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再起(校对)第14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3/1016

  “钟公掌管吏部和兵部,想来对于近些时日禁军还是了解一些的吧!”
  “虽说管着兵部,但两位也是了解的,只能说知情吧!”钟允章一听到禁军这个词眼,心中瞬间一禀,目光四处打探了下,这才苦笑道。
  这李都督把禁军看的死死的,每个月兵部除了按时拨款与都督府,顺便签几张晋升令,登记一些名册外,就完全无事,也算是六部中最清闲的,不然他也没时间来管理吏部了。
  “最后接到不少反应,明里暗里都在,朝廷太过于重视武夫,对于整个大汉的江山社稷而言没什么好事……”
  感觉气氛有些尴尬,存在感比较低的张相公主动发言道:
  “咱们大汉一向以文治国,才在这乱世保得岭南安宁,中原的兵乱如麻,可在那摆着呢!切不可姑纵那些丘八!”
  “姑纵?也轮不到我们啊?”钟允章的话很轻,但力道却不小:
  “咱们岭南一向是以文御武,虽说少了乱兵了,但军队算废了,数万禁军,连一个地方豪绅都打不过,还被夺了京城,然后,岭南也没了!”
  “这位李都督轻易地得到京城,哪能再让出去,军队就是他安身立命的本钱,自然舍得花钱养着,每个月禁军的耗费,岂止十万贯?”
  “薛王殿下看重军队,也是有缘故的,诸位也当理解,但重武抑文,却非正途了!”
  瞧着气氛不对,崔泉连忙出声说道:
  “我等身为宰辅,应当努力劝告才是,治国安民,还得靠我们这些读书才是——”
  听完这句话,两人露出深表赞同的表情,将手中的热茶放下:
  “崔相公既然如此深明大义,那么薛王那边,就靠你了……”
  说完,两人就起身而走,果断毅然。
  崔泉看到这,有些不敢置信,心中瞬间骂起娘来。
  崔府的这场不算隐私的会谈,立马就传到了李嘉耳中,他笑了笑,对于这些文官们的心思很了解。
  武人地位的初步提升,自然是李嘉辛苦操劳的结果,他不想再让军队中充斥罪犯和流氓地痞,而是像汉唐一般,依靠良家子。
  良家子自小吃饱喝足,身高体壮,听号令,更关键是有家室羁绊,忠心能够维持很好。
  而让那些良家子入伍,必须提高军队的地位,薪俸只是一部分罢了。
  “重武轻文?呵呵,只不过不甘心失去篡夺而来的权力罢了,哪里来的如此借口?”
  李嘉冷笑着:
  “自今日起,文武殊途,以后若是有与军将来往过密的文官,都汇报与我!”
  “诺——”皇城司田忠连忙应下,声音响得很。
  “皇宫如何了?”
  “皇帝很识时务,平日里消遣乐子很多,倒也不寂寞!”田忠连忙应下。
  “那就好!”李嘉点点头,这个刘鋹很聪明,历史上投靠北宋,在赵光亿手底下善终,也算是有本事的。
  “训诫一下宫女宦官,不要怠慢了这位皇帝——”
  “吴青——”李嘉扭头,看向了射声司指挥使吴青,问道:
  “岭南各州,可有状况?”
  “近一个月并无多少事!”
