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再起(校对)第37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73/1016

  在战场上这样的感染是非常强的,将士们心中突然就悲壮苍凉起来,人人心中都没了战意,为其默哀。
  “哎!”张维卿一掌重重拍在指挥大战的木栏杆上,心里一股又豪壮又悲凉的复杂情绪如同醍醐灌顶。
  “忠义之士,何其壮哉!!!”
  “来人,将林将军的尸体好好敛妆收好,这样的壮士,尸体不可轻辱!”
  眼睁睁的看着林仁肇自杀身亡,张维鑫心中极其感慨,又有些可惜,这样的能征善战的忠义之士,可惜不为我国所用。
  “李煜这般的国主,竟然会有这样的忠臣,真是明珠暗投啊!”
  此时正刮着大风,古朴的洪州城楼上,树叶枯草都在半空飞,整一个飘摇的景象。
  仿佛这样的大城,都在大风中摇摇欲坠。
  “唐军禁军太强!”守将眼眶通红,感叹道。
  “诸国之中,咱们大唐也很强,这回以多击少,虽是疲惫之师,但却打成这样,着实还是叫人有点意外。”
  身边的副将随声附和道。
  金陵御街上,快马呼啸而过,“捷报!捷报……”喊声渐行渐远,一句句话仿佛珠子一样沿路丢在空中。
  这种有利于朝廷稳定人心的消息是不会隐瞒的。这世道有些消息扩散慢,但好消息却因快马奏报能日夜传出千里之遥。
  前方大捷鼓舞人心,武力震慑天下。
  李信听到捷报后,脸上也浮现出了轻松的笑意。
  天知晓他的压力有多大,俘虏跟他的兵马是相当的,而金陵城数十万百姓加上数以万计的勋贵,暗流不止,再加上这段时间吴越国发兵润州,金陵城险些不稳。
  江西迟迟不见动静,从金陵发往江西各州的投降书,甚至也没有翻起一丝涟漪,这些官吏们仿佛置若罔闻一般,不动如山,让李信恨得咬牙切齿。
  “恭喜将军,贺喜将军。”张望海连忙恭贺道。
  李信放下手里的政令,舒展了一下上身,转头迎着东边从窗户帘子透进来的阳光,随口说道:“是张将军打了大胜仗,你恭喜我什么呀?”
  “张将军在洪州大捷,金陵人心稳固,将军坐镇金陵城,就更加放心容易了。而且,还能放心地出兵润州了。”
  张望海一脸期盼地说道。
  “这些还言之过早!”李信起身,淡淡地说道:“吴越国发兵数万,言称十万,但咱们才多少人之勉强能够弹压金陵城已然是不易了,在发兵润州金陵怎么办?若是被那些宵小之徒起兵造反了,那我怎么向陛下交代?”
  “况且咱们已经躲下了金陵城,首功肯定就是咱们的了,在贪心不足,若是吃了败仗,又丢了金陵城,就不美了!”
  “将军明见万里!”张望海有些不甘心地说道:
  “吴越国国小兵弱……”
  “弱?若果真是如此,他能坚持一甲子吗?中原可是换了五个王朝啊!”
  李信挥了挥衣袖,说道:“人贵有自知之明,不该咱们的,就不要巴望!”
  “吴越国不知好歹,到时候自有苦头吃!”
第五百六十八章
谥号
  “林仁肇终于死了——”
  来自洪州的奏报很及时,射声司也行动快速,不及一日功夫,李嘉就知晓了洪州的具体情况。
  到这时,虔州才传来消息,说林仁肇夺船而走,不知所踪,陈兵以及黄阳两人上奏折请罪。
  李嘉看了一眼,心中颇有些感慨万千。
  在五代宋初这个时间点,相对于北方而言,南方的将帅甚少,而北方由于战争连绵不断,将星璀璨。
  赵匡胤的义社兄弟,石守信,呼延赞,潘美,杨业,李继勋,高怀德,郭进等等,皆是一时英杰,北地名将,就连老将慕容延钊,也北压江陵,势均力敌。
  更别说,夺成都,迫孟昶东狩的王全斌了,后继者,曹彬等人,也是一代人才,简直是太令人嫉妒了。
  郭荣留下的遗产还是太丰厚了。
  南方,南汉的潘崇彻,周楚的杨师璠,南唐的林仁肇,此三人名声还算响亮,但前二人在归宋后,落寞无名,后者倒是有着南唐柱国的名声。
  对于林仁肇,李嘉迫切的想得到他,但却又知晓,此人乃是一根筋,有着诺大的名声,定然是不会归降的,太过于可惜了。
  “林仁肇克己奉公,一心热枕,为臣,忠于君,为将,厚其卒,真乃国之英杰!”
