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再起(校对)第26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67/1016

  无利不起早嘛!
  时间不知不觉地来到了四月,科举即将举行,整个广州城这几个月时间里,涌入了数万人,对于客栈旅店而言,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根据粗略的报名统计,报名参加科举的,约有六千人之多,湖南一千多人,南平两千人,岭南两千多少,占城、交州、九州岛,济州岛等,加起来已然超过六千,对于朝廷而言,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陛下,若只是纸张而论,七千人数场之耗费,约有数百贯之多,再加上笔墨砚等,以及吃食,灯火,一场科举下来,耗费约有五千贯!”
  此次负责科举的,是存在感很弱的次相赵诚,人家也是进士及第,学问没得说,就是一脸的苦大仇深,婆婆妈妈的。
  “进入三月以来,广州城每日即有一场火灾,衙门疲于奔命,哪怕执金吾也多日未曾休沐,米价也在上涨,斗米约四十钱,涨了约五钱,民生苦楚……”
  “好了,朕知道了!”李嘉听着有些头疼,七千读书人,加上他们的仆役,书童,数万之巨,一起涌入广州,带来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衣食住行,方方面面。
  “有话就直说——”
  “若是按照惯例,参加科举之人,还需地方官筛选,如此每次科举人数虽多,也不过数百人,多者也不至千,臣请陛下恢复地方乡贡之制!”
  终于,赵诚露出了自己的真实目的,或者说,官员们心中念之切切的权力——举乡贡。
  官员们对于如此公平的科举制,是具有极大的抱怨的,如此不需要地方举荐,那些贱民们就能自行去往首都报名参加,你们去了,竞争大了,他们的亲朋好友怎么办?
  并不是所有的官宦子弟都是聪明人,吃喝玩乐的不再少数。
  只要再次掌握了举乡贡的权力,就能举荐亲友,亦或者与地方实力派交换利益,无论是谁中举,都有一份香火情在,让肉烂在锅里面。
  这也是唐朝科举的弊端之处,寄希望于官员的节操,逐渐让科举失去了原有的目的,到了中唐后,但凡中举者,不是节度子侄,就是高门大户,科举成为了有钱人的游戏。
  “朕知道了,今科已然举行,下一科就不会有如何多人了!”
  “陛下英明!”赵诚似乎了解了皇帝的意思,分外高兴地送上马屁,然后离去。
  李嘉冷笑:“岂会让尔等如意?”
第四百零九章
科举
  四月的科举,是极为隆重的,以前偷偷摸摸参与的湖南和南平考生,这次也光明正大的来到广州,千里迢迢,不畏艰难,就是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做官。
  与后世千里做官只为发财不同,唐宋时期的做官,对于一个家族而言,是最重要的崛起之势。
  何也?唐朝除了科举之外,还有恩荫,以及扎色入流,三种。
  “杂色入流”主要是六品以下官员的子孙,通过轮流担任三品以上亲贵的侍从,亲事,帐内,或交纳品子课钱,十年期满后,再通过“铨试”,授予官职。
  门荫制度就不用说了,基本上五品以上官员都可荫及后代,六七品也有些许照顾。
  唐朝的牛李党争的由来。
  据新旧《唐书》人物列传粗略统计,除少数入仕途径不明者外,门荫出身共177人以上,其中位至宰辅的48人,占唐宰相总数369人的13%。
  高官子弟靠荫庇入仕,极易使他们躺在祖宗功劳簿上吃老本,不思进取,惰性成癖。门荫制度造成了多数子弟平庸无能。更有品行恶劣者,为官一方,倚仗权势“纵欲而不顾法”,造成“州遂疮痍”。
  例如,高祖时交州总管丘和,有15个儿子,多至大官。高宗时的丞相李义府“诸子孩抱者,并列清官”。
  宋朝就不必说了,门荫制度已经泛滥了,一个官员,不只是亲属可以门荫,亲朋好友门客都可以,一人可以夸张到数十人之多。
  据统计北宋一代平均每年以各种恩萌补官者,超过500人。这一数字远远超过了平均每年由科举入仕者。
  这也是为什么宋朝流行榜下捉婿的缘故。
  只要逮住一个进士女婿,自己家族就可以门荫入官,不用辛苦的考进士,就可以当官了,岂不美哉?
  人群熙熙攘攘,操持着各种方言的读书人点头评价,对于广州城有着各种的意见,赞叹的有之,不满的也有之,人之常情。
  虽然来自于各地,但大多数都读书人,还是会洛音的,交流起来也算是比较方便了。
  洛音,即东都洛阳之音,从隋文帝时,经过激烈的争论,制定了一套官方语言,就是:金陵-洛下音,并被唐朝沿用。
  《颜氏家训·音辞篇》:“共以帝王都邑,参校方俗,考核古今,为之折中。榷而量之,独金陵与洛下耳。”
  说洛音不标准,是会被嘲笑的,观政两年,又何尝不是让洛音不正的人,认真学习呢!
