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再起(校对)第10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7/1016

  “无事,在外行军,凉水又算的了什么?”说着,郭荣一饮而尽,笑着说道:
  “刚才心中却有些不安,不知因何而起!王相公还是休沐。”
  “没了他,我这桌案上,奏折可堆成山了!”
  “官家万金之躯,应当保重才是,这些宰相们,本就辅佐君王的,加着重担也是应当的!瞧您都瘦了!”
  符皇后柔声说道,脸上写满了关心。
  “最近漕运之事,关乎天下稳当,不可马虎!”郭荣额头上又多了几道皱纹,无奈地说道:
  “这东京数十万人口,每日食尽多少粮食,不疏通漕运,这一国之都,就得乱套!”
  “等天下一统了,咱们就搬到别处去,东京虽然繁华,但着实不当为都!”
  对于政事,皇后很有分寸,只是适当的笑笑,并不参合,官家本事大着呢,并不需要她这个后宫之主建议。
  对于这个貌美的皇后,郭荣很满意,能够很好的驾驭后宫,保持安宁,这样才能让他更好的处理政务,集中精力。
  “陛下心中不安,可是……”皇后柔声说道,还未说完,就被一阵急促的声音打断,帝后皆不喜。
  “何事?”郭荣忍住心中的烦躁,直问道。
  “回禀陛下,王相公拜访李相公时,昏厥不醒!”宦官气喘吁吁地说着,这些话,令郭荣大惊失色。
  “什么?竟然发生了这种事?”猛地站立起来,郭荣实在想不到,自己要是没有了这位左膀右臂该当如何是好?
  “走,备轿,请御医,咱们去王府!”耐不住心中的焦虑,郭荣急切地吩咐着。
  三月十五日,王朴突然猝死,郭荣痛哭流涕,以玉斧击地,痛哭:
  “苍天奈何夺我良臣!”
  十八天后,郭荣当着大臣的面,突然对天下宣布,王师即将北伐契丹,目标是收回被石敬瑭廉价出卖的中原天险——幽云十六州。
  这是王朴《平边策》中,计划的收复幽云十六州章程。
  百官以天下未靖为由,积极劝说,但却被郭荣一意孤行地否决了。
  宣徽南院使吴承祚留守东京,三司使张美为大内都部署,总管皇宫。
  武将则大部分随郭荣北上,包括半年后捡便宜的赵匡胤。
  等到李嘉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已经是半个月后。
  “北伐?幽云十六州,赵匡胤——”反复瞧着这封信,李嘉不断地念叨着,心中不住的翻腾,难以言表。
  按照历史的进程,若是不出意外,北伐半途而废后,郭荣去世,然后赵匡胤黄袍加身,北宋建立。
  说实在的,若不是自身身份的束缚,李嘉真想伴随这位五代第一明君,北伐幽云十六州,收复这些汉族的命门。
  可惜,郭荣寿命太短了,让赵黑子捡了一个大好江山。
  其实,对于郭荣的北伐,李嘉还是比较认可的,此时的确算是比较适宜的时期。
  一者,此时统治契丹人的,是有名的睡王耶律璟当政,“好游戏,不亲国事,每夜酣饮,达旦乃寐,日中方起,国人谓之睡王!”
  曾经被契丹人节约北上的原后汉宰相李涛之弟李浣,在给郭威的密信中也透露耶路璟,“幼弱多宠,好己鞠,大臣离贰……今王娇恣,唯好击鞠,耽于内宠,固无四方之志。”
  二来,此时南唐宾服,后蜀丧胆,南方底定,外部环境优越。
  最后,还是郭荣雄才大略,国内因改革蒸蒸日上,府库充盈,万民安泰,国力大增,负担得起北伐重任。
  郭荣抓紧时机,一举北伐,而到了后世,赵匡胤与睡王当了九年的邻居,他不但没有丝毫进取契丹之意,甚至还准备花500万贯钱,和平赎买燕云十六州,至于赵匡胤所谓的“务保境息民,不欲生事夷狄”,实际上不过是托词而已。
  赵匡胤缺马,打不过契丹吗?并非如此,契丹人几次南下,都被赵匡胤打得抱头鼠窜。
  赵匡胤实际上做过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打算,但遭受宰相赵普的坚决反对,甚至发言,宁愿不要燕云,也不要武人上位。
  “孰取幽燕,孰可代之?”
  听到这句话,赵匡胤一身冷汗,环卫是靠武力来捡的,一旦派大将收复幽燕,势必赋予大将兵权,而赵匡胤天天做梦都梦到石守信、曹翰这帮武夫,披上黄袍。
  宁可放弃幽云十六州,让16州的汉人百姓沦为契丹人的奴隶,也不能威胁到自己白捡来的皇位,这是赵匡胤的底线。
  所以,一直以来,李嘉对于北宋是极为鄙视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宁愿放弃领土,放弃尊严,割地赔款,也要享受富贵。
  李嘉心想:“这与后世的满清有什么区别?”
