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再起(校对)第16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66/1016

  “模样却是不错!”禁军轻声嘀咕着,另一人则搜书箱衣物食物等,待衣物等散落一地后,搜身的禁军才说道:
  “好了,你无事了!但却记住,若是发觉有作弊,终身禁止参加科举!”
  随即,萧善文拿到一个木质的令牌,上书:地字乙三一号
  等待了些许时间,待萧从文检查完毕后,看了下他的令牌,上书:地字丁二三号,看这样式想来不是同一处地方,相互照料的愿景破灭。
  “我不敢了,我不敢了!”耳旁突然传来惊呼声,兄弟回目一看,原来是一个携带小抄的举子被搜查出来,藏在谷道处,虽然隐秘,但却仍旧被查出。
  搜查出的禁军十分欢喜,乐滋滋地看着其被押下,然后将手指在身上揩了揩,继续搜查后面一人。
  兄弟二人一顿恶寒,之后才知道,每搜出一人,就会有一贯钱的赏赐,禁军们这才如此古道热肠,乐此不疲,细心。
  进了考区,萧善文这才仔细看清楚这一个个号房的真实面貌:
  每个号房相隔三尺有余,屋顶则有上好的青瓦组成,号房由青砖搭建而成,长六尺(一米八),宽五尺(一米五),高五尺,有一道木门,门上则刻有号牌,如天字甲一,天字甲二等依次而排列。
  “二郎,小心审题便是!”萧善文看着弟弟说道。
  “大哥考完再会!”萧从文点头说道,然后离去。
  找寻了一刻钟,萧善文这才看到自己的号房。
  进入一看,干净利落,一张砖石搭建的石床占据了大半地方,长六尺,宽三尺,床前有一木桌,长三尺,宽两尺。
  木桌左上,有一盏油灯与火折,看样式也是全新的。
  他环视四周,都是纷杂杂的举子人头,忙着把篮子、席子、毯子、书案等卸下坐好。
  出去一瞧,已然到了日中时分。
  这时候,一队兵士推着小车,摆放了数个木桶,里面盛满热粥、米饭,挨个的给举子们送上饭菜,顺便送木碗和筷子,以及木杯。
  “举子,你要哪样?”此时的兵士客气的很,与之前搜身的不是一样人,看着热气腾腾的米饭和热粥,肉饼,小菜只有白菜,腊肉,以及咸菜,萧善文选了一碗米饭,一碗粥,以及些许小菜。
  随后,三个木碗被送到了木桌上,还有一个大竹筒,也被装满了热水,看着这副餐食,萧善文一时间有些懵了,这确定是来考试的,而不是来享受的?
  “食完后,将碗具放在号房外,我等自会收拾!”禁军说完后,就去往下一个号房。
  “若是想上茅房,就言语一声,自有人带你去的!”
  看着大快朵颐的举子,禁军这才叹了口气,三人推着木车继续前行。
  “还是读书人好,坐在那写文章就能当官,吃的也好,我以后也要让儿子读书!”
  萧善文自然不知晓禁军的想法,吃完后放在门外,然后喝了口热水,躺在被窝中,休整起来。
  还未发下考卷,他左右望了望,发觉一个是明算的,一个是明法的,进士科的隔了一个号房,倒是严密。
  号房口放了一个木桶,他跟前的圆形,明法的是三角,明算的是方形,各不相同。
  “咚——”一个小吏敲起了锣,喊道:“第一场,下发考卷!时间,两个时辰!”
  随后,三名禁军拿着装考卷的竹筒,挨个的放在号房前的木桶处。
  “叮咚——”耳听声响,萧善文瞬间打开木门,拿起了考卷。
  首场,就是贴经,进士科的贴经,是只贴一大经,共十道而已。九经当中所谓的大经,即《礼记》、《左传》;中经为《诗经》、《周礼》和《仪礼》;小经为《易经》、《尚书》、《公羊》和《谷梁》。
  所谓的贴经,即使给出经书的文段,而后在其中开出一行,将要考察的三处缺出,用白纸贴上,举子只需将缺出的文字写在贴上即可。说白了,也就是名篇名句填充。
  他眼前贴经,则是《周礼》,也算是比较常规的了。
  不多,总共二十道,用了不到半个时辰就完毕了,再检查一遍,就放在了门口木桶中,两个时辰到了,自有人收取。
  这时,他才发觉,与南唐不同,此次主考官竟然不能监考,只有兵士吏员数人,想来作弊几率小的很了。
  时间一过,兵士就直接收取贴纸,无论是否写完,一刻钟后,又响起了锣声。
  “第二场,下发考卷!明日申时(下午五点至七点)收取!”
  随后,萧善文又听到了叮咚声,他拿了进来,虽说时间在明日,但若是下雨,考卷被淋湿了,那就惨了。
  打开一看,第二场考取的是策论,第一道题就很深,论述一下汉、唐,以及唐末之时的军务利弊,除此之外,还有四道,涉及经史子集,总共五道策论,五选其三,倒是新奇。
  深吸了口气,萧善文决定先吃晚饭,然后挑灯夜战。
  第二天,又发下考卷,考的是诗词与文章,诗以春、夏为题,各赋诗一首。
  文章则是自由发挥,要求是四六骈文,也是考文才。
  这属于加分项,交卷是在第三天的申时。
第二百四十一章
大兴科举(再续)
  “申时已到,收卷!”
