北上蓟门,俞志辅南下广东,留在两浙的当年将校……有几人能为子民所用?”
  “若是战败,子民可想过身后事?”
  这几句话让董一奎面色铁青,王本固脸色也不太好看,这是侯汝谅赤裸裸的看不起这两人能笼络将官,能打胜战。
  “岳浦河、鲁鹏之流当年不过把总,汤克宽暮气沉沉,其余的都是北地南调,难免水土不服,难道只靠卢斌一人?”
  “更何况卢斌为吴淞总兵,子民倒是有胆子调其南下入浙!”
  侯汝谅费解的问:“子民不调两浙水师……侯某尚能体谅,但为何要调吴淞水师南下?”
  其实为什么不调两浙水师,关键不在于葛浩是谭纶的旧部,是钱渊的亲信,而在于侯汝谅、王本固之间的争功之举。
  但侯汝谅的确很难理解为什么王本固会调卢斌南下,这说的小点是没将浙江巡抚放在眼里,说的大点要犯朝中忌讳。
  胡应嘉咳嗽两声,“六月一日,汪直逃窜至舟山,子民兄上书朝中……但五月二十八日,弹劾靖海伯复叛的奏折已入京。”
  刚才还满脸不屑的侯汝谅呆若木鸡,在长时间的沉默后,咬着牙盯着王本固。
第1020章
倒霉催的
  这句话让侯汝谅满盘算计皆空,在他的计划中,是准备调两浙水师北上逼退卢斌,以不开战的承诺收拢杨文、张一山、侯继高、张元勋甚至戚继美,最终的结果很难说,但至少侯汝谅能借这次机会将手深深的插入通商事中。
  有了这份资历,侯汝谅自觉不会再被排斥,无论是随园、钱渊还是海商、汪直都欠了自己一份大人情。
  如此一来,侯汝谅再想行海运,至少在东南这边是可行的。
  但汪直一直到六月一日才逃走,而王本固早在五月二十八日就已经上书弹劾汪直复叛……不对,五月二十八日奏折都入京了。
  今日是六月五日,已经七八日,说不定朝中决议已然南下,很快就能到了,侯汝谅也想得到……弹劾汪直复叛,朝中的第一反应肯定是剿倭,纵使随园阻挠,只怕也很难拦住。
  侯汝谅的判断很准确,如果钱渊不是先后得通政司、锦衣卫密报,当日以霹雳手段震慑众人,立即入西苑单独奏对,当夜就秘密南下,随园是很难抵挡那如山一般的压力的。
  这一切都说明,从头到尾都是王本固的谋划,侯汝谅狠狠瞪着这厮,“真是成事不足……汪直都在镇海县城内,居然还……”
  “这怪不得子民兄。”怕引火烧身的胡应嘉赶紧解释,“汪直疑心重了点,又因钱家护卫打开城门……”
  王本固也有点讪讪,又没脸解释自己原本只是想收复汪直,并不想大动干戈……但闹成这样子,总不能自己去背锅吧?
  不过王本固也轻松下来了,原本只是不希望侯汝谅来抢功,但侯汝谅一到镇海就态度鲜明的表示不应开战……如今总算是上了船。
  “汪直逃窜,但还有大批海商盘桓镇海、舟山、宁海附近。”王本固又放出了交换条件,“中丞欲行海事,如今倒是不缺海船。”
  侯汝谅眼皮子动了动,面无表情的说:“汪直不灭,何敢言海事。”
  “说的是,正要请中丞主持大局。”
  侯汝谅冷笑道:“算算时日,朝中应有旨意,应是重臣南下……”
  “也有可能是加浙江巡抚兵权。”
  侯汝谅在心里反复盘算,轻叹一声,“边军不善水战,如今正值酷夏,炎热难当,沿海水汽颇重,弓箭不利,汪直固守舟山,麾下多有火器,一时难下。”
  “汤克宽当年屡屡败绩,不受重用,岳浦河、鲁鹏资历太浅,难以服众。”
  侯汝谅看向董一奎,“若要攻克舟山,只怕还是要浙军出力。”
  “卢总兵?”董一奎试探道。
  “卢斌背弃随园投入师相门下,在两浙军中多受鄙夷。”侯汝谅指指董一奎,“当以浙江总兵官为首,以杨文、侯继高、张一山、张元勋数军为主力,再以边军压阵。”
  董一奎心里打鼓,这四位都是钱渊旧部,会听自己的?
