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再起(校对)第1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8/1016

  白麻一般种植在山地上,不占用耕地,平常也可以做成麻绳及衣物,自给自足,种植很广泛,而像眼前这番规模化的种植,在当今,很是难得。
  “桂布白似雪,吴绵软如云,布重绵且厚,为裘有余温。”看到这番场景,李郎君突然想到了一首诗,白居易咏叹桂布的诗句。
  桂布也算是古代广西为数不多的特产了,尤其是在棉花还没普及的时代,乃是御寒的极佳布料。
  “郎君,您,您刚才吟的诗,说的是桂布?”
  上水村的管事年纪不过四十左右,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留着胡须,身躯有些肥大,眼睛眯成一条细缝,双目极其有神,如同个市侩的商人一般。
  “怎了?”李郎君有些疑惑,自己难道说错了?
  “郎君,咱这些白麻,所产的,都是精细的白麻布,一般那些文人们装笔杆,皇帝装圣旨的,就是咱这地里产的。”
  “每绢白麻出来,至少要三个女子,花费一个月的功夫侍弄,精贵的很!”
  说到这,胖管事挺起来胸膛,不无得意地说道。
  “您说的那桂布,哪里比得上咱的白麻,它们不过是冬日,那些寻常人家畏寒,买上一些罢了,价钱与咱,可是天上地下。”
  “您不知道,几百年前的那个宋皇帝,就明确下旨,不许咱侍弄白麻布,说它耽误农活,其实,就是咱这布太贵重了,赏赐下来,国库吃不消而已。”
  说到这,胖管事一副以为得意的表情,仿佛能穿透历史,读懂那些皇帝的心思一般。
  对此,李嘉笑了笑,他没想到,一个小小的管事,竟然懂得还不少呢!
  他说的没错,南朝宋武帝明确告戒过不准再生产白麻布,这也算是岭南在历史上的一次重要露脸吧。
  《唐六典》中明确记载:邕州贡银赋、布,将邕州的白麻布纳入了供奉之列,其奢侈品的地位,展露无遗。
  “我们庄里,有没有桂布?”李嘉好奇道。
  “您说的桂布,其实以前也是弄过的,听庄里老人说,高祖(刘岩)早年,特地让咱们弄桂布,去送给中原的皇帝(后梁朱温),之后,不知道为啥,就当皇帝了。”
  胖管事说的这个,李嘉看过书,知道一些,当时刘岩刚继承父兄的南海王,嫌弃王号太低了,比周边的楚王、闽王差太多,外交上都不好交往,想求个南越王。
  结果,朱友贞收了东西,却一点反应都没有,刘岩脾气上了,直接选择称帝,改国号为大越之后又变成汉。
  “以后,庄子里多种些桂布,我有用!”思虑着桂布御寒能力的强大,在这没有棉花的时代,可谓是最好的保暖手断了。
  北方人南下南方痛苦,南方人去北方也痛苦,光是寒冷,就不知道要折损多少兵员,这也是为啥北伐不成的原因之一吧。
  “郎君,可是,可是咱人手不够啊,光侍弄这些白麻布,已经让咱庄里的青壮都不得闲。”
  胖管事急了,他不清楚,这郎君是啥心思,好好的白麻布不种,去弄桂布,十亩桂布,都不及一亩白麻布,这不是瞎胡闹吗?
  “郎君,郎君,咱可不能随便胡闹啊!”
  “行了,我说什么,你照做就行了,明年,我希望能仓库里能有三千匹桂布,到时候若达不到数目,有你好果子吃!”
  狠狠地瞪了一眼这个有些得意忘形的家伙,李郎君心情不爽地呵斥道,老子哪一点胡闹了,连基本尊卑都忘了。
  用不客气的话来说,他们这些人不过是李府的家奴罢了,竟然对主人这样说话,要不是看他辛劳多年的份上,早就打板子了。
  “你年纪大了,若做不到,我可以换个人做!”撂下这句话,李嘉头也不回地就走了。
  “郎君,郎君——”眼看着李郎君生气而走,胖管事这次急了,小眼睛更是不见了踪影。
  这算什么事?咱也是为了李府好啊,咋就得罪了郎君呢?这该如何是好——
  “罢了罢了,损失些钱就是了,咱就照着做是了,不过,咱可不能不跟老郎君说下!”思虑了片刻,他叹了口气。
  行走在这石板路上,欣赏着这岭南少有的江南田园风光,李嘉心中的气突兀地就消散了。
  “记一下,回到城内后,要求田管事(掌管田庄)规划一下,明年府库里,至少要有一万匹桂布。”回过头,李嘉想了想,对着身旁的文书说道。
  “是——”年轻的文书不过十八九岁,书卷气很浓,但却显得很稳重。
  作为一个大土豪,拥有一个文书毫不过分。
  随后,李郎君又开始欣赏起上水村的景色了。
  作为李家的第一个根据地,上水村建设地宛如一座小城,大部分的建筑都是用石块堆彻而成,充满了一种特殊的彪悍气息。
  上水村不过三百来户,人口却有近两千人,人来人往,宛若一个小镇,在人烟最少的村西头,这里是数条溪流交汇的地界,一艘艘木舟聚集而来,形成了一座墟市,端是繁荣无比,热闹程度与邕州城不遑多让。
