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再起(校对)第1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1016

  “邕州的确不如番禺太多,何止是监军,就连我,也想长留番禺,尽享奢华呢!”李嘉装作听不懂的样子,紧随话语,讨论起番禺城的繁华起来,说着,他一脸的渴求之色。
  “李郎君此言甚是,番禺城确是繁华热闹,但,邕州却也不差多少!”刘文此时则抬起头,随声附和道,只不过方向却歪了。
  “而,关键在于,阿爷他老人家身体有恙,且家人久在番禺,所以思慕番禺,至于贪恋番禺的繁华,却非他所想!”
  一旁,刘监军也点了点头,很是认可的。
  话到这份上了,李嘉也不能再装糊涂,不然还真的成傻子了。
  “如此,李家数载受监军恩惠,为全监军之愿,哪怕倾尽家财,也要涌泉相报!”李嘉拱了拱手,一脸激动地说道,好似肺腑之言。
  “郎君哪里的话,过了,过了。洒家到建武镇不过数载,多亏了李家的帮衬,不然哪有今日的舒坦。”这时,躺在躺椅之上的刘监军,在侍女的搀扶下坐起了身,瞧着李嘉的目光中,满是兴奋之色。
  “世侄也不是外人,我也打开天窗说亮话!”到这时,对李嘉,刘监军口中的称呼再变,愈发的亲热起来。
  “前两天,宫中传来消息,林内相身体不行,听说连路也走不了,已经有退隐的心思,此时啊,宫里肯定会乱上一番,这时,就是洒家的机会。”
  “建武军监军虽然权重,但哪里及上宫廷万一,光凭洒家一人走动,自然吃力,但若是有你们李家支持,一个宫使还是可行的!”
  说到这里,刘监军双目放光,一脸渴求地看着李郎君,迫切的需要他的应允。
  听到这,李嘉心里也是不断的思量。
  南汉重用宦官,权势大的宦官,基本上都是担任宫使的职位,如权宦林延遇,担任的就是甘泉宫使,内侍省的职位,与跑腿无异。
  而若是这位刘监军到了宫使的位置,哪怕是座小殿的宫使,对于李家的发展,也是极为有利的。
  “监军过誉了,李家不过是在邕州地面有些面子!”李嘉按照惯例,谦虚地说道。
  “若是李家能帮得上忙的,肯定会尽力而为的。”
  “世侄说的在理,在理,如此,洒家就厚颜拜托了!”刘监军脸上笑成了一朵菊花。
  “若事成,你我两家总是两利的!”
  如此,在这一番宾主尽欢之后,李嘉带着承诺,回到了同样奢华的李府。
  回到府中,李嘉来不及歇息片刻,就来到书房,与父亲李维商议起来。
  “此话当真?”李维身体乏重,堆坐在椅子上,皱着眉头问道,额头上满是思索之意。
  “那老阉货自来到邕州之后,建武镇数军,装模作样地巡查了一遍,就待在府邸享受,平日里只知搜刮钱财,想不到还有上进心!”
  “的确如此,番禺易位,牵扯极大,他没理由不动心!”李嘉轻声说道。
  “他有这个心思,我也不甚奇怪,不过,前番去了番禺,上贡了近万贯,咱李家虽说家大业大,但若再来一次,伤筋动骨总是难免的,建武镇可不止一个李家。”
  李老爷叹了口气,话语中似有不愿,舍不得再花钱。
  对此,李嘉还是能理解的,人老了,自然就保守了,家族安稳长久才是他的追求,等他自己老了,恐怕也是会这样。
  但,他还年轻,不甘于维持现状。李家必须上升,些许钱财并不算什么。
  “阿耶,些许金钱并不算什么,不到几个月,就会回来了,您可不要忘了,咱家是有矿的!”
  “能用金钱走动的事情,往往是最方便的。哪怕,最后无用功,但那刘监军在邕州一日,咱李家也稳上一分。”
  听到自己儿子这样说,李老爷这才想起来,自己家是有矿的,不能再按往日的方式来思虑了,他不由得笑了笑:
  “大哥说的极是,些许铜钱算得甚么?”
  “我也是老了,口中还是陈词滥调,李家也不再是以前的李家了!”
  “不过,若是扶持其上去,如何才能获得最大的收益,这才是咱们思虑的问题!”李嘉笑了笑,故作疑惑。
  “这倒也是,你又不想寻个官身,此次的话,你舅家的伯英,二叔家的皓哥儿,倒是可以升迁一二!”
  李嘉舅家姓张,也是邕州大户人家,比李家早个十来年迁徙过来,目前的话,在邕州只能算二流门第,日渐败落。
  而他的二叔,则是庶子出身,由于李维这一辈子嗣单薄,不过一嫡一庶,两子而已,所以关系也算是亲近。
  如今在武缘县,分家的时候,李维待他甚为厚重,特地安排了几个肥沃的大庄子,也算是开枝散叶吧!
  “郜哥如今已然加冠,去年就参加了尚书省举报的省试,今年正好参与选试,可以安排一二。”
  对于舅舅家的大表哥,自小母亲就去世,与张家来往不多,李嘉其实并不怎么熟络,而武缘李家则不同,小宗亲近大宗,来往甚密。
  李郜比李嘉,也才大两三岁,自小一起长大。
  “不过,在京为官,虽然舒适,但前途渺茫,去往地方,做一个百里侯,也是不错的选择!”李嘉眼睛慢慢地眯了起来,嘴角带着笑意,看上去甚为阴险。
  “地方杂物虽然繁重,但却无束缚,郜哥儿应该会喜欢的!”
