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再起(校对)第42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22/1016

  而对于百姓们而言,参军所见到的好处,是货真价位的,大量的铜钱和绢布,让百姓们见钱眼开,纷纷开始报名参军。
  翌日,邸报上又言,太学将进行重建,秀才以及官宦子弟,皆可进学,各州、县、府,都可举荐学子就学。
  而太学之侧,又将设演武堂,获校尉勋爵,以及营正举荐者,皆可就学。
  显然,人们更加关注的是太学,毕竟自古以来,太学就是国家的最高学府,不说教学质量,就言图书馆藏,以及人脉往来,皆是上上之选。
  人心奔涌,去往长沙府之行人,络绎不绝。
  吴大牛这般的武人,则干脆利索的收拾好包裹,直接去往军营,然后才去演武堂。
  营正直接与他说了,只有去了演武堂,学习个一年半载后,才能升营正。
  半个月后,正是秋收时节,演武堂率先开学。
  吴大牛看了眼前这一大群人,陆陆续续的约三四百人,个个身高马大,膀大腰圆,与他相差无几,可见都是军中的好汉。
  排着队,将自己的军牌递了上去,随后,他就进了演武堂,印入眼帘的,是一个极为庞大的校场,摆放着无数的刀枪剑戟,容纳个千人还是可以的。
  “嘿,兄弟,你哪个军的?”这时,一个粗犷的声音响起,吴大牛定眼一瞧,一个黑脸大汉走了过来。
  “禁军第五军的!”
  “我是第六军的。”大汉笑着说道:“俺叫张铁山,是个都头!”
  “咱叫吴大牛,也是个都头!”吴大牛也笑了,说道:“兄弟,你知道咱们为撒子来这里不?”
  “俺不晓得!”张铁山摇摇头,说道:“不过,俺听说,只要来这里,回去以后,都是加官进爵的,一般人可来不及这里,我可是神箭手,杀了五六个都头,才能到这里的。”
  “嘿,我是抓了两个营正才来的!”
  “咱抓了十几匹马,营正说咱们少马,俺就来这里了!”
  果然,能来到这里的都是不容小觑,吴大牛吸了口气,这都是什么人,一个比一个厉害。
  他沉默了,抓到一个都指挥使,也没啥大不了的。
  中午吃了顿不错的午饭后,吴大牛这才来到校场,因为听说山长和教习要来训话。
  大热天的,刚找个好位置站好,突然就涌进来许多禁军,抬眼一瞧,这伙禁军也不一样,铠甲更明亮,衣袖更是带着黄边,这是守卫宫城的元从军。
  吴大牛瞬间精神了。
  果然,一个单薄的身影走了进来,穿着白色的玄衣,模样俊秀,着实不是个武将,身边有四个人,两个壮硕的武将,两个穿长袍的文人,跟在身后,恭敬地站立在一旁。
  “万岁,万岁——”
  也不知道是谁起了头,所有人都高呼起来。
  这几年的丰厚的奖赏,以及每天晚上忠君爱国的思想教育,让这些人很快地情不自禁地高喊着。
  “诸位将士们,恭喜你们能来到了演武堂!”皇帝朗声说道。
  场面瞬间安静下来。
  “许多人离开军队,突然来演武堂,心里很惶恐,但我在这里告诉大家,这是你们的幸运!”
  李嘉顶着烈日,看着晒的汗流不住地将士们,这些人都是军中的精锐,老兵,也是中坚力量。
  “我可以明确的说,从这里学习半年,一年,回归军队后,最起码就得官升一级,而且,日后若是升官的机会,你们也是优先的人!”
  所有人呼吸紧促了,这可是货真价实的利诱了。
  “那为什么来这里呢?因为你们懂的还是太少了,带兵打仗,不只是冲锋陷阵,还要会安营扎寨,排兵布阵,乃至于懂得天气,地势,以及天下大势,这都是你们欠缺的,每天晚上在随军学堂学的东西只是皮毛,远远不够……”
  啰嗦了一大堆,待瞧见大家不耐烦后,李嘉赏赐了些酒肉,就离去了,他只是挂名山长罢了,真正的教习,还是令人他人。
  演武堂说是对将卒进行培养,其实就是对他们进行思想改造,加强他们对于皇帝的效忠思维,从而釜底抽薪,改变唐末以来的军队独立传统。
第六百三十六章
  “老爷,到了!”
  乘着牛车,吃了马夫买来了的胡饼,王宁颇有些惆怅,看着窗外繁杂的人群,或许他很长一段时间见不着了。
  “知晓了!”到了宫城外,他走下马车。
  城卫瞧着是宰相的马车,立马就恭敬地简单搜了搜,然后说道:“打扰相公了!”
