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再起(校对)第20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02/1016

  “听闻李璟这斯,为了上贡中原,在国内横征暴敛,百姓苦不堪言,尤其是江西,更是不堪重负,咱们可以用田地来招揽百姓,削其根基!”
  李嘉轻声说道,目光却看向了城外,那一队队驴车的商队缓缓入城,人们皆喜笑颜开,为即将收获的丰厚报酬而高兴,他又何尝不是?
  收入湖南,让他可以从容的进退,进可攻,退可守,唯一的威胁只有中原,南唐他已经不放在眼里了,李璟这个老贼快要死了吧,因他的身体一直不好,带他去后,肯定是南唐后主李煜了。
  南唐就正式的成为了一块肥肉。
  “可是,江南……”刁广谆有些犹豫,毕竟南唐的实力不可小觑,之前还侵入长沙,灭了马楚,虽然败给了中原,但威慑还在。
  “不碍事的!”李嘉摆摆手,无所谓的说道:“潘将军的一万蛮兵,就让江南之兵寸步难行,江南已经不行啦,咱们要放宽心,我们的敌人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原,其他的诸国,不要放在眼里,都只是我们的垫脚石罢了!”
  “段招讨使?”
  “臣在!”段友良羡慕的,看着这对君臣的奏对,听到皇帝喊他,连忙向前一步。
  “这次能够拿下楚国,卿家当为头功!”李嘉毫不吝啬地夸奖道。
  “微臣尺寸之功,当不得陛下夸赞!”段友良在潘崇彻的麾下,早就学习的能屈能伸,没有一丝武人的桀骜,反而读了些许书籍,更显得谦逊。
  “托陛下鸿福,运筹帷幄,这才有了臣等建功立业的机会!”
  “很好!”李嘉之间还有些担心其居功自傲,没想到段友良却毫无武人的脾气,这种谦逊的态度,很让人舒服,尤其是在这个乱世,武夫桀骜不驯的情况下,更是难得。
  心中已经有了培养的心思。
  “走吧,咱们的禁军此次北上,立下大功,虽然赏赐了些东西,但依旧不能提现朕的心思,咱们去军营中看看吧!”
  从城墙上向远处眺望,一座座军帐连成一块,形成了一片庞大的阴影,数不清的人影走动着,依稀还能听到一些军号声。
  “诺——”段友良心中一喜,皇帝此次前往军营,这不就是自己的表现机会吗?体现自己治军有方的时机来了,可得抓紧机会好好表现一番。
  就在皇帝准备出城前往军营的时候,一队队的商人们,成群结队的来到长沙府,开始准备自己的事业第二春。
  崔迟是一个商人,准确的来说,他只是一个小小的脚商,走街串巷,本钱极小,赚的都是些许毛利,只能养家糊口。
  这一次北上湖南,他之前是从未想过的,因为他只是一个小小的脚商罢了,在那些庞大的商家眼里不过是一只虫子,不堪一击。
  但是他不甘心,他不愿意一直只是个小小的脚商,他还年轻,不过二十多岁,所以他卖了大半家产,又借了一笔钱,与几个好友一起结伴而行。
  他很很聪明,知晓自己几个人孤单北上,不安全,所以就跟着皇帝的队伍,在后面拖拖拉拉的走着,虽然吃住有些不便利,但安全是保障了。
  “大哥,这里是长沙府了?”一旁的矮胖子挑着扁担,里面都是铜钱。
  “是的哩!”抬头望向那几个大字,他们这几人终于追到了皇帝的圣驾,来到了长沙府,崔迟心中,是极为欢喜的。
  “走,兄弟们,咱们找个货栈住下,然后再去逛一圈,看看有啥好东西没!”
  几人身上挑着扁担,牵着一头驴,身上的包裹,都是他们精心挑选的货物,还有十几贯钱,怀着忐忑的心情,缓缓地走入了长沙城。
  长沙城虽然不大,人口也是极多的,摩肩接踵,行人如织,几人走起来,也是小心翼翼,方言的限制,令他们好像听天书一般,一个字也不懂。
  长沙府不愧为繁华之地,走了一会儿,就找到了一处货栈,一行人住了进去,存了货物,花了几十个铜钱。
  “大哥,这些东西,真的能卖掉吗?”几个木箱打开,里面是收购而来的上好雪盐,足有五十斤,还有数斤的香粮,其余的都是铜钱以及一些衣物干粮等。
  “来之前我早就打探清楚了,咱们岭南的海盐一向供不应求,在兴王府一斤不过五十钱,但在湖南,却有一百钱,甚至更多!”
  “至于香料,咱不清楚,毕竟这东西只是咱们低价用瓷器换来的,不晓得长沙人喜爱不!”
  崔迟信心十足地说道,令几人信心倍增。
  若真是如此,只是卖掉这些细盐,就能赚钱一倍的钱,香料则是意外之财,毕竟他们不懂得材质,只能算意外之喜。
  “这长沙城那么大,我就不信没有盐铺,若是不收,咱们挨家挨户的去敲那些达官贵人的门,毕竟这是上好的细盐,吃着得劲!”
