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再起(校对)第39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91/1016

  这样的来源说法不一,传统上是这样的:
  黄河中下游有个地方叫“龙门”,两岸峭壁对峙,水流很急。
  每年春天,黄河鲤鱼们溯水而上来到这里,如果有鱼能跃过龙门,立即会有云雨生成,天火降下击烧掉鱼尾,这条鱼从此就化为龙啦!
  所以,成龙之前必须烧尾。
  这种情况下,升官之人大摆筵席,甚至还要将宴席送给到皇宫去给皇帝吃。
  这由皇帝自己做主,爱吃的吃两口,不爱吃分赏别人完事,这种“往皇宫里送美食”的行动就叫“上烧尾”。
  这种,只有高官名爵之人才会有,乃是地位的象征。
  所以,两份上烧尾,可谓是极尽奢华,丝毫不亚于宫廷宴席,甚至某种情况来说,别有一番滋味。
  其中,有一种美食,让李嘉颇为着意,唤作婆罗门轻面。
  “蒸”是唐朝人最常用的烹饪技术之一,蒸出来的各种发面死面、有馅无馅、内馅外馅的面食(当时统称为“蒸饼”),而婆罗门轻面,其实就是糖馒头。
  在唐朝,蔗糖制法刚从印度传来不久,“婆罗门”则是唐人熟悉的佛经里对印度及印度人的称呼,这款点心既然以此命名,那估计跟印度和佛教都有点关系,制作技术也挺神秘,比如说,揉面是不是要用恒河水呢?
  李嘉作为南方人,很少吃蒸饼(馒头),这次加上蔗糖,尝了尝,颇为乐意,索性让御膳房做了几样,让后宫们一起尝尝。
  前唐时,苏瑰被封许国公,但苏瑰却未进献烧尾宴,百官纷纷嘲笑苏瑰吝薄,而苏瑰却不为所动。
  他直言进谏唐中宗:“我做宰相是辅佐天子治理国家大事的,如今灾荒连年,米粮腾贵,百姓吃不上饭,还要办什么烧尾宴。”
  中宗一时无语,只得作罢。此后,“烧尾宴”也不再举行了。
  “想必京城因此而喧闹几日吧!向战之心,必然又更加热烈些!”李嘉对于烧娓宴的重出江湖,倒是不以为意,甚至说,这也是对于两人的暗示,支持。
  黄阳与陈兵二人,皆是贫寒子弟,名声不大,而且门户贫寒,百官对其也是不太尊重。
  李嘉为了凸显军功的卓著,以及爵位的珍贵,就亲自为他们两人背书,举报浩大奢侈的烧尾宴,来凸显其财势。
  事实上这种造势的效果是非常好的。
  唐末以来,人们对于钱财越来越看中,嫁女虽然看门第,但却是钱囊不丰,门第再高也无用,伯爵再厉害,也不及这次烧尾宴来的厉害。
  举办一次烧尾宴,消耗了近千贯钱,代价不可谓不隆重。
  长沙城上下,皆认识了这两位伯爵,尤其是宰相莅临,皇帝亲尝其宴,让他们的声望达到了最高点。
  “确是如此,这场大胜后,百姓们借着这个由头,着实欢愉,都夸圣天子在世呢!”田忠赞叹道。
  “胜是胜了,但却是亏了,这南唐国库,简直是比乞丐还穷。”
  李嘉有些失意地说道。
  这场战争,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亏本的买卖。
  前前后后进行了大半年,约耗费了两百万贯钱,再加上胜利后,其余将士的赏钱也需要数十万贯,而收获,仅仅是百万贯,可以是大亏特亏的。
  但战争就是这样,表面上是亏了,但实际上确实赚到了。
  “……”田忠知晓这是皇帝特意的骄傲模式,只能沉默以待。
  “这场胜利,来之不易,区区的烧尾宴不够,绝对不够!”
  果然,皇帝突然大笑,大声的嚷嚷道。
  “陛下可举行一场庆功宴,满足百官与百姓的要求!”田忠观察皇帝满脸兴奋之色,进言道。
  “没错,的确需要一场宴席了!”
  李嘉点点头,笑着说道:
  “这次宴席,我要邀请越王、长沙王等人参与,泰半个南方归入大唐,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
  “而且,之前荆国公逝去,还没有欢迎李煜呢,这次着实不能耽误了!”