  “无妨,这是你们应该做的!”王宁摇了摇头,说道:“认真负责下去,迟早会有前途的!”
  “多谢相公知道!”武将欢喜地点点头。
  随后,王宁一步步得来到政事堂。
  政事堂大厅内堆满了卷宗案牍,数以百计的官吏在里面忙碌,仿佛一个开足马力的机器、又好像一个巨大的心脏,无数的政令从这个心脏向全国各地辐射。
  除军事之外的权力中心在这里,而军事,则在军机处……
  军机处,我走后,也不知是谁负责了。
  “相公——”
  “相公安好——”
  所有人低头问好,王宁也一一应下,然后就来到内部,见到了几个喝茶的宰相们,正中坐的,乃是首相赵诚。
  “王兄果真要离去吗?”赵诚颇为不舍地问道。
  “某早有离去之意,相公勿劝了。”
  王宁低头说道。
  “哎,既然如此,那某就只能祝一路顺风了!”赵诚作为首相,哪里不晓得王宁要走的大事,只是有心劝几句,但平日里也不太熟悉,话到嘴边,往往不了了之。
  “王相公的才能,我等是有所见闻的,江南之国,乃是朝廷的腹心之疾,那就拜托了!”
  孙钊巴不得王宁快些离去。
  整个政事堂,王宁一直中立,反而对他而言很不利,只有他走了,才有机会谋夺军机处,军机处,不就是中原的枢密院吗?
  只要有了军机处的支持,他这个次相,绝对不下于首相。
  其他几个新近的宰相,也是点头之交,王宁也就言语了几句,就离开了政事堂。
  “哎,可惜了!”赵诚目送王宁的离去,摇了摇头。
  “可惜什么,咎由自取罢了!”孙钊不屑地说道:“首相,还是做好自己的事罢了,不要辜负了陛下的一片苦心才是!”
  “哼,孙次相,做好自己的事罢,多管闲事可不是个好习惯!”赵诚脸色难看,挥了挥衣袖,径直离去。
  王宁离开政事堂,又去求见了皇帝。
  皇帝倒是心情晦涩不明,也不知是开心还是烦恼,总而言之,这位潜邸时的旧臣,突然就离开了政事堂,他莫名地有些舍不得。
  “黜置使如今还在筛选,姑且是一府一个!”
  李嘉开口说道,看着王宁两鬓斑白,想着他不过三十多岁的年纪,就如此辛苦,心中苦涩。
  “太宗时,全国分为十六道,颁布《遣使巡行天下诏》,派遣十六位黜陟使到各道监察官吏的政绩,延问疾苦,观风俗之得失,察政刑之苛弊州,如今道已经形同虚设,府也就是道了。”
  “但这样每府设之,又有些拘泥于形式,难免有些不周道,有所疏漏,我也是晓得你的,为人颇为耿直,又行事老道,对于地方奸猾污吏一清二楚。”
  “所以,某想派你为诸府巡查时,不拘泥与一府一州,而是整个天下,蜀中,江南,甚至,转运使司衙门,以及军中,都可以巡查!”
  “陛下厚爱,臣无以为报!”王宁立马跪下,这样大的权力,着实出乎了王宁的意料之外。
  他本以为,自己犯了皇帝的忌讳,只能左迁,给一个虚职,聊以终老,不想竟然有如此大的权力,真是太让人感动了。
  一时间,那颗饱经洗礼的心,又蠢蠢欲动。
  “起来起来!”李嘉连忙搀扶起来,亲切地说道:“相公是与我在潜邸相知,如今天下大业未成,怎会轻易舍弃呢?”
  李嘉也是一脸感慨地说道:“这个天下,虽然说是光复大唐的,但却不亚于重新建立一个天下,说到底,大唐再复,也不过三载,州县的官吏,都是前朝遗留下来的,或贪,或廉,朝廷怎么会知晓?”
  “就言湖南吧,去年就查出了数十名贪官污吏,这可是周行逢严刑峻法下的官吏,短短数载,就已经贪腐,更何况,早已经是泥沙俱下的江南和蜀中了!”
  “我时不时地在想,重复大唐又是为了什么?为了那些勋贵,亦或者我自己的荣华富贵?”
  李嘉在那里说着,王宁坐立不安,低着头。
  “不,或许一开始是为了这些,但某的皇位已经稳当了,就该考虑一些别的了,比如,天下的长治久安,百姓的安宁太平,过上好日子!”
  “贞观之治,斗米三钱,万国来朝,这样的日子谁不想?我想百姓们也是这样的,如今大唐重新建立了,但朝廷换了一个,但与原来的并无两样,这还有什么意义?”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22/10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