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再起(校对)第21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14/1016

  话是这样说,但是李嘉却见其动作依旧,挥了挥衣袖,带着一片清风,拿着锄头,为自己的花田劳作,一副隐士的味道。
  看到这番模样,李嘉心中强忍着气,这几十年来,何曾有过如此被怠慢过,尤其是当上了皇帝,更是顺从极多,脾气都惯出来了。
  为了名声,为了招贤纳士,统一天下,我忍,我一定要忍。
  “先生锄草,可谓是闲情雅致啊!”
  “陛下谬赞了,一介草民,混个温饱,谈何闲情雅致啊!”
  说实话,若是在大一统王朝,或者说李嘉统一了整个天下,早就把这泥土直接塞到其嘴里,然后株连三族,他么的太气人了。
  老小子给我装,不图利,不图官,那么就是图名了,恰好,我也是。
  李嘉感觉自己已知晓这位老先生的心思,名与利,这世上没几个人能躲过去,他面带微笑,表面上也是不以为意,反而走近其身边,观看着被修理的百花,不由得感叹道:
  “这育人如同种花,人有百样,花有百样,将花不时地修剪一番,浇水,锄草,千辛万苦之后,才能盛开,从而美艳人间!”
  “陛下之说,到也是奇特,更是新意!”杨文靖有些讶异,他一直以为岭南的皇帝只是个武夫,没想到竟然还懂些道理,说起话来也是井井有条。
  难道,这岭南的大唐皇帝,与江南的大唐皇帝,都是文人不成?
  “可惜,可惜!”李嘉摘下一朵红花,不理会其心痛的模样,在自己的鼻尖嗅了嗅,感叹道:
  “先生能育下这一片花丛,却忘却了,栅栏外,遍地都是花海,那些本该明艳世人的花,却只能被践踏,被吹零,无法成材!”
  这话里有话,杨文靖放下了锄头,将皇帝请进了屋内,然后其家人呈上一壶热茶,他才说道:
  “人力也是有尽时的,更何况我不过是一个老朽的农夫,虽然有恻隐之心,但又哪里顾及到栅栏之外的百花呢?”
  “为官,可上辅君王,下抚万民,造福百姓!”李嘉眼睛一眯,说道。
  “草民老矣,哪里精力为官!”
  “教书育人呢?”
  “恰如这一花园之花,力所能及,也不过些许罢了。”杨文靖笑了笑,反过来将了一军,看了一眼皇帝的脸色,口中的热茶反而更香了。
  “据我所知,杨公是寒门出身吧!”李嘉完全不生气,反而平静地问道。
  “自幼抄录经书,千辛万苦,直至三十,才为官,然后不及半载,就被免职,学问不佳乎?不勤乎?不治民乎?非也,不过是吏治浑浊,世家大族把持晋升之路罢了!”
  李嘉的声音越多的高昂,他站起身,直面这位名噪一时的大儒,双眸中迸发出别样的色彩:
  “隋文帝时,始有科举,太宗之时,方成制度,天下英才,竟会于科举,科举之设,乃为英才,但时日过迁,寒门英才不得晋升,世家把持科举……”
  “所以,我在岭南,重设科举,首用糊名,誊抄,使得科举不再为世家而设,而为寒门而设……”
  “但,还远远的不够,世家大族们把持着学问,普通的寒门求一书而不得,往往倾家荡产,也不过是初识文字罢了!”
  “有书,却无良师,不知耽误了多少良才,李嘉实在心痛!”
  说着,李嘉不由的拍了拍自己的胸脯,表演极具张力,对面的大儒也不由得沉浸其中,为之动容。
  “朕准备在湖南之地,每州设州学,每县设县学,普及文问,文道大昌于世。已然不远矣!”
  “而,先生,正是湖南文运的重中之重!”
  他说那么多,就是想向这位大儒证明自己重视文人,并非是莽夫,从而获得好感,再从而稳固自己的统治。
  这样的中立,且威望大的人物,属于朋友的类型,而打天下,就是让朋友多多的,敌人少少的,直至于将其消灭为止。显然,以这位大儒为首的湖南文人以及官吏阶级,需要争取,且合作。
  不然李嘉吃饱了撑的,跑到荒郊野外见一老头,哪怕其文化再高,对于皇帝而言,就是一只更大只蚂蚁罢了。
  “陛下须知,天下未曾一统,列国纷争,大乱之事,武夫往往比文士更为重要!”杨文靖听到这,神色一禀,虽然为这位皇帝构想颇为神往,但依旧提醒道:
  “在这乱世,打天下需要武夫,陛下若是自废武功,对于大唐,对于天下万民而言,非福也!”
  “先生教训的是!”李嘉点点头,效果终于显现了,他郑重其事地说道:
  “湖南之于中原,文道不昌,以至于荒芜多年,今日,请先生莅临石鼓书院,昌湖南之文运!”
