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再起(校对)第20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06/1016

  自从走出了山,参与朝廷的军队以来,那山很是吃了不少的苦头,严刑峻法不是玩笑话,他的屁股已经麻痹了。
  “今日皇帝要来,不知可会有赏赐些什么!”他穿着一身皮甲,作为军官的象征,开始巡视自己手底下的这几百号人,死了不少人,也流了不少的血,他才有今日的威风。
  虽然沿途的蛮人们大部分虽然对他很尊重,但依旧还有些许人对他不屑一顾,那山自然明白,这些人之前就是部族的头领,如今虽然屈居自己之下,但军队一朝解散,自己又会恢复成普通的蛮人。
  “哼!”看着这些摆着谱,不与自己行礼,那山杀敌数月,自然心中越发的不满起来,作为一营指挥使,地位尊崇,几个小小的头领竟然敢如此行事。
  “这南唐兵撤走了,不然的话就直接可以让这几人死去,如今我还得寻个法子,神不知鬼不觉的把他们给杀了,不能被挑出错来!”
  心里思量着,他脸上的笑容越发的灿烂,为官几个月,些许城府还是有的,不时地与行礼的蛮人宽慰几句,整个营的士气一直不错,这是他安身立命的根本。
  “这可不能轻易的散了,几百人的队伍!”他心里打定了主意,一定要向潘将军建议,不能解散军队。
  “指挥使,潘爵爷有事召集!”突然,就有亲兵来报,潘崇彻召集诸将。
  “封赏下来了吗?”他脸上一喜,加快了脚步。
  “诸位都是我大唐的得力干将,陛下前两天来的醴陵城,就是为了犒劳大军,鼓舞士气,所以对于大家都是有封赏!”
  随着潘爵爷的言语,几箱装满金银珠宝的木箱被抬了上来,晃动人心。
  “你们都立有大功,自然奖赏丰厚,为大唐效劳,自然是应得到!”
  诸蛮将们欣喜不已,他们连忙拜下,对于潘崇彻可谓是心服口服,这次出征虽然损失不少人,但都是是值得的。
  眼见这些人眉开眼笑,被这些金银迷乱了眼睛,丝毫不见危机,心中不由地叹了口气,说道:“大军不日将要解散,诸位拿着这些钱财,也都回去部落吧!”
  “将军,不可——”那山想的比其他人多一些,急切地出声说道。
  “将军——”其余的蛮将们这纷纷醒悟,连忙阻止起来,在军中他们一个个趾高气昂,若是解散,就变成了普通的蛮人,手中的金银,也会被那些头领们夺去大半,自然急切。
  潘崇彻自然明白,眼前的这些蛮将,基本上都是由普通人中提拔而来的,虽然悍不畏死,英勇作战,但地位着实不高,回了自己的部落,从高位跌回低位,着实难以接受。
  “我自然明白大家的意思!”潘崇彻继续说道:“咱们浴血奋战数月,才在军中有了地位,那些所谓的头领,世世代代位居其上,实则是废物,哪有诸位的半分厉害,但却要掠夺大家的财宝,奴役大家,着实不应该!”
  “请将军为我们做主!”
  一番话,着实说到了大家心里,众人跪下大半,一脸的恳求之色,在以往的可是没有的。
  主要是此番作战,死伤者众,在他有意无意的驱使下,许多部落头人丧命于战场,然后又提拔了毫无根基的蛮将,自然指挥起蛮兵来如臂挥使。
  “既然如此,我就为大家求一份恩典吧!”潘崇彻一副感动的模样,然后离去,半个时辰后,他高兴地说道:
  “有鉴于大家军功卓著,陛下也不忍心散去,所以决定常设蛮军,又改换了些许编制!”
  “以百人为百户,设百户长一人;以五百户为佐领,设佐领一人,这些与之前相差仿佛,但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将设立四旗,分别为正红、正黄、正白、正蓝,每旗下,暂定为三名佐领!”
  “每一旗规矩甚严,下级必须对上级行跪拜之礼,生死操之其手,口必称奴仆,不得有丝毫的违背,如此一来,大家处置手下的头领们,自然毫无禁忌!”