  那个刘监军的一番话,让李嘉明白,邕州虽小,但却非李家的邕州,动作起来,麻烦还是有的。
  为此,李嘉决定重新选择一个地方,作为根基之业,再不济,也能做三窟之一,也是大家族常用的手段。
  而这时,他将目光对准了地方偏僻的海南岛。
第二十章
富饶贫瘠
  海南岛,此时分为崖州、儋州、振州、万安州、琼州等5个州共22个县,唐时属于岭南道,现在由南汉统辖。
  一般而言,以名气最大的崖州,用崖州来指代海南,对于古人而言,所谓的天涯海角,就是指那里了。
  古人贬官大都来此,可谓是万劫不复之地,唐朝的韦执谊、唐瑗等,宋朝的苏轼、丁谓、赵鼎、卢多逊、胡铨,元朝的王仕熙,明朝的王个、赵谦等,其偏僻荒芜,可谓是古人几千年的印象了。
  海南岛开发较久,但人口却一直不足,虽然有五州之地,在籍户口不过一万有余,再加上那些蛮僚野人之类的,与邕州相差不离,但地方却大了十来倍,地广人稀已经不足以形容了。
  “郎君!”正在李嘉愣神之际,一个高瘦的身影已经出现在他面前,正弓着腰等候着。
  “李管事,前几日你家大郎结婚,听说热闹的很啊!可惜,我有事未能前去。”
  “郎君哪里的话,您日理万机,还不忘我家那贱小子的婚事,备上了厚礼,涨了极大的脸面,这已经是我们天大的福分了!您是没瞧见,那些街坊们各个都惊大了嘴,从没见过那么仁义的主人家!”
  李管事连忙说着,一脸激动的模样,显然,前些天李嘉送的东西很让他满意,甚至惊喜。
  其实也没什么,不过是数对金银首饰,一对巴掌大的金娃娃,价值不过两百多贯,但却极为显眼,面子倍增。
  “你为我家操劳了数十年,这也是你应得的!”看着他一脸激动的模样,李嘉摆了摆手,请他坐下说话。
  掌管着李府的生意,自然是极得李嘉父子信任的人,且其经手的钱财极多,不下重礼,还真的难得这个效果。
  “今日唤你来,就是想问下,崖州的情况,平日里商队走往各地,想来你也是知晓一些的。”李郎君笑着说道。
  “那是,海南虽然地方大,但却人烟稀少,荒田遍地,所种的粳稌(稻米的一种),不足于食,只能以莳、芋、杂米作鬻糜来取饱,无奈,人们只能经营香料,遍卖各地商贾,闽地江浙,东洋商人,大食商人往来极多。”
  “郎君,海南真可谓是宝地啊!”说到这里,李管事叹了口气,羡慕的说道:
  “世间都传海南荒芜,但其不过是以讹传讹罢了,其地盛产沉香、蓬莱香、鹧鸪斑香、笺香、生香、丁香等。还有槟榔、椰子、吉贝、苎麻、青桂木、花梨木、琼枝菜、海漆、黄蜡、石蟹等,这在北地都是稀缺的,一个来回,倍利之。”
  此时,竟然还有人吃槟榔,果然是源远流长啊!李嘉感叹着。
  “每日,往来的船只不可胜数,光是凭借船利,就可以苟活,但岛屿过大,人口极稀,稻谷又与我等食用不同,所种粳稌(稻米的一种),不足于食,乃以莳、芋、杂米作鬻糜以取饱。”
  “海南之粮,皆赖高、化两州,两州之船不至,粒米如珠!”李管事感叹道,似乎在为海南可惜。
  海南这个称呼的由来,《隋书》记载“海南儋耳归附者千余峒”后,设崖州,唐朝又设琼州。
  故有人称雷州为“海北”,琼州为“海南”。
  如此看来,海南真是一块宝地啊!
  商贾来往极多,钱财不缺,来往繁杂,军械购置肯定不缺,且蛮僚极多,招兵买马也是方便的。
  更关键的是,海南地广人稀,培养势力最是方便不过。
  “郎君,就是这些了!”瞧着郎君沉思的模样,李管事轻声解释道。
  “恩,我知道了,你先下去吧,去帮我找寻些许对海南知解的人,我有大用!”
  待其离去后,李嘉心中为之一定,此时的海南,犹如一块未开发的处女地,商业发达,且被人选择性遗忘,简直是天然的基地。
  就跟开修车店一样,必须选一个好位置,才能做大做强,而此时的海南就是这个位置。
  所谓的造反,也与做生意是一样的,此时不取,简直是浪费了上天的一片心意。
  心里打定了主意,李嘉瞬间感觉前途一片光明,所谓的迷茫,已经烟消云散了。
  不过,造反是项技术活,就跟汽车一样,每一个零件都是必不可少的,他要去慢慢雕琢。
  比如,经过近五天的招募,八百个庄丁已经招募完毕,整个邕州持续五天的波澜,终于退却。
  五代十国,兵强马壮者为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10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