  石鼓书院位于衡州的石鼓山。始建于唐元和五年(公元810年),广州人李宽筑屋在山巅,在里面读书,所以兴建了书院。
  唐时,齐映、宇文炫、吕温、韩昌黎、邹君等名家都在石鼓留下诗词。
  宋仁宗赐额“石鼓书院”,与应天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并称全国四大书院。
  可以说,石鼓书院,与衡山的邺侯书院(随州刺史李繁创建,用以纪念其父李泌),同为湖南双壁,乃是文道种子的重要生产地。
  这样的山长位置,可谓是重礼了。
  “石鼓书院自有山长,且乃草民之友,请恕草民难为!”
  李嘉明白了他的意思,他作为一个名士,盛名于湖南的大儒,不能因为一个山长的位置,就把好友的位置抢了,这不是毁名声吗?
  “既然如此,先生就去往长沙府,此乃湖南之首善之地,我愿兴建一书院,广儒学之名!”
  既然不想抢位置,为了拉拢你这个名人,只能下血本了。
  “固所愿也,不敢请耳?”杨文靖跪坐直起身,恭敬地鞠了一躬。
第三百二十章
民望所归
  朗州,吴府。
  作为朗州的一个小世家,吴家只有良田数百亩,虽非大富,却是世传的书香门第,在前唐时,也出过不少的进士,虽然没落了,但也最重文风礼教,以文传家,周边的邻居都很敬佩。
  这时,一个年轻人在门口下车,衣着华贵,彬彬有礼,向门子递上拜帖。
  门子一看,却是熟人,态度很是殷勤,说着“郎君请进,这就去通报。”果然,一人急急禀告,一人引入门内偏厅招待,茶水伺候,极是周到。
  门子走了两道院,才在一处庭院寻到自家的郎君。
  一个年轻人正在读书,突然之间听见脚步声,头也不抬,慢条斯理的问着“什么事,这么慌张?”
  “郎君,您的郑府的郎君要见您!”这仆人气喘吁吁,连忙回答道。
  “郑兄怎么来了?”这青年听到这里,将茶杯放了下来,摸了摸下巴,自言自语说着“难道郑府又有什么想法不成?”
  虽然他诗书传家,但吴家早已经家势中洛,数百亩地,温饱之余,勉强立足于朗州,只能供养他一个人读书。
  郑府则不然,在朗州城外良田数千亩,城中的商铺也是上十间,家中有一人在刺史府为佐吏,还有一人在外当县丞,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消息灵通许多。
  吴良辰穿着便服,神情悠闲,眸子中带着幽光,听完了仆的禀报,他沉吟片刻,就站起了身,说着“我这就去!”走出几步,又回头,对那仆人说着“你以后改改急躁的性子,这才多大点的事。”
  仆人忙陪起笑脸,说着“是,是,小的一定改!”
  走到了侧厅,就见到了郑府的郎君。
  “郑兄,刚才听人回报,还不敢相信,没想到真是郑兄,多日不见,郑兄风采依旧啊!”吴良辰笑呵呵走了过来,很是热情地拉出了手,一副亲近的模样。
  两人来到了书房,这才开始说起话来。
  郑博看上去有些文弱,但说实话来却铿锵有力,他深吸了口气,说道:
  “前几个月,唐军入了城,我等家族也未配合,也没有动作,四大家族也同样如此,前几天,我却听说,四大家族将家中的庶出的女子都送往了宫中,巴结唐皇。”
  “今日,我又听闻城外的杨先生,也答应了唐皇之邀,去往长沙府了!”
  “果真如此?”吴良辰大吃一惊,他没有想到,之前世家们串联在一起,选择不配合唐军的计划,不过是实施几个月,就动摇了,而且是自上而下的动摇。
  “天下一统,中原才是大势所在,难道那些大家族看不清吗?此时上了贼船,以后中原入主湖南之后,咱们又该如何?”
  “哼,那么大世家们自然一清二楚!”郑博冷哼一声,不满地说道:“不论是谁主政湖南,都离不开那些大世家的支持,我们这些小家族不过是他们为了争取利益的筹码罢了,随时可以舍弃!”
  “如今,他们或许得到了他们想要的东西,我们这些小家族就只能被抛弃了,若还是执迷不悟,恐怕就会遭受打击了!”
  之前没有这些世家豪强们的配合,唐军所控制的地界不过是城池罢了,乡下的农村完全没有控制力,哪怕巡检营的建立,也不过是加强了一些些罢了。
  “你是说,咱们入仕岭南?”吴良辰叹了口气。
  “不只是如此,还要全面配合朝廷完成秋收,也就是那个所谓的转运使司衙门,不然,上头有那些大世家的支持下,巡检营恐怕会对我们下手!”
  就在这时,一个管家进来,说着:“老爷知道郑郎君前来,非常高兴,请郎君和郑郎君一起前去。”
  两人听了,对管家拱拱手,跟随他一路行去,穿过数道拱门,绕过长长回廊,进入见客的正堂。
  堂中有一位容貌清秀的中年人,正在喝茶。
  “父亲!”“愚侄郑博见过世伯!”
  两人一进门,恭敬行了礼。
  吴圭养气很深,气度从容,脸上带着和询的笑容,微笑挥手让二个孩子起身,手抚长须,盯着郑博细细打量一番,点头说着: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14/10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