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再起(校对)第14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0/1016

  第三种据发迹地为号,如以燕地为中心的“前燕”“后燕”和南方的“杨吴”、前后“蜀国”等,都是古之封国,国号源远流长,哪怕后世朱元璋占据了南方,也得先称吴王。
  其他的,如循谶语义(南朝齐的“金刀利刃齐刈之,今宜称齐”,元朝的“大哉乾元”)、尊崇沿袭(北周、后周等,都是仰慕周朝享国日久)等等,都是正经的。
  列朝的诸位,都知晓,这位李都督自占据番禺以来,就一直造势宣称自己是李唐后裔,有迹可循,大家也就认可了。
  如今,商讨到王号了,大家的目光瞬间投向了老神自在的李都督,都希望得到一个肯定的答复。
  不过,大家心中早就有了答案,无外乎“唐”字罢了。
  就连高坐在龙椅上的刘鋹,也早就心里有数,频频地看向李都督。期望得到了一个回复。
  首相钟允章,次相崔泉、张琮三人,则早就心中有底,一副成竹在胸的模样,令朝堂上的众人,一时间摸不着头脑。
  “都督功高盖世,以一己之力扶持朝廷,非大国无以彰其功,非瑞号无以表其勋,臣请以‘薛’为王号——”
  立身而上奏的,乃吏部侍郎孙钊,李嘉入了番禺后,率先投靠的先行者,他的言论一般就代表着都督府,此言一出,满堂皆惊。
  再怎么没想到,不是唐王也就罢了,就连秦、齐、赵等显赫王号都不是,而是一个小小的“薛王”,这绝对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
  就连吞了一口老血的潘崇彻,也惊呆了,他又看了看这位年轻的李都督,难道真是一个忠臣不成?
  不对,这是假象,真正忠臣是不会要求封王的。
  潘崇彻目不转睛地盯着一脸平静的李都督,眼神仿佛两道钩子,死死地对准了李嘉。
  “薛王?这里面来头倒是不小……”钟允章颇为疑惑地看了一眼李都督,思虑片刻,就了解了来龙去脉。
  这李嘉祖上乃薛王李业,睿宗第五子,唐玄宗之弟,可以说,薛王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继承了薛王,稍微读书之人,自然想起几十年前的节度使李知柔,延伸一下,唐之宗室就出来了。
  至于为甚不选择称唐王,主要还是太过明显,南唐依旧在北面,虽然被郭荣揍得七零八落,但对于岭南而言,依旧是庞然大物。
  谨慎一些还是好的。
  三位宰相对视了一眼,就明白了,笑了笑,一切都在不言中。
  “这,薛王之位,未免有些不适合吧!”刘鋹看着李都督,小心地问询道,生怕他一个不满,就杀了自己。
  “雷霆雨露,俱是君恩,但这在薛王之位,臣实在担不得——”
  李嘉摇摇头,连忙摆手拒绝道。
  拒绝王爵,这还得了?朝臣们分外不许,连忙劝说道,三位宰相按次序而来,一一劝说。
  什么都督功高,非王不赏,都督不受,寒天下功臣之心,天下万民都希望都督为王……
  等等,李嘉来了个三拒三让,最后,皇帝刘鋹也加入进来:
  “都督为王,乃百官,以至朕的真心,望不可推辞啊!”
  这句话,那叫说的情真意切,双目含泪,李嘉再拒绝,就成为了天下的罪人了。
  “臣受之有愧啊……”李嘉抹了抹泪,挥挥袖子,极其伤心地说道。
  随后,不知怎地,一群宫女宦官就突然就出现在殿中,把李都督搀了下去,等待了片刻之后,穿着王袍的李嘉,就明晃晃地来到了殿中。
  “臣等参见薛王殿下——”大臣们有一个算一个,文武百官躬身拜下,就连潘崇彻也扭不过大势,弯腰拜服。
  高坐在龙椅上的刘鋹,百味杂陈,受此影响,也想拜下,幸好一旁的宦官眼疾手快,拉扶住了,不然真的成了笑话。
  很快,宫殿上发生的事,就传到了都督府里,府中的仆人,在安国的安排下,卸下了牌匾,里里外外打扫地干干净净。
  至于门槛什么的,就不用换了,本来就是王府改过来的,省了功夫。
  侯丽娘在自己的院落中,正为李都督缝补衣袍,这冬日到了,多件裘袍,也能让都督多记挂自己一些。
  至于儿子李黑牛,正在教书先生的照顾下,摇头晃脑地读起书来。
  “娘子,大事嘞,有钦差来到府上,加封郎君为王呢!”小丫鬟快步地进了院子,大声说道。
  “真的?”侯丽娘惊喜道。
  “那还有假?官家让您换洗个一下,准备接旨哩!”