  “每旗的旗主,由三佐领轮流担任,处理本旗事物,三人做主,事后再汇报与朝廷即可!”
  “皇帝为诸旗之主,四旗之人见陛下,须得跪下行礼,低头,口称奴仆,哪怕是佐领也不例外,可一言决生死!”
  “如此,我等虽然尊贵,但岂不是生死难料?”有的蛮将听着欢喜,但涉及自己时,就不痛快了,嚷嚷着。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对于皇帝而言,天下之民,一言决生死,我与诸位而言在皇面前,一般无二,也不例外!”潘崇彻故意感叹一番。
  听到潘大将军也是如此地位,诸将们舒服了许多。
  “位于四旗的旗兵们,若杀一户蛮寮之人,可赐钱财五贯,田十亩,赐姓;杀五户,就赐城中宅院,赏赐五十亩地,可以择一户蛮人为仆役,世代相传;杀十户,赏赐田地百亩,升其为百户长,从此之后就不是奴仆,而是贵族,生死决定在佐领的手里。”
  “佐领可以世袭百户长,百户长不可世袭,而佐领只有十年,十年后,解甲归田,在京城中奴仆成群,享受荣华富贵,并且按照功劳,赐予田地金银!”
  “也就是说,我们麾下的头领们,也必须听从咱们的号令,不然就得去死?”那山大声问道。
  “当然,在旗军中,下级必须服从上级,谁都不例外,哪怕在军外是头领,在军中也不过是奴仆罢了!”
  十年任期,赐爵赏田,是大杀器,就算是英雄豪杰,想崛起也要十年,这十年刚好淋漓尽致的发挥一个人的才能。
  简单的说,按照这制度,凡是磨练出来的旗兵英雄,一旦有成,就是退休之时。
  而且,八旗制度容易腐朽,十年换一波人,就能重新造血,保持战斗力,而且世袭百户,又可以让他们卖死力,世袭的官着实太具有诱惑力。
  封妻荫子,荣华富贵,就是八旗军的目标。
第三百零六章
川盐古道
  “可是陛下,若是群山的蛮寮被杀尽了,八旗旗兵们又如何建功立业?”
  潘崇彻听到皇帝的述说后,还是有些疑惑,这八旗制度犹如滚雪球一般,越来越大,但若是之后杀尽了蛮寮,又该如何?
  “哈哈哈!”李嘉大笑:“这天地之间广阔的很,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完了之后就是大理国以及吐蕃,西域,再不济还是契丹,南边还有真腊,怎么可能杀得完呢?”
  “去别的战场,照样有军功可得,可以靠军功安享富贵,不过这样就没有补充了,毕竟没有蛮寮补充,这八旗甚至有时候连八旗的人都凑不起来了,天下太平,就是解散之时。
  到时我自有恩旨赐下,编户为民,赐爵封赏,尽为汉人矣!”
  这实际上就是不断利用与消耗的过程,当然,出卖同族,回报也丰厚。
  对个人来说,这是坦途的前途。但是对于民族来说,这就是消磨的方法——人死了十之七八,其它的人都享着富贵,成为了大地主,奴仆成群,家财万贯,变换成汉人,这样一来,困扰多年的蛮寮,自然就可控了。
  其实,这项政策核心就是一句话:真心实意的厚赏八旗,军爵军赏绝不吝啬,土地金银决不失言,不是过河拆桥,不是权术,是诚意,是铁律。
  凡是能杀同族的人,都加以厚赏,使其金玉满堂,爵高位重,世袭罔替,并且保其延年益寿,子孙繁衍,代代同荣,绝不事后清算。
  如此这般,就会吸引大量的异族加入到八旗之中,满清都是汉八旗,蒙八旗,李嘉为何不能有契丹八旗,党项八旗,以及吐蕃八旗,西域八旗呢?