  坐在皇宫中,每年最害怕的,就是契丹人的使者南下东京,不是割地,就是赔款,甚至放弃尊严叫对方叔叔。
  一想到这里,李嘉鸡皮疙瘩就掉了一地。
  所谓富裕,不过是统治阶级的富裕,北宋完全继承了五代时期的苛捐杂税,并未废止。
  士农工商,北宋以天下喂饱了士,坐稳了天下。
第一百五十五章
信仰整合(上)
  道教的兴盛,在唐朝时达到了鼎峰,唐太宗明确表示,道教位于儒佛两教之上,随后虽然武则天遵从佛教,但道教却又在唐睿宗及唐玄宗时,再次复兴。
  固然有道教推崇长生不老,修仙逍遥的因素,满足了统治阶级的欲望需求,但,道教对于唐王朝而言,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法理所在。
  愚昧的百姓,可能不知道皇帝姓什么,年岁多大,但肯定知道道教,知道老子,太上老君,这样就足以增强唐朝统治的基础。
  所以,李嘉适当的推崇道教,也是因该的,间接的鼓吹李氏当权论,强调一下自身的法理。
  岱宗派,不过是他扶持起来的一个随军教派罢了,以便更好的控制军队,激励军士作战。
  为了感谢岱宗派的支持,也是为了体现对道教的支持,李嘉亲自督促下,在任嚣城,建立起一座规模宏大的道观,作为岱宗派的道场。
  来到番禺城近两个月,道观的建设速度也越来越快,尤其是李嘉还动用了被淘汰下的五千人的厢军帮忙,轮廓立马就形成了。
  从远处望,这座道观占地近五十亩,能容纳道士近千人,被称作南国第一道观也不在话下。
  虽然消耗了李嘉近三万贯铜钱,但这一切还是值得的。
  五千厢军的劳作,带动了周边一片市场的繁荣,据射声司统计,光是卖早点的摊子,就多了数十个,创造的就业岗位,成百上千。
  厢军与禁军不同,没活时,每个月不过三百钱,刚够吃喝;有活时,按照劳动级别,至少翻倍,而且还包吃喝,阔绰不少。
  每斗米,也不过是三十钱,最低六百钱算,着实不少了,还没危险,就是有点耗钱……
  如此大规模的建筑群,自然让整个番禺城瞩目,平头百姓只是看热闹,但宗教界确实一片哗然。
  什么时候,小小的岱宗派巴结到了当权人物了?这是道教诸派羡慕嫉妒的声音。
  佛祖保佑,中原已然有了一个佛敌,难道岭南也要出一个吗?兴王府的佛寺中,众僧人齐齐哀叹着。
  乱世道教昌,太平佛教盛,果然不是虚言。
  如前蜀王建、王衍父子崇信道教,推崇杜光庭,称为“天师”;后蜀孟昶好金丹;南唐李昪为茅山第十九代宗师王栖霞建玄真观,并赐印、绶,称为“玄博大师”。
  中原后周郭荣,亲自见了陈抟,这位活神仙,岭南自不必说,刘晟自诩为占卜大师,刘鋹则是玉皇大太子。
  可以说,大江南北,道家的昌盛,在这乱世中,显得格外的耀眼。
  李嘉这副推崇道教的意向一出来,立马让整个番禺城的道士们兴奋起来。
  “我教大昌,就在此时!”
  “无量天尊,师兄着象了,兴与衰,自在天命,我等不过是随天意而动,强求不得!”
  “话虽如此,但天意弄人,焉知其真其假,不如乘势而上?”
  面对当权者都亲睐,各道观都坐不住了,虽然嘴上说着顺天而为,强求不得,但一个个却行动起来。
  于是,李大都督府上,请帖成堆,理由一大堆,不是这个仙家生辰庆典,就是哪个观落成,理由要多少有多少。
  李嘉就跟挑花眼似的,不知该去不去,犯了愁。
  “主公,别的不提,正一派的道观,楼观派,以及上清派,则是必去无疑的!”一旁的王宁王判官,则用确凿无疑的语气,说道,目光炯炯有神。
  “正一派,是不是龙虎山的张真人?”李嘉问道。
  其余的两个道派倒是不熟悉,但正一派张天师,倒是经常听见,极其耳熟,甚至熟的不能再熟了。
  最后一任天师在台湾逝世,龙虎山一脉断绝。
  上清派与楼观派,倒是不经常听闻。
  “正一派乃道教嫡系,目前虽然式微,但教徒心中,正统地位独一无二,信徒遍布天下。”
  “楼观道,以结草为楼,观星望气,因以名楼观。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流传鼎盛至隋唐间,为唐代皇家李氏宗观,中宗也是楼观之徒,观星象,弄占卜……”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7/10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