  湖南如此庞大的市场,令岭南的商人们垂涎三尺,脚商们只是先行一步罢了,大商人们货物更多,准备的更充足。
第二百九十九章
有所差距
  对于商业,李嘉其实减免了许多重税,经制钱、总制钱等,还罢免了许多关卡,全国关卡从一百多个,变化为十来个,大大减轻了贸易额负担。
  而且为了支持农业的发展,也是的减轻农民的负担,对于农具、耕牛,木炭等,都给予免除税赋;而对于农民的一些特产,如青菜、茄子等,也免税。
  北宋就不一样了,它完全继承了五代时期的各种杂乱的税收,全国光是税卡,就有两千多个,可以这么说,基本上每过一个城市,就要被抽税,与清末的厘金相差仿佛,但就是名声好听。
  水产、五谷、竹木、书、纸、漆无不有税,甚至斗米束薪、零星菜茄也在收税之列,税额之外浮取更繁,致税场有“大小法场”之恶名,加上正税外的杂税,就数不胜数。
  北宋经商,没有背景,就会被官吏吃个干干净净。
  一般而言,岭南基本上只收三种税。
  一个是坐税,也就是说在本地经商的,基本上在百分之三到百分之五之间,也叫市税,顾名思义,就是在市集买卖的。
  一个是关税,也叫过税,也就是商品通过关卡的过路费,一般在百分之二左右,如果关卡不多的话,负担也不重。
  最后一个,则是市舶司的对外税,由于这是暴利行业,所以基本上以百分之十起步,最高可达百分之八十,仍旧利润丰厚。
  而对于茶、盐、酒、醋和矿产等,基本上属于专卖,垄断,虽然弊端多多,但李嘉不敢轻举妄动,还没有改革,这个毕竟是个大财源,若是出了好歹,就亏大了。
  外贸的商品,没有多少限制,哪怕是盐,酒等,都可以出国,只要交税就行了。
  比如,你去广州的官营盐铺买了一百斤盐,至于用途,就不管了,出口,自用,甚至是出售给偏僻山村赚差价,都是可以的。
  当然,私盐也是有的,那些盐场基本上以极低的价格把盐售出,朝廷在高价卖出去,自然有心里不舒服的,就让盐户多制盐,然后私底下去卖,这就是大部分私盐的由来。
  崔迟这次是钻了漏洞,朝廷虽然收复了湖南,但朝廷的官营专卖还未到来,所以他还可以售卖细盐,赚取差价,要再过上几个月,可就没有这个好机会了。
  他带着一包细盐,约有半斤重,揣在怀里,小心翼翼的走出货栈,一路上走走停停,好似一个游客一般,不停地张望着。
  与其他的国家专卖盐业不同,湖南并没有多少产盐的地方,所以百姓们吃的盐都是商家从外地输入的,比如岭南清源军,蜀地,吴越等,还有淮南。
  对于这种稀缺的资源,在湖南的税负相较而言是比较低的,但价格依旧的高昂,走了两条街才发现了一个比较大的盐铺,还卖着茶以及醋,看来生意不错,人来人往的,好几个伙计跑跑停停,满身大汗。
  “客官,要点什么?我们这的盐,可是上好的细盐,全城没几家!”伙计上来招呼着。
  看到崔迟听不懂,伙计就换上了官话,也就是中原洛音。
  这回听懂了,崔迟吞了口唾沫,问道:“你们这的细盐,多少钱一斤?”
  “之前咱们长沙不是打仗吗?商队进不来,盐价一直也没跌回来,现在每斤细盐三百六十钱,若是嫌贵,粗盐较便宜,每斤一百三十钱,您要是用铁钱,就是这个价,若是用铜钱,那给您打九折……”
  听到细盐三百六十钱时,崔迟大吃一惊,这几乎是岭南三倍有余,镇定了些许,他低声问道:“你们掌柜的在吗?”
  “在呢,在里面!”
  随即,崔迟就见到了一个中年人,胡须旺盛,很是客气地迎接他进入内室,问道:“客人可是有什么指教吗?”
  “你们这收细盐吗?”
  “收,当然收,多多益善!不知客人有多少?”
  “价格怎么商量?”
  “看您的质量了,若是好货,咱们价格更高!”
  “您瞧瞧这个……”
  崔迟从怀前的掏出一包盐,打开一瞧,白花花的细盐,漂亮的很。
  “这是产自岭南的细盐,也被咱们称之为雪盐,掌柜的,看个价吧!”
  “这种雪盐自然好极了,您有多少,我全要了!”
  “只有五十斤,都是上好的雪盐。”
  “客官是岭南人,咱给你个面子,我给你每斤三百钱,这是长沙城最高的价了!”
  “铜钱?”
  “当然,不过得换成铁钱,郎君,这长沙府能有多少铜钱?都是铁钱!”
  “那您帮我把钱送到货栈吧!到时候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在这种供不应求的背景下,一切的生意都很痛快,五十斤盐被卖了五贯大铁钱(规定十铜一铁,但已然降到了五铜,甚至是三铜),足足有上百斤重,每贯铁钱达到了三十斤左右,摆满了一个房间。
  而借着盐铺的背景,他们也将香料外了出去,这种东西需要特地的销路,几斤香料,也卖出了三贯铁钱,于是,整个房间都快放不下了。
  “大哥,这钱,怎么带回去?两百多斤呢!”看着这一地的钱,矮胖子叹了口气,一脸的无奈。
  “带回去作甚?咱们那也不收铁钱,几百斤重的东西,不得累死咱们!”
  崔迟也叹了口气,笑着说道:“咱们用这些钱来买东西带回去,听闻长沙府的茶很多,而且还有蜀锦,这些东西可在岭南不愁销路!”
  “若是勾连上那些大食人,还能卖上一个高价!”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02/10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