  “说清楚就是。”侯汝谅轻描淡写道:“五月二十八日奏折入京,朝中已令南京兵部统率东南大军围剿汪直,如此状况,钱展才也要行霹雳手段,均为旧部,当戳力向前。”
  董一奎呃了声,真是士子杀人不用刀……说不定那几位还真的会上套。
  杨文、张一山都是钱家护卫出身,如今靖海伯复叛已成定局,大战在即,这时候拼命厮杀,回头京中钱渊才有借口回复那些诬蔑他和靖海伯之间的流言蜚语。
  从下定决心不使大战重起,到下定决心剿杀汪直,侯汝谅的转变如行云流水一般自然,而且立即能拿出相对应的措施,这种变化……饶是王本固这种老官僚也不得不啧啧赞服。
  “杨文到了没有?”侯汝谅看见外间张师爷。
  “正在门房。”
  侯汝谅大步走出偏厅,心里有点抱歉,派出信使影影绰绰许诺不使官兵剿倭,杨文这才赶来府衙等候,不料如今却要逼的杨文为前锋攻打舟山。
  不过论东南诸军,不计还在处州的戚继美所部,就数杨文麾下战功最著,战力最强,而且擅海战,营中火器也多。
  一路走到门房处,却没看见杨文,侯汝谅环顾四周,张师爷上前两步问了几句,指着府衙外,“在那儿,咦,那是……”
  跟来的王本固、董一奎、胡应嘉都莫名其妙,但侯汝谅脸色大变,做了个手势,才上前大呼,“别来无恙,方先生。”
  一眼看见侯汝谅,钱锐嘴角犹有笑容,但下一刻他看见了侯汝谅身后的王本固、董一奎,嘴角的笑容登时僵硬。
  杨文还有点莫名其妙,上前向侯汝谅行礼,只站在一边冷眼旁观。
  杨文是认得这位“方先生”,他受钱渊重托驻守镇海多年,原本就是针对汪直,所以和汪直麾下的主要头目大都相识,只是没什么来往,而钱锐向来深居简出,和杨文从无来往。
  一旁的几个亲随在王本固的暗示下将钱锐扯进了府衙,那边的董一奎拉着杨文正在寒暄。
  说起来有点倒霉,侯汝谅原本想笼络杨文,所以抵达镇海后将杨文召了来,而钱锐秘密离开舟山,绕路去了杨文驻在出海口的大营……结果杨文不在。
  知道钱锐身份的只有张三,他不得已冒险来了镇海县城,正准备去钱家宅院试试运气,却在路上瞥见了杨文,还没来得及说出切口……侯汝谅就神兵天降了。
  “真的?”杨文面色如霜,狐疑的盯着董一奎,“剿倭?靖海伯至舟山,尚无倭寇侵袭沿海,杀人越货。”
  “五月二十八日奏折入京,算算时日,钱龙泉也该送信南下了。”董一奎嘿嘿笑道:“靖海伯复叛已成定局……”
  杨文还在那有一句没一句的应付着,视线却一直落在侯汝谅面前的钱锐身上,这个人是汪直心腹,却突然出现在府衙门口拉着自己……
  侯汝谅笑道:“数月未见,方先生没去舟山?”
  钱锐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只笑着拱手道:“舟山风景甚佳,但眼见官军水师铺天盖地,士卒如虎狼,当年在下目睹东南强兵,今日更甚往昔。”
  王本固眯着眼看了看侯汝谅,舟山,此人是谁?
  那边的杨文还在琢磨侯汝谅的态度和突然出现的方先生,却听得后者吟诵:“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方先生客气了。”侯汝谅笑着摇头,亲自拉着钱锐往里面走去。
  对侯汝谅来说,这个人很重要,不管他是来做什么的,既然撞上了,那必然对自己有用。
  众人都在往里走,只有杨文沉默的站在原地,死死盯着那位文士的背影。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一直走到厅门外,张师爷恍然回头看去,游击将军杨文已无踪影。
第1021章
搞笑了
  府衙,偏厅,气氛有点古怪。
  侯汝谅笑意颇盛,胡应嘉、王本固的神色有点诡异,董一奎有心探听舟山防备。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40/80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