  “如此,时间也快到年底了,你手底下人就去各州散布一下消息,来年三月,将举行科举考试,各州县读书人都可参与,不过,规矩得变一下——”
第二百零七章
大兴科举(上)
  科举这东西很神奇,自从在中国发明以后,就不断的流传到世界各国,然后又不断的发展,哪怕后来改名字,叫做公务猿考试,但依旧改不了它的本质。
  科举的本质是什么?以学问为高低,来筛选官员。
  那为什么以学问呢?而不是以别的呢?因为中国历史太长,啥乱七八糟的选官方法都试了一遍。
  以血缘远近为官,到了春秋时期,已经落伍了。
  以品德高下为官,两汉的举孝廉证明,私心太多,不符合传统。
  以军功大小为官,短短的秦朝,让后来者畏惧不前。
  到了魏晋南北朝,开始拼祖宗了,祖宗越牛逼,你就越牛逼,结果也破产了,腐朽的东晋倒下了。
  隋唐时日的科举诞生后,一下子就完全收买了人心,学问是看的着摸得见的,而且简单粗暴,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太刺激了。
  就跟买彩票一般。
  元朝停了科举,几十年就被打回了草原;清朝开科举,坐了两百多年的江山,结果被忽悠停了,于是几年后,就失去了天下,原本还可以多坚持几年的。
  唐朝的科举虽说有种种弊端,权贵们可以随意干涉,而且还不糊名,但相对公平的环境,依旧延续下来。
  南汉汲取了唐亡的教训,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虽说短短几十年来军队腐朽,贪官盛行,但竟然没有发生一起军变。
  在这个乱世,实乃罕见。
  而科举,则是刘氏吊在岭南万民眼前的胡萝卜,再加上扩大兴王府面积,呈现霸都之相,所以稳坐皇位。
  天知晓中原多少年没有开过科举了,中原的士子们为了官位,都跑到南唐去参加科举,所以南唐文风鼎盛。
  一听到文人抱怨,李嘉心中顺利就想起了这个,准备拿出这个杀手锏,收揽人心。
  得民心者得天下,民者,不外乎士农工商,士在前,农为本,把这两者收拢好,所谓的工与商,就是手到擒来。
  没有农,其他三位都得饿死,而士又是统治阶级,蛇无头不行。
  农民那里,李嘉先是减免了大量的杂税,又派遣转运使专门负责收税,起码减少农民一半的负担,这些已经让农夫们惊喜了,再来就过犹不及。
  士人那边,李嘉也不过是将阉割令给废除了,虽说收买了一波人心,但来的快,去的也快,到底是事不关己,维持不了多久。
  “只有举行科举考试,才能收买地方的豪绅们以及寒门士子的心,用后世的话说,他们才是中产阶级,橄榄球的最粗部分!”
  李嘉心道,收买人心也是需要分寸的,过多则廉,过少则苛,其中的分寸拿捏十分关键。
  比如大宋,对于文人太过于恩宠,结果人家恃宠而骄,蹬鼻子上脸,对着皇帝都敢喷唾沫星子,在后世自然看作是贤君良臣,但在手握权力的人看来,这就是软弱无能的象征。
  所以后来权相层出不穷,废立之事不绝于耳,就没有几个正儿八经继位的,有的太后选择,如向太后于宋徽宗;有的提前退休,宋高宗于宋孝宗;有的群臣拥戴,宋宁宗等。
  当然,科举考虑就是选拔人才的,对于不糊名之策,李嘉却看不上眼。
  而且,地方推选的贡士,全凭地方官员的节操,良莠不齐,确实需要改革了。
  为了收罗人才,更是为了杜绝地方的私心,李嘉决定此次来场大的。
  “来年科举,定在四月,各州县非娼、优(伶优)、隶(县衙衙役)、皂(军中执役的人)者,皆可至京城,无须地方举荐……”
  低矮的城墙有些残破,其上,突然就悬挂了一个黄布,一群男女老少皆围而观之,一个衣衫较为破旧的年轻人,正站立在皇榜前,朗声读诵着,声音清脆爽朗,众人都很乐意听下去。
  “王小郎君,这皇榜是甚个意思?”一个牙齿残缺的老头子,一脸兴奋之色,显然他已经知道其中的意思,但还想再次确认一下。
  “朝廷为了野无遗贤,特地颁发皇榜,明年四月,将再行科举,只要不是娼、优、隶、皂四者之后,皆可自行参与,无须州县举荐——”
  瞧着这位年纪颇大的老头,王训虽然疑惑,但仍旧认真地说道。
  “可有年龄之限?”老头再次问道。
  “尚无!”
  “好,好——”老头闻言,眼睛瞬间睁大,一把老骨头却跳跃起来,拍着手掌,不住地叫着好字,仰头大笑而去:
  “咱魏松终于可以做官了,甚好,甚好……”
  随着人影的远去,王训分外的疑惑。
  “小郎君,这魏老头一向自矜学问超群,但却得罪了府君,十数年来都不曾被推举到尚书省,而州学又多年不办,此人就一直蹉跎至今,如今得知能直接去往京城参加科举,自然高兴……”
  一旁却有人解释到,王训这才知晓,望着此人的背影,叹道:
  “不曾想,这齐昌府(兴宁县,南汉陪都)竟有大才!”
  “自齐王(高祖刘岩第六子刘弘弼,封齐王,镇守齐昌府,后被杀)去后,这齐昌府就变了……”
  一旁的人也是满脸晦涩,说了几句,就低头而去。
  不管这个,王训获知明年可能参与科举后,心中抑制不住激动,连忙跑回家,告与父母。
  “儿啊,自潮州兵乱以来,家产散尽,咱们迁来齐昌府,日趋艰难,以我儿之才,定能上榜,可惜,家无余财,为之奈何啊!”
  王父也是读书人,此时却穿着粗衣布鞋,背着锄头,一副农夫样,满脸的皱纹,唏嘘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3/10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