  读书人又难免书生意气。
  而唐朝读书人则并不文弱,在这乱世,提刀上马的也不在少数,所以对于承天府而言,这些打架斗殴的场面,着实有些忙不过来。
  按照规矩,以次相赵诚为首的考官们,在考试三日前才公布,然后就入了考场,进行封闭,以防有人贿赂,索求。
  那些不懂规矩的人,还以为去唐时一般,拿着自己的行卷进行兜售,岂料那些达官贵人们一个个避之不及,生怕沾染上了。
  这时才有人过来,解释道,新唐的科举,不需要行卷,而且进行糊名和誊抄。
  随后又云,尔新进而来,不懂规矩,来,这是去年位居进士前列的诸多文章,流畅优美,只需一百钱,即可参考,里面还有许多科举事项,绝对不亏。
  又有多人,纠缠一起,开始讨论榜单公布后,如今尽快地来到进士老爷门前,领取赏钱……
  各种客栈,旅馆,开始好吃好喝地供应着,夜里也自觉巡逻,以防打扰到这些读书人。
  而见到京城屋舍寡少,不少身家富裕的,眼光长远的,准备在科考后,动员家人,在京城修建会管,捞取名声,从而为家族添砖加瓦。
  因新唐国势上升,许多商贾之家的目光,正对准那些新科进士,准备用大量的金银财宝,将其收入囊中,振兴家族。
  因科举一道,不知多少人心思动荡,冒出来不少的生意。
  穷文富武,也不大准确,科举中式之前,付出也是不少的,不是中产之家,是负担不起的。
  却说,广州,城西,一处较为衰败的院落中,一个中年人,脸红须长,正在不断地练字,书写的极为规范。
  “彭老弟,今日与你一个大生意,你这个院子,早就应该换了。”这时,一个同样衣着的中年人走了进来,声音洪亮,整个院子都震三震。
  “咱不过是个落魄书生,除了一手好字,还有甚的生意,如今这个院子,还是先辈传下来的……”彭献摇摇头,心中已经安之若素了。
  “嘿嘿,进去说话!”中年人笑着很神秘,拽着他,直接进了房间。
  “你瞧,这又是什么!”中年人随手从袖子中,掏出一张张票子,彭献睁目一看,这一张字面是十贯,这一下,桌子上已经有了五张。
  “这又是为何?”彭献吞了口唾沫,他自然知晓如今这流传的钱票,方便的很,随时可以兑换,五十贯钱,买下他这个院子,绰绰有余。
  若是去往城外,一亩地也不过两三贯钱,五十贯可以买十数亩地,真是大手笔。
  “嘿嘿,你的字体端正,极具观瞻,去年就被选入举院,进行誊抄,今年想必也是如此了……”
  “我不过是小时寄居佛寺,抄录经书多了罢了!”彭献谦虚道,但眼睛却直愣愣地盯着这五张钱票,不肯挪移。
  “您的字体,我是极为佩服的,今日来,不过是求一件事,您只需……这般,就能得这些钱票,若是完成,之后必有重谢。”
  “可是,誊抄之人有数十人之多,又怎会到我?”彭献疑惑道。
  “嘿嘿,我们自有安排,你直要如此这般就好了,待事成之后,必有重谢!”
  中年人成竹在胸地说道,十分的自信。
  彭献犹豫片刻,就在五十贯钱的巨大诱惑下,应承下来,只不过是做个记号罢了,没什么大不了的。
  “哈哈哈,彭兄,此时你知我知,不可有第三人知晓,若是成了,另有五十贯送到,还有一座宅子……”
第四百一十章
考场
  天还未亮,月亮依旧高悬空中,黑漆漆的夜里,只有一盏盏灯笼,在街道两旁指引着,县衙和府衙不敢懈怠,派出了大量的差役进行安排,拥挤不堪,人声沸腾。
  临街的民户,也打开窗子,不时地张望着,反正被吵的睡不着,还不如看戏呢!
  彭献从街口出来,向左一转就是贡院。站在路口望过去,但见人头攒动,人声如沸。五开间的大门,竖着三方直匾,中间是‘天开文运’四个泥金大字;东西两方题的是‘明经取士’和‘为国求贤’。
  进了大门是二门;二门之内,便是龙门,送考的人到此止步了。
  他不是考生,自然不需要排队等候,昨天,消息出来了,由于字体端正,也无差漏,作为誊抄的刀笔吏,他无疑是合适的。
  誊抄需要三天的时间,虽然不需要自备干粮,贡院可以提供,但硬邦邦的干粮,哪有酥软的肉饼好吃,带着杂菜,混着吃。
  这种誊抄的刀笔吏,基本上是从清水衙门筛选的,民间也有一些,由于只是誊抄,若是有错还影响前途,官吏们倒是躲避不及,哪怕三天三贯钱。
  只有像彭献这般的民间读书人,屋舍简陋,衣食缺漏,对于科举无甚信心,亦或者想多磨练一些,多看一些文章,才会来录用。
  这种新职业,因为科举而兴起,作为一种外快倒是合适的,彭献一边走着,一边心神不定。
  五十贯钱,就只是做个印迹,这对于他而言,是极为便利的,他心里都打算好了,留下指甲印,若是被发觉,就说是不小心弄到了的。
  风险极低,而收获却是极高,他是极为心动的,况且,科场舞弊,自唐以来,已然成了积弊,惯例,再说,若是整治也管不了他的头上,他只是被雇佣而来,撤职了也不怕。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67/10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