  一瞬间,侯丽娘满怀惊喜,泪流满面,“去,去通知黑牛,让他过来接旨……”
  另一边,一直操心府邸账本的江小瑜,自然见识比宅在家中的侯丽娘远大一些,得到消息后,她不慌不忙地布置着,这次换了套亮丽的衣裳,戴上金钗手镯,准备迎接圣旨。
  哪怕早就准备好了,但从未想过如此之快,江小瑜心跳很快,两腮发红,从今日起,自己就是王的女人了,而之前不过是一个疍家女子罢了……
  一时间,她有些痴了。
  刚进了都督府没几天,吴锦儿刚安顿下来,就得知李嘉封王的消息,瞬间喜不自胜:
  “今日为王,明日就为帝,父亲果然没有说错……”
第二百零三章
又做好事
  天使的到来,很客气,出乎意料的客气,也很令人喜悦,整个府邸都沉浸在兴奋之中无可自拔。
  三位女主人,在接完圣旨后,心情各自不同。
  因为,这圣旨中并没有册封王妃,而只是册封了几位孺人,意向太明显了。
  作为管家,安国很称职,安排人去打定牌匾,放鞭炮、撒铜钱,整个街道上顺利热闹起来。
  几个月以来,都督府一向是整个番禹的政治中心,如此明显的举动,一下子就轰动了整个番禹城。
  其中的热闹不一而足,但对于陈兵而言,这场热闹,无疑就坚定了他的决心。
  “阿兄,京城为官不好吗?为甚要去如此危险的地域?”
  自从在海南上了贼船后,陈兵就一路跟随着大部分行动,转眼,就来到了金吾卫的位置,但这不够,远远不够。
  他在军中的好友,因为南征,早就官升一级,成为营正,缴获的战利品以及其他赏赐,早就堆积如山,如今在番禺城中买了一个大宅子,安置了两个小妾,日子别提多快活了。
  他如今只是一个金吾卫校尉,平日不过是巡视一些街头,逮捕一些要犯,看起来挺威风的,其实潜力几乎耗尽。
  所以,听闻建立占城都护府以及交州都护府后,大部分的人都升官发财,陈兵随即有了念头。
  在好友陈校的鼓动下,终于决定响应都督府的号召,前往北方,建立一个新的据点,一个可以收皮草、马匹的据点。
  “父母之仇,深似大海,不得如此!”看着小妹一脸伤心的模样,陈兵扭过头,对着一旁的赵野说道:
  “在我走后,小妹就拜托你了!”
  “小妹乃是我的妻子,照顾她本就是我应该做的!”赵野拍了拍陈兵的胳膊,认真说道。
  “都督成了薛王,真乃一大喜事,你此次若是获得功勋,前途不可限量!”
  看着这位一起共事的兄弟,再看看雨打芭蕉般的妹妹,陈兵叹了口气,随即一脸坚毅地说道:
  “如今小妹你也成亲了,陈家之仇,该由我一人承担,此去千里,音信渺渺,多保重才是!”
  “明武,好了没?”这时,路边马车上,一位身材魁梧的壮汉走了过来,对着赵野及陈小妹点点头,声音很大。
  “好了,多保重——”陈兵挥了挥手,上了马车。
  陈校也挥了挥手,揽住陈兵的肩膀,憨笑起来:
  “未曾想,明武你竟然愿意陪同咱去北地,真乃幸事!”
  “你前几日说的,哪怕失败,归来后,也官升一级,可是真的?”望着妹妹渐渐消失的身影,陈兵再次问询。
  “当然是真的!”陈校拍了拍胸脯,说道:“我大兄在都督府任书办,平日里接触公文,听闻那些大人物的话语,怎会骗我?”
  “这次去往北地,都督非常重视,明武你乃金吾卫校尉,又是元从之臣,你的名字呈报上去后,已然在都督心中留下印象,若是有所成,前途不可限量——”
  听到这,他心中才放心下来。
  陈校虽说平日里耍一些小聪明,但关键时刻还是可靠的,由此可知,都督确实在意这件事。
  李都督都成薛王了,用不了几日,就会成为皇帝,自己一介中阶武将,哪里能在他心中留下印象,为了前途,自然要拼搏一番。
  带着行李,两人就直接来到码头,此时已经有了不少人,大部分都人高马大的,岭南人很多,大多操着北地口音。
  “咱们是当官的,都是自愿为主,这些底层的,都是直接派遣过来的,大约两百多少,都是精挑细选的北方人……”
  陈校身高马大的,站立在其中,竟然还不显烟,早知道陈兵差不多六尺(唐尺三十厘米),在这里竟然该是个“矮子”。
  “看来都督的确重视!”陈兵轻声说道。
  陈兵从六品的校尉,算是里面职位最高的,所以无需排队,直接登船,享受单独一个卧室。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0/10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