  对此,无聊至极的李郎君,毅然决然地找寻而去……
第二十六章
墟市之行
  墟市亦称“墟(虚)”,南方农村的定期市集。
  吴处厚《青箱杂记》:“岭南谓村市为虚。……盖市之所在,有人则满,无人则虚,而岭南村市,满时少,虚时多,谓之为虚。”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2):“粤谓野市曰虚”。
  如今,广东、广西,福建等地乡村集市还多称“墟”。
  这种定时而法的市集,李嘉也是只是听闻而未曾参与过的,毕竟心中想着,再热闹的市集,哪有现代城市热闹,除了些许新奇,并无他样。
  可是,亲自过来看上,颇有种出乎意料的感觉。
  作为新时代的四有青年,李嘉自然学过鲁迅先生的社戏,而此时,却眼前的场景与书本上描绘的却别一无二。
  数十上百只小舟,载着人或物,密密麻麻地停放在这河流交汇处,河流两旁的歪脖子树,成了最好的刹车片,中间的河水肉眼可见地缓缓流淌着。
  那些客人们则带着斗笠,撑着长杆,走在河流中间,缓缓而行,挑选自己属意的东西。
  站立在岸边,影影绰绰看着那河边树下的小船,以及各色人等,没有叫卖声,只有低沉的讨论声,以及各种动物的吼叫声。
  这是一个水上集市。
  “郎君——”身边的文书此时已经租了一艘小舟,等待着李嘉的决定。
  微微撇了他一眼,李嘉就直接登上了木舟,一起的还有数名护卫,其他的则另行租赁了几艘,尾随而去。
  登上木舟,仔细一看,河面上满是落叶,木舟轻易地破开飘浮于河面的浮萍,随着河下的暗流,而流动着,宛若自动一般,甚是有趣。
  河流两边,那些木舟有序的停靠着,似乎每个歪脖子树上都有着与众不同的记号,甚至,有艘晚来的木船正在与另一艘争辩着。
  后来者是瑶人,留着长发,盘在头上,口中吐出的话难以听懂,但他的木舟上,一只半人大的黑色猎犬,正汪汪地叫给不停,时不时地摆了摆尾,转悠着。
  后来者指着狗,又指着那个位置边的歪脖子树,叽里咕噜地说着,越说气势越壮,狗叫声也随之响亮。
  结果不出所料,后来者赢了,但却也没追究什么,颇有一副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意思。
  见此,李郎君笑了笑,果然,在没有战争的时候,他们是最朴实的。
  “你看,此时的场景是多么和谐!”指着这些木舟,李嘉对着身边的文书说道。
  “僚人(壮人古称)、汉人,瑶人,没有往日的争闹,和睦而处,此为何也?利益尔。”
  僚人和瑶人,在左右溪六十八洞蛮僚中,两者占据八成有余,各族部落分为各洞,或联合,或争斗,只要不影响到汉人的利益,邕州的镇军是管不了那么多的。
  南汉政府采取羁縻政策,各洞自治,正因为如此,井水不犯河水之下,才有了所谓的和平。
  这水上墟市中,就能窥探一二。
  汉人的木舟中,摆放着粮食,盐巴,铁器,瓷器,布料,首饰,糖,乃至于稀有的书本等,可谓是僚、瑶等世居山落等族需要的。
  而那些少族木舟中,则是玉器,动物,珍惜的皮毛,象牙,宝石,草药,自制的弓箭等,也是人们感兴趣的所在。
  所以,这个墟市,由于其安全性(近五百人的庄丁),以及广大,吸引了不少来自建武镇各地的小商人,从而令此地越发的繁荣。
  “船家,每艘船进入这里,需要缴纳多少铜钱?”李郎君好奇地问道。
  “小郎君,这里是上水村的地界,进入时,无需缴纳,而出去时,则需缴纳五枚大钱,甚至有人长住此地,不愿归家。”船家第一次见到如此富贵的小郎君,有些惊讶地说道。
  缓缓行了近半刻钟,但墟市却未至一半,李嘉不得不心中感叹,正待回去之际,他突然看到了一个奇特的木舟。
  一个整整齐齐,摆放着铜钱的木舟,分外的吸引眼球。
  “咦——”李嘉突兀地有了兴趣,“去哪里瞧瞧!”
  木舟渐近,李嘉这才看清楚,那是一艘较大的木舟,周边三四个木舟环绕,其上站立着七八个壮汉,其带着武器,故作轻松地扫视着周围。
  中间的木舟上,数个背着包裹的僚人,一个老年的账房,正不断地用算盘记账,其旁边,几个年轻人正搬运着一吊吊铜钱。
  近来,李嘉才注意到,木舟上树着一面旗帜——永安柜坊。
  “虎鞭五斤六两,时日有些久了,直三十五贯,您是要铜钱还是要白银?”看着眼前的僚人,老人开口说道。
  “可以,我都要铜钱,别的不要!”僚人一口熟练的汉话,毫不犹豫地说道。
  “客官,稍等片刻——”
  三十五贯,每贯约6.4斤,约两百二十四斤,都是上好的乾亨通宝,数个仆童来回搬运着,很快就装满了大半个箱子,而僚人只是看着,对于这个永安柜坊很是信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8/10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