  分而治之,让异族与汉人之间的矛盾,转化为异族之间的贵族与平民之间的财富分配矛盾,维持一种平衡,或许还可以加入一些宗教的元素。
  他不禁幻想,自己除了皇帝的头衔之外,在藏地、西域、契丹等地会加封什么头衔,李世民的天可汗?已经用了,不再合适……
  用科举制,军功爵制,让百姓大户拥护自己,积极参与大唐复兴的大业;用八旗制度,让异族投身于复兴大唐,兴盛家族的事业之中,可谓难以停歇。
  想到得意之处,他又想起来李世民的一句话: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有了这些,再勤治于民,轻徭薄赋,再励行强兵,统一天下,并不是遥不可及的。
  湖南六十万,岭南两百万,清源军一百万,南唐三百多万(没了淮南之后),后蜀三百多万,吴越三百万,南平七十万,一千三百万左右的人口。
  而中原,夺了淮南,差不多一千一百万左右,只要尽快的统一南方,就能与中原扳手腕了。
  李嘉憧憬着,心情大好。
  澧州,朗州之上,与南平接壤,濒临洞庭湖,这里是梅山蛮多居住地。
  澧州与朗州蛮族经过刘禹锡等人的改造后汉化程度深,汉人迁居于此多,且多居住于平原,方便同外界交易,澧州的梅山蛮长期居住于山上,较为封闭,汉化程度低,直至宋真宗三开梅山,派遣军队强行将梅山蛮从山中捉出才有所改善,根据当时作出这一决策官员的墓志,是因为害怕澧州彻底被蛮族控制,才作出这一行为。
  醴州,十八里铺,一缕缕炊烟,在残破小镇的某一处,冉冉升起,隔的稍远些,还能看到,这多少让刚遭过兵祸没几曰、到处都是荒凉景象地方多出几分生机来。
  本就不大的小镇,因为川盐古道的缘故,有着五百多户人家,一条宽敞街道,贯通东西,站在街道一头望去,几乎整个城镇景象皆能一览无余。
  小镇外,本有着一道围墙,阻挡着外人的侵扰,此时这道围墙只剩下几处残壁,不大的镇门,已被捣碎,木门上的斑斑血迹,很是清晰。
  耀眼的晨光将街道上尚未来得及清洗掉的斑斑血迹,映照得格外醒目。一股血腥气息从前几曰起,在这个区域的空气中蔓延着,毫无退却之意,此时愈显刺鼻起来。
  十几具被人拖到镇西郊外,还来不及掩埋掉的尸体,更是记录着曾在这里发生过的惨烈之事。
  “怎么,蛮人如此大胆,竟然敢袭击咱们汉人?”一个骑着马的斥候看到这番景象,瞬间惊怒,看这模样,蛮人野也才走了几日。
  “军爷,咱们逃到了山林里,才躲过一劫,咱们十八里铺可算是毁了,近半的丁口都被屠戮。”
  一个老头正满脸的伤心之色,他的小孙子就在这场侵袭中丧生,满脸的褶皱述说着这份苦楚:
  “让楚王派兵过来,这群蛮人疯了,但不仅杀了我们许多人,而且还将镇外的稻谷也抢购了去,整个十八里铺已然成为了废墟了!”
  “俺虽然是十八里铺的镇长,但着实不好过啊!肚子还是饿着哩!”
  老头子还不知晓,楚国已经没了,现在只有唐皇,斥候心里不痛快:
  “放心,很快就会有军队过来的!”
  湖南的贸易主要分为两条线,一条是向北贩买瓷器茶叶布,一条是向南方的广州港贩卖瓷器,以长沙为核心,沿湘江一路延伸,南方的枢纽在衡州,北方的枢纽就在朗州。
  朗州除了处于长江与洞庭湖连接处附近外,还连接了川盐古道,四川地区的井盐由背盐工步行输送到湘西诸州蛮族的手上,唐末井盐技术改进,可以有效提炼出井盐中的杂质,加大了川盐在湖南的销路(湖南在解放前不产盐),湘西的特产(草药、丹砂)可以不走辰州,从沅江走进入其他地区,唐末时湘西地区经济发展,出现很多市集,有效刺激了这条路的商贸。
  澧州,就处于川盐古道的重要支线上。
  所以,待入了朗州之后,杨师璠很有眼色劲,对于川盐古道,不敢有丝毫的觊觎之心,一应交给了转运使,只求拨款养兵时,能快一些。
  “好大的狗胆,梅山蛮竟然敢袭击咱们汉人!”杨师璠听说财路被断了,顿时大吃一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06/10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