  “陛下所言极是,李郡公来京,若是不欢迎一番,倒是失了咱们的朝廷的脸面。”
  田忠恭维道。
  “通知下去吧,三日后,某将在大明宫,举办宴席,百官无故不得缺席。”
  很快,李煜就收到这封旨意。
  他紧紧地捏着手中的书本,双目通红:“这是要羞辱于我呀!”
  “郎君莫要多想,前不久荆国公去世,本就有宴,如今确是要开始,也算正常!”周娥皇宽慰道。
  “来者不善!”李煜摇摇头,说道:“看来只有随机应变了,亡国之君,百事哀啊!”
  “郎君——”周娥皇眼角泛起点点泪光。
  “姐姐,姐夫,我回来了!”这时一声清脆的叫喊,让两人惊醒,随即心中一乐,这是妹妹周英儿的声音。
  果然,一个十来岁的少女跑了过来,额头上有些细汉,穿着青色的齐胸襦裙,头上带着金钗,摇晃着,配合白嫩的小脸,着实可爱。
  “英儿怎么来长沙了?”周娥皇连忙问道。
  “爹爹带我来的,听说整个金陵,六品以上的官吏,都要迁徙到长沙府,所以我就来了!”
  周英儿脆声道。
第五百九十三章
心思
  举办大型宴会的圣喻被百官们知晓,顿时掀起了巨大的波澜。
  别误会,这是开心的意思。
  官场都有明确的官宴费。
  咱们古代的宴会起源于先民们的聚餐和祭祀活动,早在夏商时代,先民饮宴就讲究集体共享,大家一起进食,形成了“燕礼”风俗。所以古代的宴会也被称作“燕会”,或者“筵席”。
  自唐以来,无论是官吏还是皇帝,都喜欢宴会,就如同现在的官方晚会一样,端午节,中秋节,正旦日,都会有皇帝亲自举办的宴会。
  比如,唐太宗自己就非常喜欢宴会,还亲自设计了《破阵乐》,亲自开启了宴会的舞剑时代,到了唐玄宗的公孙大娘,成为了巅峰。
  安史之乱后,皇帝依旧喜欢举办宴会,但是没钱,怎么办?
  参加宴会的人自掏腰包。
  尤其是在唐末、五代时期,各地封疆大吏到朝廷来觐见皇帝,为了表达谢意、联络感情,都要自己掏腰包花钱在皇宫里大办酒席,邀请皇帝与高官们宴饮,俗称“买宴”。
  就是说,大臣们在皇宫里偶尔叨圣恩陪皇帝吃了回饭,都得自己掏腰包!
  小说都不敢这么写,皇帝威严何在?但这恰恰在古代历史上存在了很长一段时期。
  直到公元952年,后周太祖郭威才拒绝了一位叫侯章的官员的“买宴钱”,还说了句冠冕堂皇的话:“诸侯入觐,天子宜有宴犒,岂待买邪!自今如此比者,皆不受。”
  这真是为官员们“减负”了。
  李嘉自然是有钱的。
  少府寺每年经营纺织业,皇庄,以及各种海上贸易,再加上盐税等,每年收入超过三百万贯,仅仅比朝廷少了百万贯钱,而且,这只是钱,而不是粮食的折算。
  皇帝有钱,自然很奢侈。
  皇帝一声令下,整个宫廷就忙碌起来了。
  唐代帝王的御膳,由尚食局负责。
  除了奉御等管理人员外,单操刀掌勺的主食就有十六人,主膳有八百四十人之多,而且,还要严格遵守春肝、夏心、秋肺、冬肾的食禁。
  除此之外,宴会上还要安排“胡食”,这是唐朝皇帝的传统,然后又普及到了官场,《旧唐书》都说“贵人御馔,尽供胡食”。
  前面咱们说的婆罗门轻面,就是其中的代表。
  闲话少说,总而言之,这场宴席会很大,彰显大唐之盛。
  却说这边,周英儿快快乐乐见过姐姐姐夫后,就返回了家中。
  大小周的父亲,乃是南唐司徒周宗(生卒年不详),近七十岁致仕,又被迫奔波与长沙,可谓是苦涩。
  “英儿回来了?”周宗头发斑白,一脸的褶皱,但是却具有威严,轻轻一句话,就让周英儿定住了。
  “是的,爹爹,我看望姐姐姐夫回来了!”周英乖巧地说道,她在姐姐姐夫面前很放肆,唯独不敢在父亲面前乱来,因为爹爹真的会打人。
  “以后少去你姐姐那里!”周宗咳嗽一声,无奈地说道。
  “为什么?难道是姐夫没了皇位吗?”周英儿清脆地说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91/10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