  听到这个声音时,萧善文已经歇息了一个多时辰,也检阅了三遍有余,确定自己的书写的文章没有沾染墨水,没有犯忌讳,这才松了口气,将文卷交给了兵士。
  “郎君必能高中!”兵士接过文卷,封在竹筒中,以防损坏,然后笑着说道,这三天他都看在眼里,这个举子从容淡定,下笔有神,字又写的好,中式的几率很大。
  “多承吉言!”萧善文也拱了拱手,笑道。
  走出号房,他伸了伸筋骨,在比较狭窄的号房中待了三天,他早就精疲力竭,无论是体力还是精神,都衰落到极点,若不是可以提供粥和热水,他早就躺下了。
  这几日,他就见了不少人倒下被送去看了大夫,没有一个好身体,就连做官也是很难的,他倒是能体谅朝廷的立场。
  场里还有一些还未完卷的,被兵士抢夺而去,坐在地上嚎啕大哭,有的则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样,施施然地交与兵士,俨然已将自己当成了官人。
  他摇头笑了笑,收拾东西,准备离去,出口倒是简便,只有几个兵士在看守着,只许出不许进。
  “郎君——”刚出门,家中的仆人一个箭步就冲了上来,将他手中的书箱背下,有一人搀扶着他,将他送到早已预备好的驴车上。
  “二老爷出来了没?”喝了杯热茶,缓了口气,他这才问道。
  “还没呢!”仆童煮着茶,又递上了一个热乎乎的肉饼。
  “二老爷出来了!”这时,一声惊呼,几个仆童连忙赶上去,与脸色苍白的萧善文不同,他这个活泼的二弟却还有些精神,脚步生风,跳到了驴车上。
  “大哥,此次数道考卷,我都答了上来,想必是中了!”喝杯热茶,萧从文一脸兴奋地说道。
  “此次考取进士的,将近三千余人,三十取一,何来如此自信?”萧善文笑了笑,对于自己弟弟突如其来的自信,他有些想笑。
  “出场时,我问询了周边几个考进士的举子,其学问参次不齐,最好的也敌不过我,此次必稳妥了!”
  萧从文说出了自己的依据,这让萧善文心中为之一定。
  “三日已过,咱们都考取完了,趁着时间还早,就去西市逛逛,听闻这番禹城夜不闭市,热闹的很,扬州可没有!”萧从文心情很跳跃,也是缓过来了,连忙说道。
  “也好!”精神紧绷了三天,萧善文脑袋也是嗡嗡的,借此放松一些也好。
  番禹城一向模仿长安,不只是皇宫,就连户坊也是相差不离的,当然营建皇宫的传统也继承过来,皇宫差不多占据了番禹五分之一的面积。
  长安最热闹的西市,在番禹也模仿了,同样都是最热闹的地方,各种各样的商户,令人大开眼界。
  由于李嘉废除了坊市制度,商人们已开始把坊墙凿穿,对外搭上雨棚,直接向着街面出售各种货物,而坊和坊之间的荒地田圩,也被许多商人买下,新起了密密麻麻的邸舍,邸即是货仓,而舍即为旅馆,是鳞次栉比。
  西市是番禹最大的市场,也是平民们的喜欢来的地方,以大而全著称,不仅有卖米的,卖农具的,卖草药的,卖绸缎的,卖牲口的,甚至还有许多酒肆青楼,人来人往,摩肩擦踵,热闹的很。
  兄弟两人并行而走,看到岭南特有的东西,往往驻足而观,突然,前方锣鼓奏鸣,人群围成了一圈,两人连忙走去一看,顿时惊掉了下巴:
  只见,一个戴着毡帽的中年人,正甩着一条花色斑斓的长虫,约五尺长,孩童胳膊粗,但在其手中仿佛有灵一般,从大腿绕到胳膊,再盘在帽子上,双手将其头尾一提,就卷成了麻绳,再伸直,就成了木棍……
  花样繁多的样式,惹得众人不住地拍掌欢呼,打赏的铜钱一枚又一枚,都觉得花的值,当然,没有铅钱,一扔就散了。
  一个小姑娘拿着收钱的锣回去,眼尖的人甚至看到她身上也缠了一条小蛇,真是令人胆颤心惊。
  “诸位,鄙人数代捕蛇为业,论耍蛇,没几个能及得上我家的,不只是捕蛇,家中也养了蛇,蛇生蛇,一代又一代,这些都是我家的珍品,大家都可以看看!”
  随后,一个小姑娘和小兄弟端来了一桶水,众人仔细一瞧,水中浮着不少的红黑色东西,好似内脏。
  “这桶里浮着的都是上好的蛇胆,假的蛇胆遇水则沉,吃了蛇胆,可以祛风除湿,清凉明目,还可以解毒!”中年人提拉着长虫,笑着说道:
  “一枚蛇胆三十枚铜钱!”
  那身上的长蛇‘嘶嘶嘶’慵懒的叫着,不以为意。
  随即,又端上来一个大桶,黑糊糊的,引人注目。
  “这是上好的蛇油膏,敷在身上可以润肤,也可以治疗烧伤、烫伤、冻伤等,不可多得的良药,十枚铜钱一竹筒!”
  随即,其举起了手指大小的小竹筒。
  兄弟两人目瞪口呆,还以为是卖杂耍的,谁料却是卖药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66/10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