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再起(校对)第29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95/1016

  五军都督的都督,将会被安置老臣,武官的顶层,目前而言,整个大唐还没有适合的。
  “除了禁军有地方、中央之分外,我欲重设地方军队,维护地方安稳。”
  皇帝淡淡地说道,这个乱世他最不放心的,就是军队,所以,改革一向是军队的惯例。
  对此,王宁倒是不吃惊,皇帝的想法,总是有许多。
  南汉之前的军队,中央是禁军,地方则是镇兵、团练兵,街兵,以及土兵。
  镇兵,顾名思义就是藩镇的兵马,基本上就在边疆重地,自中宗刘晟继位屠戮诸弟后,节度使就再也没上位过,镇兵基本上属于朝廷。
  左右街兵,与团练兵一样,都是地方组织的兵马,自卫队,属于安保部队。
  土兵,则是蛮寮羁縻州的蛮寮士兵,一般情况下会听从指挥作战。
  “裁撤镇兵、团练兵,以及土兵,从中新筛选,建立卫兵制。”
  随后,皇帝仔细地介绍了一下他的构想。
  他准备废除那些腐朽多年的地方军队,然后筛选,组建一只一万五千人的卫兵,一府设一卫兵马,专门负责平叛工作。
  卫兵,驻扎在府城,以及那些重要的城市。
  与卫兵相配合的,则是巡检营,他们负责缉盗拿匪,维护地方治安,差不多相当于武警部队。
  设立的巡捕司,则行使司法权,消防,城管等职位,就是警察的扩大版。
  小偷贼人有巡捕司,盗匪有巡检营,叛乱抵御外敌,则需要卫军。
  “而且,废除藩镇,从今日起,节度藩镇将不再实授,只是虚衔!建武镇,宁远镇,静江镇,将撤销节度幕府,裁撤这些吃干饭的家伙!”
  李嘉郑重地说道:“藩镇,乃是祸国之始!”
  “臣亦是如此认为!”王宁拜道。
  “将这些尽快的安排,待十一月底,必须全部迁徙到长沙,到时候就不好安排了!”李嘉叹口气,说道:
  “军队北上,乃是迁徙之徒中,最要紧的事,咱们不再走灵渠,再从湘江北上,而是走千辛万苦的修建的府道,长沙府到承天府,死了几百人,可不容易啊!”
  “诺——”王宁点头应下,很是认真。
  “对了,如今随军学堂,在禁军中如何了?”李嘉还是没忘记自己设立随军学堂的初衷,就是为了普及士兵文化,树立忠君思想。
  这么多年过去了,想必是应该有些效果了。
  “回禀陛下,随军学堂置办的很少红火,都头以上,都能识得公文军令,队正、伙长,识字不过千,不得胜任。”
  “目前,所有人都将军规,背的滚瓜烂熟,识字三百,这是军中最起码的水平!”
  王宁其实对于随军学堂都设立,一直不太了解,在他的印象里,军人不就是布局的莽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才是武人的常态,突然要求武人识字,着实有些突兀。
  当兵打仗,不就是贵族刀剑就上吗?认识那么多字干嘛?
  “陛下,士兵们日日操练,已然是天下难得的精兵,如今又是识字,怕是影响了他们的训练,用枪杆子的手,来握笔杆子,着实有些不合情理!”
  “不,随军学堂乃是合乎情理的!”李嘉斩荆截铁地说道:
  “不识字,何以知忠义?若是不识字,也容易被将校蒙骗,历年来的矫诏还少吗?”
  “而且,随军学堂不只是要坚持办下去,而且需要大操大办!”皇帝沉声说道,目光炯炯有神,散发着别样的光彩:“随军学堂不过是粗浅的识字罢了,我意欲设立演武堂,用与将校!”
  “演武堂?”王宁吃惊道。
  “当一个军官,与普通的兵卒是两码事,士兵只需要听从军令,往前冲就行了,而军官,则需要知晓排兵布阵,粮草辎重,配合主阵,独当一面,学的东西有很多!”
  “所以,每个获得功勋而需要提升的军官,以营正为始,就需要来到演武堂进行学习了,至少需要半年的学习,才能升指挥使!”
  皇帝的思想总是那么多天马行空,从随军学堂,又变成了演武堂,王宁已经麻木了,他思量了片刻,已经明白,皇帝如此的复杂,就是为了掌控军队,不然他人夺去。
  “演武堂之设,乃极佳之策!”王宁说道:“臣建议,让军机处与五军都督府共同置办演武堂,从而为我大唐培育出像李绩、苏定方那般的文武帅才!”