  李嘉感慨了两句,心中的活动自然不被他人知晓,不过语气中的遗憾,让众臣为之侧目,大家都觉得,陛下这个惜才了。
  “这样的将才,死后定然名流青史,不能没有谥号!”
  李嘉沉声道。
  “陛下所言极是!”王宁附和道,虽然感慨于林仁肇之死,但心中却颇多喜悦,林仁肇一死,江西十数州定然传檄而定,江南灭国了。
  是谁没日没夜的策划?除了皇帝,就是他了,可以说,军机处在协调战事方面,已然赢得了诺大的名声,他这个末相,是时候进步了。
  “林仁肇厚其兵,忠其军,死于战,可谓是武人的榜样,在这个乱世,不忠之臣甚多,这般的死节之士,须大肆赞扬,二来,也能收江西之兵心民心!”
  王宁看来,死了的林仁肇,作用更大,更加的讨人喜欢。
  摸了摸胡须,沉声道:“谥号者,褒贬时人,林仁肇,武人也,应以武为先,再寻一席,可谓肃,刚德克就为肃,执心决断为肃。”
  “不妥!”李嘉摇摇头,叹道:“还是不够,应为忠,危身奉上为忠。”
  林仁肇作为南唐的擎天一柱,能力姑且不来,但为国捐躯还是需要大大的赞叹。
  谥号是帝王、诸侯、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前事迹及品德,给予一个评定性的称号以示表彰。根据《逸周书·谥法解》中的记载:“惟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建功于牧野,终将葬,乃制谥,遂叙谥法。谥者,行之迹;号者,功之表;古者有大功,则赐之善号以为称也。”
  由此可知,谥号应当从西周时期就形成了。
  说来可笑,在这个乱世之中,由于礼崩乐坏,武人们只知道杀敌掠财其实对于谥号一类的并不在意,甚至可有可无。
  毕竟人都死了,谁tmd还在意身后之命,能活下来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不仅武人不在乎谥号,就连朝廷一般也不在乎,再加上唐朝以来,谥号规则的不明确,三字的,四字的,乱七八糟都有。
  武人的谥号可以用文,文人也可以用武,比如,诸葛亮,忠武,郭子仪是武人,也是忠武。
  当然,主要是唐朝皇帝们把谥号给玩坏了。
  唐之前谥号基本上字很少,比如汉太祖刘邦,谥号就是“高”,隋文帝,谥号就是“文”。
  你可曾知晓,唐太宗通称,在当时一开始叫唐文帝?
  武则天向唐高宗建言,认为先帝的谥号“文皇帝”不足以表达他的伟大,更无法体现唐高宗的孝心,结果唐高宗采纳了,于上元元年(674年)给自己的父亲加谥“文武圣皇帝”,这个谥号应当是中国古代皇帝谥号崩盘的开始。
  因为按照正常的传统,李世民应当被后世称为“唐文帝”,从加谥之后就只有称呼庙号“唐太宗”才方便了。
  武则天相当于打开了一个潘多拉魔盒,后世纷纷效仿她,将谥号加到特别长。
  例如,武则天的孙子,唐玄宗就将自己奶奶加谥号的做法发扬光大:他将唐高祖的谥号加成“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唐太宗的谥号加成“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唐高宗的谥号加成“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等等。
  谥号不值钱了,自然没人重视,百官们也很轻慢,到了宋时,文人才开始讲究谥号,有了两字规则,以及文武分别。
  甚至,不需要朝廷颁布,民间都有了私谥,满足人们的虚荣心,不是所有人都能当高官,得皇帝朝廷赐予谥号的。
  扯远了……
  控不住自己……
  “仅仅的赐予谥号还是不够——”
  李嘉摇摇头,对于一个死人,再庄重也不为过,毕竟人死不得复生,而人又注重身后名,可以说这是件惠而不费的事情。
  关于赐予谥号,大臣们就惊诧了,毕竟是降将,如今,又不够,还要作甚?好多官吏都没谥号呢!
  “林仁肇,与战国之李牧,着实类似,都是忠贞不二之臣,特加封其为武安侯。”
  从此以后,人们称呼林仁肇,就会称之为武安武忠侯,有些绕口。
  “陛下,这,有些恩及太厚了?”有人提出异议,一脸的羡慕嫉妒恨,亡国之将,死后还混的这样好,真是太招惹恨了。
  “不,正合适!”作为首相,崔泉相公的大局观还是很不错的,他感叹道:“陛下深思熟虑,臣等不及也!”
  其他人也只能拜下。
  “对了,李煜的国公之位,诸位可有好的名号?”李嘉懒得动脑子,直接问道。
  “微臣以为,可封其为安乐公!”次相赵诚笑着说道。
  在座的都是读书人,哪有不清楚其中的典故,瞬间哄然大笑,场面瞬间热烈起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73/10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