  “嗯!”李嘉很满意这样的回答,他也为自己这么晚才想起设立演武堂而感到懊悔,又踱步几下,说道:
  “让演武堂与太学互为邻居!”
  “不止要大办演武堂,也要重新大办太学!”
  自从李嘉登基后,对于太学一直很敏感,看顾有加,因为他之所以能够进入广州,还不是刘鋹将那些太学生们看押进了牢房,从而为他带来了契机。
  所以,他对于太学,一直密切关注着,生怕有人煽动这些吃饱了没事干的太学生,进行乱搞。
  随着时间的逝去,他又开始需要太学了,需要重视它,从而掌控天下读书人的思想。
  掌控武人的思想不够,还需要掌控读书人的思想。
第四百五十一章
太学
  夏日炎炎,位于城东,任嚣城附近的太学,乃是整个岭南的最高学府,来往的都是读书人,可谓是才子荟萃之地。
  不过,这种盛况,随着大唐复立之后,日趋的落寞,大量的勋贵子弟被迫离开,让太学少了几分热闹。
  徒留下寒门子弟,在认真的读书,以备科举。
  太学,在唐后,更名为国子监,但,国子监内,又设了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等,但太学算是最大,如同进士科在科举的地位一般。
  因为乱世,其他的学院反而渐渐废弃,只有太学依旧保留下来。
  所以,国子监是太学,但太学不一定是国子监。
  皇帝也没有恢复国子监的想法,太过于杂乱反而不好。
  少了勋贵子弟,但太学却更严了,规矩极其刻板,不容有错,连吃饭时间,都定了时,不允许超过。
  如此一来,吃喝玩乐的勋贵们更不愿意来这里了,本来是来镀金的,谁知是吃苦的。
  由于管教的比较严,再也没有发生过太学生闹事的场面,安静的读书,成为所有人必须服从的命令。
  留下的寒门子弟,倒是乐意,因为太学管饭,管住,还发一些纸笔,有名师,比在家中学习好上太多。
  不过,随着两次科举的进行,再加上秀才、举人试的举报,太学生已经寥寥无几了。
  都回去考秀才、举人了,上太学有何用,哪里有功名实在?
  课堂中,讲《论语》的直讲看了寥寥数人,不由得叹了口气,将书本默默地收起,说道:“大家自学吧!”
  “诺——”几个太学生起身鞠躬。
  “真是,连个说话的都没几个!”作为太学中少有的官宦子弟,顾百俭叹了口气,环顾一周,心中格外的寂寞。
  “哎!国情如此!”
  相隔数个位置的同学,也叹了口气,不无遗憾地说道:“要不是我钱财殆尽,早就回老家了,一个秀才是免不了的!”
  “待在这太学学习有何用?又不能参与科举,听闻只有举人才能参与科举考试!”
  “赵兄,若不是你父为你说了门亲事,让你回去完婚,恐怕你早就回去了吧!”
  一个吊儿郎当的少年说道,脸上满是揶揄之色。
  “聒噪!”讲台上,直讲实在看不下去了。
  瞬间,几人安静下来,认真地开始读书。
  一个时辰后,三人齐聚在树荫下,畅聊起来。
  “听说了吗?咱们太学要迁移到长沙去!”顾百俭拿着本书,淡淡地说道。
  “看来,你我等人分开之日,不远矣!”
  “如此?我这不是要归家了不成?”赵子述一脸吃惊之色,这要是真的,他又该如何是好?
  “顾兄,你可不能欺人啊!”
  “我还欺瞒你们不成,有甚的意思?”顾百俭没好气地说道,靠在树上,整个身体倾斜着,站没站像。
  “顾兄之父乃是礼部侍郎,应当是真的。”杨钦十七八岁,虽然吊儿郎当的模样,但说话却有份量:
  “这太学,恐怕必需北迁了!而且,听说,太学北迁后,只允许秀才来求学了,官宦子弟也是可以。”
  “哎,我以为能躲掉,只是我家老头子太过于顽固,每个七品以上的官员,都可举荐一人去往太学,不过,需要交学费。”
  “那些来求学的秀才,则需要考取,如同科举一般,有名额限制!”
  顾百俭无可奈何地说道:“赵兄归家之日,不远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95/10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